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慢行交通系统规划探讨——以上海市为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慢行交通(Non-motorized Traffic)指的是步行或自行车等以人力为空间移动动力的交通,慢行交通系统在完善与提升城市空间功能,提高居民生活品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论文简要介绍了上海市中心城区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的四部分核心内容;在此基础上,总结分析了城市慢行交通的特点与定位,提出了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的技术路线与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门窗》2014,(5)
中国城市中居民最普遍的出行方式是以自行车和步行构成的慢行交通。当前,城市机动化飞速发展,出行环境越来越恶劣,悸动交通不断侵犯着城市慢性者的出行权。深入研究城市慢行交通的规划理论以及方法是城市慢行交通发展的必然过程。本文分析了城市慢行交通发展的目标,对慢行交通换乘方式和慢行交通行为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不断来完善城市慢行交通规则。  相似文献   

3.
随着北京市轨道交通和公交的发展,相关的服务功能日趋完善,构建自行车、步行交通与公共交通互补的交通体系,鼓励和发展行人和非机动车交通方式,日渐被提到议事日程.<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提倡步行和自行车交通方式,实行步行者优先.同时,行人和非机动车交通环境的改善也关系到北京市和谐交通体系的建设,有利于缓解北京城区交通拥堵状况,落实节能减排政策,减少城市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4.
李芳玉  吴岩 《河南建材》2022,(4):147-149
随着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城市交通的"快"与"慢".以自行车、步行为代表的慢行交通方式,因为低碳、绿色等特点,正越来越受到重视.慢行交通是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理念的重点研究领域.慢行交通是一种最低碳、最环保的交通,也是一种健康方便的出行方式.在绿色交通和低碳交通的引领下...  相似文献   

5.
嵇玮  叶如海 《规划师》2012,28(4):74-77
慢行交通主要包括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在中短距离出行中具有一定的优势。针对慢行交通中的系统缺乏、设施配套不足和场所缺乏等问题,南京市鼓楼片区慢行单元规划通过打造自然休闲慢行单元、轨道交通接驳单元、历史文化慢行单元、商业活力慢行单元和人文高校慢行单元,并以慢行路线将各个单元串联起来,构建起较完整的慢行交通系统,进而推动片区整体系统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慢行交通——以步行、自行车交通为主体的交通模式,是城镇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①.放眼世界各国各地区近现代的城镇及其交通发展史,慢行交通在总体层面至少遭遇了三种不同的际遇.第一种际遇以美国为代表,它以小汽车使用为主导的土地利用形态和交通投资策略,使得慢行交通小众化、萎缩化、边缘化和(或)休闲化,在一个又一个城镇完全失去阵地,失去和机动化交通分庭抗礼的机会,直到今日在总体上还处于一蹶不振的状态.  相似文献   

7.
城市商业区慢行系统的营造——以杭州市武林地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行交通为目前的交通难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和发展方向,它是把与生俱来的步行交通和大众化的自行车交通等出行方式作为城市交通的主体,引导居民采用"步行+公交"、"自行车+公交"等不同的出行方式,来缓解城市中日益恶化的交通问题,慢行交通是一种绿色交通,也是一种健康的出行方式.以杭州武林地区为例,着重探讨人车矛盾最为突出的商业区慢行系统的特征,以及营造城市商业区慢行系统关注的核心要素.  相似文献   

8.
慢行交通(Non—motorized)指的是步行或自行车等以人力为空间移动动力的交通,慢行交通系统在完善与提升城市空间功能,提高居民生活品质方面及低碳环保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目前。中国城市慢行交通发展方兴未艾。发展定位不够明确,慢行环境日益恶劣,亟须开展与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相关的研究。论文基于慢行交通中的景观硬质地面的设计方面进行探讨,试比较了不同性质、材料、工程做法的地面铺装的不同,及在慢行交通中的应用对慢行交通通行行为的影响。并以此为依据针对在具体设计中的形式、尺度、色彩、舒适度、艺术性、结构做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刘修权 《门窗》2012,(12):301+304
在当前大城市交通拥堵加剧、能源供应趋紧的背景下,通过自行车交通引导市民形成健康环保的出行理念对于创建生态宜居城市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道路交通规划必须在注重快速交通的同时,还要关注自行车和步行慢行交通。本文就是通过倡导环保健康的自行车出行方式,使道路交通趋于平静,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得以弘扬。  相似文献   

