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目的 探讨利用声学密度 (AD)定量技术早期评价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的手术疗效。方法 将 4 0例AMI患者分为两组 :18例病人行直接PTCA治疗 (A组 ) ,2 2例病人用药物治疗 (B组 ) ,比较两组病人在入院第 7天时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和用AD技术检测的结果。结果 两组病人常规超声心动图各项检查结果比较差别无显著性 (P >0 0 5 )。AD定量检测结果 :A组的背向散射积分周期变化幅度 (CVIB) (4 2± 1 3)dB明显高于B组 (2 5± 2 4 )dB(P <0 0 1) ;A组校正的周期变化延迟时间 (N Delay) 1 0 9± 0 0 8明显低于B组 1 31± 0 16 (P <0 0 1) ;两组间背向散射积分 (IBS)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AD技术能够早期反映AMI再灌注心肌的组织学特征 ,为早期评价介入治疗效果、预测心功能改善情况、判定心肌活性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对 2 2例心肌梗死 (MI)病人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术前 ,术后心率变异性 (HRV)和 QT离散度 (QTd)的变化及其之间相关分析 ,来了解 PTCA术对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和心肌电稳定性的影响。结果  PTCA术后 HRV指标中 UL FP(193.4± 32 1.8;381.3± 6 35 .3) ,VL FP(35 2 .4± 40 4.5 ;6 82 .1± 5 72 .4) ,L FP(2 6 3.9± 2 30 .6 ;40 6 .7± 376 .4) ,TP(895 .6± 795 .8;1817.5±16 85 .3) ,HRm ean(6 8.1± 9.7;74.7± 11.6 ) ,HRmax(76 .4± 11.6 ;82 .6± 11.8) ;HRm in(6 2 .2± 9.5 ;6 8.3± 12 .1)明显升高 (P<0 .0 5 ) ,而 QTd(80 .5± 18.2 ;5 3.5± 13.9)和 QTcd(85 .5± 19.4;6 0 .2±14.5 )则明显减少 (P<0 .0 5 )。术前、术后 QTd、QTcd与 HRV指标之间有相关关系。说明心肌梗死病人PTCA术后心脏自主神经调节能力和心肌电稳定性明显提高 ,提示 PTCA术可能改善心梗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急诊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 (<6h)与延迟 PTCA对急性心肌梗死近期左心室重构及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本院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 5 8例 ,按发病到达医院时间的不同随机分为两组 ,6h以内为 A组共 2 2例行急诊 PTCA,6h以后 3 6例为 B组行延迟 PTCA。于术后 3 d、3 0 d、90 d行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A组男 18例 ,女 4例 ,平均年龄 5 8.65±8.94岁。 B组男 2 9例 ,女 7例 ,平均年龄 5 7.2 3± 11.3 6岁 ,发病至 PTCA时间为 8.4± 3 .6d。两组实施 PTCA后血管再通率均为10 0 %。术后 3 d、3 0 d及 90 d,A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 (EDVI)、收缩末期容积指数 (ESVI)和左心室射血分数 (L VEF)均显著优于 B组 (P<0 .0 5 ,P<0 .0 5 ,P<0 .0 5 )。 A组左心室功能于 3 0 d明显改善 ,EDVI及 ESVI均显著缩小 (P<0 .0 5 ,P<0 .0 5 ,P<0 .0 5 ) ;90 d时左心室功能、EDVI、ESVI仍有改善 ,但与 3 0 d比无显著差异。 B组左心室功能、EDVI、ESVI 3 0 d与术后 3 d比较有所改善但无显著性差异 ;90 d与 3 d比较 ,EDVI、ESVI显著改善 (P<0 .0 5 ,P<0 .0 5 ) ,左心室功能有所改善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急诊 PTCA能挽救濒死心肌、抑制左心室重构、改善左心室功能 ,其效果优于延迟 PTCA;延迟 PTCA虽不?