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 研究腰椎数字化X射线摄影(DR)的焦点至探测器距离(FFD)与体表入射剂量(ESD)的相关性,探讨FFD对辐射防护的价值。方法 采用自动曝光模式(AEC)对腰椎骨密度(BMD)校准体模模拟腰椎正侧位DR摄影;去除滤线栅,参考腰椎常用摄影管电压,分别设定管电压为70和90 kV;改变FFD自100~240 cm范围内以10 cm递增,FFD共改变15次。德国 QUART dido 2100K型X射线剂量仪测量相关参数。Excel建立体模ESD、管电流、曝光指数(EI)与FFD关系曲线;SPSS 19.0作Pearson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结果 (1)管电压70 kV时:FFD与ESD负相关(r=-0.922,P < 0.001);FFD与管电流正相关(r=0.991, P < 0.001);EI与FFD负相关(r=-0.938, P < 0.001)。(2)管电压90 kV时:FFD与ESD负相关(r=-0.955, P < 0.001);FFD与管电流正相关(r=0.994, P < 0.001);FFD与EI无相关(r=-0.523, P=0.051)。(3)不同管电压相关系数的差异性分析显示,FFD与ESD及管电流的相关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4)管电压70 kV时FFD与ESD值的回归方程:y=-0.805x+319.731(F=74.175,P < 0.001);管电压80 kV时FFD与ESD的回归方程:y=-3.152x + 457.613(F=133.524,P < 0.001)。结论 在DR摄影AEC曝光模式下,探测器获得相同曝光量时,FFD与ESD在腰椎X射线摄影中高度负相关。增加FFD可以有效减少腰椎DR摄影的ESD,利于辐射防护。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膝关节置换术(TKA)术后最佳摄影条件及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根据不同的曝光方式,分为自动曝光模式组(AEC)、手动曝光模式组(FIXED),以固定kV、依次改变相应mAs的方式,对模体进行曝光,记录各曝光条件下入射剂量(ESD)、剂量曝光指数(DEI)、主观图像质量评价,经统计学分析后得出最优化试验组参数与回顾组进行辐射剂量及主观评价比较。结果 AEC组ESD与kV呈负相关(r=-0.973,P < 0.05),在相同mA条件下,DEI随kV增加呈先减后增的弧线型变化,主观图像质量评价均值为(1.96±0.56),DEI与主观图像评分呈负相关(r=-0.840,P < 0.05)。FIXED组ESD随mAs的增加而成线性增加,呈正相关(r=0.845,P < 0.05),DEI与kV、mAs成正相关(r=0.628、0.674,P < 0.05)。主观图像质量评价均值为(4.33±0.79),与DEI无相关性。选择最优化实验组与回顾组相比,主观图像质量评价分值增加,辐射剂量降低明显。结论 对于膝关节置换假体植入受检患者,采用手动曝光模式,80 kV/1.25~1 mAs、75 kV/2~1 mAs、70 kV/2.5~1.25 mAs、65 kV/3.2~1.6 mAs和60 kV/3.2~2 mAs为最优化区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小儿床边X射线摄影时,不同附加滤过与管电压、管电流组合条件对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 利用日本岛津无线平板移动数字化X射线摄影(DR)机和荷兰Artinis公司CDRAD 2.0体模,采用小儿床边日常工作的50 kV管电压、1.40 mAs管电流曝光,得到图像质量因子反数值(IQFInv)。再于移动DR机束光器开口处附加1 mm铝、2 mm铝、1+2 mm铝和0.3 mm铜4种滤过组合,并分别采用50、66、83、100 kV 4种管电压与不同的管电流组合对体模曝光。所有曝光后图像分析得到IQFInv值。采用Pearson相关及回归分析管电压、管电流对IQFInv值的影响,并且找到与日常工作图像质量IQFInv值相当的各附加滤过与管电压、管电流组合。采用瑞典RTI公司Barracuda诊断水平剂量仪,测量各滤过与管电压、管电流组合的入射体表剂量,每种组合测量20次。结果 各种滤过及管电压、管电流组合摄影条件图像质量比较,在测试范围内管电压与IQFInv值呈正相关(r=0.49,P<0.05);管电流也与IQFInv值呈正相关(r=0.36,P<0.05)。随着附加滤过的增加,需要更大的管电流才能得到所需的图像质量。同时随着附加滤过的增加,各级管电压之间IQFInv值差距加大。