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调查南宁市部分居民对SARS的认知、行为方式及心理状况。方法 采用无记名自填封闭式问卷调查表,了解有关认知、行为方式改变及不同时期人们的心理状况。结果 人们对SARS的认知度较高,受非典的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有一定的改变,不同时期人们心理状况存在差异。结论 加强对新发传染病的预防性健康教育,根据不同时期提供不同的心理保健咨询服务。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SARS流行时期高等院校进行结核病筛检的策略、方法及其效果。方法以指示病例的密切接触者为重点人群,采取重点人群普查的筛检策略。采用PPD试验初筛,对强阳性结果者再进行X线胸片检查的筛检方法,共筛检学生1210人。结果在743名女生中,PPD初筛试验强阳性者。138人,占18.8%,结核病检出率为1.6%;在467名男生中,强阳性者65人,占13.9%,结核病检出率为0.2%;男、女生PPD试验初筛结果差异有显著性。结核病总检出率为1.1%,漏诊率为0.2%。未发生SARS病例或疑似病例。结论当突发其他重大传染病、高校实施封闭式管理时,结核病的重点人群筛检是高校对结核病爆发流行实施有效防制的措施之一,同时也需加强对PPD试验强阳性者的跟踪随访。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广州市医务人员传染性生非典型肺炎(SARS)流行的基本特征,探讨流行因素,评价防制措施,为医疗卫生单位开展SARS收治及预防控制工作提供指导。方法 采用统一调查表对医务人员SARS患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用定性生研究方法对医院SARS流行影响因素、预防控制措施及其效果进行调查,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结果 广州市医务人员首例SARS患发病时间为2003年1月13日,截止5月5日共有29家医疗卫生单位报告医护人员发病280例,占全市总病例数的26.07%。医务人员发病高峰在2月上、中旬,共有167例,占医务人员发病总数的59.64%,呈明显聚集性。4月后病例为零星散发。病例主要集中在1月下旬前开始收治SARS患(对SARS尚缺乏认识的时期)的6家医院,占总病例数的73.2%(2c15/280)。调查180例医务人员SARS患中92.22%直接参与过SARS患的救治工作。采取定点收治患、加强医院病区通风、加强医护人员自身的个人防护等综合措施后,2月下旬开始,医务人员的新发SARS病例明显减少。结论 控制SARS在医务人员中流行的关键措施是:(1)要对出现SARS症状的患高度警惕,及时诊断并隔离患;(2)严格按照操作规范做好个人防护措施;(3)收治区要合理布局,严格区分污染区、半污染区和清洁区;(4)加强病区通风换气;(5)严格按照有关指引做好污染物、空气及环境的消毒工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152例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相关病例的诊治情况,为更好地防治SARS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和卫生统计学方法,对152例SARS相关病例的诊治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结果2003年4月11日至6月12日,收治SARS相关病例152例,其中疑似SARS63例、有症状留观83例和无症状留观6例;男性103例,女性49例,男女之比为1:0.48;年龄最小6岁,最大82岁,以20~30岁组最多,共有59例,占38.82%,以学生、民工、工人、农民居多,医务人员仅占3.95%。146例有症状患者中,临床表现以发热(145例,99.32%)、咳嗽(61例,41.78%)、乏力(39例,26.71%)、胸闷气短(19例,13.01%)、咽痛(13例,8.90%)、关节酸痛(9例,6.16%)和肺部罗音(9例,6.16%)多见。出院诊断以肺炎(60例)、上感(48例)、支气管炎(19例)、SARS(7例)、结核(5例)等多见;7例SARS患者来源于疑似SARS者6例和有症状留观者1例,且SARS的发生有家庭聚集现象,6例来自2个家庭(分别为2例和4例)。结论人群对SARS普遍易感,以青壮年高发;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作出SARS明确诊断,采取严格隔离治疗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的措施能有效防控SARS的流行。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177名中医大学生消费心理进行调查。结果在消费攀比现象中,比穿戴占57.2%;认为自己与他人经济状况相当者占63.2%;家庭可以基本满足自己消费费占53.8%;量力消费者占61.5%;对超前消费现象持无所谓态度者占59.8%。故认为中医大学生的消费心理是正常的。  相似文献   

6.
