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安氏Ⅰ类拥挤伴融合牙的矫治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结合临床病例探讨安氏Ⅰ类拥挤伴下颌融合牙的临床处理,以期获得比较有效的处理下颌融合牙病例的常用治疗方法。方法收集本科近三年来临床上安氏Ⅰ类拥挤拌下颌前牙有融合牙者12例(男5例,女7例),根据牙弓的拥挤程度,面型突度、患者主观要求等,决定是采用拔牙或非拔牙的矫治方案,再通过计算 Bolton 指数的前牙比和全牙比,确定如何拔牙以及如何邻面去釉。结果根据不同的适应证,分别采用不同的矫治设计方法:非拔牙矫治患者,主要采用上颌邻面去釉的方法,磨去的量主要以Bolton 指数来指导;拔牙病例中,多采用上下颌非对称拔牙(上颌两颗,下颌一颗),再通过计算 Bolton 指数来适当行下颌下齿的领面去釉。最后所有患者均获得满意的临床矫治效果。结论对于安氏Ⅰ数拥挤伴下颌融合牙患者,根据其临床条件可选择拔牙或非拔牙的矫治方案,两者均可取得健康,美观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研究结合临床探讨安氏Ⅰ类下颌前牙区融合牙的临床处理方法。方法:临床选择20例(男8,女12)安氏Ⅰ类下颌前牙区融合牙患者,以Bolton指数前牙比公式为依据,根据牙弓的拥挤程度,面型突度等临床条件,采用拔牙及非拔牙的矫治方法。结果:根据不同的适应证,分别采用上述不同的矫治设计方法,使最后的临床矫治效果满意。20例患者中13例采用拔牙矫治,5例采用非拔牙矫治,2例采用修复治疗。时间最长为22个月,最短为12个月,平均为16个月。结论:对于安氏Ⅰ类下颌前牙区颌融合牙的患者,根据其临床条件可选择拔牙和非拔牙矫治方法,两者均可取得健康,美观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3.
作者使用FR-4功能性矫治器对安氏Ⅰ类骨性前牙开(牙合)的患儿进行矫治。病例选择标准为:①安氏Ⅰ类磨牙关系;②上下中切牙切点在N-Me线上的投影点间的距离至少为1mm;③高角病例(SN-G_0Me角≥37°);④替牙期患者。作者按此标准选择40位土耳其患儿,随机分成两组,一组作对照组,一组为治疗组,每组20名。开始矫治时的平均年龄治疗组为8.7岁,对照组为8.9岁。治疗组患者戴用矫治器每天18h,并作唇闭合训练。戴用矫治器时间长,唇闭合训练好与矫治效果成正相关,所以必须要有患儿及家长的良好配合。经两年时间的治疗,治疗前后拍照头颅侧位片进行对比,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结果显示:对照组下颌骨自发的向下向后生长,治疗组下颌骨则变为向上向前生长,由于下颌骨向上向前旋转,骨性前牙开(牙合)畸形成功地得到矫正。作者指出,骨性前牙开(牙合)通常比其他错(牙合)畸形在治  相似文献   

4.
安氏Ⅰ类拥挤拔牙矫治后磨牙及切牙位置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安氏I类错牙合牙列拥挤经拔除 4个第一前磨牙矫治后磨牙及切牙位置的变化。方法 :选用泸州医学院附属口腔医学院正畸科连续收治的安氏I类错牙合牙列拥挤患者 2 0例 (男 8,女 12 ) ,年龄 14~16岁。均采用拔除 4个第一前磨牙 ,用方丝弓细丝弓技术矫治 ,牙性支抗。在矫治前后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 ,对磨牙及切牙位置进行测量比较分析。结果 :上颌磨牙牙冠平均前移 3 .15mm ,上颌切牙牙冠平均后移 2 .5 5mm ;下颌磨牙牙冠平均前移 4.3mm ,下颌切牙牙冠平均后移 1.78mm。结论 :牙性支抗 (弱支抗 )控制下 ,安氏Ⅰ类错牙合牙列拥挤拔牙矫治后上下磨牙及切牙位置均有明显变化 ,且相对RL线磨牙前移较切牙后移更大。  相似文献   

