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棉铃虫的滞育诱导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温度和光照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种群滞育形成的作用。结果表明,温度低于24℃、光照短于12h为诱导滞育的适宜条件。20℃、22℃、24℃和26℃下滞育的临界光周期分别为13h43min、13h8min、12h41min和12h7min.5~6龄为主要滞育敏感虫期。在南京地区,该虫滞育临界光周期为13h左右,出现于9月20日前后;9月上旬温度状况与滞育比例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
飞行过程中棉铃虫对温度的主动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月波  翟保平 《昆虫学报》2010,53(5):540-548
为了探讨温度对迁飞性昆虫空中群体聚集成层等行为的作用机制,在室内利用自行设计的连续温度梯度发生装置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在飞行过程中的温度选择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存在明显温差的连续温度梯度中,所有棉铃虫飞行个体均对温度具有显著的选择行为.棉铃虫试虫群体表现出对空间最优飞行温度共同的主动选择,选择的温度范围是20~22℃之间;在这一温度范围内棉铃虫的振翅频率最高,持续振翅时间最长.对不同温度梯度条件下各温度区间内试虫的飞行时间进行定量比较发现,在16~22℃温度梯度场中的棉铃虫群体对最适温度的选择比在19~30℃的温度梯度场中的群体更显著,表明在温度较低的迁飞季节中温度对迁飞棉铃虫空中虫群聚集成层的影响要比在高温季节更明显.持续飞行时间对棉铃虫振翅频率的影响明显,表明昆虫迁飞高度与昆虫自身能量的消耗存在联系.  相似文献   

3.
温度对棉铃虫滞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1,2],我们已经了解到光照和温度乃是影响和决定棉铃虫是否进入滞育状态的关键外界环境因子。但光照和温度,哪一个在决定棉铃虫的滞育中起着更关键的主导地位,则无文献述及,为此,我们设计了如下几个实验,试图来解答这个问题以及进一步了解温度对棉铃虫滞育的影响。1材料与方法1.1实验昆虫虫源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何忠教授提供,系采自河南郑州,在25℃、每天光照16小时的条件下用人工饲料[1]饲养繁殖。滞育的棉铃虫在20℃、每天光照10小时的条件下饲养,其滞育率可达100%;非滞育的棉铃…  相似文献   

4.
莱氏野村菌寄生害虫规律和虫种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莱氏野村菌Nomuraearilegi是一种微生物真菌 ,自 1 991年在江苏如皋农田发现寄生大豆造桥虫、菜青虫并造成害虫成批成片死亡。为了摸清该菌寄生规律和寄生种类 ,笔者于 91年至今对该菌寄生特点进行了研究 ,其结果如下 :1 致病流行时间和害虫虫种致病流行时间 :莱氏野村菌在江苏常年月在 8月中下旬 1 1月中旬流行寄生害虫 ,定期对大豆造桥虫、菜青虫和棉铃虫观察 ,注意到造桥虫、菜青虫、棉铃虫受染死亡高峰期是 9月上旬到 9月下旬 ,1 0月中旬随温度下降寄生率明显降低。其因 9月份在江苏降水适中、空气湿度大温度适宜 ,利于…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各棉区,棉铃虫Helicoverpaarmi-gera(Hilbner)均以滞育蛹越冬。迄今,对该虫北京、四川简阳、豫南、苏北等地理种群的滞育诱导或解除特性均已有所研究[1-6],从中明确了光照和温度是其滞育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温度则对滞育解除起主导作用。本研究以新疆种群为材料,结果如下。1材料与方法1.1虫源:采自新疆阿拉尔(40.5°N)。室内在27℃左右、光照14小时下用人工饲料连续饲养[7]。1.2不同温度和光照下滞育形成情况观察:在温度22~28℃和光照9~14.5小时的组合条件下饲养幼虫,化蛹1周后,参考Phillip等(1966)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温度与光照对安徽虫瘟霉产孢格局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惠萍  冯明光 《菌物学报》2000,19(3):348-353
在不同温度(10~30℃)与光照(连续光照和连续黑暗)组合条件下进行了安徽虫瘟霉(zoophthoraanhuiensis)离体产孢格局的研究。结果表明,适于安徽虫瘟霉产孢的温度为10~20℃,但以15℃最适,不仅产孢快和产孢量大,而且不受光照的影响。在25℃下虽能产孢,但产孢量大幅减少,30℃下则不产孢,25℃可能是安徽虫瘟霉产孢的高温极限。全光照各温度处理的产孢量总是比全黑暗相应温度处理的产孢量高,说明光照对产孢具有刺激作用。在10℃和全光照的组合中,累计产孢量最高且持续产孢时间最长,而相同温度与全黑暗处理的产孢量却很低,显示光照在偏低温度下是影响安徽虫瘟霉产孢的关键因素。概而言之,光照主要影响安徽虫瘟霉的产孢量,而温度主要影响其产孢速率或进程。  相似文献   