中山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中山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流行的基本特征,为制定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中山市发生的SARS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2002年12月26日至2003年1月19日.中山市共发生SARS病例29例,死亡1例。病例以30~39岁组为主,占55.17%;职业以医务人员为多,占48.28%。病例主要集中在人口流动频繁的市区,占86.2%。3例指示病例共引起二代病例24例。其中2例指示病例为厨师,有接触野生动物史。结论 中山市的SARS疫情呈明显家庭和医院聚集性,初步推断本次疫情为近距离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开窗通风、消毒洗手、分散接诊、集中隔离治疗可迅速控制疫情。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流行期间北京高校学生心理状况并探索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一般情况调查表,按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北京市3所重点院校6800名学生进行自评问卷调查。结果 回收有效问卷6280份。SARS流行期间学校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SCL-90阳性症状检出率为7.3%。文科学生(OR=2.00)、对防治SARS措施不了解(OR=1.91)、认为控制SARS措施无效(OR=2.25)、对战胜SARS没有信心(OR=3.57)是SCL-90阳性症状检出的危险因素,女性(OR=0.77)、研究生学历(OR=0.38)、封闭式管理对学习和个人生活无影响(OR=0.54)是SCL-90阳性症状检出的保护因素。结论 SARS流行期间,大学生心理状况受到SARS的知识和态度的影响,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有利于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佛山市SARS流行状况,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对佛山市各区报告的SARS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佛山市共发现SAPS病例25例,死亡1例;发病率为0.74/10万,病死率为4.0%;经回顾调查,在2002年11月16日发现首例SARS病例,此后陆续出现续发感染病例;发病高峰出现在2003年1月份;病例以青壮年为主(20~39岁),占56.0%;职业以医务人员为主,占24.0%,其次为食品从业人员,占20.0%。结论 佛山市SARS疫情表现为家庭聚集和医务人员聚集现象。经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SAPS疫情已得到初步控制。  相似文献   

9.
医护人员SARS感染率高原因与我国医院感染管理对策探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分析医护人员SARS高感染率的原因,提出控制医院感染的对策和措施。方法 统计分析全国SARS重点流行区医护人员感染构成,并从医院布局、组织制度及隔离消毒措施落实等方面予以评价。结果 全国医护人员SARS感染构成为18.13%;其中,北京、广东、天津、山西、河北、内蒙古分别为15.85%、22.87%、38.29%、17.59%、10.36%、14.34%;医护人员高感染率是由于医护人员对新发传染病的认知程度不高和信息不通畅、医疗机构硬件设施不能满足疾病防治工作的需要、隔离消毒工作未完全落实、医护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不强所致。结论 合理调整医院内布局、加大隔离消毒设施的投入、健全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和制度、严格医院消毒隔离工作、强化医护人员的自我防护,是控制医院感染的主要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0.
北京市SARS隔离医学观察效果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北京市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流行期间被隔离医学观察人群的构成及发病情况,为科学合理地隔离SARS病例的接触者提供依据。方法 把海淀区按地理方位分为东、西、南、北、中5个区域,每个区域从有隔离观察人群的街道(乡镇)中抽取1个街道(乡镇),通过街道(乡镇)“非典”防治办公室,布置有被隔离医学观察对象的居委会把统一的调查表发给被隔离观察者,让其自己填写调查表。若无法自己填写,则请他人代为填写。结果 共调查被隔离者1028名,发现24例SARS病例,罹患率2.3%;61%(630/1028)的人是因为接触SARS病例而被隔离的,其中61%(383/630)的人在SARS病例的症状期与其接触;24例病例均在SARS病例的症状期与其接触;未在SARS病例症状期与其接触的人均未发病,这部分人占被隔离人数的63%(645/1028);167名在SARS病例潜伏期与其接触的人均未发病。结论 只有在SARS病例发病后与其接触的人员才需要隔离,如果以此标准对SARS的直接接触者进行隔离,则可以节省63%的费用。未发现SARS病例在潜伏期有传染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武汉市大学生对SARS的认知、行为、态度及心理变化,探索大学生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反应能力,为今后在大学生中进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在国家每天公布SARS疫情后的第2周初和第3周末,先后2次对武汉市1 090名大学生进行有关SARS认知、态度、行为和心理状况等问卷调查.结果 97.9%的大学生关注SARS,对SARS基本知识和预防措施了解程度较高.97.5%的学生采取了预防措施,91.9%的学生因SARS而取消了旅游计划;87.1%的学生表现出战胜SARS的信心,但具有恐惧心理的占12.5%.