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仲景药物剂量问题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文章列举近年来相关论述,结合文献,从煎服方法、配伍方法、护理方法等方面分析,认为柯雪帆氏论证的仲景时代的一两折合现代15.625g,符合当时时代背景,安全有效,对继承、创新仲景学说及现代临床用药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采用文献考证和实物测量的方法对仲景方中枳实进行了系统研究。从诸多本草文献的记载和相关附图的研究发现,仲景方所用枳实并非今之所用枳实,而是种属为芸香科植物枸橘的枳壳。随后对选用产自河南驻马店的枸橘枳壳作为仲景方枳实的实测药材进行了实物测量,得出枸橘枳壳一枚为12g。结合现代道地枳实、枳壳实测结果的对比,并运用所得实测结果对小承气汤全方剂量配伍比例的分析,认为仲景方中枳实为枸橘枳壳,其一枚的剂量为12g是合理的。该研究为今后建立仲景方的药物剂量和配伍比例标准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3.
经方剂量折算研究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方源远流长,至今仍被广泛应用,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然而,经方剂量则是医家长期争议的话题,至今未获统一认识.还原经方剂量原貌,客观科学认识经方剂量,一定能更好地遵循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提高中医临床疗效.该文基本厘清经方剂量沿革,并对经方剂量研究现状、意义进行述评,提出了经方剂量研究今后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张丽萍  李军  娄永  王君明 《河南中医》2019,39(2):169-172
经方的剂量应与东汉官制度量衡一致,且东汉官制度量衡的直接考证要比间接考证更有说服力。经方的剂量大多是按标准度量衡计量的,如"两""升""尺"等,也有按非标准度量衡进行计量的,如"个""枚""把"等。一般认为东汉时一升约为现代的200 m L,一尺约为现代的23 cm。经方的计量单位"两"的古今换算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一两等于13. 75 g",另一种是"一两等于15. 625 g",但到底哪种说法更为接近仲景用药剂量的原貌呢,经方的古今换算不应是"一两等于3 g",但没有做"一两等于13. 75 g"和"一两等于15. 625 g"这两种折算比例的药效学对比实验研究,故经方的计量单位"两"的古今换算仍有探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5.
《伤寒杂病论》是祖国医学中第一本辨证施治的专著,是仲景临床经验的总结。历代医家无不视之为圭臬,考证、阐述、注释者历代辈出,然其研讨内容多集中于仲景辨证法则、组方遣药,而对有关经方的剂量和用法特点讨论较少。对此,笔者就当前临床运用方药的现状,略陈管见。一、关于经方的剂量以药祛病,除要辨证准确,立法无误,组方严谨,配伍恰当外,药物的剂量也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6.
由于各历史时期度量衡制度及中医临床方药用量的差异,导致了历代方药剂量与折算标准的不同,因此在对经典名方中方药剂量进行折算时,应当遵守传承精华、古为今用、古今衔接、凝聚共识的原则,并首先依据历代度量衡制度对方药剂量作出折算。若折算剂量明显超出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规定,则在保证原方药物用量比例不变的前提下,一方一议,参考专家共识、结合药物安全性评价进行折算;对于以非标准单位计量的药物,则综合文献分析与实物测量给出折算范围。对于服量的折算,以原文为依据,参考不同时代的计量标准进行折算;若原文服量不明确,则依据该方剂的历代演变,参考相关古籍并结合现代应用确定折算服量。最终确定经典名方的折算标准为汉唐时期一两折合今之13.8 g,一升折合今之200 mL;唐代一分折合今之3.45 g;宋金元时期一钱折合今之4.13 g,一盏折合今之300 mL;明清时期一钱折合今之3.73 g,一杯及一盅均折合为今之200 mL。对于以非标准计量单位记录的药物,则需要在综合分析确定其基原的情况下,进行实测以确定其折算标准,必要时,可通过对照成书年代相近的医书中对于功效主治相同或相近的同名方剂药物剂量的不同记载来辅助确定折算标准。通过对古代经典名方中方药剂量折算原则的解析,有助于经典名方的临床应用和成药开发。  相似文献   

7.
8.
从西汉初年至东汉末年大约400年左右的时间,在这一时期出现的中药方称为经方。由于经方具有用药精当、效专力宏的特点,辨证得当,收效往往立竿见影,故为历代医家所推崇。现总结常用经典方,分以下5个方面,仅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9.
学习《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对原著经方剂量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临床合理运用经方的关键,然而由于其成书于东汉末年,又历经沿革,书中药物剂量与现代之度量衡制有极大的差异,现将其剂量折算规律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仲景方中以容量为计量单位的药物剂量折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仲景方的药物剂量,长期被奉为圭臬。自《伤寒杂病论》成书以来约一千八百年,由于朝代更迭,受到历代度量衡制变更的影响,要对仲景方药物剂量比例的继承与发扬,则必须对其剂量单位进行相应折算。主要从容量单位制的汉今折算与以此为计量单位的药物剂量实测两方面,实现从汉代容量向现代标准衡量的科学换算。  相似文献   