5.
安氏Ⅰ类牙列拥挤采用非拔牙快速扩弓矫治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安氏Ⅰ类轻中度牙列拥挤患者采用非拔牙快速扩弓矫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9例安氏Ⅰ类轻中度牙列拥挤病例,采用上颌快速扩弓配合上下固定矫治技术进行非拔牙正畸治疗,分别在T1(正畸治疗前)、T2(快速扩弓3个月后)和T3(正畸治疗结束进入固定保持期)3个时间点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结果:鼻外侧点间距、上颌基点间距、上颌第一磨牙间距和下颌第一磨牙间距在快速扩弓前后(T1-T2)以及正畸治疗前后(T1-T3)有显著性增加,其中上颌第一磨牙间距在T2-T3时间点也有显著性变化。全面高、前上面高、腭平面倾度、Y轴角在T1-T2以及T1-T3间有显著性增大。下颌平面角的变化在3个时间点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快速扩弓能引起上颌骨横向宽度显著增加,其变化包括骨性(上颌基骨)和牙性(上颌第一磨牙)两部分。快速扩弓虽然会导致上、下颌骨的向下旋转,但由于其变化量的绝对值不超过2mm或1°,因此可认为并无临床意义。快速扩弓不会引起上下颌骨矢状向的显著改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安氏I类错牙合牙列拥挤经拔除 4个第一前磨牙矫治前后牙颌面软组织的变化 ,了解矫治对软组织变化的影响。方法 选择泸州医学院附属口腔医学院正畸科连续收治的安氏I类错牙合牙列拥挤患者 19例 ,采用拔除 4个第一前磨牙 ,用标准方丝弓技术矫治。在矫治前、后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 ,对 11个软组织标志点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 H角平均减少 2 .4°(P <0 .0 5 ) ;软组织面角平均增大 3.2 8°(P <0 .0 5 ) ;颏唇沟深度平均增加 1.0 8mm(P <0 .0 5 )。结论 安氏I类错牙合牙列拥挤经拔除 4个第一前磨牙矫治后软组织变化主要表现在上唇相对于面前软组织的前突度减少  相似文献   

7.
8.
目的研究安氏Ⅰ类边缘型牙列拥挤病例非拔牙快速扩弓矫治的牙弓参数变化,探讨其临床疗效.方法对9例安氏Ⅰ类边缘型牙列拥挤病例采用上颌快速扩弓配合上下固定矫治技术进行非拔牙正畸治疗,分别在T1(正畸治疗前)、T2(快速扩弓三个月后)和T3(正畸治疗结束进入固定保持期)三个时间点结合模型分析对牙弓参数进行分析.结果上颌第一磨牙、第一双尖牙和尖牙间宽度在T1、T2和T3相互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下颌第一磨牙间宽度(T1-T2,T1-T3)和下颌尖牙间宽度(T1-T2)有显著性增加.上颌牙弓周径、上颌第一磨牙及第一双尖牙颊倾度有显著性增加(T1-T2),但有少量复发(T2-T3).下颌牙弓周径、下颌第一磨牙和第一双尖牙颊倾度随治疗均有显著性增加.结论快速扩弓能够通过改变上颌牙弓宽度增加其牙弓周径,下颌舌弓配合固定矫治也能显著增加下颌牙弓周径.因此可以较好地解决边缘型牙列拥挤中牙量/骨量不调问题,并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咬合关系和疗效的稳定.  相似文献   