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直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 PTCA)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早期 2 4h心电稳定性的影响 ,对发病≤ 6h并接受P PTCA治疗的 2 2例AMI患者 (P PTCA组 )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 ,持续观察其 2 4hQT间期值 (QT)和室性心律失常等心电指标变化 ,并与 15例梗死相关动脉 (IRA)未通患者 (对照组 )作对比。结果 :①P PTCA组的QT 2 4h内逐渐延长 ,其最小值 (术前 1h ,34 6± 16ms)与最大值 (术后第 2 3小时 ,391± 16ms)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与对照组的变化趋势类同。②P PTCA术前的心率校正QT(QTc)为 388± 15ms ,于术后开始迅速显著延长 ,至第 2小时达高值 (42 8± 17ms)后轻度缩短 ,然后又有逐渐延长趋势 ;对照组的QTc变化趋势与QT基本相同。③室性异位激动于P PTCA第 1小时 (5 31± 480次 )较术前 (185± 12 0次 )即迅速增加 ,主要见于术后的 3h内 ;对照组的室性异位激动在 2 4h内散在出现。提示AMI患者于P PTCA早期心电不稳定性增加 ,此为IRA开通和心肌再灌注损伤的临床强力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冠心病患者QT离散度与冬眠心肌关系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 QT离散度 (QTd)与冬眠心肌的量化关系。方法  5 3例存在节段心肌收缩功能不全的冠心病患者行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和核素心肌显像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术后 1周复查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结果  1全组 QTd从术前的 65 .85± 2 5 .83 ms降至术后的 5 6.79± 2 9.73 m s(P<0 .0 0 1)。2有节段收缩功能改善的病人 (IP组 ) QTd显著小于无节段功能改善的病人 (NIP组 ) (P<0 .0 0 1) ;术前 QTd与术后左心室整体室壁运动指数 (WMSI)的变化呈中度负相关 (r=- 0 .48,P<0 .0 0 1)。 3术后 IP组 QTd显著降低 (P<0 .0 0 1) ,而NIP组无显著变化 ;术后 QTd降低的幅度与 WMSI的降低程度呈中度正相关 (r=0 .63 ,P<0 .0 0 1)。4冬眠心肌检测阳性组 QTd显著小于检测阴性组 (P<0 .0 0 1)。结论  QT离散度与冠心病患者的冬眠心肌数量有关 ,并可预测PTCA术后冬眠心肌的恢复程度  相似文献   

6.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对冬眠心肌收缩功能的近期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对冬眠心肌收缩功能的近期影响。方法 对 5 3例存在节段心肌收缩功能不全的冠心病患者行超声心动图和核素心肌显像 (SPECT) ,PTCA术后1周复查超声心动图 ,比较手术前后左室整体及节段的收缩功能变化。结果  (1)术前收缩功能不全而经PTCA获得血运重建的 16 7个节段中 ,术后有 87段 (5 2 1% )功能改善 ;而未经PTCA获得血运重建的 5 9个节段中 ,术后仅有 2段 (3 4% )功能好转 (P <0 0 0 1)。血运重建区域的室壁运动指数(WMSI)从术前的 1 85± 0 96降至术后的 1 5 1± 0 80 (P <0 0 0 1) ,而非血运重建区域的WMSI在手术前后差异无显著性。 (2 )有节段收缩功能改善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 (LVEF)从术前的 5 2 1± 11 9提高至术后的 5 4 8± 11 2 (P <0 0 5 ) ,而无节段功能改善者LVEF手术前后差异无显著性 ;术后近期LVEF的提高幅度与左室整体WMSI的降低程度呈显著正相关 (r =0 73,P <0 0 0 1)。结论 成功PTCA术能在近期内改善冬眠心肌的收缩功能 ,且左室整体泵功能的变化与冬眠心肌收缩功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在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介入治疗后的表达。