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利用镜质体反射率恢复地层剥蚀量的几个重要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利用Ro恢复不整合面地层剥蚀厚度的原理。对某一构造层恢复其顶面剥蚀厚度时,在使用Ro数据恢复剥蚀厚度的前提条件得到满足的情况下,直接将该构造层的ln(Ro)-H线性回归关系外推至ln(0·2)处而得到近似的古地表位置,古地表位置与不整合面位置的距离即为剥蚀厚度。通过图解说明,上、下构造层古地温梯度的大小关系不同,下伏构造层Ro的补偿过程就不同;只要Ro没被完全补偿就能够用来恢复地层剥蚀厚度,但当下伏构造层被进一步压实而Ro仍未被补偿时,应对结果作适当校正。  相似文献   

2.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不整合面剥蚀厚度恢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晚中生代末期以来,经历了裂陷阶段、坳陷阶段和区域沉降阶段,形成了多个广泛分布的区域性不整合面(地震反射界面):T20,T24,T30等,地层遭受了强烈剥蚀。以东海西湖凹陷为例,对声波时差法和镜质体反射率法求取地层剥蚀厚度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进行了简要介绍,分析了地层剥蚀对油气成藏的影响,对该方法的适用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塔西南地区地层剥蚀厚度恢复研究   总被引:42,自引:3,他引:39  
根据塔里木盆地西南地区的实际条件,提出了相邻层厚度比值法和同一层内参考层厚度变化率法,并结合传统的声波时差法、沉积速率法、未被剥蚀地层厚度趋势延伸法,对塔西南地区的地层剥蚀厚度进行了恢复.相邻层厚度比值法是根据同一构造层内的沉积具有继承性和持续性这一特点,从而依据保存完整的相邻层厚度比值及下伏层厚度估算上覆层沉积厚度;参考层厚度变化率法是在计算点处的遭受剥蚀的地层底部选择一完整层段作为参考层,并以该层段厚度变化率作为整个地层的厚度变化率进行剥蚀厚度恢复.这一方法由于采用了地震资料,控制点多、可信度高;并以厚度资料为基础,因而几乎可以估算所有情况下的地层剥蚀厚度,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4.
利用镜质体反射率数据估算地层剥蚀厚度   总被引:44,自引:3,他引:44  
认为依照Dow(1977 ) 提出的直接利用镜质体反射率数据估算不整合面地层抬升与剥蚀厚度的方法所获得的计算结果并非不整合面地层剥蚀厚度,其物理意义相当于正断层错动造成的地层缺失厚度。强调了古地热梯度随时间的变化及其在剥蚀厚度估算中的意义;阐明利用镜质体反射率数据计算古地热梯度、进而估算剥蚀厚度的方法;通过对Dow(1977) 的井下数据进行的再评估, 演示了此方法的实际操作过程;为使此方法简便易用,给出了用于镜质体反射率与最高古地温换算的RoTt 曲线图解。  相似文献   

5.
王忠和 《复杂油气藏》2010,3(3):22-26,72
针对多期构造运动叠加盆地的特点,运用镜质体反射率建立了句容盆地三个构造层的古地温梯度,分析了各套古地温系统对地层剥蚀厚度赋存的特征。经与粘土矿物演化温度、裂缝充填物中的包裹体温度、苏北盆地古新统的古地温资料对比以及古地温梯度的成因分析,三套古地温系统符合句容盆地的构造演化史。在此基础上,估算了各构造层的地层剥蚀厚度。  相似文献   

6.
运用镜质体反射率-深度剖面恢复出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地层的剥蚀厚度,并结合烃源岩加热降温热模拟实验研究上古生界烃源岩的热演化特征。研究认为,反射率-深度剖面模型可分为3类,即单段式、双段式和三段式。盆地东部剥蚀厚度大,为1400~2200 m;西部剥蚀厚度小,为400~1000 m。据烃源岩时温互补热演化模拟实验,岩样在加热到一定温度后降温,随时间增加Ro值虽在增加,但Ro值增加速率不断降低,且在相同时间段内,降温幅度越大,生烃能力越低,当降温到一定程度时,随时间增加,生烃能力非常小。表明了源岩受热的时间尺度与热效应之间,温度起着主导作用。由于中东部剥蚀厚度远大于烃源岩热演化停滞时的最小剥蚀厚度,烃源岩热演化作用已处于停滞状态,西部剥蚀厚度较小的布1-天1地区,烃源岩的热演化作用在新生代仍有可能继续缓慢进行。  相似文献   

