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胸段硬膜外阻滞复合七氟醚麻醉对免缺氧性肺损伤时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健康新西兰大白免28只,随机分为4组(n=7):对照组(C组)、缺氧组(H组)、七氟醚组(S组)和硬膜外复合七氟醚组(ES组)。ES组硬膜外导管首剂注入1%利多卡因3 mg/kg,此后每小时追加该剂量。麻醉后气管插管,机械通气,H组、S组和ES组吸入14%的氮氧混合气体,直至PaO2/FiO2<300,急性肺损伤(ALI)模型建立,并于自主呼吸(T0),模型建立后15 min、30 min、1 h、2 h和3 h(T1-5)测PaO2。C组始终吸21%的氧气,并于相应时点测PaO2。于T0和T5时抽右颈动脉血5 mI,测血清IL-6、IL-8和IL-10浓度。结果 H组、S组和ES组在缺氧15 min后建立急性肺损伤模型。H组T5时的IL-6和IL-8分别为(94.1 ± 15.1)和(59.5 ± 14.9)pg/mL,S组此时的IL-6和IL-8分别为(90.2 ± 17.3)和(53.9 ± 8.7)pg/mL,均较T0时显著升高(P<0.05)。两组T5时的IL-10分别为(24.9 ± 17.6)和(25.2 ± 4.9)pg/mL,较T0时显著降低(P<0.05)。ES组T5时的IL-6为(56.2 ± 19.9)pg/mL,显著低于H组和S组(P<0.05),较C组无显著差异(P>0.05),H组和S组该时点的IL-6浓度显著高于C组(P<0.05)。结论 胸段硬膜外阻滞复合七氟醚麻醉可抑制免缺氧性肺损伤时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全麻与全麻复合单次胸椎旁阻滞(thoracic paravertebral nerve block,TPVB)这两种不同麻醉方法应用于开胸手术的效果。方法 选择40例开胸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全麻组(GA,n=20),全麻+单次胸椎旁阻滞组(GA+TPVB,n=20)。GA组:患者经常规全麻静脉诱导后行气管插管;GA+TPVB组:全麻诱导前于T4~T5行胸椎旁阻滞,阻滞成功后记录阻滞平面,30 min后开始全麻诱导。术中采用静吸复合麻醉,七氟醚MAC值控制于1.0,心率、血压维持于术前基础值的25%左右。比较两组术中芬太尼用量、心血管药(麻黄碱)需求量,术后6、12、24、36、48 h安静和运动时的疼痛评分,术后6 h(T0-6)、6~12 h(T6-12)、12~24 h(T12-24)、24~36 h(T24-36)、36~48 h(T36-48)阿片类镇痛药(吗啡)消耗量,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PONV)发生率。结果 GA+TPVB组术中芬太尼用量少于GA组(P<0.05);GA+TPVB组术中麻黄碱需求量多于GA组(P<0.05);GA+TPVB组术后6、12 h安静时和运动时的疼痛评分低于GA组(P<0.05),GA+TPVB组与GA组术后24、36、48 h安静时和运动时的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A+TPVB组在T0-6、T6-12的吗啡消耗量少于GA组(P<0.05),GA+TPVB组与GA组在T12-24、T24-36、T36-48的吗啡消耗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8 h内GA+TPVB组PONV发生率低于GA组(P<0.05)。结论 胸椎旁阻滞可产生完善的镇痛效果,降低术后早期(12 h内)疼痛评分,减少阿片类镇痛药用量及降低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TLR2单克隆抗体(toll-like receptor 2 monoclonal antibodies,TLR2 mAb)和TLR4单克隆抗体(toll-like receptor 4 monoclonal antibodies,TLR4 mAb)对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诱导的急性期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小鼠结肠黏膜的炎症因子IFN-γ、IL-4及IL-17表达的影响。方法 50只雄性BALB/c小鼠分为5组(每组10只):对照组(A)、模型组(B)及TLR2 mAb干预组(C)、TLR4 mAb干预组(D)、TLR2 mAb和TLR4 mAb联合干预组(E)。A组小鼠饮用蒸馏水7 d;B-E组小鼠仅饮用5% DSS水溶液7 d以产生急性期溃疡性结肠炎模型。