9.
恒牙期安氏Ⅰ类拥挤病例正畸治疗时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已完成正畸治疗的临床病例分析,探讨恒牙期安氏Ⅰ类拥挤病例的最佳正畸矫治时机.方法选择106例临床已完成矫治的恒牙期安氏Ⅰ类牙列拥挤病例进行回顾分析,观察治疗开始时和治疗结束时第二恒磨牙的萌出情况,比较治疗开始时第二恒磨牙萌出情况不同患者的治疗时间的差异.结果治疗开始时仅有28.4%的患者第二恒磨牙完全萌出建牙合;治疗结束时仍有30.2%患者第二恒磨牙尚未萌出或萌出不全;治疗开始时第二恒磨牙未萌出患者的治疗时间比第二恒磨牙萌出不全或建牙合患者的治疗时间明显延长.结论对于单纯牙源性安氏Ⅰ类拥挤患者,目前开始综合性矫治的时间偏早,此类病例正畸治疗的时机宜在第二恒磨牙口腔内萌出之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青少年安氏Ⅰ类患者固定正畸治疗后牙根吸收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100例年龄小于18岁的安氏Ⅰ类患者分成牙根发育完成组与牙根发育未完成组,均采用MBT技术矫治,矫正前后拍摄全口曲面断层片,以改良根吸收分级法评估治疗前后牙根吸收情况,探讨牙根吸收与性别、牙根发育、拔牙与否的相关性。结果①牙根发育完成组矫治后根吸收加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牙根发育未完成组矫治前后牙根吸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青少年男、女组间的根吸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拔牙组根吸收者多于未拔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拔牙与否、牙根发育完成与否是影响安氏Ⅰ类患者固定矫治后牙根吸收的部分因素,而性别因素与根吸收无明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安氏Ⅱ1错(牙合)采用改良型Twin-block矫治后上颌牙弓宽度及上颌基骨宽度的变化以及矫治前后头影测量的变化.方法22例下颌发育不足为主的安氏Ⅱ1错(牙合)病例,采用上颌基托附加菱型分裂簧的改良型Twin-block进行矫治.结果矫治后上颌牙弓宽度及基骨宽度明显增加,ANB角显著减小.结论安氏Ⅱ1错(牙合)经改良型Twin-block矫治后既可以解决颌骨的矢状不调,还可以改善颌骨的宽度不调,有利于下颌向前方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2.
前牙拥挤,尤其是侧切牙、尖牙唇舌向错位畸形是临床上常见的错(?)畸形,严重拥挤者需拔除第一双尖牙减数后再制作矫正器。作者对轻度前牙拥挤的病例,采用第一双尖牙在局部麻醉下行一次性根管治疗,并对第一双尖牙的近远中减径,为前牙拥挤畸形提供间隙,使拥挤的牙进入正常牙列,从而达到既不拔牙又恢复正常的牙弓形态,使其功能和美观都得到改善。作者对56例(男性36例,女性20例,年龄13-20岁的前牙拥挤病例(每个牙间隙差5mm以下)采用第一双尖牙根管治疗后片切近中远中减径后,就近提供间隙,使错位的侧切牙及尖牙进入正常位置。此法既可保持其正常的(?)关系,又可获得适当的足够的间隙,方法简便,疗程短,疗效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安氏Ⅰ类错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下颌第二前磨牙后对支抗的不同需求,以及对咬合关系的影响。方法:选择安氏Ⅰ类错需减数治疗病例25例,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下颌第二前磨牙后,常规直丝弓矫治器矫治。结果:25例均获得正常覆覆盖,尖牙和磨牙中性关系,患者侧貌发生明显改变。结论:安氏Ⅰ类错非常规拔牙模式可消耗下颌支抗,保护上颌支抗,更好地维护了磨牙的中性关系,使疗程缩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安氏Ⅱ1错牙合采用改良型Twin- block矫治后上颌牙弓宽度及上颌基骨宽度的变化以及矫治前后头影测量的变化。方法:2 2例下颌发育不足为主的安氏Ⅱ1错牙合病例,采用上颌基托附加菱型分裂簧的改良型Twin- block进行矫治。结果:矫治后上颌牙弓宽度及基骨宽度明显增加,ANB角显著减小。结论:安氏Ⅱ1错牙合经改良型Twin -block矫治后既可以解决颌骨的矢状不调,还可以改善颌骨的宽度不调,有利于下颌向前方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安氏Ⅱ^1错he采用改良型Twin-block矫治后上颌牙弓宽度及上颌基骨宽度的变化以及矫治前后头影测量的变化。方法:22例下颌发育不足为主的安氏Ⅱ^1错he病例,采用上颌基托附加菱型分裂簧的改良型Twin-block进行矫治。结果:矫治后上颌牙弓宽度及基骨宽度明显增加,ANB角显著减小。结论:安氏Ⅱ^1错he经改良型Twin-block矫治后既可以解决颌骨的矢状不调,还可以改善颌骨的宽度不调,有利于下颌向前方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6.
生长发育期前牙反■伴拥挤的矫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例11~14岁恒牙早期前牙反伴拥挤Ⅱ°~Ⅲ°病例;采用前方牵引矫治器,固定矫治器等方法,不拔牙矫治均取得满意效果。对矫治前后的模型测量分析,结果表明,上颌牙弓前部长度、牙弓弧形长度明显增长,牙弓中段增宽,拥挤消失。这类错病例,11~14岁正是生长快速期,在适当矫治力的刺激下,可使发育不足的上颌骨加速增长,同时限制下颌骨过度发育;不仅可以排齐牙齿,解除反,而且获得更和谐的软硬组织面貌。因此,对看似拥挤严重且有前牙反的早期病例不要轻易拔牙  相似文献   