各种滤过及管电压、管电流组合摄影条件下,采用附加滤过后入射体表剂量变化范围为(30.58±0.21)~(10.49±0.09)μGy。各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5.306~514.585,P<0.05)。各种附加滤过均能有效减少入射体表剂量。同时随着滤过的增加和管电压的增加,入射体表剂量减少更为明显。但是超过83 kV管电压以后,各种附加滤过的入射体表剂量都呈上升趋势。结论 附加滤过是有效降低小儿床边X射线摄影入射体表剂量的方法。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之下,高原子序数的附加滤过与次高千伏的管电压以及匹配的管电流组合是最优的小儿床边X射线摄影条件。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胸部CT使用器官剂量调制(ODM)技术时,不同管电压对表浅辐射敏感器官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以临床胸部CT扫描方案为基准,对胸部模体使用不同管电压(140、120、100和80 kV共4种,其中100 kV为系统推荐值)、在不开启ODM(ODM off)和从扫描起始层至乳腺区开启ODM(ODM part)时对胸部模体进行扫描,在右侧乳腺区域前方固定位置放置长杆电离室(点电离室位于乳腺区域的中心位置),每组参数重复扫描并测量剂量7次,记录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乳腺皮肤剂量测量值(D);重组冠状位5 mm层厚肺及软组织算法图像,沿z轴方向平均分为8部分,分别测算对比度噪声比(CNR)。对不同ODM扫描方式和不同管电压下CTDIvolD,肺及软组织算法图像8区域CNR,进行双因素无重复试验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法。结果 管电压在140至80 kV变化时,CTDIvol依次降低,在80 kV时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5.579 5,P<0.05),140~100 kV时乳腺皮肤剂量测量值也依次降低,但管电压降至80 kV时,D反而升高,100 kV时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736,P<0.05)。与ODM off相比,使用ODM part时CTDIvolD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732、81.961,P<0.05)。各种管电压下肺及软组织算法的图像CNR依次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809、11.261,P<0.05),两两比较140~100 kV时C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0 kV时CNR显著下降,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ODM off相比,使用ODM part时肺及软组织算法图像CNR下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实践中,在不低于系统推荐管电压100 kV时,可在保障图像质量前提下通过降低kV和在射线敏感器官区域联合使用ODM技术有效地降低乳腺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DR设备在不同管电压、源像距和模体厚度条件下入射表面剂量(entrance surface dose,ESD)显示值与测量值之间的相对偏差,为利用ESD显示值实时评估患者受辐射剂量大小和曝光参数适宜性提供依据。方法 在2种管电压、2种源像距条件下,用3个厚度分别为5、10和20 cm的聚乙烯模体(表面积30 cm×30 cm)进行曝光实验。每次曝光后记录DR设备上的ESD显示值以及辐射剂量检测仪测量值,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对二者差异进行比较,并用公式计算ESD显示值相对偏差。结果 在相同管电压和源像距曝光条件下,ESD显示值不受模体厚度影响,但测量值随模体厚度变化;模体厚度10和20 cm时,ESD显示值均小于测量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01、-2.203,P<0.05)。模体厚度越厚,显示值与测量值的相对偏差越大,但只有模体厚度20 cm、源像距100 cm时的相对偏差>±20%。结论 DR设备中ESD显示值可以用于评估受检者皮肤入射剂量,但要考虑受检者的体厚影响。  相似文献   

6.