造模开始的同时,每隔48 h分别给予C、D、E干预组小鼠以TLR2 mAb(10 μg)、TLR4 mAb(10 μg)、TLR2 mAb(10 μg)+TLR4 mAb(10 μg)腹腔内注射,A、B组给予腹腔内注射生理盐水,以观察TLR2 mAb和TLR4 mAb的干预作用。观察指标包括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结肠组织病理学评分(histopathological score,HS)。造模及干预7 d后处死小鼠,Real-time PCR法检测各组结肠黏膜TLR2、TLR4、IFN-γ、IL-4及IL-17的mRNA表达。结果 (1)与A组相比,B组小鼠肠道DAI及HS明显增高(P<0.01)。与B组相比,E组小鼠肠道DAI(P<0.05)和HS(P<0.01)均明显降低。与D组相比,E组小鼠肠道HS明显降低(P<0.05)。(2)与A组相比,B组小鼠结肠黏膜TLR2、TLR4表达明显增高(P<0.01,P<0.05)。与B组相比,C、D、E组小鼠结肠黏膜TLR2、TLR4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3)与A组相比,B组小鼠结肠黏膜IFN-γ、IL-4及IL-17的mRNA表达明显增高(P<0.01,P<0.05,P<0.01)。与B组相比,C、D、E组小鼠结肠黏膜IFN-γ、IL-4及IL-17的mRNA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结论 TLR2 mAb和TLR4 mAb可能通过下调小鼠结肠黏膜的炎症因子IFN-γ、IL-4、IL-17的mRNA表达而发挥其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4.
肥胖患者全麻气腹状态下的机械通气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针对腹腔镜术后肺功能损害的高发人群肥胖患者,从预防气压伤角度研究机械通气时多呼吸参数(三因素三水平)的组合选用,以求减小或避免多呼吸参数的不当组合引起的较高气道压,从而获得“较低气道压力同时又能维持良好通气”的肺保护效应,以完善肥胖患者腹腔镜术后呼吸功能障碍的预防措施。方法 按公认的“30≤BMI<40”肥胖指数筛选ASAⅠ~Ⅱ肥胖患者,随机作为样本病例;取麻醉机上最基本的呼吸频率(f)、潮气量(VT)、吸呼比(I∶E)三参数作为三因素A、B、C,取f=15、12、9次/min,VT=8、10、12 mL/kg,I∶E=1∶2.5、1∶2.0、1∶1.5为相应的三水平;选用L9(34)K=3重复正交试验设计表归纳数据,检验、分析各因素及水平变化影响呼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气道峰压(PIP)、气道平均压(Pmean)和内源性呼末气道压(PEEPi)的统计学意义。采用方差分析方法分析数据。结果 本研究9组试验的(k=3,n=27)腹腔镜手术全麻中,患者生命体征平稳,SpO2 100%。整个实验过程中PEEPi监测值为3 cmH2O。三因素三水平呼吸参数间的不同组合对PETCO2、PIP、Pmean的影响如下:①对PETCO2的影响:f、VT各水平的选用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I∶E的选用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对PIP的影响:f的改变有统计学意义(0.01<P<0.05);VT、I∶E的改变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③对Pmean的影响,三因素三水平呼吸参数的选用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多呼吸参数的最佳组合方式是A3B1C2,即f=9次/min、VT=8 mL/kg、I∶E=1∶2.0,非小潮气量快频率,也非大潮气量慢频率。如此才能获得肥胖患者全麻气腹状态“较低气道压力同时又能维持良好通气”的肺保护效应。值得注意的是:①I∶E对气道压(PIP、Pmean)的影响,即对肺保护的影响有着重要意义;②I∶E对PIP和Pmean的影响具有相向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2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患者血清叶黄素含量与氧化应激反应的关系。