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痛风患者医疗认知行为问卷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痛风患者的医疗认知与行为状况,为制订针对性的痛风知识宣教及疾病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通过自制问卷对70例痛风患者进行现场调查,了解其对饮食、高尿酸血症的认知情况,并对患者就医用药等方面进行调查。结果 79.4%的患者知晓饮食与痛风之间的关系,且知晓组进行合理饮食控制的比率显著高于不知晓组(74.1%vs.42.9%,P=0.026)。77.9%的患者知道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关系,且知晓组定期进行血尿酸监测的比率略高于不知晓组(45.3%vs.33.3%)。痛风患者首次就诊科室中以骨科最多(42.6%),其次为风湿科(16.2%)和内分泌科(13.2%)。急性期用药以非甾体类抗炎药(42.6%)和秋水仙碱(41.2%)为主,但应用别嘌呤醇(30.9%)和苯溴马隆(16.2%)治疗者也不占少数。治疗和饮食是痛风患者最为关注的两个方面。结论加强痛风知识的普及教育有助于患者增强自我监查意识,减少误诊误治,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嵇先文  殷哲吾 《基层医学论坛》2014,(23):3026+3110-3026
目的 探讨痛风患者的饮食护理。方法 对46例年龄较大病情较轻的患者,选用低嘌呤饮食,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给予有效的心理支持。结果 通过饮食疗法及细致的护理,患者疼痛症状全部缓解,血尿酸降至正常。结论 痛风患者在生活上给予更多的照顾,正确的饮食护理是防止痛风发作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柳致臻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24):201-202
目的:了解对痛风病人进行饮食健康教育对减少痛风急性发作及降低尿酸水平的影响。方法:对南码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30例痛风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并跟踪随访观察发作情况和血尿酸水平。结果:在随访期内患者血尿酸水平保持在正常值上下,只有5人出现过急性复发,复发都在1次以内。讨论:痛风与饮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饮食健康教育,督促患者控制嘌呤摄入量,可使血尿酸下降,避免痛风急性复发。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实施切实可行的营养护理,使痛风症患者树立正确的营养理念,形成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建立健康的生活行为,以维持血尿酸稳定,促进血尿酸达标,有效减轻了痛风症的肿痛,减少反复发作,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 采取讲课和面对面营养指导、发放资料、电话指导、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方案等方式,运用痛风症的营养治疗知识.结果 25例痛风症患者营养意识明显提高,血尿酸明显下降,发病率显著降低,无一例并发症发生,并使有并发症的患者病情得到了控制.结论 加强营养护理是提高痛风症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延缓痛风症病情进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命质量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正生活中,经常有人向痛风患者介绍"经验":吃海参可以治疗痛风。食用海参是否可以治疗痛风,这个问题涉及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食用海参是否可以控制血尿酸水平,二是食用海参是否可以控制痛风不发作。饮食治疗是痛风患者的基础治疗。研究显示,饮食治疗可以使血尿酸降低10%~18%。动物性食品中嘌呤含量较多,痛风患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临床96例原发性痛风关节炎进行具体分析,探讨痛风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分析原发性痛风首发关节部位、肾区B超及X线摄片等,实验室肝、肾功能及血尿酸的情况,并对治疗作了探讨.结果:首发部位大多为第一趾关节(占81.25%).诱发因素主要是高蛋白饮食(占51.04%)和饮酒(占58.33%).发作频率大多数患者在第一次发作后,间隔一至数年再发作,发作几次后呈每年发作,甚至每月发作.痛风结节发生率28.3%(27/96例),发生部位为双足第一趾、双手指关节、耳轮.27例发生痛风结节患者肾区B超,其中有肾结石13例,占48.14%.实验室血尿酸为(867±193)μmol/L.治疗:急性期应用秋水仙碱及非甾体抗炎药缓解后加用别嘌呤醇及痛风利仙.饮食上忌酒、少吃高蛋白,生活有规律,不过度劳累.结论:对痛风的临床特征有了进一步了解,减少误诊,给患者以较好的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临床60例原发性痛风关节炎进行具体分析,探讨痛风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分析原发性痛风首发关节部位、诱发因素、发作频率、痛风关节、肾区B超、X线摄片,实验室肝、肾功能及血尿酸的情况,并对治疗作了探讨.结果 首发部位大多为第一趾关节(占81.7%).诱发因素主要是高蛋白饮食(占51.66%)和饮酒(占51%).发作频率大多数归患者在第一次发作后,间隔一至数年再发作,发作几次后呈每年发作,甚至每月发作.痛风结节发生率28.3%(17/60),发生部位为双足第一趾、双手指关节、耳轮.17例发生痛风结节患者肾区B超,其中有肾结石8例,占47%.实验室血尿酸为(960±270)μmoL/L.治疗:急性期应用秋水仙碱及非甾体抗炎药缓解后加用别嘌呤醇及痛风利仙.忌酒、少吃高蛋白,生活有规律,不过度劳累.结论 对痛风的临床特征有了进一步了解,减少误诊,给患者以较好的的治疗.