低kV结合迭代重建在下肢动脉CT血管造影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低管电压联合自适应性迭代低剂量(AIDR-3D)技术在下肢动脉CT血管造影(CTA)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60例疑诊下肢动脉闭塞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20 kV)和试验组(100 kV)各30例,采用Toshiba Aquilion ONE完成CTA。对照组采用传统滤波反投射法(FBP)进行重建,试验组采用FBP和AIDR-3D两种重建。分别比较两组的主观图像质量及血管内密度(VD)、噪声、信噪比(SNR)、对比信噪比(CNR)和剂量长度乘积(DLP)。结果 试验组DLP较对照组明显减低[(503.5±104.7)vs. (1099.4±151.7) mGy·cm,t=15.7,P<0.05]。FBP重建的试验组图像的VD和噪声明显高于对照组(t=-3.13、-3.61,P<0.05)。AIDR-3D重建的图像噪声明显低于FBP重建图像(t=13.59,P<0.05)。与对照组相比, AIDR-3D重建的试验组图像噪声明显减低(t=2.14,P<0.05),而VD、SNR和CNR明显增高(t=-3.75、-4.19、-4.15,P<0.05)。结论 在320排CT下肢动脉CTA检查中,100 kV联合AIDR-3D重建可提高图像质量,并大幅减低辐射剂量。临床试验注册 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HiCTR-DPD-16008054。  相似文献   

7.
基于不同体质量指数CT尿路成像辐射剂量控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不同体质量指数患者CT尿路成像扫描参数优化及辐射剂量控制措施。方法 按常规参数(3种体型均120 kV,CARE Dose4D)、低kV[体质量指数(BMI)≤22.9:80 kV、22.9 < BMI < 30∶100 kV、BMI≥30∶120 kV,CARE Dose4D]、低mAs(120 kV,3种体型均在CARE Dose4D基础上mAs降低40%)3种扫描方式前瞻性收集CT尿路成像检查133例,测量各组图像噪声、信噪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作为图像质量客观评价指标,主观评价由两名具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医师采用双盲法进行5分制评价。记录各组患者CT剂量报告中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计算有效剂量(E)。结果 80、100 kV扫描患者的有效剂量下降了77.7%、3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330、-5.595,P<0.05);80 kV扫描与常规扫描之间肾皮质的噪声、SNR、CNR及输尿管噪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705~-2.392,P<0.05),但输尿管的SNR、CNR及肾盂的噪声、SNR、C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0 kV扫描与常规扫描之间肾皮质的噪声、SN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096、-3.566,P<0.05),但肾皮质的CNR及肾盂、输尿管的噪声、SNR、C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种体型低mAs扫描的有效剂量较常规扫描分别下降了38.3%、32.0%、3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086、-5.912、-2.842,P<0.05),22.9Z=-2.587,P<0.05),其余肾皮质、肾盂、输尿管的噪声、SNR、C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图像主观评价评分均>3分。结论 针对不同体质量指数患者所采用的低kV、低mAs扫描方案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并能达到临床诊断要求。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低管电压联合迭代重建算法对胸部CT血管造影成像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 利用ATOM 701-D型成年男性仿真人胸部模型,配置碘水混合对比剂注入输液管后置入胸部模拟胸部血管.采用320排容积CT以80、100和120 kV分别联合自适应迭代降剂量技术(AIDR 3D)迭代重建4个等级(关闭、轻、标准、强)共12种方案按管电流等其他参数不变进行胸部扫描,记录辐射剂量.