从前后2次调查结果比较来看,在国家每天公布疫情后第3周末,大学生的关注程度和认知程度明显高于第2周初(P<0.05).在第3周末,虽然还有8.1%的大学生感到恐惧,但显著低于第2周初(P<0.05);医学生和非医学生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宣传教育对大学生SARS认知水平的提高和抗击SARS心理承受能力的增强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流行期间高校学生焦虑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高校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于2020年2月16—20日对高校学生进行网络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新冠肺炎基本知识、个人防护行为情况、新冠肺炎相关影响态度、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 结果 共有效调查1 100名高校学生,平均年龄(22.5 ± 2.5)岁,以华南地区学生为主(占37.8%)。焦虑情绪检出率为 38.4%,其中轻度、中度和重度焦虑情绪检出率分别为22.5%、10.5%、5.4%。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担心从疫情重点地区返校受歧视(OR=2.535)、担心学业进度落后(OR=2.304)、担心返校后与疫情重点地区学生同宿舍(OR=1.531)、对本校应急管理工作不满意(OR=1.793)、毕业班学生(OR=1.452)、文科类学生(OR=1.876)产生焦虑情绪的可能性更高。 结论 新冠肺炎流行期间高校学生有一定程度的焦虑状况。学校应重视疫情期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加强应急管理工作,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防范校园的地域歧视问题,科学、合理安排好学生的返校与复课,最大程度维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青岛市部分高校大学生对艾滋病(A1Ds)认知、态度和行为情况,为今后在高校中针对性地开展预防AIDS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取整体随机抽样法,2010-2012年,每年在对青岛市3所高校4个校区进行AIDS防治知识巡回宣传活动中,从每个校区抽取500名共20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2010-2012年大学生AIDS基本知识的知晓率分别为86.94%、89.49%、92.56%(P〈0.01);知识来源途径主要为网络、宣传资料分别占76.35%、69.52%;相关生活技能知识知晓率分别为81.11%、84.48%、88.18%(P〈0.01)。结论青岛市部分高校大部分大学生对AIDS基本知识掌握较好,但对自身如何预防AIDS认识不够全面。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疫情期间徐州市部分大学生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防控的认知、态度、行为(简称知信行,KAP)现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高校有效开展大学生疫情防控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对徐州市四所高校大学生进行线上问卷调查。采用单因素分析及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大学生对COVID-19的知信行状况及影响因素。结果 参与调查的2 842名大学生新冠肺炎知识总体知晓率为71.85%,高认知占比为70.8%,87.7%的大学生呈积极态度,97.2%在疫情期间采取良好防护行为。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年级、专业以及对疫情的关注程度是徐州市大学生对COVID-19认知的影响因素(P<0.05);不同年级、专业、疫情期间居住地、以往是否关注过传染病防控、所在学校是否开展过传染病防治的宣传、疫情期间健康情况、对疫情的关注程度、认知情况是徐州市大学生对COVID-19态度的影响因素(P<0.05),不同年级、有无亲属从事医学相关工作、以往是否关注过传染病防控、所在学校是否开展过传染病防治的宣传、疫情期间健康情况、对疫情的关注程度、认知情况、态度情况是徐州市大学生对COVID-19预防行为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2 842名大学生在 COVID-19 的认知水平、态度和行为方面存在差异,高校应当采取多策略的健康教育方式,时刻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并促进学生健康行为养成,不断提高学生健康素养,促进健康中国建设。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性病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及行为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在校大学生性病/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现状,为有效开展大学生性病/艾滋病的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南充市某高校1~4年级1451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被调查的大学生中,5.2%的学生曾经发生过性行为,其中9.21%存在多性伴关系;最近一次发生性行为时安全套使用率为51.3%。艾滋病传播途径的知晓率较高,均超过90.0%,对一般日常生活接触是否传播AIDS的知晓率偏低,如蚊虫叮咬不会传播的知晓率只有37.8%;99.0%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感染艾滋病的机会很小,42.4%的学生对艾滋病患者或感染者存在恐惧心理。结论大学生对艾滋病知识掌握不全面。  相似文献   

16.