方法 检测99例2型DM患者和83例正常对照者的空腹血糖、血清总胆固醇、血清三酰甘油;血清叶黄素、β-胡萝卜素、番茄红素和维生素E含量及血清SOD、GSH-Px、MDA、IL-6含量,采用t检验、单因素相关分析、逐步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型DM患者组血清叶黄素、番茄红素、β-胡萝卜素、SOD、GSH-Px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血清MDA、IL-6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血清叶黄素、番茄红素和β-胡萝卜素与血清SOD和GSH-Px的相关系数为正值(P<0.05),与MDA相关系数为负值(P<0.05),叶黄素、β-胡萝卜素与IL-6的相关系数为负值(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控制BMI和年龄因素后,血清叶黄素与MDA、IL-6含量呈负相关,与血清SOD、GSH-Px呈正相关(P<0.05)。结论 随着2型DM患者血清叶黄素水平的增加,血清MDA、IL-6含量降低,血清SOD与GSH-Px的活性增高。提示叶黄素可能通过抑制机体的氧化应激反应,降低IL-6的表达,从而减轻IL-6水平过高所导致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加强型喉罩和气管导管用于鼻内窥镜手术中对血流动力学及呼吸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拟在全身麻醉下择期行鼻内窥镜手术的患者46例(ASA)随机分为气管插管组(TI,n=23)和喉罩组(FRLMA,n=23)。麻醉诱导分别置入气管内导管或喉罩。记录诱导前、诱导后、插管后即刻、拔管前5 min、拔管后即刻的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率(heart rate,HR)和脉搏氧饱和度(SpO2);麻醉诱导后5、10、15 min记录呼吸动力学指标:吸气峰压(PIP)、吸气平台压(Pplateau)、平均气道压(Pmean)、呼气末正压(PEEP)、吸气峰流速 (FImax)、呼气峰流速(FEmax)、呼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和动脉血气;以及术后误吸、呛咳、咽部疼痛、声嘶、肌肉酸痛、喉罩不密封等指标。结果 插管(喉罩)和拔管(喉罩)后TI组MAP,HR均高于LMA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TI组PIP、Pplateau、Pmean、VD/VT高于FRLMA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TI组咽痛、呛咳和肌肉酸痛发生率高于FRLMA组(P<0.05)。结论 喉罩的应用较好地适应了鼻内窥镜手术的需要。其血流动学稳定,呼吸动力学平稳,不使用去极化肌松药,减少肌肉酸痛,有利于术后恢复;苏醒期血流动力学平稳,无明显呛咳,出血少;术后咽痛率低,舒适度提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异氟烷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p38 MAPK)水平的影响。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90只,体重270~390 g。腹腔注射硫代仲丁巴比妥钠150 mg/kg麻醉后,阻断左冠状动脉前降支30 min,再灌注2 h,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取60只大鼠,随机分为6组(n=10),于缺血前CON组静脉注射0.9%生理盐水;SB组经3 min静脉注射p38 MAPK抑制剂SB203580 1.5 mg/kg;DMSO组经3 min静脉注射SB203580溶剂DMSO 0.2 mL;ISO组吸入1.0MAC异氟烷30 min后停止吸入15 min;SB+ISO组和ISO+SB组分别在吸入异氟烷前即刻和吸入异氟烷后即刻静脉注射SB203580 1.5 mg/kg。再灌注2 h后采用氯化硝基四氮唑蓝染色法测定心肌梗死面积。取剩余的30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n=6),CON组、SB组、ISO组、SB+ISO组和ISO+SB组所有处理同前。缺血前即刻、再灌注后2 h即刻取心肌标本,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p38 MAPK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CON组比较,SB组、ISO组、SB+ISO组和ISO+SB组心肌梗死面积降低(P<0.05)。再灌注后的CON组和ISO组p38 MAPK水平高于缺血前CON组(P<0.05)。结论 异氟烷预处理和p38 MAPK抑制剂SB203580对心肌有保护作用,但p38 MAPK未参与异氟烷预处理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  相似文献   

8.
