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大峡铜金矿床位于中秦岭前陆盆地构造区,即西秦岭北部断褶带与中部裂陷槽之间的过渡部位,属于典型的秦岭复合型大陆碰撞造山带的组成部分。矿体呈扁豆体状或透镜体状产出于闪长岩岩体围岩接触带的矽卡岩带内及闪长岩岩体内部张性裂隙中,矿石中金属矿物主要为黄铁矿、黄铜矿。黄铁矿为主要的载金矿物,矿石以块状、星散浸染状、脉状构造为主。对与成矿有关的闪长岩样品中锆石的12个测试点用SHRIMP锆石U-Pb法得出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值为(219.1±2.1)Ma,表明闪长岩成岩时代为中—晚三叠世的印支末期,岩体形成于印支末期中酸性岩浆活动。结合矿床地质特征和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大峡铜金矿床具有造山型金矿床的成矿特点,为与印支末期造山作用有关的矽卡岩型—石英脉型铜金矿床。  相似文献   

2.
甘肃寨上金矿床地质特征与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寨上金矿床的成矿地质特征、同位素、包裹体的分析,划分出了该金矿的4个成矿阶段,并得出了成矿流体属于中一低温、低盐度、低密度流体,压力集中在40~70MPa,成矿平均深度为5.73km。硫同位素特征表明金矿硫源为岩浆硫和地层硫的混合硫,二者在成矿作用中发生了交换作用。在构造热效应和地热梯度的驱动下,流体活化迁移至地壳浅部形成微细浸染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3.
寨上金矿床现处于普查阶段,开展工作的程度较低,按照《岩金矿地质勘查规范》的要求,在勘查工作时,应尽量使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并提倡使用多种方法估算资源量。基于上述原因,在编制寨上金矿床北段普查地质报告的过程中,使用了SD储量通和Micromine kantan3D软件系统审核了该地质块段法估算的资源量,计算了12条矿脉的资源量。文章主要通过以下5个方面进行探讨:①利用软件的校验功能,发现数据错误,审核基础数据;②通过矿体三维模型的建立,审核矿体圈定连接的合理性;③应用Micromine kantan3D软件系统的封闭多面体估算法审核矿体体积;④应用Micromine kantan3D软件系统的距离反比法审核矿体品位和金属量;⑤应用SD储量通软件审核矿体金属量和矿石量。在地质勘查工作中通过以上多种资源量计算方法相互配合,确保了资源量计算结果的真实可靠,并就资源量估算方法选择和如何做好人机交互工作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4.
寨上金矿床是近年来黄金部队在西秦岭地区发现的又一个特大型矿床。大地构造位置处于西秦岭中带,临潭—天水褶皱带新寺—大草滩复背斜西部,岷县—礼县成矿带的西端。矿床分为南北2个矿带,北矿带位于矿区倒转背斜的北翼,矿体呈板状—似板状,规模较大,产状较缓;南矿带位于倒转背斜的南翼靠近核部,矿体呈板状,规模相对较小,产状较陡。矿区与阳山、鹿儿坝等一系列大型—超大型矿床同处在祁连山—龙门山幔坡陡倾弧形带的顶端与EW向构造带的交会部位。区内有良好的化探、物探异常与矿脉相套合,矿脉的延长部位、尤其是西部第三系砂砾岩厚覆盖区,依有零星化探异常和明显物探异常,于160线经工程验证为矿致异常。结合秦岭矿床组合研究成果及矿区控矿标高统计情况,认为寨上金矿床具备形成超大型金矿的潜力。  相似文献   

5.
冀东峪耳崖金矿区的闪长岩脉侵入到赋矿峪耳崖花岗岩及高于庄组地层中,花岗岩的年龄被确定为174~175 Ma。本次研究选择了峪耳崖金矿区中3件闪长岩脉样品进行锆石U-Pb年龄测定,样品的阴极发光图像显示锆石大部分为自形—半自形的粒状或短柱状,具有典型的岩浆振荡生长环带,锆石Th/U值几乎全部介于0.24~1.68,属岩浆结晶成因;测年结果显示,该区闪长岩脉于晚侏罗世侵位,其中沿着金矿体平行产出的黑云母石英闪长岩脉锆石U-Pb年龄为162.4 Ma±2.7 Ma,切穿金矿体的角闪闪长岩脉锆石U-Pb年龄为154.5 Ma±5.2 Ma,由此推测峪耳崖金矿床形成于154~162 Ma的晚侏罗世。  相似文献   