方法 :16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患者 (对照组 )及 5 1例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患者组 )入选 ;术后常规查肌钙蛋白I(cTnI) ,分别采取术前 ,术后第 1、第 3及第 5天的外周血 ,Elisa试剂盒测定MMP 2、MMP 9的水平。结果 :5 1例患者中共有 2 1例患者cTnI增高 ,平均 (0 .6 8± 0 .2 3) μg/L ;术前两组的MMP水平无明显差异 ;cTnI阳性者的MMP 9在术后第 1天明显高于阴性者及对照组〔(198± 5 8.5 )∶(14 4± 4 8.3)、(132± 4 6 .7) μg/L ,均 P <0 .0 5〕 ,并在术后第 3天、第 5天保持较高水平 ;MMP 2仅在术后第 1天增高 ,第 3天、第 5天恢复正常。结论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心肌微损伤的发生率较高 ,这种心肌微损伤对患者的预后有一定的影响 ;血清MMP水平的增高 ,可能是此类患者临床预后较差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PTCA及支架术对QT离散度 (QTd)及心肌节段性运动的影响。 方法  36例患者于术前行十二导联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和冠状动脉造影。PTCA及支架术后 2周复查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 结果 全组QTcd由PTCA及支架术前的 71 84ms± 16 72ms降至术后的 5 9 37ms± 14 97ms(P <0 0 0 1)。术前有心肌节段性收缩运动异常而经PTCA及支架术获得血运重建的 14 1个节段中 ,术后有 10 7个节段 (6 2 4 1% )功能得到改善 (P<0 0 0 1)。 结论 成功的PTCA及支架术可使冠心病患者QTd显著缩短 ,减低恶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 ,并能改善缺血心肌的收缩功能 ,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rhbFGF研制及促冠状动脉血管新生作用时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rhb FGF)促冠状动脉血管新生的作用时间。方法 开胸结扎兔冠状动脉左前降支 (L AD) ,建立急性心肌梗死动物模型 ;制备 rhb FGF蛋白 ,将其直接四点注入兔缺血心肌内 ,通过病理切片观察缺血心肌内血管新生情况。结果 结扎 L AD后 6周及 12周 ,rhb FGF组与生理盐水对照组 (NS)病理切片 ,随机观察 10个高倍视野无平滑肌小血管计数分别为 6周 (W) :41.13± 10 .0 4,30 .33± 3.2 1,P<0 .0 1;12 W:5 0 .5 0± 9.2 0 ,32 .6 3± 7.2 5 ,P<0 .0 1;有平滑肌血管计数分别为 6 W:16 .2 5± 5 .2 3,10 .75± 4.2 5 ,P<0 .0 1;12 W:16 .88± 4.87,11.2 5± 5 .0 9,P<0 .0 1。结论 缺血心肌内注射 rhb FGF可促进冠状动脉血管侧支新生 ,其作用时间可能小于 12 W。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与支架术都可有效的恢复冠状动脉狭窄引起的冠状动脉血流异常。采用冠状动脉内多普勒血流速度描记技术评价PTCA及支架在恢复冠状动脉血流作用上的特点及差异。方法 冠心病患者2 1例(男18例,女3例) ,平均年龄(6 4.1±5 .4)岁,对2 3支狭窄的冠状动脉(左前降支15支,右冠状动脉6支,左回旋支2支)行PTCA之后置入支架2 1枚。分别在介入治疗前及PTCA术后、支架术后采用多普勒导丝描记技术分别记录狭窄近端和远端的平均峰值流速(averagepeakvelocity ,APV) ,狭窄近、远端血流速度比(proximalanddistalratioofpeakvelocity,p/DVR)及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oronaryflowreserve ,CFR)。结果 2 3支冠状动脉的平均狭窄率PTCA术前为88.5 % (6 0 .3%~97.5 % ) ,术后为37.2 % (17.5 %~6 8.3% ) ,置入支架(2 1支冠状动脉)后为0 .7% (- 2 .1%~7.4% )。2 0支冠状动脉获得完整的多普勒导丝检查资料,结果显示:PTCA术后狭窄远端APV及充分血相APV、CFR明显高于术前[(2 0 .7±6 .4)cm/svs (12 .8±6 .0 )cm/s,(31.8±15 .4)cm/svs (14.6±9.1)cm/s ,1.8±0 .4vs1.3±0 .4,P均<0 .0 5 ],狭窄近端APV、P/DVR较术前分别有增高或下降趋势,但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 5 )。