11.
宋佳  傅延龄 《中医杂志》2012,53(18):1531-1533
运用文献分析与统计学方法,对明代13位医家医著所载1 405首方剂中的药物剂量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得出明代医家的临床用药剂量概况,包括按药物出现频次高低筛选的临床常用药物、常用药物的平均剂量、最常用剂量、常用剂量范围以及剂量分布区间.在所得数据基础之上,将明代医家临床常用药物与该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简称《中国药典》)及其在《伤寒杂病论》中的剂量范围进行对比,研究发现,明代医家临床用药剂量多分布在张仲景方药剂量1/10~1/3的范围内,二者剂量分布有显著落差;相比之下,明代医家临床常用剂量范围与现行《中国药典》规定的剂量范围较为接近,提示很多临床常用药物自张仲景时代发展至明代,剂量分布情况已发生较大变化,方药剂量出现了较大的落差.  相似文献   

12.
以汉代一两等于15 g的折算方法,运用经方原方以及原方剂量,总结250例病案的临床体会.在治验的病案之中,2剂药内治愈的病例占六成,5剂药内治愈的约占九成,需用7剂药以上的只占少数;2剂内病情减半的占八成,3剂内病情减半的占九成多.由此临床实践,初步验证了应用经方原方以及原方剂量于当今临床,具有“一剂知、两剂已”之速效.并体会到临床运用经方并非必须“灵活加减”,经方并非不能长期服用,经方煎服法方便患者,翻煎易破坏方剂配伍关系,使用经方必须注意药物质量,必须打破药典“常用量”的局限,使用原方必须重视原意.  相似文献   

13.
孙燕 《河北中医》2010,32(5):759-760
方剂中用药剂量及其配伍比例与方剂的整体疗效有着直接关系,是中医组方寓意和治疗立法的具体体现。在中国方剂史上,张仲景方被誉为群方之祖。这是因为仲景方的组成及药物加减化裁等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及严格的规范性,其组方配伍法度严谨,用药精专,疗效卓著。鉴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产生于东汉末年,  相似文献   

14.
涂钟馨 《新中医》1995,27(2):4-5
涂去病经方临床发挥拾贝涂钟馨主题词经方/治疗应用,暑热症/中医药疗法,黄疸/中医药疗法,阳萎/中医药疗法,腹泻/中医药疗法,涂去病福建省名老中医涂去病(1900~1955年),幼承家学,精研经典,对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尤有心得,以善用经方著称。行医近...  相似文献   

15.
经方一词虽源自后汉班固所著《汉书·艺文志》,但后世所称经方多指《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所载方剂。《伤寒论》载方112首,《金匮要略》载方253首(含附方28首),去除重复方剂29首,两书共载方336首。  相似文献   

16.
国医大师王琦教授善用经方,疗效卓著。现将导师经方应用总结为以下几方面:信而好古,遵照经典原著应用经方;汤证一体,重视方证相应辨证论治;古为今用,拓展经方的临床应用范围;精准遣方,重视体质,强调应用经方组方的法度。并举医案一则,与同道共同学习。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中医药发展历史上不同时期的中药药物剂量折算的差异的研究与综述探讨,考量古今中药用药剂量出现差异,探究现今影响中药用药剂量的相关因素,同时思考古今用药剂量折算对于现今中医临床药物剂量的应用价值,意在精确现今中药药物剂量,实现精准用药精准治疗,达到提高临床效果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对《伤寒论》方中药材炮制方法的分析,并参考唐以前的中医文献,发现仲景时代所用药材的含水量与现代干燥饮片之间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在将经方剂量折算为饮片剂量时应充分考虑因炮制方法、药源等不同因素导致的含水量差异,如此才能更加真实地还原经方剂量。  相似文献   

19.
张仲景所著《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中的药物剂量问题,长久以来一直悬而未定。柯雪帆等根据古代衡器(权)和量器直接核算[上海中医药杂志,(12)∶36,1983],认为:“《伤寒论》、《金匮要略》的药物剂量问题应按1斤=250克,1两=15.625克(或缩简为15.6克),1升=200毫升计算”。这个数据发表后引起有关学者的高度重视。笔者根据柯雪帆等所得的结论并按照张仲景汤方的原煎服法,在门诊和病房进行了初步观察,疗效良好,无不良反应,爰举验案如下:  相似文献   

20.
2013年8月27日至8月30日,由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主办,南京黄煌医学研究中心、南京黄煌经方医学工作室承办的“2013年经方临床医学学习班(国家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在江苏南京开班授课。全国各地中医医院、综合医院、中医诊所的临床医师及经方爱好者200余人参加本次学习。本次学习班的课程由黄煌老师主讲,其以“方一病一人”学说为基础,系统全面地介绍了柴胡类方、半夏类方、桂枝类方、麻黄类方等在临床各科中的应用。学习内容贴近中医诊疗实际,对临床实践颇具指导意义,获得学员广泛好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