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机体免疫状况、乙型肝炎病毒的相互关系。方法:将156例慢性乙型肝炎按中医辨证分成湿热中阻、肝郁脾虚、瘀血阻络、肝肾阴虚和脾肾阳虚五个证型,观察各证型与病程、肝功能、细胞免疫功能、病毒基因分型及复制状况、脾脏大小的关系。结果:肝郁脾虚证是慢性乙型肝炎最多见的证型,肝损害较轻;湿热中阻证譬车度肝损害较多;瘀血阻络证伴有轻至中度转氨酶升高,脾大;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CD4,CD4/CD8均值低于正常。结论:正气不足反应了细胞免疫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2.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临床文献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通过对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文献进行统计和评价,得出以文献为依据的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分布情况。方法:通过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重庆维普、万方全文期刊数据库、Medline等数据库,逐篇检索1990~2004年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文献中涉及中医证型的文献,建立文献评价表。结果:符合要求的文献共71篇,涉及证型共78种,总病例数10606例。排在前10位的证型为肝郁脾虚、肝肾阴虚、肝郁气滞、湿热中阻、脾肾阳虚、肝胆湿热、瘀血阻络、阴虚内热、阴虚湿热疫毒、气滞肝郁脾虚,合计占总病例的57.8%。结论:“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肝病专业委员会第四次学术会议”的肝郁脾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湿热中阻、瘀血阻络分型标准,只能部分满足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的临床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证型特点及分布差异。方法:结合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研究的文献,对10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症状体征、中医证型分布差异及特点进行调查。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证以肝郁脾虚型为主,湿热型次之,肝肾阴虚型又次之,瘀血阻络型所占比例较肝肾阴虚型小,脾肾阳虚型最为少见,其中,湿热为各证型的主要兼夹因素,暗红舌、红舌和腻苔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主要舌象。患者的症状体征(胁痛、口苦、腹胀、食欲低下、舌苔腻等)积分在各证型中分布有显著性差异(P0.05)。ALT、AST均以湿热中阻型为最高,与其他证型相比,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湿热因素贯穿于慢性乙肝患者的不同阶段,正气亏虚是湿热毒邪侵扰的内在基础。  相似文献   