置入支架后上述指标进一步改善,P/DVR明显下降。与PTCA术后比较,充血相APV增加至(49.1±15 .5 )cm/s,CFR增加至2 .2±0 .6 (P均<0 .0 5 ) ,狭窄近端及远端APF有进一步增高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 .0 5 )。结论 PT CA可使狭窄远端的基础、充血相血流速度及CFR明显增加,但P/VDR下降不明显,置入支架可进一步增加狭窄远端充血相血流速度及CFR ,并使P/VDR明显下降。采用冠状动脉内血流速度描记技术可以更精确地评价PTCA术及支架术的急性期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经皮室间隔心肌消融术治疗老年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HOCM)的可行性 ,安全性和近期效果。方法 对 6 0岁以上的 6例老年HOCM患者施行心肌声学造影指导下的经皮室间隔心肌消融术治疗。结果  6例患者的经皮室间隔心肌消融术均获成功 ,未出现严重的心脏并发症 ,术后即刻应用心导管测左室流出道压差由术前(10 4.33± 19.6 1)mmHg降至 (35± 2 5 .88)mmHg(P <0 .0 0 1)。术后对 6例患者进行了 1~ 18个月的随访 ,经超声心动图测左室流出道压差由术前 (91.83± 2 7.17)mmHg降至 (36 .0 8± 33.6 3)mmHg(P <0 .0 5 ) ,室间隔厚度由术前(2 1.83± 2 .79)mm降至 (16 .0 2± 3.86 )mm (P <0 .0 5 )。术后心功能由术前的 3.4± 0 .5级改善为 1.1± 0 .3级 (P <0 .0 0 1)。结论 经皮室间隔心肌消融术治疗老年HOCM患者的即刻和近期效果良好 ,并发症少 ,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直接PTCA术后1小时ST段变化对急性期预后的评估意义。方法:观察2001年1月-2003年10月因首次患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在我院接受直接PTCA的病人54例。比较PTCA术前、术后1小时ST段的高度。按抬高的ST段下移>50%或<50%,分为A组(33例)和B组(21例)。结果:住院期间死亡例数,A组1例,B组2例;心功能Ⅲ-Ⅳ级的病例:A组4例(4/32.12.5%),B组8例(8/19,42.1%).P<0.05。左室射血分数:A组(51.5±8.76)%,B组(44.82±8.04)%,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直接PTCA术后1小时ST段变化,反映心肌再灌注后的微循环情况,是预测早期临床预后和检出高危患者的简便而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心肌背向散射积分参数评价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心肌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 :应用背向散射积分联机分析技术检测 3 6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和 3 0例正常人前间隔标化平均背向散射积分值 (AII% )以及背向散射积分周期变异幅度 (CVIB)。结果 :与正常人比较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心肌AII %明显增高 (2 2± 0 2vs 1 6± 0 4,P <0 0 5 ) ,而CVIB则明显降低 (5 2± 1 0vs 7 1± 1 2 ,P <0 0 5 )。结论 :心肌背向散射积分参数可以定量客观地评价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心肌病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PCI)治疗后 ,QT离散度 (QTd)、心率变异性 (HRV)及心室晚电位 (VLP)的变化 ,从而估计PCI对冠心病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 2 0 0 1年 1月~ 2 0 0 2年 1月入院的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适合PCI的患者 6 0例 ,其中心绞痛组 39例和心肌梗死组 2 1例。在术前第 3天及术后第3天和术后 1个月分别测QTd、HRV和VLP。所获得的数据应用SPSS 10 .0软件分析系统进行分析。