某高校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淑群  王悦琳 《现代预防医学》2008,35(23):4641-4642
[目的]了解在校大学生对预防艾滋病知识知晓状况,为在高校学生中开展艾滋病知识宣传提供依据。[方法]对某普通高校一年级258名学生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对有关艾滋病知识总体的平均知晓率为57.32%,对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知晓率为92.68%。[结论]在高校学生中开展防治艾滋病知识教育是紧迫和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南充市在校大学生对性传播疾病(STDs)的认知情况。 方法 在2014年9-11月采用整群分层抽样方法对川北医学院等四所高校1 675名学生采用自制问卷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基本信息、STDs种类、传播途径、症状、预防措施、获取知识的途径、期望获取知识的途径等。采用Epidata2.0进行数据录入,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包括一般统计描述、率的计算、χ2检验。 结果 ①大学生对AIDS(93.9%)、淋病(81.4%)、梅毒(60.2%)的知晓率均较高,但对其他STDs种类(9.1%~43.2%)了解甚少,总体看来,男、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对STDs传播途径知晓率依次是性交(96.2%)、血液(88.7%)、母婴传播(82.2%),总体看来,男女、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对STDs预防措施知晓率前3位依次为:洁身自好,遵守性道德(79.5%)、使用避孕套(73.4%)、避免共用注射器,拒绝毒品(73.0%), 总体看来,男女、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40.7%认为STDs症状只存在于生殖器方面,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STDs处理态度:90.6%的人去医院,4.5%的人去私人诊所等。 结论 南充市大学生对STDs基本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其深度和广度上存在很大的欠缺,应加强教育其薄弱环节,充分了解和掌握STDs相关知识。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调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下大学生的睡眠质量及心理健康状况,为居家学习大学生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提供依据。方法 基于问卷星在线调查平台,以湖北中医药大学、甘肃中医药大学515名居家学习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心理健康自评问卷进行调查,分析居家学习期间大学生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结果 515例学生中,PSQI得分≥8分者 89 例(17.3%),SRQ - 20≥ 7 分者128例(24.9%)。大学生PSQI得分与SRQ - 20得分呈正相关关系。高年级、家庭关系不和睦、对网络教学不适应是影响大学生睡眠质量和心理健康共同的危险因素,24点后就寝、失眠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危险因素。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和授课方式改变对居家学习大学生睡眠及心理健康有一定影响,学校与相关部门应采取必要措施进行疏导。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大学生对艾滋病(AIDS)的知信行,探讨针对大学生的AIDS宣传教育方式。方法采用不记名问卷方式,对成都市某大学学生随机进行现况调查。结果大学生AIDS基本知识全项回答正确率16.6%,男生高于女生;3大传播途径知晓率达90%以上;对艾滋病感染者及患者存在恐惧和歧视;有7.9%学生回答有异性性接触,2.0%学生回答有同性性接触,4.1%回答有吸毒行为,其中静脉吸食海洛因有0.7%;最近1次性生活使用安全套12.3%;获得艾滋病知识宣传主要途径是报刊、电视、网络;90%以上愿意接受并参与艾滋病知识宣传。结论应加强对大学生AIDS宣传教育;充分依靠大学生人群开展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泸州医学院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及影响因素,为有效开展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2年4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泸州医学院抽取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1 787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1 787份,有效1 705份。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大学期间性健康教育情况、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获得艾滋病相关知识的途径等。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62.4%的大学生回答大学期间开设了性健康教育课程,仅33.5%认为效果很好。大学生对艾滋病的"血液或血液制品"、"性"以及"母婴"三个传播途径知晓率比较高,分别为97.7%、97.4%和96.0%;对"目前有无检测艾滋病的可靠方法"、"献血/输血者"是否为易感人群和"蚊虫叮咬"会不会传播艾滋病病毒这3个问题的知晓率较低,依次为65.7%、57.0%和51.3%。艾滋病相关知识得分≥16分:农村占62.8%,城镇占69.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9,P<0.05);大一占44.3%,大二占60.1%、大三占73.0%,大四占86.4%,大五占79.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3.63,P<0.05);父亲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占63.5%,初中占63.6%,高中(中专)占66.2%,大专及以上占73.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7,P<0.05);母亲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占62.8%,初中占63.5%,高中(中专)占73.0%,大专及以上占72.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4,P<0.05)。0.9%获得艾滋病相关知识的途径数为0种,3.5%获得艾滋病相关知识的途径为9种,70.2%来源于医学书籍。结论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有待提高,性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和形式有待改进,应加强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预防艾滋病校内传播,为今后正确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