7.
以山东泰安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übner为例,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人工气候箱中,研究了不同光周期和温度条件对棉铃虫幼虫生长发育历期、蛹重及蛹历期的影响.结果表明,光周期对棉铃虫幼虫发育历期、非滞育蛹历期均存在一定的影响,短光照(滞育诱导的光周期)下的发育历期要长于长光照(诱导发育的光周期)的发育历期;温度对棉铃虫幼虫发育历期、非滞育蛹历期的影响十分明显,随着温度上升,发育历期明显缩短;棉铃虫蛹的重量形成受到幼虫期的光周期和温度的联合作用,在较高温度(28℃)下,光照时数与蛹重呈现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2=0.9257),在短光照(如11h光)下,蛹重与温度呈现正相关性(R2=0.8564),而在长光照下如15h,蛹重与温度呈现一定的负相关性(R2=0.523);此外,同一光温下,雌雄蛹重量差异不显著,而滞育蛹要重于非滞育蛹,幼虫发育历期越长形成的蛹一般越重.  相似文献   

8.
不同温、湿度下白僵菌对棉铃虫幼虫的致病力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测试了不同温、湿度下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幼虫的致病力。实验设置了10、15、20、25、30℃ 5个温度水平,用高浓度(1×10<.sup8孢子/mL)、中浓度(1×107孢子/mL)、低浓度(1×106孢子/mL)的白僵菌孢子液分别感染1~4龄的棉铃虫。结果表明:三个浓度处理的棉铃虫在温度为25℃时的致死中时(LT50)最短,死亡速度最快,死亡率最高;高于或低于此温度时,棉铃虫的LT50延长,死亡速度减慢。相对湿度发生变化时,感病棉铃虫死亡速度和死亡率明显不同。相对湿度为95%左右时,棉铃虫死亡速度最快,死亡率最高;相对湿度低于70%时,棉铃虫死亡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9.
日短期高温对棉铃虫实验种群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蒋明星  李永飞 《昆虫知识》1998,35(3):139-141
棉铃虫协icoveFpaarmlgeraHfibner是我国黄河流域棉区的主要害虫。关于温度对棉铃虫发育、存活和繁殖的影响,国内早有报道I‘,’]但这些研究仅分析了恒温对该虫的作用,而在自然条件下,棉铃虫木同世代、不同虫期所处的温度是不断变化的,且不同虫期所需适温范围也有所差别t‘],故仅仅采用恒温或均温来说明该环境因于与棉铃虫种群数量动态的关系是不够全面的。在我国棉铃虫主要发生为害季节即6~9月份,温度条件一般均比较适宜,但在个别年份,夏季日最高温度可达35~40℃。这样的高温对棉铃虫种群的影响程度有多大,目前尚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10.
不同单管双光灯诱虫实验及其田间应用效果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正> 1973—1974年,应用200瓦白炽灯与20瓦黑光灯井联的双光源,及20瓦日光灯与20瓦黑光灯并联的双光源做诱虫实验,诱虫数量多,蜂次明显,为害虫测报提供了新的诱虫装置。为节约用电,1976—1977年进行20瓦黑白单管  相似文献   

11.
罗峰  熊强  王健  雷朝亮 《生态学报》2004,24(12):2789-2793
在光照周期为 12 L:12 D、土壤含水量为 15 %的 5种恒温条件下 (15℃、2 0℃、2 5℃、30℃和 35℃ ) ,以丝瓜花为饲料研究了棉露尾甲未成熟期 (卵期、幼虫期和蛹期 )的生长发育和存活情况 ;同时 ,在同样的光照和温度、棉球保湿的条件下 ,研究了温度对成虫寿命及繁殖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 ,未成熟期各虫态发育速率随温度呈抛物线变化 ,30℃时发育速率最大 ;15℃时卵孵化率最高 ,2 0~ 30℃时 ,幼虫存活率、蛹羽化率显著高于低温 (15℃ )和高温 (30℃ ) ,平均分别可达 96 .3%和 93.2 % ,低温和高温对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成虫寿命同温度之间呈负的线性关系 ,雌虫寿命普遍长于雄虫 ,30℃时雌虫的产卵期最长 ,繁殖力最大 ,最高可达 14 6粒 /雌 ,产卵期和产卵量与温度之间呈抛物线关系  相似文献   

12.
在饲养抗性测定所需家蝇中,摸索了一些经验,现介绍于下。一、饲养室温度控制:家蝇的饲养,关键是温度和湿度的控制。在约七平方米的室内,配置一弯管加热器、控温仪、继电器和接点温度计,并放几盆水。用一台1000瓦的加热电炉,炉上放一壶水临时备用。即可控制温度在30°±2℃,相对湿度在70%±2%。室内再装一支40瓦日光灯,光照12小时,晚上关灯,利于家蝇取食、交尾、产卵等。二、幼虫饲料有关环节:每饲养缸按麦麸100克、奶粉2克、水190毫升左右及一小匙酵母粉配制饲料。其中关键是饲料的干湿度,过湿易结块发霉,过干则不利于卵块孵化和幼虫钻动。…  相似文献   