结果 :PCI术前 [(4 0 .4 6± 14 .85 )ms]和术后 [(2 8.96± 11.4 2 )、(2 7.85± 9.6 6 )ms]的QTd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而术后第 3天和术后 1个月的QTd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HRV和VLP :PCI术前第 3天[(7.5 3± 7.0 5 )、2 1.6 7% ]、术后第 3天 [(8.2 5± 7.0 3)、2 3.33% ]和术后 1个月 [(7.81± 7.5 2 )、18.33% ]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成功的PCI使缺血的心肌重新获得充足的血供 ,QTd缩短 ,但PCI对心率变异性和心室晚电位的改善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异氟醚预处理对体外循环后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体外循环心脏停跳心内直视手术过程中异氟醚预处理对患者QT离散度 (QTd)的影响并探讨其意义。2 0例瓣膜置换术患者 (ASA2~ 3级 ) ,随机分为预处理组和对照组。分别于麻醉后 (T1)、主动脉开放后 15min(T2 )、2h(T3 )、2 4h(T4)时间点取血样 ,检测血清心钠素 (ANP)、心肌钙蛋白I(cTnI)浓度 ;另于术前、术后第 1,3天记录同步 12导联心电图 ,测量QTd和校正QTd(QTcd)。结果 :术后两组QTd和QTcd较术前显著增加 (P <0 .0 1) ,其中对照组增加尤为显著 ,且第 1天时QTd和QTcd值大于预处理组 (70 .38± 8.34msvs 6 0 .84± 9.15ms,89.94± 7.6 5msvs81.6 8± 8.2 3ms,P均 <0 .0 5 ) ;两组ANP于T2 、T3 时有显著升高 (P <0 .0 1) ,且T3 时预处理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5 5 7.89± 84 .0 3pg/mlvs 4 82 .38± 73.4 4 pg/ml,P <0 .0 5 ) ;T3 、T4时 ,对照组cTnI显著高于预处理组 (0 .19± 0 .0 5ng/mlvs0 .13± 0 .0 2ng/mL ,0 .2 4± 0 .0 7ng/mlvs 0 .18± 0 .0 4ng/ml,P <0 .0 1或 0 .0 5 )。结论 :异氟醚预处理能缩短QTd和QTcd ,其机制可能与其减少心肌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右房 -右室间隔上部顺序 DDD起搏 (RA- URIS)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室重构的逆转效应。方法  37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或房室传导阻滞伴心力衰竭的患者随机分为 RA- URIS组 (1 8例 )和右房 -右室心尖起搏治疗 (RA- RVA)组 (1 9例 ) ,比较术前和术后 1 2个月的左室舒张期末径、左室心肌重量指数、左室射血分数、6min步行距离测试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RA- URIS组 1年后左室心肌重量指数 (1 0 2 .5± 1 6.3g/m2 )较术前 (1 1 0 .1± 1 8.5g/m2 )明显下降 (P<0 .0 5) ,左室射血分数 (38.3%± 1 0 .1 % )较术前 (30 .7%± 8.4% )明显提高 (P<0 .0 5) ;而 RA- RVA组上述指标较术前无明显变化。RA- URIS组术后 1年较 RA- RVA组左室心肌重量指数明显下降 (P<0 .0 5) ,左室射血分数 (33.7%± 5.5% )明显提高 (P<0 .0 5)。 RA- URIS组术后 1年 6 min步行距离测试明显提高 (386± 69m,330± 78m,P<0 .0 5) ,生活质量评分较术前明显下降 (2 3± 2 0 ,40±2 5,P<0 .0 1 ) ,而 RA- RVA组则没有明显变化。结论  RA- URIS顺序起搏能逆转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左室重构 ,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多普勒超声评估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 (PBMV)前、后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可行性。