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对动态心电图检测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的临床意义进行分析。方法:将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间夏邑县人民医院动态心电图仪检测结果中显示为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分析内容包括患者的R–R间期发生时间、频率、最长R–R间期、24 h平均心室率等参数。结果:50例心房颤动患者出现1.5 s以上长时间心房颤动共2034次,其中在长R–R间期,夜间出现1204次,白天830次。相较于白天发生频率,夜间发生频率明显更高。比较分析所有患者的长R–R间期分布为1.5~4.5 s,较常出现的为1.5~2.0 s,大于1.5~2.0 s共22例,大于2~3 s共35例,大于3 s共21例。分析心房颤动患者平均心室率,结果显示共有心室率在60次·min^-1以上患者45例,介于50~60次·min^-1患者24例,小于50次·min^-1患者12例,由数据分析结果可知,平均心室率及长期间呈现负相关,心室率高则长期间少,越慢则长期间多,显示长R–R间期无夜间发生异常32例,共有R–R间期均有发生,白天、夜间存在长期间持续发生,且较为频繁,患者存在短期的黑曚、头晕等现象2例。结论:通过动态心电图检测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整体的检测结果存在一定的临床价值,但在实际应用时,需要结合临床的诊断,与心电图共同作用,从而获得更加准确的诊断结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房颤伴长R—R间期诊断二度房室阻滞的可靠性。方法从我院门诊和住院病人中,分别选取患房颤1~5年,6~10年,11~15年的患者各60例,并且其24h动态心电图中房颤合并有长R—R间期(≥1.5s)达3次以上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及复律前后心电图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房颤伴长R—R间期多数在复律后不存在二度房室阻滞,但窦律时存在二度房室阻滞的,房颤时依然存在,且随着房颤病史的延长,二度房室阻滞出现的比例增大。结论心电图依房颤伴长R—R间期诊断二度房室阻滞并不可靠,其病理意义应结合临床较为客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妊娠妇女P—R间期缩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接受心电图检查的599例妇女,分为2组:妊娠组528例,健康非妊娠组51例,分析2组P—R间期缩短的发生率。按生理孕周分为2组,对2组P—R间期缩短发生率进行分析。结果妊娠组发生P—R间期缩短48例(9.1%),非妊娠组发生P—R间期缩短9例(17.6%),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妊娠中晚期与妊娠早期P—R间期缩短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妊娠期妇女P—R间期缩短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妊娠期妇女,妊娠中晚期P—R间期缩短发生率高于妊娠早期。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患者的动态心电图特征及其预后关系进行研究。方法:选取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74例阵发心房颤动患者,根据其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将患者分为睡眠相关(观察组)与睡眠无关(对照组)两组,每组各有患者37例。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并对其平均心室率以及长R–R间期、伴随症状等有关指标结果进行观察比较,以对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患者的动态心电图特征及预后进行研究。结果:观察组患者睡眠与非睡眠时间段的平均心室率为(64.2±16.7)次·min~(-1)、(86.1±24.3)次·min~(-1),而对照组分别为(54.7±17.2)次·min~(-1)、(74.1±24.7)次·min~(-1),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此外,两组患者的长R–R间期以及逸搏心律与逸博发生情况等指标结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动态心电图变化监测,对各指标变化进行有效干预和控制,能够有效延缓患者病情发展变化,促进其预后改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时采用动态心电图对患者进行检测过程中出现长R—R间期的常见原因进行探讨和分析。方法:抽取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在我院就诊的55倒患有赛性节律伴心律失常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将其定义为A蛆,在抽取同期在我院就诊的患有心房纤颤的患者病例55例,将其定义为B组。采用动态心电图技术对其进行检测,对两组患者的心率情况、R~R间期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我们研究后发现,B组患者的最快和平均心率水平都明显高于A组患者,且统计学差异非常明显(P〈0.05);谊组患者的R--R问期均值在2.5s以上者明显大于B组,且统计学差异非常明显(P〈O.05)。绪论:在动态心电圈监测过程中长R—R间期出现的具体时间的长短和频率,与患者的病因和基本心率情况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可以作为临床对患有心脏疾病的患者进行用药和起搏器使用的一项常规指导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妊娠妇女P—R间期缩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接受心电图检查的599例妇女,分为2组:妊娠组528例,健康非妊娠组51例,分析2组P—R间期缩短的发生率。按生理孕周分为2组,对2组P—R间期缩短发生率进行分析。结果妊娠组发生P—R间期缩短48例(9.1%),非妊娠组发生P—R间期缩短9例(17.6%),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妊娠中晚期与妊娠早期P—R间期缩短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妊娠期妇女P—R间期缩短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妊娠期妇女,妊娠中晚期P—R间期缩短发生率高于妊娠早期。  相似文献   

7.