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1年6月因急性痛风发作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治疗的140例男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关节超声特点, 年龄18~70岁。根据血尿酸水平分为两组:血尿酸正常组(sUA≤420 μmol/L)38例, 血尿酸升高组(sUA>420 μmol/L)102例。结果发现痛风患者均以下肢关节受累最多见, 即使血尿酸正常男性痛风患者亦可于超声下发现尿酸盐沉积, 同样需要规范降尿酸治疗。超声可作为血尿酸检测外痛风诊断重要补充方法;血尿酸升高组痛风患者可能病情更重。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2019版)中提出:无论男女,非同日2次血尿酸水平超过420毫摩尔/升,即为高尿酸血症。当血尿酸超过一定的饱和度时,就会在关节处形成尿酸钠晶体并沉积,诱发局部的炎症反应和组织破坏,形成痛风。高尿酸血症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内源性嘌呤代谢紊乱、尿酸排出减少以及尿酸生成增多,而80%以上的原发性痛风是由于肾小管对尿酸的清除率下降所致。高嘌呤饮食可以使尿酸快速升高,诱发痛风。因此,对于高尿酸血症及痛风患者而言,除了遵医嘱药物治疗外,通过控制饮食、改善生活方式来减少外源性嘌呤摄入,也是降低血尿酸水平、减少痛风发作频率的重要方式。以下是高尿酸血症患者的饮食建议。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清热利湿中药痛风方治疗具有痛风石的湿浊热蕴型痛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具有痛风石的湿浊热蕴型痛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非布司他降尿酸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降尿酸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清热利湿中药痛风方治疗。治疗6个月后,比较2组患者血尿酸水平、痛风石最大径变化、痛风发作次数、中医证候评分及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1)研究过程中,治疗组失访2例,对照组失访3例,最终治疗组28例、对照组27例纳入疗效统计。(2)治疗后,2组患者的血尿酸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且治疗组对血尿酸水平的降低作用优于对照组(P0.05)。(3)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血尿酸达标率(血尿酸60 mg/L)分别为96.43%、77.78%,治疗组的达标率高于对照组(P0.05)。(4)治疗后,2组患者的痛风石最大径均较治疗前明显缩小(P0.05),且治疗组在缩小痛风石最大径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5)治疗后,2组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组在改善中医证候评分方面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6)不良反应:治疗期间,治疗组和对照组急性痛风发作分别有1例和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腹泻分别有4例和3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功能损害各有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热利湿中药痛风方治疗具有痛风石的湿浊热蕴型痛风疗效满意,可有效降低患者血尿酸水平,预防降尿酸治疗所诱导的痛风急性发作,改善中医证候。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社区痛风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社区辖区47位痛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护理干预周期1年,采用问卷调查法评估护理干预前后患者的健康知识、就医依从性、血尿酸水平和痛风发作频次。结果经过系统的护理干预后患者对痛风的健康知识水平和就医依从性提高,而平均血尿酸水平和痛风发作频次下降,上述因素之间存在相关性。结论系统的护理干预能提高社区痛风患者就医依从性,有利于改善病情。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药物治疗基础之上,进行健康教育及饮食干预降低痛风患者的血尿酸。方法:对40例痛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为单纯药物治疗,B组为药物合并健康教育、饮食干预的综合治疗)测试患者的疾病知识、饮食知识、药物知识、运动知识、血尿酸值。结果:综合治疗后血尿酸明显下降。结论:综合治疗能有效的降低患者的血尿酸,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痛风是因嘌呤代谢异常引起的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急性关节炎,以第1跖趾关节最常受累,常有血尿酸增高。长期发病的患者,关节周围可有痛风石沉积。痛风是高原地区的常见病,其预后与合理的饮食控制、生活习惯和正确服药密切相关。近年来,我们对痛风患者开展了大量健康教育工作,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痛风是长期嘌呤代谢异常、血尿酸增高引起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痛风的急性关节炎发作与血尿酸增高有关,而血尿酸浓度往往与进食嘌呤高的饮食有直接关系。营养治疗是通过限制嘌呤食物,采用适当能量,限制脂肪和蛋白质饮食,供应充足水分及禁酒,减少外源性的核蛋白,降低血清尿酸水平并增加尿酸的排出,防止痛风的急性发作,减少药物用量。高嘌呤食物是具有痛风高危发病者的促发因素。所以,本文对痛风患者的营养饮食治疗和护理简介如下:1营养治疗营养治疗在痛风综合治疗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做好营养治疗,不仅可预防急性发作,减少并发症,而且明显减轻…  相似文献   

15.