7.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始新统剥蚀厚度恢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苏北盆地晚始新世至渐新世的三垛运动使得盆地构造沉降停止,盆地断陷发育期结束.发生了18x106a的沉积间断地层遭受强烈剥蚀,缺失上始新统和渐新统。利用储集层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粘土矿物、镜质体反射率和甾烷成熟度参数分析了高邮凹陷该构造运动期的不均衡剥蚀作用。自深凹带向斜坡带断阶带和低凸起,剥蚀作用渐次增强。采用声波时差法和镜质体反射率正演数值模拟法恢复了该期剥蚀厚度。二者的计算结果较吻合。该期总的剥蚀厚度为400~1 600m,其中.深凹带400~-600m.斜坡带500~1 200m .断阶带和低凸起1000~1 600m.这一-计算结果较以往的定性估计值要大这对重新认识该区的埋藏史热史。油气成藏史以及油气藏分布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曲靖盆地新生代地层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人认为云南曲靖盆地仅存在新近纪地层。依据现有的测井、Ro值、地震、野外地质剖面、古生物等资料分析认为,蔡家冲组顶部地层被剥蚀了,原T3地震反射波组(原茨营组二段底界)为一个不整合面;而从蔡家冲组的哺乳动物群特征推断其时代属早渐新世。根据泥岩的镜质体反射率(Ro)与埋藏深度的关系,估算出曲靖盆地蔡家冲组的剥蚀厚度,从而提出了对曲靖盆地新的地层划分方案,并重新解释了曲靖盆地的构造演化史。因此,在盆地中央断凹带部署曲2井,获得了较高产工业气流。  相似文献   

9.
苏北盆地晚始新世至渐新世的三垛运动使得盆地构造沉降停止,盆地断陷发育期结束.发生了18x106a的沉积间断地层遭受强烈剥蚀,缺失上始新统和渐新统。利用储集层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粘土矿物、镜质体反射率和甾烷成熟度参数分析了高邮凹陷该构造运动期的不均衡剥蚀作用。自深凹带向斜坡带断阶带和低凸起,剥蚀作用渐次增强。采用声波时差法和镜质体反射率正演数值模拟法恢复了该期剥蚀厚度。二者的计算结果较吻合。该期总的剥蚀厚度为400~1 600m,其中.深凹带400~-600m.斜坡带500~1 200m .断阶带和低凸起1000~1 600m.这一-计算结果较以往的定性估计值要大这对重新认识该区的埋藏史热史。油气成藏史以及油气藏分布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昌潍坳陷新生代剥蚀量恢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昌潍坳陷是胜利油田重要的外围勘探区域,确定其剥蚀量对研究其生烃史和油气成葳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应用镜质体反射率和磷灰石裂变径迹方法对昌潍坳陷孔一末期构造运动和,沙河街构造运动造成的剥蚀量进行了恢复,分析结果表明,磷灰石裂变径迹方法比镜质体反射率法准确性更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恢复地层剥蚀量的手段。  相似文献   

11.
三江盆地绥滨坳陷石油地质特征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为了了解绥滨坳陷资源潜力,明确勘探方向,通过对其石油地质条件分析,预测最有利含油气远景区。认为绥滨坳陷的生烃层位是中生界,东荣组、城子河组和穆棱组厚度大、分布广,暗色泥岩发育,有机质丰度较高,热演化程度较高,达到了成熟至过成熟阶段,并在滨参1井岩心薄片(玻屑凝灰岩沥青缝)中发现了有油的浸染现象,说明在东荣组中曾有过油的运移;砂岩储层的物性较差,属于低孔低渗储集岩;东荣组、城子河组和穆棱组构成了该坳陷的三套相对较好的区域性盖层;具有良好的天然气勘探前景。最有利含油气远景区位于军川农场至普阳农场一带。  相似文献   

