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3 毫秒
1.
鄂博梁山地近地表问题及其模型实验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柴达木盆地鄂博梁地区山地具有典型山地特征,单斜高陡、高速地层出露地表,第四系松散沉积与共存,近地表速度横向变化剧烈。为了研究该区山地地震勘探问题,必须研究复杂条件下地震波传播规律,分析复杂近地表地质结构对地下中深层反射地震波的影响。由于主要目的是研究近地表单斜高陡地层对地震波传播及其成像的影响,所以在制作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时简化了山地地形的起伏,简化了中深层复杂的地质构造。数学模拟和物理模拟采用了相同的以利于对比分析,实验采用了多次覆盖观测系统。实验结果表明:①山地特殊的近地表结构会强烈改造中深层的反射,并对中深层反射成像产生强烈影响,认识这种作用,对山地地震资料采集方式、处理流程和解释模式都有重要作用;②近地表高陡构造会产生类似于折射波的干扰波,这种干扰波在单炮记录或叠加剖面上很容易被认为是有效波;③在近地表地质结构为高陡地层并且不存在浅层折射界面(在山地常出现这种情况)时,初至波不是折射小,高山财资料处理中慎用折射波静校正。  相似文献   

2.
柴达木盆地英雄岭地区油气资源丰富,该区地表条件十分复杂,地震资料的侧面干扰、折射干扰波、线性干扰波、散射干扰及随机干扰非常发育,传播规律性极差,造成地震资料信噪比极低,如何压制干扰,提高原始资料信噪比,一直是地球物理工作者需要研究攻克的难题。本文通过详细分析英雄岭复杂山地干扰波特征;针对干扰波波长、波速、频率和能量等特征设计不同检波器组合图形,开展不同检波器组合的野外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区检波器大面积组合较好地压制了复杂散射干扰波,大幅提高了地震资料信噪比,为英雄岭地区地震勘探突破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柴达木盆地环英雄岭地区的地表主要以山地和山前带为主.海拔3000m以上.相对高差大。由于复杂的地震地质条件,次生干扰十分发育,原始资料信噪比极低,极大地影响了资料品质。给资料处理带来很大困难。近几年的地震攻关中,对压制干扰波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资料采集阶段.主要以压制次生干扰为主,规则干扰放在资料处理阶段压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地震地质条件复杂地区的地震资料采集中,最佳采集排列长度直接影响到地震采集剖面的品质,利用广角反射信息进行地震地质模型的方法,可用于评价观测系统的采集效果。即通过模型正演确定最大排列长度,设计广角反射信号的覆盖次数。长武地区地震资料处理结果表明,广角反射的剖面层位丰富,同相轴连续,信噪比高,剖面质量优于常规处理剖面。  相似文献   

5.
山地地区勘探精度日益提高,要求优化采集技术,提高地震资料品质,以确定构造和勘探目标。在对各种山地地震勘探数据采集方法研究和生产实践的基础上,根据地震地质条件和山地地震资料采集工作中的难点,提出了一套山地地震勘探数据采集技术,包括干扰波调查、地震波激发和灵活多变的观测系统等。通过实践,获取了较高品质的地震剖面。  相似文献   

6.
伊犁盆地近地表及深层地震地质条件复杂,地震勘探难度大,现有地震资料难以满足勘探需要。为此,针对制约和影响反射品质的两大地质瓶颈开展系统研究与地震技术攻关:采用基于多次波压制效果的观测系统优化、巨厚砾石层下深井大药量激发、组合压制多次波、剩余能量补偿等技术,较好地压制了多次波,提高了强煤系地层下的有效反射能量,剖面品质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7.
南方山地宽线地震采集方法与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桂中坳陷北部地区地震地质条件极为复杂,主要表现为地表变化剧烈、近地表结构复杂并且横向变化大、地下碳酸岩盐目的层波阻抗差异小、界面反射信号弱。导致了地震记录信噪比低、各种干扰波发育和近地表静校正问题严重。通过试验宽线采集技术,即二维测线的三维观测方法,利用了相邻道的面元叠加信息,有效压制了各种干扰,明显提高了剖面质量。南方山地特殊地震地质条件下的宽线采集技术,是压制干扰,提高剖面信噪比的有效方法,同时不会引起施工成本的大幅度提升,可在类似的低信噪比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8.
通过研究表层结构产生虚反射波的机理,在表层起伏变化较大的塔中大沙漠地区垂直地震剖面资料中得到表层虚反射波。据塔中地区地震勘探激发因表层结构产生的地表虚反射波特征,分析消除衰减全程多次虚反射的处理方法。利用垂直地震剖面处理成果结合测井资料,标定识别地震剖面存在的全程虚反射多次波,为地质研究提供准确的数据体。  相似文献   