方法 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 11例窦性心律的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患者行 PBMV术前、后的肺静脉血流 (PVF) ,使用猪尾导管测量 PBMV术前后左心房压力。结果  PBMV术后 ,肺静脉收缩期血流峰值 (PVs)从 4 9± 0 .0 6 cm/ S增至 6 3±0 .0 7,P<0 .0 1。肺静脉舒张期正向血流峰值 (PVd)从 4 4 .32± 8.2 6增至 5 1.2 3± 7.98,P<0 .0 5 ,肺静脉舒张期逆向血流峰值 (PVa)从 36 .5 7± 3.89降至 2 3.4 5± 3.35 ,P<0 .0 1,PVa与 L AP呈正相关 ,r=0 .76 ,P<0 .0 5。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肺静脉血流能有效的估测左心房压力和左心室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8.
本应用静息、硝酸甘油介入^99mTc—MIBI心肌血流灌注断层显像方法对20例不稳定型心毁痛患(其中8例有陈旧性心梗病史)PTCA术前术后进行自身对比分析,结果显示:20例患160个心肌节段中、静息显像异常积分为196(1分33个节段,2分20个节段,3分为41节段),硝酸甘油介入显像及PTCA术后静息显像异常积分均较术前静息显像明显减少且两积分接近,分别为104和97分。术前患耆射血分数为44.5±12.6%,术后为56.4±16.3%,增加26.8%,结果提示核素心肌硝酸甘油介入心肌断层显像简便无创,客观准确,为心绞痛患PTCA术前选择适应症及术后评价疗效提供了有力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与支架术都可有效的恢复冠状动脉狭窄引起的冠状动脉血流异常。采用冠状动脉内多普勒血流速度描记技术评价PTCA及支架在恢复冠状动脉血流作用上的特点及差异。方法 冠心病患者 2 1例 (男 18例 ,女 3例 ) ,平均年龄 (6 4.1± 5 .4)岁 ,对 2 3支狭窄的冠状动脉 (左前降支 15支 ,右冠状动脉 6支 ,左回旋支 2支 )行PTCA之后置入支架 2 1枚。分别在介入治疗前及PTCA术后、支架术后采用多普勒导丝描记技术分别记录狭窄近端和远端的平均峰值流速 (averagepeakvelocity ,APV) ,狭窄近、远端血流速度比 (proximalanddistalratioofpeakvelocity,p/DVR)及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oronaryflowreserve ,CFR)。结果  2 3支冠状动脉的平均狭窄率PTCA术前为 88.5 % (6 0 .3%~ 97.5 % ) ,术后为 37.2 % (17.5 %~ 6 8.3% ) ,置入支架 (2 1支冠状动脉 )后为 0 .7% (- 2 .1%~ 7.4% )。 2 0支冠状动脉获得完整的多普勒导丝检查资料 ,结果显示 :PTCA术后狭窄远端APV及充分血相APV、CFR明显高于术前 [(2 0 .7± 6 .4)cm/svs (12 .8± 6 .0 )cm/s,(31.8± 15 .4)cm/svs (14.6± 9.1)cm/s ,1.8± 0 .4vs1.3± 0 .4,P均 <0 .0 5 ],狭窄近端APV、P/DVR较术前分别有增高或下降趋势 ,但差别均无统计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镜、腹腔镜及术中纤维胆道镜(简称三镜)联合治疗老年人梗阻性胆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老年梗阻性胆管结石患者65例。分为三镜组与开腹组,比较两组术前准备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日、腹腔引流时间、术后并发症、残余结石率、胃肠道恢复时间、病死率及随诊结果。结果腹腔引流时间及残石率在两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腹组35例,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3例,术前准备时间1-3 d;三镜组30例,术前准备5-7 d,无死亡病例。三镜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胃肠道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或少于开腹组[分别为(82.7±35.2)ml和(203.4±45.1)ml、(9.1±4.3)d和(16.7±2.2)d、(1.7±0.5)例和(4.0±1.4)例、(2.7±1.3)d和(3.5±0.7)d](均为P<0.05)。结论老年梗阻性胆管结石患者施行三镜联合治疗是安全可行的,疗效明显优于传统开腹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