6.
寨上金矿中黄铁矿是主要的载金矿物之一。围岩中黄铁矿呈草莓状、莓球状、圆球状和立方体等晶形,颗粒相对较细小。矿石中黄铁矿呈立方体、五角十二面体、他形粒状及细网脉状,颗粒相对较粗。寨上金矿黄铁矿化学成分总体呈贫铁w(Fe)=45.98%,贫硫w(S)= 51.69%,As、Sb等替代S,Co、Ni、Ag等替代Fe,Au呈独立矿物形式存在于黄铁矿中。草莓状和立方体黄铁矿含金性较差,他形粒状、细脉状及五角十二面黄铁矿含金性较好。不同晶形黄铁矿中Au与As呈负相关性。具有增生环带铁矿的第一 、三、五环带含Au、As较高,而内核、第二、四、六环带中Au、As较低,Au与As呈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甘肃寨上金矿床的控矿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寨上金矿区主要出露中泥盆统和下二叠统,中泥盆统分为4个岩性段,下二叠统分为2个岩性段,北矿带分布于背斜北翼下二叠统第一岩性段中,南矿带分布于核部中泥盆统第一岩性段中。地层岩性差异控制矿脉的形成和分布,矿脉产于软硬岩性接触界面且靠近软性一侧地层中,其产状与围岩具有明显的继承性。矿区构造由背斜、主干断裂和容矿断裂3部分组成。扎麻树背斜具有北薄南厚、北缓南陡、北翼正常南翼倒转的特点,走向NW,向西转折为近EW向,呈反"S"形。主干断裂和容矿断裂受控于背斜,伴随背斜的二次变形而成。矿脉夹持于主干断裂之间,分布于背斜南北两侧转折应力集中部位,受地层、背斜和断裂三者联合控制。  相似文献   

8.
曹锐  湛龙  郭金才  马振东  侯光久 《黄金》2007,28(2):16-19
基于前人大量研究成果及笔者的工作,对湖北秭归月亮包石英脉型金矿床地质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并结合黄陵背斜成矿带地质背景,探讨了月亮包金矿矿床成因.  相似文献   

9.
阳山金矿位于扬子、中朝板块及松潘-甘孜褶皱带所夹持的三角区域内。本文对矿区内矿化-未矿化花岗斑岩脉中锆石进行了LA-ICP-MS U-Pb年龄测定,探讨岩脉与金成矿的关系。结果显示,矿化与未矿化花岗斑岩脉内锆石呈自形柱状,环带韵律结构发育,具岩浆锆石特征。锆石206Pb-238U协和年龄可分为2组,分别为(727±28)Ma与(212.5±2.6) Ma,其中第1组年龄为捕获新元古代华南板块碧口群锆石;第2组年龄为花岗斑岩结晶年龄,且该期岩浆活动与金成矿作用密切相关。早-中三叠世扬子-秦岭微陆块与华南板块发生碰撞,并逐渐由挤压体系向拉伸构造体系转化,晚三叠世岩石圈发生大面积拆沉,导致秦岭碧口地块发生熔融形成岩浆,最终形成花岗斑岩脉,进一步为金矿的形成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寨上金矿床勘查过程中,在南矿带中发现了一定规模的断层泥,其本身也含矿,个别工程品位达到2.78×10-6。从这一典型的地质现象入手,结合地震学研究的进展,探索断层泥与成矿的内在联系。文章简述了断层泥的地质特征,指出断层泥是在浅构造层次条件下发生脆性变形的产物,经历了褶皱—断裂—断层泥的演化过程。分析了断层泥的发育与成矿的关系,认为断层泥的形成贯穿于成矿的全过程,是构造作用—热液叠加成矿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断层泥对于热液成矿有封闭隔挡和促进含矿热液与围岩充分交代沉淀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寨上金矿床以F5断裂为界,可分为南、北2个矿带,在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方面存在差异。北矿带位于背斜北翼下二叠统十里墩组地层中,南矿带产于背斜核部中泥盆统安家岔组、上泥盆统大草滩组地层中。流体包裹体研究显示,矿床总体具有中低温、低盐度、低密度、低压力和较浅的成矿深度,南矿带相对于北矿带成矿温度、流体盐度、密度要高,成矿压力以及成矿深度要大。南北矿带可能为一个统一的热液成矿系统,浅部表现为类似于北矿带的微细浸染型金矿化,深部表现为类似于南矿带的脉状富金多金属矿化。  相似文献   