9.
焉耆盆地低信噪比地震资料处理方法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张亚斌 《石油物探》2004,43(2):185-187
焉耆盆地地震地质条件复杂,地震资料信噪比低,不能很好的用于地质解释。针对这一问题,探讨了交互迭代静校正、干扰波压制、地表一致性振幅处理、子波归一化、优化迭代叠加及叠后f-x域预测去噪技术等处理方法,建立了一套适合于该地区地震资料特点的处理流程。将此流程应用于实际资料处理,剖面品质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信噪比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0.
在宣汉-达县地区山地高分辨率三维和涪陵地区山地二维地震勘探项目中,根据川东北复杂地区地表起伏剧烈、断层发育、地层倾角变化大等特点,针对波场复杂、地震波衰减严重、反射能量弱等问题,在观测系统设计、激发井的选位和设计、炸药优选、资料处理等方面进行研究试验,通过模型计算,制定出相应的地震采集施工和资料处理方案,经实际应用,所获得的地震资料在分辨率、信噪比等方面得到改善,满足了勘探需要。  相似文献   

11.
刘洋 《石油学报》2006,27(1):53-57
对比分析了低速近地表和高速近地表对反射波传播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近地表速度为低速时,可以将垂直检波器记录的地震记录近似等同于反射纵波记录,这就是常规地震勘探在低速带区勘探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当近地表速度为高速时,随着界面倾角和入射角的增加,垂直检波器记录的地震记录等效为反射纵波记录的误差增大,这就是存在高速近地表区地震勘探的难点之一.用三分量检波器替换垂直检波器,进而来完整地记录矢量地震波场,这是解决这一困难的根本办法.提出了对高速近地表区进行三分量地震资料处理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塔里木盆地卡3区块二维地震采集技术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塔里木盆地卡3区块处于沙漠腹地,地表为复合型沙垄和沙山,深层地震地质条件较差,地震资料品质不高,波组连续性差,分辨率和信噪比低。为获取品质良好的地震资料,在该区进行了高密度二维地震资料采集技术研究,开展了表层结构调查、干扰波调查、激发和接收因素试验等工作,采取抽炮、抽道方式,得到了不同覆盖次数的剖面。用高密度采集技术获得的剖面,浅、中、深层反射波组齐全,奥陶系内幕反射资料信启、丰富,断层断点位置清楚,构造及低幅度隆起特征明显,反映了工区的地质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3.
柴达木盆地复杂的地表地质条件和地下地质条件,使其在地震资料处理中存在着严重的静校正和低信噪比问题。通过重点研究山地静校正、干扰波去噪技术,提出了利用静校正、偏移成像、去噪技术相结合的方法,以提高复杂构造地区地震剖面的品质,合理反映复杂地区的地下地质特征,该方法在冷湖七号、狮子沟等地区的应用,取得了初步效果。  相似文献   

14.
深反射地震探测技术作为一种能精细查明地下深部地质结构及构造特征的有效手段,为雄安新区的总体规划与建设、构建万米“透明雄安”基础平台提供详实的地质资料。将深反射地震应用于雄安新区及周边地质调查,并开展深反射地震高精度成像技术研究,针对该区深反射地震剖面长度长、跨度广、能量不均衡、深层信号弱、干扰波复杂多变等问题,设计、制定有针对性的深反射地震高精度成像流程,选用适用技术及其组合从复杂的地震波场中逐步提取与地层界面、构造特征相关的深反射地震有效信号。最终成像结果的信噪比和分辨率均较高,其波组特征突出,地质信息丰富,构造格局层次分明,地层接触关系清晰明了,能够为雄安新区地层划分和综合地质(资源)评价等提供数据支持,更好地服务于该区的基础地质建设。  相似文献   