本院2000-2006年共对348例心房纤颤(AF)患者检查动态心电图,其中持久性AF307例,阵发性AF41例,现对其出现长R—R间期的临床意义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动态心电图中长R—R间期的常见病因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伴发晕厥、黑矇、胸痛,动态心电图出现R—R间期为2 000 ms的551例患者,其中A组332例60岁以上老年患者为A组,219例45~59岁的中年患者为B组,回顾分析2组患者动态心电图资料。结果 A组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病和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P<0.01或0.05);A组心率<40次/min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P<0.01);A组持续性心房纤颤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P<0.01);A组发生窦房传导阻滞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P<0.01)。结论老年人动态心电图检测到长R—R间期病因以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持续性心房纤颤多见。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性66岁,因反复头昏伴黑朦2月余,加重2d入院,体查:P46次/min、R20次/min、BP18.7/10.7kPa,神清合作,自动体位。心电图Ⅱ导联图1为连续记录示:P—P间期不等,窦性心率43次/min。R1、4、7、10为窦性心搏,P—R间期0.18S,QRS波群时间0.11s,S波稍钝。R2、3、5、6、  相似文献   

10.
田宏 《中国中医急症》2014,(12):2260-2261
目的 通过动态心电图(DCG)分析冠心病患者心室长间歇(R-R间期≥2000 ms)的形成原因.方法 将DCG的心室长间歇(停搏)时间设置为≥2000 ms,回顾性分析我院心电图室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临床已诊断冠心病,经DCG检出的53例长间歇.结果 冠心病患者出现心室长间歇时,DCG表现依次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占32.08%,二度房室阻滞占28.30%,房颤伴心室长间歇占22.64%,房性早搏未下传占16.98%.结论 DCG对心律失常的检测准确、有效、无创,能对冠心病患者形成心室长间歇的心电图成因进行诊断,有利于临床医生诊治.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采用动态心电图分析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R-R间距>1.5秒),以探讨其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住院病人49例,男性31例,女性18例,统计最长R-R间期,分为两组A组:(R-R间期1.5~2.0秒),B组:(R-R间期≥2.0秒)。最长R-R间期发生在22:00-06:00共38例,占总例数的77.5%。结果:A、B两组发生其他心律失常情况二者无明显差异,长R-R间距常发生在夜间,与夜间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有关,R-R间期的长短不能真正反应房室传导的情况,而是f波隐匿传导的结果。结论:在心房颤动时诊断合并房室传导阻滞时应慎重,应结合其白天活动时的心室率、24小时平均心室率和临床症状综合分析后再做出评价和诊断。明确心房颤动是否合并房室传导阻滞对临床药物及介入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动态心电图中长R—R间期的常见病因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伴发晕厥、黑矇、胸痛,动态心电图出现R—R间期为2 000 ms的551例患者,其中A组332例60岁以上老年患者为A组,219例45~59岁的中年患者为B组,回顾分析2组患者动态心电图资料。结果 A组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病和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P〈0.01或0.05);A组心率〈40次/min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P〈0.01);A组持续性心房纤颤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P〈0.01);A组发生窦房传导阻滞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P〈0.01)。结论老年人动态心电图检测到长R—R间期病因以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持续性心房纤颤多见。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采用十二导动态心电图仪分析晕厥患者是否有窦性停搏,长R-R间期(〉=3.0s).方法:用动态心电图仪24h记录患者的心电图,根据患者记录头晕、黑蒙、晕厥是否在窦性停搏、长R-R间期有关.结果:共30例患者,A组14例,B组16例.A组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3.1-7.2s);B组:心房颤动,长R-R间期(3.2-6.8s). 结论:头晕、黑蒙与窦性停搏长R-R间期,有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4.
