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罗汉果大小孢子发生与雌雄配子体发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湖北黄精花部形态结构特征和大小孢子发生及雌雄配子体发育过程,以丰富黄精属植物的生殖生物学理论,为进一步开展湖北黄精的品种选育提供依据。【方法】以不同发育时期的湖北黄精花芽为试验材料,用显微观察法观察花部形态结构特征,石蜡切片技术对单花雌雄蕊进行切片观察。【结果】湖北黄精的花被为白色或淡黄绿色,花被筒近喉部稍缢缩;具6枚雄蕊,花丝下端与花被合生,花药开裂方式为纵裂;雌蕊子房上位,3心皮,花柱与子房等长。湖北黄精花药壁由4层细胞组成,成熟的绒毡层具多核,绒毡层发育类型为分泌型;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为连续型,四分体呈左右对称型排列,成熟花粉粒为2-细胞型;存在小孢子发育不同步的现象。雌蕊胚珠具双珠被、厚珠心;四分体呈直线型排列,胚囊发育类型为蓼型;存在双胚囊胚珠现象。在雄蕊的花药壁和雌蕊的子房壁都观察到有束状草酸钙针晶。【结论】湖北黄精雌雄蕊具有较原始的发育特征,虽然在发育过程中都存在异常现象,但雄蕊最终能形成正常的雄配子体,雌蕊低频率的双胚囊现象对总体受精结果影响很小。湖北黄精杂交育种可以选择花药开裂前一时期的花粉,花药壁和子房壁观察到的束状草酸钙针晶无法作为湖北黄精物种鉴定的...  相似文献   

3.
沙葱大小孢子发生及雌雄配子体发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技术,对沙葱大、小孢子的发生及雌、雄配子体的发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沙葱为两性花,其雄蕊发育早于雌蕊,但在开花后雌雄蕊发育趋于同步,当胚囊发育成熟,柱头可以接受花粉时,雌雄蕊发育达到同步.(2)沙葱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的胞质分裂为连续型,其四分体多为左右对称型,少数为四面体型.(3)成熟的花粉为2-细胞型,花药壁由外向内分化为表皮、药室内壁、中层和绒毡层.(4)沙葱雌蕊为子房上位,中轴胎座,3心皮,3室,胚珠倒生,薄珠心,珠心表皮下的雌性孢原直接发育为大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产生二分体,合点端大孢子发育为功能大孢子,其雌配子体发育为葱型.  相似文献   

4.
利用石蜡切片技术,对百合科植物开口箭(Tupistra chinensis Baker)大小孢子发生及雌雄配子体发育进程进行胚胎学观察分析,以明确开口箭胚胎发育的特征,为百合科植物的研究提供生殖生物学依据。结果表明:(1)开口箭花药具有4个药室,花药壁的发育方式为基本型,由表皮、药室内壁、中层及绒毡层组成;绒毡层发育类型为分泌型,到四分体花药阶段绒毡层细胞开始解体退化,花药成熟时完全消失。(2)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为连续型,依次形成二分体、四分体,四分体为左右对称形;成熟花粉为2-细胞花粉,具单萌发沟。(3)子房3室,倒生型胚珠6枚,双珠被,薄珠心;在花部的分化早期,由珠心顶端表皮下方分化出雌性孢原细胞,孢原细胞经过一次平周分裂形成周缘细胞和造孢细胞,造孢细胞发育为大孢子母细胞;大孢子母细胞第一次减数分裂后形成二分体,珠孔端的二分体孢子退化,合点端的二分体孢子继续第二次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依次发育为二核胚囊、四核胚囊和八核胚囊;开口箭的胚囊发育类型为葱型。  相似文献   