4.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揭示其证候分布规律。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和手工检索国内外有关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文献,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的522篇文献进行证型分布情况统计和评价。结果出现频次前8位的证型分别为肝郁脾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瘀血阻络、湿热中阻、肝胆湿热、气滞血瘀、肝郁气滞。其中,湿热中阻、肝胆湿热、湿热蕴结、湿热内蕴、湿热蕴脾可以用“湿热内阻”统括。结论肝郁脾虚和湿热内阻是慢性乙型肝炎最主要的证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携带者(以下简称携带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方法收集携带者200例,HBeAg阳性携带者和HBeAg阴性携带者各100例,通过辨证分析得出中医证型,分析其分布特点。结果 HBeAg阳性携带者中医证型分布为湿热中阻型3例,肝郁脾虚型92例,瘀血阻络型3例,肝肾阴虚型2例,脾肾阳虚型0例。HBeAg阴性携带者分别为4、87、5、4、0例。2组均以肝郁脾虚证为主,与湿热中阻型、肝肾阴虚型、瘀血阻络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湿热中阻型、肝肾阴虚型、瘀血阻络型、脾肾阳虚型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各型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携带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以肝郁脾虚型为主,湿热中阻型、肝肾阴虚型和瘀血阻络型散在出现,没有表现为脾肾阳虚型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研究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虽有全国标准,但执行者不多,主要原因为诊断过程中易有分歧,难于操作。要实现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的规范化,首先应对中医证型的约定性进行研究,包括证型的名和实,具体说就是证型的名称、证型所辖证候的专属性、数量和如何量化等。其次是对中医证型的真理性进行研究,包括规范化证型的合理性验证。并认为必须引入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和生命质量量表的制订方法,在证型研究中逐步解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索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型分类方法。方法 制定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表格,现场采集87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相关信息,进行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对应分析等多元统计。通过因子分析与变量聚类这一新的组合方式,得出患者群体的基础证型分类及患者个体的证型判定,并分析证型与舌脉象的对应关系。结果 证型分布:无证型190例(21.8%);单纯证型380例(43.6%),其中肝肾阴虚型126例(14.5%),肝胆湿热型126例(14.5%),肝郁脾虚型128例(14.7%);复合证型301例(34.6%)。多重对应分析显示肝肾阴虚型与舌红、苔薄黄、脉弦有关;肝胆湿热型与苔黄腻、脉滑有关;肝郁脾虚型与苔薄白、脉弦细有关。结论 利用上述方法进行证型分类与临床诊疗实际比较符合;单纯证型与舌脉象的对应关系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型特点与分布规律。方法:选择在我院治疗的1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析该组患者的症状、体征、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结果: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型以肝郁脾虚证为主,其次分别为湿热中阻证、肝肾阴虚证、瘀血阻络证。其中,湿热和气阴亏虚是各证型的兼夹因素,红舌、暗红舌、腻苔是慢性乙型肝炎的主要舌象。患者的主要症状体征为肋痛、口苦、腹胀、舌苔腻、食欲低下,在各个证型中的分布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湿热因素是慢性乙型肝炎长期存在的基本矛盾,正气亏虚是湿热毒邪侵扰的内在基础,"邪侵而正虚,正虚而邪恋"是慢性乙型肝炎的病机。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轻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证型与临床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在中医辨证分型的基础上,对43例轻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HBeAg、HBVDNA、HBV基因型检测及肝组织活检。结果:①肝组织学检查对于轻度慢性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的选择与否具有重要意义。②瘀血阻络证患者的肝组织炎症和纤维化程度明显高于其他证型。结论:轻度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型与其肝组织病理呈现出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慢性乙型肝炎合并免疫性肝炎与中医证型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合并免疫性肝炎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对2000年4月-2005年12月于本院感染科就诊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80人的肝功能、HBV-DNA、抗核抗体(ANA)谱及中医证型等因素进行统计分析,找出病证规律。结果:ANA阳性和ANA阴性两组患者多数具备肝郁脾虚表现,而兼肝胆湿热型、瘀血内结型、肝肾两虚型表现者ANA阳性组比例明显高于ANA阴性组(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合并免疫性肝炎与中医证型的相关。  相似文献   

11.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聚类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四川地区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规律,为该病的中医客观化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根据课题组前期制定的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规律研究病例报告表,记录四川地区8家子课题临床单位收集的106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四诊信息,运用K—means聚类分析的方法,探索慢性乙型肝炎证候特征规律。结果利用K-means聚类分析对106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证候进行研究,结合专业知识,经专家讨论后,最终确定8类切合临床的证型,由多到少依次为脾胃湿热(326例,30.6%)、肝胆湿热(193例,18.1%)、肝脾湿热(158例,14.8%)、肝郁脾虚(92例,8.6%)、肝郁化热(89例,8.4%)、脾虚湿困(74例,7.0%)、湿热夹肝肾阴虚(73例,6.9%)及阳虚夹血瘀证(59例,5.5%)。结论四川地区慢性乙型肝炎的主要证型为脾胃湿热、肝胆湿热、肝脾湿热、肝郁脾虚、肝郁化热、脾虚湿困、湿热夹肝肾阴虚及阳虚夹血瘀证。  相似文献   

12.
慢性乙型及丙型肝炎临床治疗特点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洪慧闻  王江河 《中医杂志》1997,38(12):732-734
本文据100例慢性乙型肝炎和50例慢性丙型肝炎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发现两者均具有男性易感,证候较为相似,肝功能易于波动等特点。但由于两者病毒基因和致病机理不同,存在一定的差异。前者传播途径较多,年龄多分布于18~40岁,多为慢性活动性肝炎,临床以湿热表现较为突出,症候积分较高。后者感染途径单纯,中老年居多,多为慢性迁延性肝炎,临床症候积分较低,选用凉血活血解毒药物疗效好,治疗后总复常率高,波动次数少。  相似文献   

