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湖滨湿地是陆域生态系统和湖泊水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带,在保护湖泊生态系统稳定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运用遥感技术对无锡蠡湖湖滨湿地生态修复前后景观生态格局及演变进行分析,从湖滨湿地景观优美性、自然性、稳定性以及服务性4个层面,对蠡湖湖滨湿地景观适宜性进行评价研究,探讨影响湖滨湿地生态系统退化和景观重建的原因,从而为开展湖滨湿地生态修复和景观重建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尹国斌 《乡村科技》2023,(8):135-138
湿地公园在调节气候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五缘湾湿地公园是福建省厦门市最大的公园,被称为厦门市的“城市绿肺”。在五缘湾湿地公园初期建设中,采取营造水环境、构建植物群落和动物栖息地、配套相关设施等措施,改善湿地公园生态环境,修复湿地公园生态功能。但因超强台风“莫兰蒂”侵袭,公园在建成10年后植被和设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局部片区受损严重。针对当地采取强化植物特色、平衡水体生态、吸引鸟类栖息等生态修复与景观提升措施,最终使湿地公园形成了“绿肺”“蓝肾”“白鹭”三大景观特色。  相似文献   

3.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问题及其修复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温带地区重要的河口海岸带湿地生态系统,是最具生态保护价值的关键区域之一。分析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特征及退化趋势,识别黄河三角洲面临的关键生态问题,明确各种湿地类型的重要修复目标,提出针对不同类型退化湿地的生态修复技术。通过生物组分修复技术、水体修复技术、土壤改良技术和综合生境修复等技术措施,改善环境质量,恢复生物多样性。最后,针对湿地保护与修复提出建议,为区域自然与社会复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4.
生态修复在景观水体治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超  梁卓  李小燕  何国富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136-138,179
分析了城市景观水体的污染现状,提出其修复和治理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总结了近年来景观水体生态修复的技术及其机理,重点介绍了人工浮床、生物操纵等技术在景观水体修复中的应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作为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效益最高的自然生态系统之一,湿地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受到严重破坏,导致生境大量丧失,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为恢复练湖湿地生物多样性,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维持区域生态平衡,以生境修复理论为指导,针对练湖湿地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特征,采用底泥生态疏浚、生物操纵、植物浮床等多种生态修复技术,分别构建生态岛屿、森林湿地和滨岸带生境。在地形塑造的基础上,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进行优化调整,通过搭配栽种挺水、浮水、沉水植物,适当放养底栖动物、鱼、虾等水生动物,恢复湿地植物群落、水生动物群落,最终形成结构合理的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6.
洞庭湖流域湿地生态修复技术与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洞庭湖流域包含众多河流、沼泽、湖泊以及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在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生物多样性保育等方面具有巨大的生态服务价值。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的人为干扰,洞庭湖流域湿地退化严重,针对洞庭湖流域不同类型湿地开展生态修复已成为当前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大需求。本文从洞庭湖流域的湿地概况、退化现状和原因出发,总结了洞庭湖流域湿地生态修复的关键技术,包括水环境修复技术、水文修复技术、生境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和土壤修复技术;提出了洞庭湖流域湿地生态修复的一般修复模式,即环境评价——目标制定——规划编制——修复实施——管理维护——反馈调节,最终形成持续稳定、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最后,通过洞庭湖流域四种典型湿地类型(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的生态修复案例分析,提出了对应的生态修复模式。未来应从不同类型湿地的退化过程及机理、流域尺度下的湿地生态修复、小微湿地建设、生态修复后的生态监测与适应性管理等方面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7.
简要阐述了"枣庄湿地景观区荷花周年开放技术研究集成与应用"项目,研究集成的荷花在运河湿地公园的生态修复和保护工程上,维护运河湿地生态平衡、保护运河湿地生态功能、保障运河水质和运河湿地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作用、应用等。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当前湖泊湿地面临的水质污染、面积萎缩、生物多样性下降、生物入侵严重、研究手段单一、方向模糊、教育滞后、法制不完善、管理混乱等问题,并从湖泊湿地功能性出发,提炼出湖泊湿地保护与修复的八大原则。此外,分别从物理措施、化学措施、生物措施三个方面,综述了国内外湿地修复研究进展,最后提出制定湖泊湿地保护总体框架、全盘规划、侧重与生态水工结合、完善市场运作机制等保护对策。并从生态监测、系统调控、退化诊断、评价机制、科学规划、深化研究、强化管理等方面予以展望,以期促进对湖泊湿地研究和湖泊湿地保护与修复学科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9.
根据2010、2015年和2020年遥感影像获取海口市湿地数据,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当量因子法、相关性分析方法,分析海口市湿地景观格局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演变规律,探究两者之间的响应关系,为海口湿地保护和修复工作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10 a间,以人工湿地为主的海口湿地面积逐年减少,总面积损失量高达21.01 km2,自然湿地面积稍有增长,增长量为4.57 km2;整体景观趋于破碎化与非均质分布,多样性减弱。2)湿地ESV呈下降趋势,损失率为4.43%;西部地区湿地ESV衰退,重心向东南方偏移;河流、坑塘及养殖湿地在水文调节生态服务方面成效显著。3)整体而言,海口湿地ESV与景观形状、香农多样性呈显著正相关,与蔓延度指数为负相关;平均斑块面积、聚合度指数与人工湿地ESV呈正相关;增加边缘密度有助提高坑塘及养殖湿地ESV(r=0.997,P<0.05)。研究认为应根据湿地类型及其分布情况,因地制宜优化海口湿地景观格局,促进生态系统服务增值。  相似文献   