获得横断面输液管CT值及噪声水平、纵隔区软组织CT值、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比较不同管电压扫描及不同迭代算法水平重建对图像质量的影响.结果 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及有效剂量(E)在120 kV时为12.50 mGy、453.50 mGy ·cm、6.35 mSv;在100 kV时为7.60 mGy、276.50 mGy ·cm、3.87 mSv;在80 kV时为3.80 mGy、138.70 mGy ·cm、1.94 mSv.随着管电压的降低,辐射剂量显著降低.不同管电压时,输液管CT值、噪声标准差(SD)、SNR、CNR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1 029.24、8.56、3.44、4.09,P<0.05).按不同重建算法,输液管SD、SNR、CNR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33.99、54.80、54.72,P<0.05),但对输液管CT值没有显著影响(P>0.05).管电压或重建算法对纵隔区软组织CT值的影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80 kV管电压扫描联合标准水平的迭代重建算法方案可降低有效剂量,并获得较高质量的胸部血管图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CareDose 4D联合Care kV对CT肺部磨玻璃密度结节(ground glass nodule,GGN)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7种低剂量方案对含有6个GGN的胸部仿真体模行CT扫描。方案1采用CareDose 4D+Care kV。方案2、3、4管电压120 kV,管电流分别为30、20、10 mAs。方案5、6、7管电压100 kV,管电流分别为30、20、10 mAs。比较不同方案的图像质量[CT值、对比噪声比(CNR)、噪声值(SD)和主观评分]和有效剂量(E)。结果 各方案GGN的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方案1的SD高于方案2、3、5,低于方案7,而CNR低于方案2、3、5,高于方案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020、9.560、8.120、-5.720、-7.849、-5.192、-4.130、1.361,P<0.05)。方案1的SD、CNR与方案4、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方案1、2、3、5、6各GGN的主观评分均≥ 3分,方案4、7各有1个GGN的主观评分<3分。方案1的E较方案2、3、5、6分别降低了63.0%、44.4%、38.8%、9.1%。结论 CareDose 4D联合Care kV在低剂量肺部CT扫描中,可保证GGN的图像质量,有效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优化婴幼儿胸部数字化X射线摄影(DR)曝光参数,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降低辐射剂量。方法 选取100例进行胸部X射线检查的婴幼儿为对照组,测量胸部厚度,通过测量铝梯与不同胸厚婴幼儿拍片的灰度值,确定婴幼儿胸厚对应的铝当量。再以铝梯为体模进行曝光,采用自动曝光控制(AEC),测量不同管电压(kV)曝光所显示的铝梯灰阶数及相应的辐射剂量,确定最佳曝光参数。以优化的曝光参数再进行100例拍摄为试验组,比较两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结果 对照组最大胸厚13.5 cm、最小胸厚8.0 cm和平均胸厚(10.6±1.3) cm对应铝当量分别为2.3、1.4和2.0 cm。试验组平均胸厚为(10.1±2.2) cm。在管电压55~65 kV时,设备显示入射体表剂量为0.068~0.056 mGy,曝光指数(EI)为0.60~0.74,在正常范围内,目测铝梯灰阶数8~11级,辐射剂量降至较低水平时,仍能获得满意的图像质量。总结优化婴幼儿胸部DR曝光参数的计算方案,即X射线管焦点到探测器距离(SID)为100 cm时,不使用滤线栅,以胸部厚度(cm)×2+38(常数)设定管电压(kV),毫安秒(mAs)选择0.8至1.0。两组图像质量评分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优化后设备显示体表入射剂量平均值为(0.048±0.007) mGy,低于AEC组的(0.066±0.008) mGy,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781,P<0.001)。结论 本研究公式:管电压(kV)=胸部厚度(cm)×2+38(常数),优化了婴幼儿胸部DR曝光参数,图像质量满足临床诊断要求,患儿受到的辐射剂量降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在粒子植入过程中降低扫描条件进行手术的可行性。