本院2000-2006年共对348例心房纤颤(AF)患者检查动态心电图,其中持久性AF 307例,阵发性AF 41例,现对其出现长R-R间期的临床意义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心房颤动患者的心率变化,了解安装起搏器的时机。方法:随机抽取2008年1月—2011年1月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获得心房颤动的患者350例,将其分为持续性心房颤动180例,阵发性心房颤动170例。结果:持续性心房颤动组出现R-R间期>1.5s共321次,白天发生70次,夜间发生251次,恢复后150例出现传导阻滞,30例发生P-R间期延长,12例于夜间12时至次日凌晨6时发生传导阻滞;阵发性心房颤动组出现R-R间期>1.5s的次数为290次,白天发生35次,夜间发生135次,恢复后有150例为出现传导阻滞,20例患者出现P-R间期延长,10例患者于夜间11时至次日凌晨5时发生传导阻滞。结论:使用24h动态心电图对心房颤动患者进行监测,能够有效监测其心率变化情况,提高传导阻滞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动态心电图中长R-R间期≥2000ms进行分析,并讨论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以提升诊断的科学性、准确性与正确性。方法:对就诊于我院的3500例动态心电图中231例中长R-R间期≥2000ms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导致长间期的各类病因和心电图改变。结果:导致长间期的心电图改变主要为窦性停搏,房颤伴长间期,房早未下传,逸搏和逸搏心律,二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II型窦房阻滞,窦性心动过缓伴不齐,III度房室传导阻滞。结论:在长R-R检测间期,使用动态心电图进行检测不仅安全,而且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深入了解长R-R间期发病诱因,找出各类心电图改变的根本原因,对临床工作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缓慢性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的严重心律失常疾病,包括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房室传导阻滞(AVB)等,可引起心悸、头晕、气短,严重者出现心绞痛、心衰甚至猝死。近年来我们自拟温阳复脉汤治该类患者32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62例均为我院收治的住院及留观患者,诊断符合文献犤1犦标准。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男性20例,女性12例;年龄60~70岁,平均67.53岁;病程3个月至8年,平均3.37年;窦性心动过缓9例,Ⅰ度AVB伴心动过缓4例,Ⅱ度AVB7例,Ⅲ度AVB2例,SSS10例;原发病为冠心病22例,心肌病4例,原发性高血压4例,糖…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运动平板(TET)试验与24 h动态心电图(DCG)对老年女性冠心病(CHD)的诊断效能。方法:选取郑州市骨科医院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老年女性疑似CHD患者95例,分别行TET试验、DCG诊断,以冠状动脉造影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比较TET试验、DCG单独与联合的诊断效能、对冠状动脉病变支数诊断符合率。结果:TET试验与DCG联合诊断准确度(96.84%)、灵敏度(98.39%)高于TET试验(84.21%、77.42%)、DCG(81.05%、74.19%)单独诊断,漏诊率1.61%低于TET试验22.58%、DCG 25.81%单独诊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诊断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符合率高于TET试验、DCG单独诊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ET试验联合DCG应用于老年女性CHD患者可提高诊断准确度、灵敏度,降低漏诊率,且对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检出情况更优。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养心定悸胶囊治疗伴长RR间期的心房颤动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效果。方法将2016年5月1日—2018年6月1日就诊于河北省人民医院的104例伴长RR间期的心房颤动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52例和对照组52例,2组均给予改善心功能、稳定心率在内的规范化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加服养心定悸胶囊,6粒/次,2次/d。观察2组患者治疗12周后症状、心率、RR间期、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房内径(LAD)、N端前脑钠肽(NT-proBNP)]及心率变异性指标[窦性心率RR间期标准差(SDNN)、RR间期平均值标准差(SDANN)、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窦性相邻RR间期之差>50 ms的计数占总RR间期数的百分比(PNN50)]的变化,记录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12周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临床症状总有效率分别为88.5%(46/52)和75.0%(39/52),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的24 h总心搏次数、心率及长RR间歇次数均显著少于治疗前,最长间歇时间均显著短于治疗前,且试验组最长间歇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长RR间歇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患者的LVEF及均心率变异性各指标显著高于治疗前,LVEDD、LAD及NT-proBNP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的变化都更为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期间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养心定悸胶囊辅助治疗可明显改善伴长RR间期的心房颤动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症状,有效稳定心率,缩短长间歇,改善心功能,调节心率变异性,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儿童病毒性心肌炎动态心电图(DCG)心律失常的特征;方法:采用DCG监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168例,对其24小时心律失常进行分析;结果:168例患儿中,24小时发生室性早搏103例(61.3%),成对室早12例(7.1%),室性心动过速5例(2.9%),房性早搏66例(39.2%),房性心动过速8例(4.7%),度窦房传导阻滞9例(5-3%),I度房室传导阻滞11例(6.5%),Ⅱ度房室传导阻滞5例(2.9%),Ⅲ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1.2%).ST-T改变28例(16.6%);结论:DCG检查为儿童病毒性心肌炎的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可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