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规则波作用下倾斜桩柱的受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通过实验研究,测试了水平桩柱及倾斜桩柱在规则波作用下的波浪力。基于Morison方程和Stokes二阶波理论,分析研究了不同埋深情况下水平桩柱的受力及其水动力系数C_D、C_M随K_C数的变化规律;分析研究了不同倾角情况下,倾斜桩柱的受力及其水动力系数C_D、C_M随K_O数的变化规律,同时还探讨了在同一倾角情况下,桩柱在一端出水和全部埋于水下时,水动力系数C_D、C_M的差别。  相似文献   

2.
应用Boussinesq方程对非线性波与流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应用了Boussinesq方程,对潮汐势流与规则波和不规则波共存时的非线性二阶波一流相互作用现象进行了理论分析,得到了在等水深条件下非线性相互作用二阶波流计算公式。应用此一公式可分析发现波受水流的非线性作用,不同于波受地形等水深变化的影响,其二阶波流频率不变,仍保持一阶线性入射波频率。本文最后采用所推导得到的二阶波流计算公式,对不规则波与势流相互作用等现象进行工程验算。得到了与物模实验较为一致的计算结果。应用本文的计算公式可以对现有工程规范中波与流计算公式进行修正和补充。由于其简便易行,势必会被工程界人士所接受  相似文献   

3.
波流相互作用对水动力系数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分析物理机理,本文提出了一种切实可行的研究波流场中水动力系数的理论方法,同时对振荡流动中所得水动力系数如何应用于实际的波动情况进行了探讨,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通过对纯波时的水动力系数和纯流时的水动力系数加权平均,可以获得令人满意的波流共存时的水动力系数。  相似文献   

4.
袁丽蓉  沈永明  唐军 《水利学报》2007,38(3):260-266
本文根据垂向二维数值模型计算求解和分析了波流环境中的一维对流扩散方程中的混合系数。此二维数值模型采用非线性k-ε紊流模型封闭雷诺时均方程,应用VOF方法处理自由面。分析方法是用该二维模型计算波流环境中污染物瞬时源产生的浓度场,计算该浓度场的断面平均浓度,求此断面平均浓度的概率分布,由概率分布的方差随时间的导数得到一维对流扩散问题中的混合系数。通过算例分析,发现波流环境混合系数随着波浪周期和波 高的不同,可能大于纯流和纯波的混合系数之和,也可能比纯流情况下小;波周期与混合系数呈正比。且存在一个使混合系数最大的波高。  相似文献   

5.
数值波流水池构造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在FLUENT软件平台下构造了二维数值波流水池.基于不可压缩流体RANS方程建立数学模型,使用VOF方法追踪自由面位置;将水池入口取为波浪与水流相遇并产生相互作用的起始位置,给定入射静水波和水流叠加的边界条件;在水池下游设置消波区,采用动量源项消波方法对波浪进行衰减,消除波浪在水池出口边界处的反射,生成了波浪和水流共存的稳定流场.针对不同水流流速剖面和波浪条件进行了数值模拟,并通过实验数据考核数值水池模型的准确性.对Thomas的实验数据进行数值仿真,得到了不同流速的均匀逆流对波高和波长的影响;针对剪切流,模拟了Kemp等的实验数据,计算不同波幅的波浪在非均匀顺流和逆流中的变形.结果显示,数值结果与实验数据吻合良好,表明了该数值波流水池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模拟波浪和定常水流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6.
波浪和水流对大直径圆柱的共同作用力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本文将波流共同对圆柱作用的速度势分成合模势(无自由表面的绕流速度势)、流兴波势和非定常波势三部分。忽略小量的流兴波势,考虑合模势对非定常波势的影响,用直接边界元法求出非定常波势,从而求出波流共同对圆柱的作用力,提出了沿流线的自由表面条件和波流共同作用下散射波的幅射条件。文中给出了波流对大直径圆柱作用力曲线,可供工程设计使用,适用条件是相对水深d/L>0.15,相对流速U/c<0.2。  相似文献   

7.
大尺度圆柱周围的波流场的耦合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波浪弥散关系的迭代计算求得波向与流向的夹角,并用有限元法求解含流的缓坡方程,得到在缓变地形和定常流场共同影响下的大尺度圆柱周围的波流场的耦合解。  相似文献   

8.
内孤立波与有航速潜体相互作用数值模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基于两层流体中内孤立波的KdV-mKdV理论解,采用速度入口和开管道方法进行内孤立波数值造波与消波,建立了同时具有造波、造流和消波功能的数值波流水槽。利用所建立的数值波流水槽,对内孤立波与有航速潜体相互作用问题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分析了受力特性。数值结果表明,内孤立波造波结果理想,消波效果显著,在内孤立波流场中有航速潜体将会受到突发性冲击载荷的作用。研究表明,利用所述方法来研究内孤立波与有航速潜体的相互作用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Kirby所推导之含流缓坡波波动方程式为基础,并应用不规则波按时间序列处理之概念,引入Kubo之不规则波解析理论,推导出描述不规则波与流相互作用之缓坡波动方程式。并用此方程式采用有限差分法对不规则波和三维方向谱与流相互作用问题进行了数值计算,得到了与物模实验数据较吻合的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10.
波浪和水流共同作用下水流时均流速分布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近年来的实验研究表明波流同向与波流逆向时的平均水流流速分布规律相差很大,这些差别是由波浪、水流共同作用所造成的。同时,研究波浪水流共同作用下的水流流速特性对揭示波流相互作用机理也非常关键。本文在建立波流边界层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二维全水深波流数学模型,求解了波流共同作用下边界层内外的流翅构。数值模拟的结果表明:波流同向时上层Euler时均流速减小,波流逆向时上层Euler时均流速增大,数值结果与实验数据有较好的一致性。本文模型的结果较好地解释了波流相互作用的机理。  相似文献   