拉萨市藏、汉民族血脂水平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调查分析拉萨市藏、汉民族间血脂水平及其异常检出率的差异,为该地区血脂异常症的预防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选取拉萨市藏(Tibetan,T)、汉民族(Han,H)1 228例体检人群为调查对象,其中藏族559例,汉族669例,按血脂测定标准化方法测定的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三酰甘油(triglycerin,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 4项指标的血脂水平;按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将研究对象分为4个年龄组,界定4项血脂异常标准值,比较藏、汉民族各年龄组血脂异常检出率的差异。采用协方差分析和χ2检验比较两民族间血脂存在的差异。结果 汉族TG水平高于藏族(P≤0.001),HDL-C水平低于藏族(P<0.001);藏族TC和LDL-C水平均高于汉族 (P<0.001、P=0.013)。藏族男性青年组、中年组、老年前期组TC异常检出率均显著高于汉族(P<0.001),藏族男性中年组和女性青年组、中年组TG异常检出率反而比汉族高(P<0.001、P<0.05、P<0.001);汉族男性青年组、中年组、老年前期组HDL-C异常检出率明显高于藏族(P<0.001)。结论 藏族是混合型高脂血症的高危人群,尤其藏族男性;汉族男性是低HDL-C血症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卵巢摘除(ovariectomy,OVX)后大鼠血清25(OH)D、1,25双羟维生素D[1,25(OH)2D]水平和骨表型的变化及雌激素干预效果。方法 采用6月龄SD雌性大鼠双侧卵巢摘除术建立去势骨质疏松模型并随机分为去势模型组(OVX组)和去势后雌激素干预组(OVX-E组),另设假手术对照组(SHAM组),每组10只。术后5周OVX-E组开始灌服尼尔雌醇(1 mg/kg,2次/周),其他组灌服饮用水作为对照,均给药13周。采用酶免法(EIA)检测血清25(OH)D和1,25(OH)2D水平,用体积骨密度(volume bone mineral density,vBMD)和骨小梁面积(BV/TV)等指标进行骨表型分析。结果 OVX组血清25(OH)D水平保持稳定,与SHAM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去势后1,25(OH)2D水平显著升高,OVX组为63.1 pmol/L,较SHAM组的38.5 pmol/L增加了64%(P<0.001)。OVX大鼠骨密度降低,较SHAM组分别减少9.5%(股骨,P<0.001)和9.8%(腰椎,P<0.001)。同时出现骨小梁面积减少和尿吡啶酚增加(58.7%,P<0.05)等骨质疏松表型。口服雌激素后,血清1,25(OH)2D水平较OVX组明显下降60.8% (P<0.001),甚至低于SHAM组(P<0.01),同时延缓骨丢失和改善骨微结构。结论 去势影响大鼠维生素D(vitamin D,VD)代谢,致血清1,25(OH)2D水平明显升高,小剂量雌激素对VD代谢改变和骨丢失具有显著纠正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索不同剂量及给药时间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rhEPO)对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I)的保护作用。方法 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缺血对照组(IR组)、EPO-1组(再灌注时给药1 000、2 000和3 000 U/kg)和EPO-2组(再灌注前给药1 000、2 000和3 000 U/kg)。阻断左侧肾蒂45 min后切除右侧肾脏,建立IRI模型。检测血液中血肌酐(Scr)、血浆尿素氮(BUN)、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IL-6和Caspase-3水平,观察肾脏的病理学改变,采用TUNEL法检测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结果 EPO组血清Scr、BUN和肾组织MDA、Caspase-3、IL-6水平明显低于IR组(P<0.05);EPO组肾组织SOD水平明显高于IR组(P<0.05),并在组织损伤上较IR组轻;TUNEL染色观察到EPO组阳性细胞数明显少于IR组(P<0.05)。再灌注前给药优于再灌注时给药(P<0.05)。结论 rhEPO对肾脏IRI有较好的保护作用,该作用可能通过抗氧自由基、减轻炎症反应、减少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的协同机制来实现。保护作用与药物剂量呈正相关,再灌前给药优于再灌注时给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利多卡因(lidocaine)经兔腹主动脉局部灌注减轻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I)的作用及最佳保护剂量。方法 新西兰大耳白兔40只,随机分为5组(n=8):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利多卡因10 mg/kg组(L10组)、利多卡因20 mg/kg组(L20组)、利多卡因40 mg/kg组(L40组)和利多卡因80 mg/kg组(L80组)。