12.
三江盆地绥滨坳陷区域地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绥滨坳陷位于三江盆地西部.构造特征显示,绥滨坳陷是一个长期演化发展的一级构造单元,其二级构造单元为中伏屯凸起、军川-南大林子凹陷和四方林子斜坡.其中军川-南大林子凹陷是一个较有利含油气远景的凹陷,而四方林子斜坡是油气运移的有利指向区.坳陷内主要发育23条断裂,主要发育压性和压扭性的逆冲断裂,北北西-北西向和北东向两组断裂构成了区块内基本的断裂体系,三组断裂活动具多期性和继承性.地层特征发现,三江盆地绥滨坳陷在前中生界基底之上发育9套充填地层,自下而上发育有中侏罗统绥滨组、上侏罗统东荣组、下白垩统城子河组、穆棱组、东山组、上白垩统猴石沟、海浪组、七星河组、雁窝组、下第三系渐新统宝泉岭组、上第三系中新统富锦组和第四系,各地层间以不整合或假整合面为界.地质演化史表明,绥滨坳陷从中侏罗世开始,经历了中生代的伸展作用和新生代的走滑拉分作用,形成了现今的构造格局.其构造演化经历了裂陷、断陷、挤压回返和走滑伸展等4个阶段.  相似文献   

13.
三江盆地绥滨坳陷中生界生烃潜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三江盆地绥滨坳陷现有钻井的有机碳和热解数据, 从有机地球化学方面对坳陷中生界主力煤系烃源岩的生烃特征及潜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研究区有机显微组分以惰质组为主,但壳质组和腐泥组中存在较多富氢组分的孢子体、壳屑体和矿物沥青基质。有机质类型以Ⅲ型为主,其次为II型。其中城子河组和穆棱组有机质类型相对较好,为2套具生烃潜力的煤系烃源岩。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较高,RO值变化范围主要集中在0.5%~1.0%之间,绝大部分都已进入生油阶段,且部分烃源岩已进入高成熟-过成熟阶段,转为以生气为主。  相似文献   

14.
详细分析三江盆地绥滨坳陷的钻井资料,并结合地震解释剖面.将绥滨坳陷中生界划分为4个二级层序、8个三级层序,其中二级层序底部的三级层序发育低位体系域,其余不发育低位体系域.平衡剖面和米兰科维奇旋回分析结果表明,绥滨坳陷中生界三级以上层序主要受构造控制,米兰科维奇旋回只对高频层序(体系域)有控制作用.在上述分析基础上建立了绥滨坳陷中生界二级层序地层模式,该模式具有典型的三分性:早期的盆地充填(低位体系域),中期的盆地扩展(水进体系域)和晚期的盆地萎缩(高位体系域).并指出,二级层序发育的低位体系域上覆的水进体系域可以作为很好的封盖层,同时又可能是烃源岩,因而低位体系域应成为下一步油气勘探的目标.图9表1参9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沉积岩相、微相特征及其与古地理背景关系,依据露头微相观测、岩心微相描述、成像测井岩相刻画、构造演化恢复、沉积因素综合分析研究认为,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岩相古地理总体受南天山、温宿凸起、库鲁克塔格山物源三重控制,其中克拉苏—依奇克里克冲断带西段的巴什基奇克组主要源于南天山物源,塔北隆起西部的巴什基奇克组主要源于温宿凸起物源,塔北隆起中东部的巴什基奇克组主要源于库鲁克塔格山物源,秋里塔格冲断带为3物源交汇区,乌什凹陷受南天山物源和温宿凸起物源双重控制;克拉苏—依奇克里克冲断带西段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中—细砂岩和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粉—细砂岩2类典型微相砂岩,砂体总体叠置连片展布,残余厚度150~260 m;塔北隆起以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中—细砂岩和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细—粉砂岩沉积为主,夹河口坝粉—细砂岩,砂体总体呈厚层连片展布,残余厚度100~300 m. 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满坳富砂”为库车坳陷油气战略突破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绥滨坳陷城子河组泥岩盖层封闭能力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绥滨坳陷城子河组泥岩盖层宏观发育特征及地球物理信息所反映的微观封闭特征的基础上,选取孔隙度、盖层厚度、单层厚度、泥地比及沉积环境等参数定义了评价泥岩盖层封闭能力的综合评价系数,并对城子河组泥岩盖层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表明,该区城子河组泥岩盖层分布较广,单层厚度小,横向连续性差,但总厚度较大,以叠合累加方式对油气藏起封盖作用;中、西部地区泥质盖层质量相对较好,封闭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17.
松辽盆地深层剥蚀量探讨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利用基于镜质体反射率恢复计算剥蚀量的Dow法及其修正法,对松辽盆地深层主要剥蚀面的剥蚀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除鱼深1井d/s剥蚀量可达1534.7m外,Dow法恢复所得的剥蚀厚度一般小于730m;与Dow法相比,考虑了再埋藏影响的修正法评价所得深层的剥蚀量则高达1100~3000m。初步分析表明,Dow法可能对应着剥蚀量下限值,修正法则可能对应着剥蚀量上限值。  相似文献   