15.
DMO校正技术在深层地震资料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层地质构造复杂、断层发育,油气勘探与地震资料处理工作者始终致力于其油、气资源的勘探及地震资料处理技术的研究工作,力求在深层地震勘探中有所突破。由于常规的地震资料处理手段难以满足地质解释精度要求,因此进行了倾角时差(DMO)校正技术研究。该技术是将动校正后的数据偏移到倾斜反射界面零偏移距位置上,能够解决深层构造成像问题。资料处理结果表明,在采用合适的叠前去噪及合理的静校正方法基础上,通过精确的DMO速度分析实现DMO校正处理后,能够使来自不同方向的反射波有效叠加,从而提高横向分辨率,不仅消除了速度分析过程中不同倾角带来的影响,而且使绕射波得到加强。经DMO校正技术处理后,能够获得水平层和倾斜界面同时存在的高信噪比资料,使倾斜地层及复杂断裂等深层地质构造正确成像,确保更加真实地反映地下构造形态。  相似文献   

16.
���ڷ����ı���ٶ�ģ��ʱ��ת������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基于反射波法的地震勘探技术是在时间域中认识地下地质情况的,由于地震波传播速度场的变化。反射成像和地下地质体间并非是一个简单的镜像对称关系,而是一种变异的镜像结果。要正确的认识地下地质体,必须把时间域中的地震数据恢复到深度域中。在断裂发育的断块区或复杂的逆掩构造区,由于断层错动及地层褶皱等因素,具有不同速度特征的地层在断层处相互接触或同一套地层多次重复。在这些地方地下空间速度场在短距离内会产生很大的变化,速度场变得相当复杂,准确的时深转换成为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章以反射层,断层面等时间域中的地质边界为约束条件,以钻井资料建立基础速度结构,采用“基于反射层的变层速度模型结构建立时深转换速度场”方法,实现精确时深转换。该方法应用灵活,建场方式直观,非常适合于各种复杂构造的时深转换。  相似文献   

17.
相移插值法偏移中一种新的变延拓步长方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叙述相移插值法波动方程偏移原理、对该偏移过程中的波场外推公式及最终成像方程进行适当的改进变形后,重新标定了向下外推算子,使得成像过程可借助于 FFT 来完成,并给出了一种不同于时间域内插的新的变延拓步长的方法。本方法与传统的相移插值法偏移中时间域内插值法变延拓步长相比,向下外推步长可远远大干地震波视波长的四分之一,从而满意地解决了相位插值偏移算法效率低的问题。文中给出的理论模型计算与实际煤田及陡倾角地震数据偏移处理的结果表明:本方法是一种快速经济的,适合于陡倾角、复杂地质构造归位的 f-k 域偏移成像技术。  相似文献   

18.
叠前时间偏移技术在复杂地区三维资料处理中的应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在四川东部复杂地区,地表起伏大,地震地质条件复杂多变,表层速度变化剧烈;地腹构造褶皱强烈,逆冲断层发育,地震波传播速度纵横向变化大。为了得到好的成像效果,在作好静校正处理的基础上还要选择合适的偏移方法。折射层析静校正通过迭代求解,获得表层速度模型,在此基础上实现静校正量的计算,它将首波方法的稳定性和回折波方法的灵活性结合起来,较好地解决了复杂地区静校正问题;叠前时间偏移是复杂构造成像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能适应纵横向速度变化较大的情况,适用于大倾角的偏移成像。影响偏移成像效果的主要因素是偏移孔径和偏移速度。偏移孔径过小,偏移剖面将损失陡倾角的同相轴;偏移的孔径过大,会降低低信噪比资料的偏移质量,在实际使用中应根据倾角来确定孔径。叠前偏移对偏移速度较敏感,较小的速度误差都可能影响偏移成像效果,在实际使用中通过迭代确定最佳偏移速度。文章对多个复杂地区的三维资料进行了叠前时间偏移处理,获得了归位精度高、质量好、断层断点清楚的成像剖面,为完成地质任务提供了较好的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