全麻下开腹阻断左肾动脉远端的腹主动脉及双侧髂总动脉30 min,构建脊髓缺血模型,自缺血即刻起分别向阻断的腹主动脉段内灌注生理盐水(NS组)和不同剂量的利多卡因溶液(L10~L80组),持续30 min后停止,同时开放腹主动脉及双侧髂总动脉行再灌注,观察血液动力学变化,并于动物清醒即刻、再灌注6、24和48 h按Tarlov标准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全麻下取出L4~L6脊髓,光镜下观察脊髓前角组织形态并计数正常运动神经元。结果与NS组比较,利多卡因组神经行为学评分及脊髓前角正常运动神经元计数均增高,其中L40组最高(P<0.05)。L80组有2例动物在腹主动脉开放后出现心率显著减慢。与其他各组比较,L80组再灌注期间平均动脉压降低(P<0.05)。结论 利多卡因经腹主动脉局部灌注可减轻兔脊髓IRI,其保护作用与剂量密切相关。利多卡因80 mg/kg将导致严重并发症,我们认为最佳保护剂量为40 mg/kg。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合成成骨生长肽(synthetic osteogenic growth peptide,sOGP) 对在不同血清浓度条件下OPG-/-小鼠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derived stroma cells,BMSCs)的增殖和分化作用。方法 取OPG-/-小鼠股骨,分离骨髓基质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在各自培养条件下分为实验组(OGP组)、空白对照组(CON组)和阳性对照组(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 group,BMP-2组),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MTT法测定细胞增殖率、PNPP法测定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的表达。结果 OGP在含10%胎牛血清(fetal bovine serum,FBS)的LG-DMEM和矿化液的培养条件下,对OPG-/-小鼠BMSCs 起到增殖作用,在第3、5天均高于CON组和BMP-2组(P<0.05);OGP组对ALP表达的影响与CON组相似,而与BMP-2组存在较大差异,BMP-2组在所有不同血清浓度条件下的第3、5天ALP活性均高于CON组和OGP组(P<0.05)。结论 OGP组对OPG-/-小鼠BMSCs的增殖作用要求较高血清浓度的体外培养条件,但在ALP的分化活性方面弱于BMP-2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围术期磁场环境对行经蝶垂体瘤切除手术患者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力、丙二醛(malon dialdehyde,MDA)及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含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16例经蝶垂体瘤切除患者,ASA Ⅰ或Ⅱ级,随机分为曝磁组(M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8例。M组围术期曝露在150 mT磁场环境下,C组围术期则未曝露在磁场环境下。两组分别于诱导前(T0)、诱导后即刻(T1)、诱导后70 min(磁场暴露60 min)(T2)及诱导后130 min(磁场暴露120 min)(T3)抽取动脉血,测定血清SOD活力、MDA和NO含量。结果 在150 mT的磁场暴露120 min后曝磁组的血清SOD活力高于对照组(P<0.05),曝磁组的血清MDA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曝磁组的NO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磁场可以使经蝶垂体瘤切除术患者的血清SOD活力和NO含量增加并降低其MDA含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全麻诱导期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联合靶控输注的最佳复合浓度。方法 将50名年龄在65~75岁之间的患者随机分为5组:A、B、C、D、E组,瑞芬太尼效应室浓度分别设为:0、2、4、6、8 ng/mL。丙泊酚效应室药物浓度由2 μg/mL开始,每2 min追加1 μg/mL至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稳定于(40±5)。监测诱导期间不同时间点瑞芬太尼血浆和效应室浓度、丙泊酚血浆和效应室浓度、心率、有创血压、BIS、听觉诱发电位和体动反应,经统计分析,进行最佳复合浓度判断。结果 诱导期间,各组间高血压和低血压发生比例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B组血流动力学最平稳,分别为20%和10%。意识消失时,丙泊酚和瑞芬太尼效应浓度存在负相关性。气管插管即刻,B组体动反应和血流动力学变化最小。结论 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联合靶控输注可安全用于老年患者全麻诱导,瑞芬太尼效应室浓度为2 ng/mL时血流动力学最平稳:意识消失时,丙泊酚效应室浓度为(3.5±0.8)μg/mL;气管插管时,丙泊酚效应室浓度为5.3 μg/mL。