13.
通过运用频次统计、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慢性乙型肝炎、早期肝硬化证候特点进行研究,分析疫毒侵袭人体致病及疾病发展不同阶段的证候特点,表明乙肝病毒侵袭人体为病,与人体正气的盛衰及湿热疫毒的强弱关系密切,其导致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甚至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发生,取决于侵袭人体疫毒的性质、致病特点以及正邪交争、邪正盛衰的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14.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分布及保肝宁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证型分布规律和保肝宁治疗的症状改善作用。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08例,参照中医辨证标准进行辨证分型,对纳入治疗的12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4例)采用常规护肝治疗,治疗组(64例)给予复方保肝宁汤,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作用和肝脏病理肝纤维化程度改善情况。结果:中医证型出现频度从高至低依次为:肝郁脾虚型>湿热中阻型>瘀血阻络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保肝宁治疗组能显著改善患者纳差、乏力、腹胀等症状。结论:慢性乙型肝炎的主证为肝郁脾虚,保肝宁具有较好的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症状和纤维化病理进程作用。  相似文献   

15.
赵红兵 《河南中医》2010,30(9):870-871
慢性乙型肝炎常见证型有脾虚湿滞、湿热蕴结、脾虚血瘀、气阴两虚等,但以上证型不能截然分开,大多互相兼夹,湿热、气滞、血瘀三方面因素始终存在于本病的全过程,早期以湿毒、气滞为主,后期以正虚为主,健脾化湿、行气活血法应贯穿本病治疗始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本文从全基因组DNA甲基化的角度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和慢乙肝后肝硬化(肝硬化)湿热内蕴证、肝郁脾虚证和肝肾阴虚证异病同证的生物学基础。方法:采取慢乙肝及肝硬化湿热内蕴证、肝郁脾虚证和肝肾阴虚证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外周血样本,提取DNA进行HumanMethylation450K芯片检测及分析。结果:慢乙肝和肝硬化异病同证湿热内蕴证特异性差异甲基化位点有9个,覆盖9个基因;肝郁脾虚证有30个,覆盖20个基因;肝肾阴虚证有22个,覆盖14个基因。其中,与正常组相比,湿热内蕴证中KCTD2和NAV1,肝郁脾虚证中LGR6和SH2D4B及肝肾阴虚证中CYP2E1、PCSK6、DEXI、HIST1H3B和SULT1C2的差异位点甲基化程度变化较大(|Delta Beta|>0.15)。结论:慢乙肝与肝硬化基因甲基化可能与其湿热内蕴证、肝郁脾虚证和肝肾阴虚证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7.
张永华认为慢性乙型肝炎以湿热疫毒为标,肝脾肾气血亏虚为本。湿毒瘀滞是其基本病理变化,贯穿疾病始终。诊治强调中西并重,分期论治,个体化诊疗。临证时予清热解毒、化瘀除湿法治疗;重视调理脾胃,顾护胃气;用药轻灵,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18.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的研究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见义  王灵台 《光明中医》2010,25(9):1743-1744
<正>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我国高发的慢性传染性疾病之一,其发病机理复杂,迁延难愈,国内外目前尚无令人满意的治疗手段,调查数据表明,我国慢性乙肝就诊患者中有70%左右的人在服用中药治疗,可见中医药防治慢性乙肝已成为重要的临床手段。中医药对慢性乙肝的治  相似文献   

19.
从病毒、病理、生化、免疫、内分泌等方面综述了近十年来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客观化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关于慢性乙型肝炎(以下简称"慢乙肝")的证候、证型规律及证候客观化的研究,近10余年来已取得一定的成绩.原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肝病委员会于1992年制定了<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试行)>[1],其中将慢性迁延性肝炎及慢性活动性肝炎分为5个证型,对临床诊断、治疗起到了指导和规范化的作用.但是,临床研究表明慢乙肝病机是复杂的,证候多相兼挟.为此,笔者对174例慢乙肝患者作了证候学研究.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