10.
崔曙平 《城乡建设》2010,(12):30-31
以步行和自行车交通为主体的城市慢行系统,体现公平和谐、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可有效满足城市居民通勤、休闲、观光的需求。  相似文献   

11.
交叉口是慢行交通改造的重点,有必要对非机动车左转过街交通组织进行研究,为交通设计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首先对交叉口非机动车左转的2种方式进行研究,发现左转一次过街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仍是一种可行且高效的交通组织方式;之后对左转一次过街的适用条件进行分析,并提出慢行优先的非机动车信号配时方法;最后以北京市某交叉口为例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非机动车左转一次过街方案可充分利用交叉口的时空资源,减少交叉口内总车均延误,能明显提升非机动车左转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12.
<正>《珠海市城市步行和自行交通系统建设指引》近日在珠海市市政和园林局网站上公示、广泛征求公众意见,它是珠海市首个城市慢行系统的建设指引,预计今年就会正式颁布执行。该《指引》明确规定了自行车道与非机动车道的区别,自行车道仅需满足自行车行驶的道路空间,非机动车道需满足自行车、三轮车、电动自行车、残疾人  相似文献   

13.
慢行交通是城市交通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接驳公共交通最理想的方式,同时也是绿色低碳、健康环保的象征和激发街区活力的重要载体。文章对成都市慢行交通网络的规划与设计进行了探索,主要探讨了成都市慢行交通评价指标体系,对构建完善的慢行交通系统,形成安全、便捷、舒适、高品质的步行和非机动车交通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基于慢行友好性交通模式的特点,以推广绿色慢行交通的湖南省常德市为研究案例,依据企业市场营销领域的顾客满意度评价体系,确定了公共自行车系统评价指标,构建了"公共自行车系统市民满意度模型",量化城市慢行交通友好程度,提出了完善常德市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慢行交通是城市交通的重要方面内容,慢行交通系统功能主要为步行、自行车等慢行交通系统提供空间。目前,城市在进行交通规划时,常会偏向于汽车的通行,忽视慢行交通规划,使我国城市交通规划欠缺科学性。为使我国城市交通设计更加科学,城市在进行交通规划时就须重视慢行交通规划,逐步提高慢行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地位。文章将对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进行概述,并对慢行交通系统优化策略进行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16.
9月22日是我国第9个无车日,2015年中国城市无车日活动的主题是“绿色交通——选择·改变·融合”.今年的无车日不仅仅是倡导“无车”,还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倡导市民放弃自驾车,选择公共交通或者自行车绿色出行. “小汽车化”机动车交通显弊端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交通在政策制定、设施规划建设方面普遍存在重视以小汽车为代表的机动车交通,忽视步行与非机动车交通等其他交通方式,忽视不同交通方式之间衔接转换的问题.随着“小汽车化”进程加快,路内停车、机动车道拓宽、市政公用设施布置等严重侵占了步行与自行车通行空间,对约占50%出行人群的安全性和舒适性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7.
北京中心城区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规划准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步行和自行车交通一直是北京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步行交通占市区出行总量的约1/3,自行车交通占除步行交通外其他交通方式的约1/3,合计约占出行总量的一半。近来来自行车交通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但仍维系在20%左右。  相似文献   

18.
非机动车道快慢分行可有效保障骑行安全,为打造独立安全的骑行空间,进一步提升慢行交通品质,首先明确了非机动车范畴,随后讨论了快慢分行的车道宽度计算方式,细化了快慢分行车道在交叉口与路段处的交通组织,最后通过VISSIM仿真研究了非机动车混行与分行的速度差异.结果 表明,相比于非机动车混合流,分行状态下的非机动车运行效率更...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效发展,人们对城市街区品质的要求逐步提高。慢行交通作为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交通强国建设的重要方面。近年来国家层面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入推进绿色交通发展的意见》(2017年),提出全面开展绿色出行行动,加强自行车专用道和行人步道等城市慢行系统建设,改善自行车、步行出行条件。在沈阳市层面,提出完善慢行交通系统是沈阳市解决城市"出行难"的重要抓手。本文以问题为导向,在借鉴国内外其他城市慢行交通治理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沈阳市特点,提出沈阳市慢行交通系统改善思路及方法,为其他城市慢行交通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通过调查分析,摸清了北京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结合居民出行距离分布明确了未来步行、自行车交通发展趋势。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践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保障步行、自行车交通在路段、交叉口及过街设施等方面的有效通行空间,以及为步行、自行车交通创造良好、舒适的出行环境两方面提出了系统的改善对策,并结合北京的实践进行了实例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