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蛋白及基因的表达水平及其与疾病活动性的关系。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26例SLE患者及21例健康对照者血浆中IL-17的蛋白水平;以β-actin为内参照,采用荧光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RT-PCR)检测两组外周血中IL-17 mRNA表达水平。结果 SLE组患者血浆IL-17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18.04±6.04)pg/mL vs (12.73±6.81)pg/mL,P<0.01];SLE组患者外周血IL-17 mRNA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IL-17蛋白含量与mRNA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7,P=0.007 0)。SLE组血浆IL-17水平与SLE疾病活动性指数(SLEDAI)积分和抗dsDNA抗体水平呈正相关(r=0.459,P<0.05;r=0.487,P<0.05);与血清C3水平呈负相关(r=-0.373,P<0.01)。结论 SLE患者体内IL-17蛋白分泌及基因表达水平存在明显异常,两者呈正相关,且与疾病活动性有明显相关性,提示IL-17可能在SLE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中DNA甲基转移酶1(DNA methyltransferase 1,DNMT1)和CD11a基因的表达水平,探讨DNMT1的表达异常在SLE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用Real-time PCR方法测定SLE患者缓解期、活动期和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中DNMT1和CD11a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 SLE活动期患者PBMC中DNMT1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P=0.014)和缓解期组(P=0.030)显著下降;缓解期的DNMT1表达水平与对照组(P=0.264)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LE患者DNMT1的表达水平与SLE疾病活动指数(SLE disease activity index,SLEDAI)呈现负相关(P<0.05)。SLE活动期患者PBMC中CD11a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P=0.003)显著升高(P<0.05);缓解期的CD11a表达水平与对照组(P=0.250)和缓解期组(P=0.069)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LE患者CD11a的表达水平与SLEDAI呈正相关(P<0.05)。SLE患者DNMT1与CD11a的表达水平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SLE患者PBMC中DNMT1表达水平的降低可能是造成基因组DNA低甲基化的重要原因,使得CD11a等致病基因过度表达,进而导致SLE发病。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术中静脉输注氨基酸对在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下行胃肠道手术患者脂肪代谢和体温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行胃肠道手术患者32例,ASAⅠ~Ⅱ级,随机分成两组(n=16):分别在麻醉诱导同时输注18-氨基酸混合液4 KJ·kg-1·h-1(即2 mL·kg-1·h-1,AA组)和乳酸钠林格氏液2 mL·kg-1·h-1(LR组)直至手术结束。监测麻醉前30 min,诱导后手术开始前,手术开始后30 min、2 h,手术结束后30 min、2 h的鼻咽温度,血清胆固醇、三酰甘油、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FFA)浓度和血酮体的变化。结果 两组术中鼻咽温度均呈下降趋势,但AA组手术开始后2 h鼻咽温度显著高于LR组(P<0.05),手术结束后两组温度有所回升,AA组手术结束后2 h鼻咽温度[(36.89±0.13)℃]较麻醉前30 min[(36.98±0.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显著高于LR组[(36.10±0.15)℃](P<0.05),LR组仍显著低于麻醉前30 min[(37.04±0.15)℃](P<0.05);两组术中血清胆固醇浓度均呈下降趋势,手术开始后30 min至手术结束后2 h浓度较麻醉前30 min显著降低(P<0.05),而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后手术开始前两组的血清三酰甘油浓度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LR组手术结束后2 h浓度[(0.71±0.27)mmol/L]较麻醉前30 min[(0.99±0.38)mmol/L]显著降低(P<0.05),而在A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开始后30 min、2 h血清 FFA浓度均显著低于麻醉前30 min(P<0.05),且AA组[(0.52±0.15,0.42±0.09)mmol/L]显著低于LR组[(0.81±0.24,0.82±0.22)mmol/L,P<0.05],而手术结束后2 h浓度AA组[(1.04±0.28)mmol/L]显著高于LR组[(0.82±0.16)mmol/L,P<0.05];两组围术期各时间点血酮体均为阴性。