18.
绥滨坳陷东荣组砂体输导天然气能力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绥滨坳陷东荣组砂体输导天然气的能力,根据砂体的发育程度(砂地比)和渗透率特征,定义、求取了砂体输导天然气能力评价参数.得到绥滨坳陷东荣组砂体输导天然气能力评价参数值为0.01~0.21,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坳陷东部,由此向西砂体输导天然气能力评价参数值逐渐减少.通过定义求取气藏天然气聚集效率,对中国11个以砂体为主要输导通道的大中型气田天然气聚集效率值进行了计算.通过中国11个以砂体为主要输导通道的大中型气田砂体输导能力评价参数与天然气聚集效率之间关系研究,得到绥滨坳陷东荣组高效、中效和低效砂体输导层输导天然气能力评价参数评价标准,据此评价标准可以得出东荣组砂体输导能力中效区位于坳陷东部,低效区位于坳陷西部.结合研究区圈闭条件,综合研究得到绥滨坳陷东荣组天然气较有利区位于绥滨坳陷福兴斜坡及东部斜坡带的东南部.  相似文献   

19.
松辽盆地南部梨树断陷下白垩统营城组物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建立梨树断陷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的基础上,通过岩心观察描述以及分析化验资料综合分析,从岩石矿物成分、重矿物组合以及锆石-电气石-金红石指数(ZTR)、砂体体积分数平面展布、泥岩颜色区域分布等方面对物源方向进行了判断。综合分析表明:松辽盆地南部梨树断陷营城组沉积早、中、晚时期物源随时间有所变化,但变化不大。该时期主要存在北部、西北、东部3个方向的物源体系。营城组沉积早期,东部物源为主要物源;营城组沉积中期,东部物源有所分化,东南方向的物源起主导作用;营城组沉积晚期,整体物源整体向西迁移。整个时期北部物源一直稳定持续的供给。  相似文献   

20.
绥滨地区的主期构造形成于穆棱组沉积后的逆冲-褶皱作用,主要受那丹哈达岭地体向大陆拼贴挤压的变形作用控制.通过研究早白垩纪末逆冲-褶皱构造的主要形迹可知,主期构造特征表现为受盲冲断裂控制的背、向斜构造,形成了断弯褶皱、断展褶皱、断滑褶皱 3种构造样式.在松花江以北,构成一个自北西西向南东东逆冲的逆冲-褶皱系统,控制了地层起伏的格架.在松花江以南,马架屯-东林屯、四方林子断裂,控制了轴向近南北的大型箱状褶皱,褶皱顶部削蚀强烈.松1、松2断裂不仅在新生代大规模活动,而且在穆棱组期末的构造运动中也起到了对区域构造格架的控制作用,松1-松2断裂南北逆冲-褶皱系统的逆冲方向相反.该成果将对黑龙江省东部中新生代盆地的构造演化和原形盆地恢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