11.
波浪辐射应力是波生沿岸流乃至近岸流的主要驱动力。波浪辐射应力的计算将直接关系到沿岸流的大小及其水动力特性。不规则波相对规则波更能反应实际海洋中的波浪运动,因此不规则波作用下辐射应力的计算将更能体现实际沿岸流中的波浪驱动力。通过推导给出不规则波辐射应力计算的精确解与近似解,并对两种计算方法进行了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用波生沿岸流试验结果对近似计算方法中的波能计算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窄谱情况下,不规则波辐射应力的近似计算方法已有较好的精度,可节省大量的计算时间,从而提高计算效率,但精确计算方法更能准确反应各时刻各位置辐射应力的波动状况。  相似文献   

12.
In real sea states, damage incidents on offshore floating structures are not due to the whole time series of wave elevation characterized as statistical one but due to few extreme waves or wave groups in irregular wave train. So, using CFD tools to precisely simulate predetermined irregular wave train will lay sound basis for understanding the local characteristic of the flow field and impact loads on offshore floating structures when damage incidents occur. In this article, the generation of single extreme wave is investigated in a numerical wave tank. First, experimental irregular wave train is decomposed into certain number of small-amplitude waves. The Fourier series expansion is performed to determine the amplitude and initial phase angle of each wave component. A hydrodynamic transfer function is used to calculate the amplitude of wave-maker motion associated with each wave component. Then superposition is carried out on all of the wave-maker motion components to get the final wave-maker motion. With the wave-maker motion as input, simulation of the single extreme irregular wave train is modeled successfully. Then the method is applied to simulating a much more complicated irregular wave train. Once again main features of the complicated irregular wave train are reproduced compared with experiment carried out in the new deepwater experimental basin at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In the simulation, dynamic mesh method is enabled to model the piston-type wave-maker, the Volume Of Fluid (VOF) method is employed to capture the free surface and a dissipation zone is introduced to deal with wave reflection.  相似文献   

13.
郑永红  沈永明  游亚戈 《水利学报》2007,38(9):1066-1072
采用第二类变形Bessel函数对斜向线性入射波与任意截面形状的长棱柱型浮式海洋结构物的相互作用问题进行了边界元法模拟,给出了常数元和线性元的奇异积分处理方法以及开边界的处理方式。对矩形和圆形结构物的水动力系数和波浪力进行了计算,并与解析解及有限元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能得到满意的结果,且未出现不规则频率现象。  相似文献   

14.
该文通过水池物理模型实验,研究了在1:15的斜坡条件下斜向和多向波浪中破碎的特点。根据波浪类型和岸坡条件将破碎指标分为四类,总结了每一类破碎指标公式的通用形式和系数。对实验中正向和斜向规则波、正向和斜向不规则波、正向和多向不规则波的破碎指标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同等条件下,斜向波的破碎指标较正向波偏大,基于不规则波有效波高的破碎指标小于规则波的,而多向波在波高较大时的破碎波高与正向不规则波相比偏小。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模型试验研究了不规则波与均匀流共同作用于小尺度单桩的水动力特征。文中比较了不同工况下直桩与斜桩的受力特性。在频域内采用相关函数法进行了谱分析与互谱分析,得到波面谱与波力谱的相关关系.并给出波向力与波面相位差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6.
在本系列研究第一部分单桩试验的基础上,对不规则波与均匀流共同作用于斜群桩的水动力特征进行了试验研究。由于群桩效应使得各组成桩的受力不均匀,通过试验研究,分析了群桩中各组成桩及群桩总体折减系数随KC数的变化、受水深及流速的影响。在频域内采用相关函数法进行了谱分析,得到波面谱与波力谱的相关关系。初步讨论了作用在斜群桩和承台结构上的波流力。  相似文献   

17.
浅水区波浪的破碎指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对波浪破碎的几何学、运动学及动力学三种指标的分析比较和观测资料的验证,本文提出可以合田良实的结果为基础修正Miche的H/(Ltanhkd)=α值,并提出了适用于纯波及波浪水流共存时的临界α值。它们比Miche的0.142值为小,这一结果已为实验所证实。  相似文献   

18.
为了更准确的得到斜拉桥单塔结构的群桩承台基础上的波浪力,采用CFD方法,依据Stokes二阶波理论在FLUENT中运用边界造波法进行造波,数值模拟波浪作用下斜拉桥单塔结构的桩和承台上的一些点的动水压力,将这些动水压力与试验测得的动水压力进行对比,验证了CFD方法在模拟群桩承台结构波浪力方面的有效性。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斜拉桥单塔结构有限元模型,分别对结构的加速度、位移、应力结果进行分析。将数值模拟的加速度与试验加速度对比分析,验证了将点的动压转化为波浪集中力及施加到有限元模型上的方法是合理的。对位移和应力分析可知,斜拉桥单塔结构在波浪作用下是安全稳定的,与试验观测到的现象相一致。  相似文献   

19.
Based on the environm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eibu Gulf of South China Sea, a quasi-three-dimensional physical model is built.By coupling the bottom boundary layer with the two-dimensional tidal current field near the seabed surface, the quasi-three-dimensional hydrodynamic numerical simulation is carried out.The sand wave migration process is dealt with by coupling the hydrodynamic model with the sediment transport model.The computational results are shown to b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observed dat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