5.
为从胚胎学方面解释牛角瓜坐果率低的原因,该实验以牛角瓜(Calotropis gigantea L.)不同时期的新鲜花朵为试材,采用石蜡切片法,观察牛角瓜大小孢子发生及雌雄配子体发育过程。结果显示:(1)牛角瓜小孢子孢原细胞起源于表皮细胞下面的分生组织并在两个地方分化;花药壁由外向内由1层表皮、1层药室内壁、2层中层和1层绒毡层组成,花药壁发育属于基本型,绒毡层属于分泌型;小孢子形成时胞质分裂方式为连续型,成熟花粉粒为3-细胞型复合花粉,有2个较小的精细胞和1个较大的营养细胞,精细胞呈凸透镜型。(2)牛角瓜的雌蕊具有2心皮,子房1室,边缘胎座,胚珠倒生,单珠被,薄珠心;大孢子母细胞由1个孢原细胞直接发育而成,合点端大孢子分化成为功能大孢子,由功能大孢子发育为7细胞8核的蓼型胚囊。(3)牛角瓜雌蕊发育晚于雄蕊,花蕾开放前雌雄蕊发育趋于同步。研究表明,虽然在雌雄配子体发育过程中存在败育现象,但大部分雌雄配子体发育正常。  相似文献   

6.
喜树大小孢子发生和雌雄配子体的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喜树子房下位,一室,有1枚倒生胚珠,悬垂,具单珠被。假厚珠心胚珠类型,胚囊发育为蓼型。喜树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胞质分裂方式为同时型,四分体主要为四面体形和左右对称形,单核小孢子呈三角形,成熟花粉粒有三角形、四边形和圆形。本文主要研究喜树大小孢子发生和雌雄配子体的发育过程,并初步探讨了喜树部分雌蕊败育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用石蜡切片法对不同发育时期的大花紫薇(Lagerstroemia speciosa)花朵进行解剖研究,探讨其大小孢子的发生及雌雄配子体的发育过程,结果发现:大花紫薇花药4室,花药壁由表皮、药室内壁、中层和腺质绒毡层构成,发育类型为双子叶型;小孢子四分体多为四面体型,偶见十字交叉型,胞质分裂为同时型;成熟花粉粒属于2-细胞型,具3孔沟,偶见败育现象;大花紫薇雌蕊具6~7心皮,子房6~7室,每室具多枚倒生胚珠,双珠被,厚珠心,大孢子4分体呈直线排列,近合点端大孢子发育为蓼型胚囊,成熟胚囊为7细胞8核。花粉及胚囊发育多数正常,大花紫薇可以作为优良的杂交母本;同时可以根据开花物候不同阶段花的形态特征,初步判断大花紫薇大、小孢子发生和雌、雄配子体的发育进程。  相似文献   

8.
陈晓玲  赵桦 《西北植物学报》2016,36(11):2207-2212
采用石蜡切片技术对百合科植物山麦冬大小孢子发生及雌雄配子体发育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1)山麦冬花药具有4个花粉囊,花药壁的发育方式为基本型,花药壁完全分化时由表皮、药室内壁、中层及绒毡层组成。(2)绒毡层发育类型为分泌型,到四分体孢子彼此分离形成单细胞花粉阶段,绒毡层细胞开始解体退化,花粉成熟时绒毡层细胞完全消失;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为连续型,四分体为左右对称形排列,成熟花粉为3-细胞花粉,单萌发沟。(3)子房3室,每室2枚胚珠,胚珠倒生型,双珠被,薄珠心,雌性孢原细胞不经过平周分裂而直接发育而成大孢子母细胞。(4)减数分裂后四分体大孢子呈线型或T型排列,合点端大孢子分化为功能大孢子,胚囊发育为蓼型;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二分体、四分体细胞外方被胼胝质壁所包被,小孢子形成后胼胝质壁逐渐消失。该研究结果丰富了百合科植物生殖生物学研究的内容,也为探讨百合科植物的系统学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对苞叶姜(Pyrgophyllum yunnanense)大小孢子发生和雌雄配子体发育进行了显微观察,研究结果表明:苞叶姜花药2室,药壁发育属基本型,绒毡层为分泌型。小孢子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左右对称型四分体,胞质分裂为连续型,成熟花粉粒为2-细胞型;子房下位,3室,胚珠多数,倒生,具双珠被、厚珠心,中轴胎座。大孢子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线型(或T形)四分体,珠孔端3个大孢子退化,合点端的1个发育成功能大孢子,胚囊发育为蓼型。比较苞叶姜、黄花大苞姜(Caulokaempferia coenobialis)和海南三七(Kaem pferia rotunda)的早期胚胎学特征,表明苞叶姜与黄花大苞姜系统学关系较近,与海南三七系统学关系较远。在分类等级上,胚胎学证据支持苞叶姜独立成属。  相似文献   