17.
牙列拥挤是临床上常见的错畸形,其矫治方法很多,本文通过应用Begg细丝弓矫正器,充分发挥带垂直曲细丝弓加颌内轻牵引能有效保持后牙支抗,同时使尖牙较快向远中移动的优点,矫治37例牙列拥挤,特别是中度或重度拥挤及成年患者,效果令人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 病例:本组37例,男15例,女22例,12~16岁24例,17~24岁13例。所有拥挤都发生在前牙区,拥挤程度最轻5mm,最重12mm,平均拥挤8mm。2. 方法:均采取拔除四个第一双尖牙后Begg细丝弓矫正器矫治。用0.014或0.016澳丝或仿澳丝制做带垂直曲的弓丝,垂直曲数目不宜过多,视拥挤位置及拥挤程…  相似文献   

18.
我科自1982年起对20岁以上的30余例前牙拥挤患者采用拔牙减数治疗,经观察疗效满意,现将有完整资料记载前23例报告如下: 一、一般资料本组23例中,有19例伴有个别牙错位或扭转,4例多个多生牙。其中上前牙拥挤10例,下前牙拥  相似文献   

19.
预防矫治后前牙旋转拥挤复发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评价改良嵴上纤维切断术(MSF)及邻面去釉接触区成形术(CPR)防止矫治后前牙旋转拥挤复发的有效性及可行性。方法 129例前牙旋转拥挤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81例仅作固定矫治;实验组 48例患者除作固定矫治外,其中23例行上下前牙MSF和CPR,余25例只作上下前牙MSF;术后3组均戴维持器1·8~ 2·3年。所有患者在安放固定矫治器前(T1期)、去除固定矫治器时(T2期)和去维持器后2·4年(T3期)各取牙模1副, 比较3组患者的不整齐指数(IRID)。结果 实验组拥挤旋转复发率平均低于对照组21·6%(P<0·001);实验组内:双因素组(MSF+CPR)下颌复发率较单因素组(MSF)低6·56%(P<0·05),但两组在防止上颌拥挤复发上无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 MSF能较有效地防止矫治后前牙拥挤旋转复发,MSF配合CPR对维持下前牙矫治后的稳定具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使用铸造式扩弓器非拔牙矫治安氏Ⅰ类错(?)伴轻中度牙列拥挤病例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32例安氏Ⅰ类错(?)畸形伴轻中度牙列拥挤病例。其中17例采用铸造式上颌扩弓配合固定矫治技术进行非拔牙正畸治疗(实验组);15例仅采取非拔牙的固定矫治(对照组)。分别在T1(正畸治疗前)、T2(正畸治疗结束)拍摄头颅侧位定位片并测量分析。结果头影测量分析显示两组间下颌平面角及前面高的增加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上前牙明显较扩弓组唇倾(P<0.05),下前牙唇倾量均有增加(扩弓组=4.05°,对照组=7.16°,P>0.05)。扩弓组上、下前牙突距(U1-NA和L1-NB)变化量更小(P<0.05)。两组间上颌磨牙垂直高度的变化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铸造式扩弓器在扩宽牙弓解除拥挤的同时,能有效地控制磨牙高度及面下1/3高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