结论 术中输注氨基酸可减少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下行胃肠道手术患者体温的降低,并抑制脂肪动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在活体山羊颈椎上比较自体三面皮质髂骨、帽式颈椎椎间融合器(hat type cervical intervertebral fusion cage,HCIFC)、表面喷涂羟基磷灰石的HCIFC及载有生长因子的羟基磷灰石涂层HCIFC的椎间融合效果。方法 将32头山羊随机平均分为4组:自体骨组、HCIFC组、羟基磷灰石涂层组及生长因子组。各组均行C3~C4椎间盘切除术并植入以上内植物。于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1、2、4、8、12周摄颈椎正、侧位X线片,于侧位X线片上测量平均椎间高度(disc space height,DSH)、椎间角(intervertebral angle,IVA)及前凸角(lordosis angle,LA);术后12周处死动物,取C3~C4节段标本进行生物力学测定及组织学评估。结果 生长因子组的颈椎屈曲、后伸和侧屈的平均刚度显著大于其他组(P<0.05);羟基磷灰石涂层组后伸、轴向旋转及侧屈的平均刚度显著大于HCIFC组和自体骨组(P<0.05)。影像学及组织学检测结果显示,3个颈椎椎间融合器组的椎间融合效果均好于自体骨组,其中生长因子组的融合效果最好。结论 羟基磷灰石涂层可以改善颈椎椎间融合器的融合效果,生长因子能促进骨融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堆敷灭螺法氯硝柳胺在土壤中的分布、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及其实验室灭螺效果,并探讨其合理的用药量。方法 在四川省普格县特兹乡选择6个试验点,实施氯硝柳胺堆敷灭螺,施药剂量分别为16、8、4、2、1 和0 g/m2。采集的土壤样品经超声萃取、离心、浓缩以后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其含量;灭螺试验分别计算3 d、7 d钉螺死亡率。结果 各施药组土壤中氯硝柳胺含量的标准差均较大,各组表层土与深层土氯硝柳胺的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 g/m2组施药后5个月土壤中还能检测到氯硝柳胺。随着土壤中氯硝柳胺含量的降低,施药后0个月、5个月各组表层、深层土壤样品的3 d、7 d钉螺死亡率也均呈下降的趋势(P<0.05);4 g/m2组施药后5个月仍有一定的灭螺效果,其表层土壤样品的3 d、7 d钉螺死亡率分别为5.33%、9.33%,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堆敷灭螺法是一种比较有效的灭螺方法,建议堆敷灭螺现场使用4 g/m2的剂量。  相似文献   

20.
周维德  音樱  方才 《安徽医学》2011,(10):1707-1709
目的观察不使用肌松药的情况下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诱导行气管插管的插管效果以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评价其可行性。方法择期全麻手术患者50例,ASAⅠ或Ⅱ级,年龄20~60岁,体质量45~75 kg,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例: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组(S组)和对照组(C组)。麻醉诱导:S组:调节七氟烷挥发罐刻度致8%,氧流量6 L/min,指导患者肺活量法面罩吸入七氟烷,待患者睫毛反射消失时,静脉缓慢注射瑞芬太尼1.5μg.kg-1,注射时间不小于1 min。注射完毕60 s后,关闭七氟烷挥发罐,气管插管后行机械通气。C组:丙泊酚2.0μg.kg-1,瑞芬太尼1.0μg.kg-1,罗库溴铵0.6 mg.kg-1,麻醉诱导后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于诱导前、睫毛反射消失时、气管插管前即刻以及气管插管后的即刻、1 min、3 min和5 min,分别记录MAP、HR、SpO2和BIS值;采用Helbo-Hansen评分系统评价气管插管条件。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气管插管,气管插管成功率为100%,两组间满意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在诱导后MAP和HR均下降;与气管插管前即刻比较,两组气管插管后即刻MAP有所上升(P〈0.05),而HR变化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气管插管前、后BIS值维持于40~60,各时点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能提供良好的气管插管条件,且血流动力学较平稳,适用于患者无肌松药条件下气管插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