10.
苞叶姜大小孢子发生和雌雄配子体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苞叶姜(Pyrgophyllum yunnanense)大小孢子发生和雌雄配子体发育进行了显微观察, 研究结果表明: 苞叶姜花药2室, 药壁发育属基本型, 绒毡层为分泌型。小孢子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左右对称型四分体, 胞质分裂为连续型, 成熟花粉粒为2-细胞型; 子房下位, 3室, 胚珠多数, 倒生, 具双珠被、厚珠心, 中轴胎座。大孢子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线型(或T形)四分体, 珠孔端3个大孢子退化, 合点端的1个发育成功能大孢子, 胚囊发育为蓼型。比较苞叶姜、黄花大苞姜(Caulokaempferia coenobialis)和海南三七(Kaempferia rotunda)的早期胚胎学特征, 表明苞叶姜与黄花大苞姜系统学关系较近, 与海南三七系统学关系较远。在分类等级上, 胚胎学证据支持苞叶姜独立成属。  相似文献   

11.
七筋姑属叶表皮形态特征及其系统学意义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利用扫描是镜和光地七筋姑属北美全部4种和东亚1种11个居群的叶表皮形态进行了观察。其总体特征如下;上表皮细胞5-7边形、近等径或狭长,下表皮细胞长条形;垂周壁向外隆起,平直,有明显加厚或加厚不明显,平周壁内陷,平滑具浅坑,有时具细条纹状纹饰或细小突起。气孔器散生于下表皮,均为无规则型,长度约为表皮细胞的1/4-1/3,隆起于表皮细胞或有时稍下陷。北美4种中,C.uniflora下表皮生有长的扁平状  相似文献   

12.
东亚七筋姑多倍体ITS区的序列测定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对13个东亚七筋姑二倍体居群和5个四倍体居群的ITS区(包括ITS1、5.8SrDNA和ITS2)进行克隆测序。ITS序列长度显示出比较高的多态性,ITS1长度为171~270bp,ITS2长度为205~238bp,5.8S序列的长度在162~164bp之间,序列中G C含量为45.83%~54.13%,当空位(gap)作缺失处理时,东亚七筋姑ITS区全序列排序后的长度为682bp,其中简约性位点289个;最大简约法分析获得一致性指数(CI)为0.630,保留系数(RI)为0.684,四倍体居群没有单独聚为一支,而是和相邻地理单元的二倍体居群聚为一支,本研究结果支持东亚七筋姑异地多起源的推断。  相似文献   

13.
花叶开唇兰(兰科)大小孢子发生和雌雄配子体发育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花叶开唇兰的胚珠倒生,双珠被,薄珠心.雌配子体发育属蓼型,成熟胚囊7细胞.大小孢子发生过程中壁上都有胼胝质出现.小孢子四分体为四面体形,左右对称形,交叉形,T形,它们聚集成花粉小块.花粉散出时为2细胞型.药室壁4层,绒毡层底分泌型.  相似文献   

14.
短柄五加大,小孢子发生和雌,雄配子体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王仲礼  田国伟 《植物研究》1998,18(2):177-183
短柄五加花药5枚,每个花药四个花粉囊。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时,胞质分裂为同时型,产生正四面体形的四分体。花药壁由表皮、药室内壁、中层和绒毡层四层细胞组成,其发育类型为双子叶型。腺质绒毡层,其细胞为二核。三细胞型花粉。子房5室,每室两个胚珠,上胚珠败育,下胚珠可育。下胚珠倒生,具单珠被,厚珠心。大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形成线性排列的四个大孢子,雌配子体发育属蓼型。开花当天,花粉散开,雌配子体尚未成熟,处  相似文献   