方法 使用GE Lightspeed RT大孔径CT,分别使用120、100和80 kV,初始毫安数为150 mA,以20 mA的间隔递减至10 mA的扫描条件组合对GEMS模体和包含不同密度组织替代物的062 M模体进行扫描。对扫描剂量进行记录,测量图像感兴趣区的CT值、噪声值,计算信噪比(SNR)值和对比噪声比(CNR)值,评估图像质量,优化出较为适合的扫描条件。结果 随着管电压和管电流的降低,图像的信噪比降低。除120 kV,150~70 mA及100 kV,150~90 mA,其余条件下图像的SNR与标准图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710~3.717,P<0.05)。随着管电压和管电流的降低,对比度差异较小的相邻组织的对比噪声比显著降低,当对比噪声比降到2以下时,图像质量过低无法评估。降低管电压和管电流对CT图像的高对比分辨力影响不大。结论 综合实验结果,使用管电压100 kV,管电流70 mA的扫描条件进行扫描时,其图像质量接近标准参数扫描图像。在粒子植入过程中,除第1次扫描外使用标准胸部扫描条件外,其余在反复扫描同一区域时可降低条件至100 kV,70 mA进行扫描,可使患者每次扫描接受的辐射剂量大幅下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成人上气道DR管电压选择与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的关系.方法 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PM MA)模拟成人上气道厚度和对比度细节体模(CDRAD2.O)组合,以不同管电压自动曝光控制系统(AEC)摄影,记录入射体表剂量(ESD)、剂量面积乘积(DAP)和曝光量(mAs),计算体模图像质量因子(IQF值),选定适宜管电压.结果 ESD、DAP、mAs随着管电压升高而下降,IQF值却增大,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45.15、26.41、29.26、56.53,P<0.05).75 kV以下ESD、DAP、mAs明显增大,75 kV以上逐渐降低,75~80 kV趋于平衡.50~75 kV之间IQ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5~90 kV之间IQF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35,P<0.05).不同管电压的正常人体上气道的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异.结论 成人上气道DR的适宜管电压范围为75~80 kV,用IQF值对照图像质量评分可为临床评价图像质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自动管电流调制模式下行头颈部和胸部CT扫描时,管电压的改变对辐射剂量及影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自动管电流和自动管电压模式下,对头颈部和胸部模体进行常规CT扫描。自动管电流模式下,管电压分别手动选择70、80、100、120和140 kV,对头颈部和胸部模体进行常规CT扫描。每种管电压下定位像扫描3次,再进行1次螺旋扫描。头颈部模体在眼眶中心及第5颈椎(C5)椎体上缘层面选取感兴趣区(ROI),胸部模体在肺尖及气管分叉层面选取ROI,测量记录对比噪声比(CNR)。用热释光剂量计(TLD)测量每次扫描时眼晶状体和乳腺的器官剂量(取3次测量的平均值),计算定位像和螺旋扫描的累积值。记录每次扫描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并计算CTDIvol累积值。最后通过计算品质因数(FOM),找到最优化的管电压值。结果 自动管电流和自动管电压模式时,头颈部自动选择120 kV和108 mAs,胸部自动选择80 kV和167 mAs。自动管电流模式时,手动选择70 kV时眼晶状体辐射剂量和CTDIvol值最小(分别为0.779和4.070 mGy),140 kV时眼晶状体辐射剂量和CTDIvol值最大(分别为2.571和25.670 mGy)。70 kV时乳腺辐射剂量和CTDIvol值最小(分别为0.698和0.900 mGy),140 kV时乳腺辐射剂量和CTDIvol值最大(分别为3.452和7.400 mGy)。CNR值在眼眶和C5椎体上缘层面分别为51.30~118.36和80.78~173.12,在肺尖和气管分叉层面分别为50.15~129.58和49.63~115.40。FOM因子在眼眶层面80 kV最大,在C5椎体上缘层面120 kV最大,在肺尖和气管分叉层面都是70 kV最大。头颈部模体最佳管电压:眼眶层面手动100 kV,颈部层面自动管电压模式(120 kV)。胸部模体最佳管电压:手动100 kV。结论 管电压的选择对CT扫描的辐射剂量和影像质量影响较大。对于常规CT扫描,手动100 kV适合眼眶区域扫描,自动120 kV适合颈部区域扫描,手动100 kV适合胸部扫描。  相似文献   

14.