12.
甘肃枣子沟金矿床成矿时代精确测定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肃枣子沟金矿床是西秦岭地区的一处特大型金矿床,围岩主要为三叠系古浪堤组粉砂质、泥质板岩,金矿体主要分布于闪长玢岩内部及其附近的断裂破碎带中,矿石主要以细脉浸染状为主;氢氧同位素示踪表明,成矿流体主要为岩浆热液性质的流体,硫、铅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成矿物质具有深源特征。矿床为与闪长玢岩有关的斑岩型金矿床。通过对与成矿有关的2个闪长玢岩锆石SHRIMP U-Pb年龄测试,分别获得(215.5±2.1)Ma和(216.6±2.4)Ma的年龄结果,该年龄代表了枣子沟金矿床的成矿年龄,为形成于印支末期秦岭造山带后碰撞伸展环境。研究表明,西秦岭造山带具有寻找印支末期后碰撞伸展环境有关的斑岩型金矿床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13.
寨上金矿床位于西秦岭岷礼成矿带西段,属于中低温热液矿床,文章对寨上金矿的地质、物探和化探等找矿信息进行了总结研究,从而建立了该区找矿综合模型。(1)地质找矿信息:寨上金矿大地构造位置处于西秦岭中带的西成-凤太-镇旬拉张裂陷盆地内,成矿受断裂和褶皱构造双重控制,赋矿层位为中泥盆统安家岔组和下二叠统十里墩组下段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矿体产于NWW向的层间断裂中,硅化、黄铁矿化、毒砂化和褐铁矿化发育,是直接的找矿标志。(2)地球物理找矿信息:大量的电法测量表明,该区金矿脉具有低阻高极化特征,围岩与矿体电性差异较大,因此处于低阻带中的极化率异常、破碎带和金属硫化物同时存在时,找矿的指示意义较大。(3)地球化学找矿信息:该区1∶20万、1∶5万水系沉积物异常与金矿床吻合较好,Au、As、Sb和Hg元素异常套合明显,重现性强,为寨上矿区的发现起到了重要的指示作用;1∶1万土壤异常对矿区找矿的作用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石英热释光测量方法在石湖石英脉型金矿找矿试验中的应用,结合峰型(单峰、双峰)、峰点温度和发光强度,本区石英脉的热释光曲线可分为4种类型,其中两峰发光强度相当,且强度值较小的双峰型曲线对应含金性较好的石英。石英热释光的发光强度、峰点温度和金品位等值线图表明,发光强度较低的石英脉含金性较好,峰点温度的低值—中值区为有利矿段,石英脉含金性较好。  相似文献   

15.
甘肃岷县寨上金矿床构造控矿特征及找矿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系统的路线调查和详细的矿区地质填图,认为寨上金矿区构造格架是由区域性断裂(F1、F10)、主干断裂(F3、F5、轴面断裂、F8、F9)、容矿断裂(矿脉)三者围绕扎麻树背斜核部形成一个规模逐渐降低的断裂构造成矿系统。成矿前为左旋压扭性应力场,背斜发生二次变形,同时配套形成主干断裂和左行斜列分布的容矿断裂;成矿期为右旋张扭性应力场,形成右行斜列矿体和单个矿体向西侧伏。依据构造控矿特征对矿区和外围下一步的找矿提出了明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