15.
七筋姑属种皮形态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扫描电镜对七筋姑属北美全部4个种和东亚七筋姑不同产地的11个居群进行了种皮微形态特征的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北美4种中,Clintonia umbellulata以其种皮近于平滑、表面分布有大小不等的凹坑而不同于其它各种具条纹状或网穴状的表皮纹饰。北美西部的2个种C.uniflora和C.andrewsiana种皮纹饰相似,关系密切;而北美东部的C.borealis与东亚种C.udensis长白  相似文献   

16.
To clarify the life history of Clintonia udensis, we investigated its reproductive systems and spatio‐temporal population structure. Pollination experiments and the observation of floral visitors revealed that C. udensis was compatible with both self‐ and outcross‐pollen, and it potentially produces seeds by insect‐mediated outcrossing in natural conditions. In addition, propagation by clonal reproduction from rhizomes was evident. In this study, it was clarified that C. udensis potentially propagates by sexual and asexual reproduction and maintains its population through a stable frequency of flowering. The differences in the dependence on each reproduction mode could be one of the contributing factors for creating a variety of population sizes and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ramets in populations.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东亚七筋姑(Clintoniaudensis Trautv.etMey.)19个居群的cpDNA基因间隔区(cpDNA intergenic regions)rpl20-rps12和trnL-F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当空位(Gap)作缺失处理时,trnL-F全序列排序后的长度为754个位点,G C含量为35.2%~35.8%,rpl20-rps12序列排序后长度为814bp,G C含量为34.1%~34.3%.聚类结果显示四倍体居群没有单独聚为一支,其多倍体可能是同源多倍体,起源方式属于异地多起源.  相似文献   

18.
西瓜小孢子发育过程中几种细胞器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了西瓜(Citrullus vulgaris Schrad.)小孢子发育过程中核糖体、线粒体、质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器的变化。核糖体和线粒体变化都有明显的规律性:核糖体密度在四分体时期高,液泡化时期降低,液泡化结束后再回升;线粒体经历一个脱分化与再分化周期,液泡化时期该细胞器数量及其内嵴数目减少而脱分化,液泡化结束后形状多样化、内嵴重新增多而再分化;质体结构不变,但体积变  相似文献   

19.
七筋姑的细胞地理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本文对中国境内(从西藏聂拉木—吉林长白山)七筋姑10个居群的核型及细胞地理学和形态学分化的研究结果及前人的资料指出,东亚的七筋姑具有两种倍性,2n=14的二倍体和2n=28的四倍体。二倍体分布于云南~俄罗斯远东滨海边区,核型相当一致:K(2n)=2V+6J+2V+4j(2NOR+2j), 2A(→2B)。四倍体除出现在东亚(或二倍体分布区)的两端——云南及其以西的喜马拉雅地区和日本外,目前仅在陕西南部化龙山北坡中山一带较狭的范围内发现。在东亚两端四倍体的核型为K(2n)=4V+12J+4v+8j(2NOR十6j),2A(→2B),且相当一致;在中部为K(2n)=4V+12J(2NOR+10J)+4v+8j[K(2n)=10m+16sm(2SAT)+2st],2A,二者核型具有相似性但有一定的差异。北美4种全部为2n=28,且核型一致。因此,七筋姑属的染色体基数x=7而非14。该属核型的原始类型在东亚,北美是该属的次生分化中心和现代分布中心。在东亚类群中,除种子随多倍化而增大,种子的颜色与地理分布有关外,很难从其它形态特征上作进一步区分。因此,主要以叶子大小、花序类型和花的数目,果实、种子的大小和颜色等特征作为(Clintonia alpina或C.udensis var.alpina的分类依据是不充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