ObjectiveTo assess the effect of chest circumference-adapted scanning protocol on radiation exposure and image quality in patients undergoing prospective electrocardiogram (ECG)-triggered coronary CT angiography (CCTA).Results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as observed between patients'' chest circumference and body mass index (r = 0.762, p < 0.001). Chest circumference ranged from 74 to 105 cm, and the mean effective radiation dose was 1.9-3.8 mSv. Diagnostic image quality was obtained in 98.5% (2440/2478) of all evaluated coronary segments without an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the four groups (p = 0.650).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image noise was observed among the four groups (p = 0.439), thus supporting the validity of the chest circumference-adapted scanning protocol. However, vessel attenuation, SNR and CNR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100 kV groups than in the 120 kV groups (p < 0.05).ConclusionA measure of chest circumference can be used to adapt tube voltage and current for individualized radiation dose control, with resultant similar image noise and sustained diagnostic image quality.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低管电压扫描方案在CT泪囊造影成像中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拟人头颈部模体,将对比剂(碘海醇)与盐水1∶3混合液置于模体鼻翼一侧模拟泪囊。分别采用80、100、120和140 kV对模体进行扫描,每种管电压选择相应的mAs使设备显示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分别为10、15、20、25、30、35和40 mGy。结合对每组图像的客观评价,以临床扫描参数120 kV/180 mAs的对比度噪声比(CNR)为基准,得出相同CNR时的最低剂量扫描参数80 kV/240 mAs。前瞻性收集2019年11月至2020年7月来北京同仁医院收治的62例泪囊CT扫描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常规管电压组(120 kV/180 mAs)和低管电压组(80 kV/240 mAs),每组各31例。测量两组图像的CT均值、噪声(SD)及对比噪声比(CNR)作为图像质量客观评价指标,主观评价由两位高年资主治医师采用双盲法进行5分制评价。结果模体研究中相同管电压下,CTDIvol增加CNR也增加,两者呈正相关(r=0.985、0.965、0.971、0.972,P<0.05);相同CNR下,管电压越低,辐射剂量越低;临床扫描参数120 kV/180 mAs的CNR为27.8,而80 kV在相同CNR时对应的是240 mAs;临床研究中常规管电压组和低管电压组的CTDIvol分别为31.2和12.8 mGy,低管电压组较常规管电压组降低了约59%。两组图像泪囊区CT值、眶内脂肪区CT值与噪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76、2.601、-5.704,P<0.05),两组图像的C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名观察者间的一致性良好(Kappa>0.75),两组图像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低管电压技术扫描可以获得满意的泪囊CT图像质量,同时有效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胸部CT定位像扫描参数(X射线管投照角度和管电压)的选择对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规律,为临床实践中成像参数的选择提供指导。方法选择不同扫描参数对成人胸部拟人模体进行定位像采集,X射线管投照角度(0°、90°和180°)、管电压(70、80、100、120和140 kV)和管电流(25 mA)共15种组合。根据所得定位像进行胸部螺旋扫描,扫描条件为Assist kV、Smart mA(设备允许最大范围)、探测器宽度80 mm,螺距0.992∶1,旋转时间0.5 s,扫描长度330 mm,层厚5 mm,噪声指数(NI)10,迭代指数(ASiR-V)前置为30%,后置50%。记录螺旋扫描管电压、4个层面(肺尖、气管分叉、乳腺水平和横膈顶部)管电流量和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用热释光剂量计(TLD)测量每次扫描时乳腺器官剂量。所得图像在气管分叉和横膈顶部层面选取感兴趣区(ROI),计算对比噪声比(CNR)。结果X射线管投照角度0°时,螺旋扫描管电压自动选择80 kV,定位像管电压改变对4个层面管电流量影响较小,变化范围0~2%(5/230)。X射线管投照角度90°和180°时,螺旋扫描管电压自动选择100 kV,定位像管电压改变对气管分叉层面管电流量影响较大,变化范围14%(29/210)~44%(93/210)。X射线管投照不同角度其CTDIvo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乳腺器官剂量、气管分叉层面CNR和横膈顶部层面CN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027、24.727和10.630,P<0.05)。根据定位像管电压分组,CTDIvol、乳腺器官剂量和两个层面的C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部CT扫描中,定位像参数中X射线管投照角度较管电压对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影响更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