回顾性分析186例上消化道出血期间痛风急性发作患者临床资料,男女之比为1.7∶1,吸烟、饮酒者占66.1%(123/186),有基础疾病的占62.4%(116/186),所有患者均有关节红肿痛及血尿酸升高。接受胃镜检查166例,行胃镜下治疗88例。痛风急性发作时治疗上加用塞来昔布及地塞米松可控制痛风症状,未诱发或加重消化道出血。提示消化道出血期间痛风急性发作时使用选择性环氧合酶-2抑制剂及激素在一定程度上是相对安全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促进难治性痛风患者血尿酸持续达标治疗的有效实施,引起患者及医护人员对血尿酸持续达标治疗的重视,形成规范化的治疗和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3 年6 月-2015 年6 月海南省人民医院肾病风湿科住院的原发性难治性痛风患者92 例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1 年的治疗及随访,记录其治疗实施情况和疾病控制情况。结果在过去的1 年中,有39 例患者坚持实施了规范化血尿酸持续达标治疗,患者依从率为42.4%;经过1 年的治疗,坚持血尿酸持续达标治疗的患者痛风发作频率较治疗前降低(z =-3.020, p=0.003),受累关节数有所减少(z =-2.453,p =0.014),痛风石体积缩小了(χ2=5.786,p =0.013),有并发症的患者人数也明显减少(χ2=4.083,p =0.039);1 年后,坚持“血尿酸持续达标治疗”的患者痛风发作频率(z =2.915,p =0.004)、受累关节数(z =2.881, p=0.004)、痛风石体积缩小率(χ2=6.321,p =0.012)均少于未坚持血尿酸持续达标治疗的患者。结论血尿酸持续达标治疗可有效降低痛风发作频率、减少受累关节数、缩小痛风石体积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今后需通过加强健康宣教、建立患者的随访档案、及时监督患者复查、规范痛风的非药物和药物治疗和关注并发症,以推动血尿酸持续达标规范化治疗更好地实施。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痛风7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凌小元 《中国热带医学》2009,9(7):1295-1295,1337
目的探讨原发性痛风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与转归。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75例原发性痛风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和预后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75例原发性痛风患者住院期间均有痛风急性发作,少数病人出现发热、头痛。关节受累情况54例单关节发作,21例2个或以上关节发作,其中第一跖趾关节受累57例。试验室检查75例均有血尿酸增高,部分患者可出现血沉或C反应蛋白增高、关节骨质破坏、肾结石、尿常规异常、肾功能损害。经控制饮食、多饮水,急性期给予秋水仙碱治疗,间歇期给予别嘌醇治疗疗效满意。结论原发性痛风是尿酸代谢异常引起的一组疾病,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急性关节炎、痛风石形成、关节破坏、致残以及出现肾脏病变,有效降低血尿酸、控制痛风急性发作,可使病情逆转,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社区Ⅱ型糖尿病患者及家属饮食知识知晓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其进行合理的饮食指导以及开发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长沙市某社区151名Ⅱ型糖尿病患者及149名家属(非Ⅱ型糖尿病患者)作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和糖尿病相关的饮食知识知晓情况。结果:社区Ⅱ型糖尿病患者及家属对饮食知识总知晓率为55.8%,其中食物交换法知识的知晓率仅44%;患者的饮食知识知晓情况高于家属,其中“营养物质均衡知识”、“血糖指数和饮食误区”的知晓情况患者均高于家属,而“一般知识”患者低于家属;患者及家属不同教育程度、月收入的饮食知识得分存在差异;病程不同的患者饮食知识得分存在差异。结论:社区Ⅱ型糖尿病患者及家属饮食知识知晓率偏低;饮食知识掌握不全面;Ⅱ型糖尿病患者及家属饮食知识知晓情况受教育程度、月收入、病程长短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9.
吴炜戎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5):1980-1981
目的:探讨住院患者发生痛风急性发作的诱因。方法:分析75例住院期间痛风急性发作病例的临床资料,比较因各病种住院的患者痛风的发病率、血尿酸水平。结果:脑梗死、高血压、各种感染的痛风发病率分别为2.14%、2.09%、1.14%。血尿酸水平分别为(554.43±51.98)μmol/L、(512.50±50.43)μmol/L、(567.21±69.17)μmol/L,与社区人群的痛风发病率及血尿酸水平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脑梗死、感染、高血压、服利尿剂和降尿酸药物的住院患者存在发生痛风的高风险,应及时降低尿酸,避免应用利尿剂,积极治疗原发病,预防痛风发作。  相似文献   

20.
报道1例痛风合并维生素B12缺乏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男性、48岁,痛风病史9年,反复发作,检测示合并大细胞性贫血和维生素B12缺乏。评估患者危险因素包括重度肥胖、大量饮酒、喜食甜食、长期素食。在给予药物控制痛风和补充维生素B12的同时建议患者均衡饮食并记录饮食日记。随访3个月,贫血纠正,血尿酸水平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