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和纸禅意     
作为日本最大的纸张制造商之一,Takeo公司每年都会举办一场纸张展览,意在展示这种纤薄的物质如何被创造性地使用。今年的展览围绕“微妙”这个主题,邀请了设计师、建筑师、艺术家以及制造师等不同身份的创作者从他们各自的视角来诠释他们对“微妙”的理解,颇可玩味。说到纸的设计,今天的艺术家和设计师们早已不再流于纸雕、纸塑、纸刻等这些只做表面文章的功夫,他们纷纷试图以更为动人的方式来表达纸张的内涵,冲破人们对纸张既有的功能定势,好以轻松有趣的方式诠释他们所理解的好艺术、好设计、好生活。在纸的淳朴本质式微的今天,往微处去,无疑是发现纸张美感的更好方式。  相似文献   

2.
这个春天里最著名的一场“沙龙”,出自于古根海姆的大手笔,他们邀请了200位建筑师、艺术家一起来畅想古根海姆这个空间的各种可能性。由这些作品组成的展览“冥想虚空:介入古根海姆博物馆”整个四月都在古根海姆博物馆展出。这座著名的博物馆是由弗兰克·劳埃德·赖特设计的,自从1959年开馆以来,其独特的设计一直是艺术家和建筑师的灵感源泉。  相似文献   

3.
常青画廊正在举办的邱志杰个展“坏笑”,延续了艺术家一贯的“档案式”创作方式,将针对一个主题的资料收集、整理和作品创作糅杂在一起。展览几乎同时也可以看作是对研究成果的陈列。正如展览的标题“坏笑”所呈现的,这一次展览内容与对“笑”的研究成果与新发现相关。  相似文献   

4.
设计报告     
视觉“食”验室 2014年7月5日,《VISI0N青年视觉》杂志联手西门子家电于中森会餐厅举办名为“视觉’食’验室展览暨晚宴”,现场展示了以“创意食物”(Food Design)为起点的跨界艺术作品。“VISION Lab”是VISION设计板块全新打造的跨界设计栏目,邀请厨师和设计师、艺术家以食物为出发点,进行跨界创意合作。展览现场,为了让合作设计师、艺术家和厨师能自由地发挥美食创意,充分呈现全新的美食视觉冲击力,西门子家电提供了配备全套西门子高端家电的西门子家电品牌直营店展厅作为“实验室”。  相似文献   

5.
打虎掀翻的邓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成都商人邓鸿,在中央打虎行动中被“连锅端”。 邓鸿的特长之一是以“艺术”之名拿地,这要从他的出生背景讲起。因为他“不喜欢受束缚。”熟悉邓鸿的人都知道他是个“文艺中年”,还当过艺术家。1986年6月,青年艺术家李继祥、祝开嘉等人在成都组织了一场“四川青年红黄蓝现代绘画展”,影响较大。画展期间,寂寂无名的邓鸿为引起大家关注,在展览看板下放了一张自己创作的小水墨画,落款是“向所有参展的艺术家致敬,邓鸿”。这引起了画展组织者李继祥的注意。自此,邓鸿进入成都当地的画家圈子。  相似文献   

6.
对于吴笛来讲,首次个展“蚂蚁蚂蚁”就以“生死”作为展览主题,显然让人讶异于她瘦弱的外表下,内心世界的强大。多数人以为艺术家一定有着某些不可告人的坎坷经历。  相似文献   

7.
出现了一个我们不太熟悉的称谓:“数字艺术家”现在在好莱坞的电影制作中,一个我们不太熟悉的称谓——数字技术艺术家或数字艺术家(DigitalArtist),已被那里的人们惯用了。在影片“泰坦尼克号”中,那些栩栩如生的优美画面和使人心弦震颤的大量惊险场景...  相似文献   

8.
12月初刚刚结束的“坍缩:审视文化碰撞的另一个视角——中德十人艺术作品展”,本意是以中、德艺术家群体对群体的交流发现所谓的文化特征。这“总结”的目的,首先将前提设定在了各自群体内部统一的基础上。但后来人们却不经意地发现,群体内部的可通约性,是经由一种强烈的差异交织出来的。于是德国的理性气质,中国的感性诗意,都各自从“文化特征”中肢解分离,回溯到了组成这个整体的复杂的个体上。本文仅以展览中德方几位艺术家为例,小窥德国表现主义之后,来自格啥德.里希特家乡德累斯顿的几位艺术家,如何在私密的个体经验与宏观的文化表达之间游走。并借由这种并无国界的艺术探索体验,再议有国界的艺术家性格。  相似文献   

9.
1965年生于日本,担任东京艺术大学和武藏野美术大学艺术导师的会田诚,有着敏锐的视觉优先权。但不像一般的艺术家所要表现的那样.会田通过对人类本有的血肉之躯来刻画这个世界本来的面貌。在此次“美丽新世界“日本当代视觉艺术的展览中,会田诚对于自己的作品“万株肥脊相见图“的讲话是希望该作品带给人们东京的感觉他认为人们能从作品中感觉到东京.那么他所作的传达就到位了。  相似文献   

10.
老早就听说鬼才艺术家徐震作了个没顶公司,据说自从2009年创立以来,徐震宣告他作为一个用个人名义创作的艺术家已经消失了。虽说徐震极力的削弱自己的艺术家个体身份,所有的展览和项目都挂上了没顶公司的招牌,但在近些次的这些展览中,仍然能看到徐震作品的影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