13.
对武夷山天然槠栲林光照、温度和湿度与林隙结构和年龄的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光照、温度及湿度指数均与林隙面积关系不密切;光照指数、温度指数均与1.5m以上植物种密度、平均高和优势度,均与每个林隙的边界木优势度和平均高、单位边界木优势度及林隙年龄都存在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关系;湿度指数与1.5m以上植物种密度、平均高和优势度,与每个林隙的边界木优势度和平均高、单位边界木优势度和林隙年龄都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随着林隙年龄的增大和结构特征的改变,光照指数和温度指数下降,而湿度指数却上升。应根据不同年龄林隙的环境特征进行森林经营。  相似文献   

14.
<正> 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Hubner)为害花生,国内早有报道。但是,近两年来棉铃虫在我县花生集中产区,连续猖獗发生为害。我县辰时、辛村和北溪村三个公社毗邻,1979年花生面积达18,730亩,1980年又增至23,000多亩,而这三个公社的棉田总共只有一千来亩。在棉铃虫种群数量发展的形势下,这样一个特定的生态环境,导致了棉铃虫连续两年在花生田暴发为害,一般每平方米虫量多在10—30头之间,严重的高达96头,给花生安全生产带来了较大威胁。 一、为害情况 1.根据初步观察,棉铃虫蛾子白天藏匿在  相似文献   

15.
棉铃虫为马尾松毛虫多角体病毒 (DPCPV)理想的替代寄主。试验结果表明 ,不同接毒方法、接种浓度、接种温度及接种虫龄对棉铃虫增殖病毒有影响 ,以病毒涂在人工饲料表面的接毒方法、2 0~ 2 3℃温度及 3龄虫为最佳组合条件。由于利用棉铃虫生产出的病毒 (Ha DPCPV)容易诱发棉铃虫本身的多角体病毒 (NPV) ,尤其对那些带有NPV源的虫种 ,Ha DPCPV不宜作毒种 ,因此为慎重起见 ,最好用马尾松毛虫复制出的病毒作为生产毒种。  相似文献   

16.
以野生瓦氏黄颡鱼和人工养殖鲢为研究对象,设置4种光照强度梯度0—10、10—30、100—200、700—800 lx及4种光照颜色红、白、蓝、绿,采用单因子实验法,研究了瓦氏黄颡鱼和鲢对光的趋避行为。结果表明:在光照强度选择的实验中,瓦氏黄颡鱼在0—10、10—30、100—200和700—800 lx四个光照强度中出现的次数百分比分别是:78.33%±21.51%、10.00%±14.86%、7.33%±8.27%和4.33%±7.74%。瓦氏黄颡鱼在光照强度为0—10 lx的区域中出现的次数明显多于其他三种光照强度,且差异显著(P0.05)。而鲢在四种光照强度中出现的次数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光照颜色选择实验中,瓦氏黄颡鱼在四种光照颜色中出现的次数百分比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鲢在红、白、蓝和绿四种光照颜色中出现的次数百分比分别是:12.67%±13.63%、30.33%±18.47%、35.67%±24.73%、21.33%±15.02%。鲢在白光、蓝光区域出现的次数显著高于其他两种区域,且差异显著(P0.05)。实验通过研究光照强度和光照颜色对瓦氏黄颡鱼和鲢行为的影响,为鱼类趋光性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在昆虫中,雄虫先于雌虫羽化,称为雄虫先熟现象,而雌虫先于雄虫羽化,称为雌虫先熟现象。前者最为普遍,后者报道较少。本试验在20、22和25℃下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ilbner)的生长发育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果显示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雌雄间发育历期有着显著的差异,各个温度下雌虫均比雄虫先羽化,表明棉铃虫属于雌性先熟种类,而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雌虫的蛹期较短所致。幼虫发育历期与蛹重呈显著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对8年生乌柏人工林内的光照、温度、湿度进行初步观测的结果:在夏目林内行间的相对照度为52.3%,株间的相对照度为22.7%;日平均气温林内比林外降低0.2—0.4℃,日平均相对湿度增加3.3—6.1%。  相似文献   

19.
混粉诱虫灯田间试验初报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正> 多年试验证明,单管黑白双光灯诱虫效果明显优于黑光灯,防治棉铃虫及棉田玉米螟有较好效果。而对天敌的杀伤远比黑光灯低。然而,单管黑白双光灯的制造比较麻烦,影响产品质量与数量。为减少工序便于生产,又保持这一灯型的特色而不影响诱虫效果,设想进行改进。在有关灯管厂的支持下,生产了我们设计的混粉灯。1981—1983年的试验表明,对昆虫的引诱力较为明显。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一)灯管种类与来源 单管黑白双光灯(下称黑白灯)20瓦,单管黑蓝双光灯(下称黑蓝灯)20瓦,混粉一号灯20瓦,混粉二号灯20  相似文献   

20.
宁世江  黄惠坤  侯正生   《广西植物》1991,11(1):90-93
本文报道对8年生乌柏人工林内的光照、温度、湿度进行初步观测的结果:在夏目林内行间的相对照度为52.3%,株间的相对照度为22.7%;日平均气温林内比林外降低0.2—0.4℃,日平均相对湿度增加3.3—6.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