10.
湿地是自然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景观,其生态保护与修复已成为生态学和环境学的研究重点。本文结合西宁地区湿地的特点,对湿地保护与湿地生态修复情况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保持湿地系统的生态完整性,充分发挥西宁地区湿地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1.
以采煤塌陷区形成的湿地为背景,借助GIS空间分析功能,通过实地调研、分析得到该采煤塌陷区所面临着水体的破坏、湿地环境条件薄弱、煤矿塌陷地危害等问题,提出在原地形构建湿地生态系统网、建立湿地圈保护模式、丰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修复湿地生境系统,实现塌陷地的再利用等策略对该地区进行湿地的生态恢复景观设计,并以此来探究采煤塌陷区湿地生态修复的发展方向,为采煤塌陷区的湿地生态修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作为全球的3大生态系统之一,湿地不但能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为人类提供大量的原料,还能净化水体,保护生物多样性。因此,要加强对湿地生态工程的保护力度。会仙湿地古桂柳运河生态修复保护工程是桂林市林业局重点开发建设的生态工程之一,是2015年西江经济基础设施大会战项目,采取一系列措施对会仙湿地桂柳运河进行修护保护,是当前湿地保护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3.
为给陆域养殖系统的生物修复提供理论基础,采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对太湖周边养殖池塘2009—2010年收获季节的养殖水体微生物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采用原位生态修复和异位湿地处理集成的生态修复技术处理后,异样细菌的数量明显下降,养蟹池塘从原来的微生物中污染状态转为轻污染状态,系统中微生物的多样性也有明显上升。因此,整个生态修复措施对于维持养殖区的生态化运行具有良好的意义。此外,2010年的系统微生物状况普遍比2009年好,这与生态化养殖的改进有一定关系。每个不同的养殖区域有各自的微生物系统,而且每年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都变化很大,因此,改善养殖环境的水质条件,形成良好的养殖生态系统,从而加强对土著微生物的培养对水质的净化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为改善区域水体环境,南通市通州区对该地区河道进行生态修复,采用污水口预处理、底质处理、生态浮岛及直接补给部分生物物种以增加生物多样性等生态手段,并辅以调水、生态清淤、岸坡修复等工程措施.经过4个月的整治,河道恢复生态功能,水体水质明显好转.  相似文献   

15.
亲水河为无锡市太湖岸线一条景观河道,水质较差.通过探讨生物绳、重建生物群落联合修复技术对城市河道的修复效果对其进行了为期半年多的生态修复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上述工程措施能够有效去除水体中的有机物、总氮、总磷等污染物,增加水体透明度.  相似文献   

16.
农村污染河道生态修复中浮游植物的群落特征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以沸石和生态浮床构建丁型潜坝,结合曝气及边坡湿地等措施在直湖港支流朱家浜(太湖北部)实施生态修复工程。从浮游植物群落的角度,考察生态修复工程对农村污染河道的修复效果。结果显示:(1)生态修复改变了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及演替方向,硅藻门、绿藻门、甲藻门的部分种类取代了蓝藻门、隐藻门的优势地位;(2)生态工程显著抑制了浮游植物群落的现存量,修复期间浮游植物总生物量均小于6 mg·L-1;(3)生态修复过程中浮游植物的生物多样性维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Shannon-Wiener指数平均值为2.32)。结合生态修复工程对水质的净化效率及浮游植物现存量与水体营养盐水平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可知,生态修复工程对水体营养盐的有效去除是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几种类型的景观水体的情况,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对污染景观水体的修复和美化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相应景观水体生态修复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湑水河湿地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区,既是世界珍禽朱鹮栖息繁衍和游荡觅食的主要区域,还是珍稀两栖动物大鲵重要栖息地,同时又是我省生态敏感重点地区之一,生态区位极为重要。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淡水资源、均化洪水、调节气候、降解污染和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资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保护和修复湑水河湿地,做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9.
孟瑾  陈良 《安徽农业科学》2011,(13):7918-7919,7985
基于山东临朐弥河湿地公园的地理特色,解读了临朐自然浸润、人杰地灵、文风昌盛、世外桃园的地方历史文化精神,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弥河湿地公园的规划策略和规划内容,从湿地系统的生态修复、休闲系统的统筹构建、地域特征的充分表达等方面,探讨了湿地修复与景观营造的新途径。湿地系统的构建着重于水系设计、地形处理、植被构建、生物多样性营造;休闲系统与湿地系统相叠加,划分为湿地休闲区、湿地娱乐区、人文景观区、湿地科普区和湿地体验区,分别进行特色构建。规划充分解读了场地特征,分别在河流与植物、土壤、人之间寻求一种能量的平衡和物质转化方法,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20.
汉石桥污水处理湿地位于北京东部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内,由于设计之初主要考虑其污水净化能力,对景观及综合生态效益考虑较少,造成汉石桥湿地整体景观较差。介绍了汉石桥污水处理湿地现状,指出污水处理湿地植物种类少、蚊虫较多及空气异味、植物景观效果差和管理粗放等问题,并采用生态学规划方法,从营造鸟类的栖息地、增加湿地生物的多样性、综合防控蚊虫及空气异味、提高湿地管理水平和改进驳岸线系统等方面提出汉石桥污水处理湿地生态景观提升改造的对策及污水处理湿地规划设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