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9 毫秒
1.
红曲霉产淀粉酶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邵伟  谈玉  唐明  熊泽 《中国酿造》2006,(7):25-27
通过对红曲淀粉酶活力的测定初步研究了红曲淀粉酶的特性。实验表明,淀粉酶分泌的旺盛期在培养的第4d-7d,红曲淀粉酶的最适反应温度55℃~65℃,在45℃~70℃有较好的热稳定性。最适反应pH5.0-6.0,在pH4.0~7.0有较好的稳定性。0.5%的Pb(NO3)2、CuSO4溶液对红曲淀粉酶有抑制作用,而0.5%的MgSO4、CaCl2、NaCl溶液对红曲淀粉酶有激活作用。  相似文献   

2.
两种曲霉产蛋白酶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经过多年选育的两种曲霉AOI-6及851-6B的特性,对影响该曲霉三种蛋白酶活力的各种因素(时间、温度、pH、混合培养基等)进行了探讨。试验结果表明:AOI-6产中性蛋白酶的最适温度、时间为25℃,72h;碱性蛋白酶为25℃,64h;酸性蛋白酶为25℃,48h;而851-6B三种蛋白酶均为30℃,48h。混菌培养时的最适pH值,中性蛋白酶为pH7.0,碱性蛋白酶为pH9.0,酸性蛋白酶为pH5.0。培养基配比:米渣:麸皮:豆粕为2:1:0.2时,各种蛋白酶活力最高。在混菌培养时,两种曲霉的互补和协同作用,有利于各种蛋百酶的产生。比单菌培养时达到最大酶活所需的时间缩短16~24h,各种蛋白酶活力也有很大提高,与单菌培养时中性、酸性、碱性蛋白酶最大酶活相比,酶活提高率分别为281.5%,159.6%,160.1%;混菌发酵时氨基态氮转化率达到70%。此研究为进一步开发和广泛应用AOI-6,851-6B两种优良曲霉,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米曲霉M3产蛋白酶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对比了本课题组从自然发酵的豆酱中分离的三株蛋白酶活力较高的菌株,对其中蛋白酶活力最高的菌株M3的菌丝和孢子形态进行了观察,初步判断为米曲霉,并对其培养条件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M3在培养基组成为麸皮:葡萄糖:水=9:1:5的条件下,接种3mL孢子菌悬液,28℃培养72h时酶活最高。  相似文献   

4.
为了使红曲霉菌体滤渣得到高值化利用,对红曲霉菌体的酶解条件进行研究。采用碱性蛋白酶对红曲霉菌体进行酶解,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最佳的酶解条件:酶解pH为8.5,酶解温度为55℃,底物浓度为40g/L,酶量为6×104 U/g.干菌体,酶解时间为20h。该条件下,酶解率为25.28%。  相似文献   

5.
董英  郑伟 《食品科技》2007,32(4):22-23
通过对酱油曲霉2128生理特性和生长规律的研究,得出酱油曲霉产酶的高峰期为分泌蛋白酶最适温度为28℃、培养基最适水分为100%、最适pH值为7、最适盐分为4%。  相似文献   

6.
为了使红曲霉菌体滤渣得到高值化利用,对红曲霉菌体的酶解条件进行了研究.采用中性蛋白酶对红曲霉菌体进行酶解,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的酶解条件:酶解pH为6.5,酶解温度为45℃,底物浓度为35 g/L,酶量为60000U/g(菌体),酶解时间为16 h.在最佳条件下进行验证试验,酶解的水解度为9.12%,总水解度为14.73%.  相似文献   

7.
红曲霉白色突变株因不产色素可扩大红曲霉的使用范围,对经紫外诱变后的红曲霉白色突变株(W1)进行固体发酵并对其所产生的酸性蛋白酶的性质进行初步研究.研究表明此酸性蛋白酶最适反应温度为50 ℃,在30~40 ℃下相对稳定;最适反应pH为3.0,在pH 3.0~5.0之间相对稳定;Mn2 、Ag 、K 对酸性蛋白酶有激活作用,Fe3 、Al3 、Mg2 、Cu2 对酸性蛋白酶有一定抑制作用.通过Sephadex-G75凝胶过滤层析及SDS-PAGE蛋白质电泳分析此蛋白酶的相对分子量范围大约在55000~60000之间.  相似文献   

8.
栖土曲霉蛋白酶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主要研究了栖土曲霉液体培养时产蛋白酶的属性,探讨了其最佳发酵方式,并研究了液体发酵时最佳培养基配比和培养条件。研究表明:液体发酵培养时中性蛋白酶活力最高,此栖土曲霉适合液态发酵培养,液态发酵时最佳培养基配比为麸皮3%,米糠1%,玉米粉1%,K2HPO40.4%,最适培养温度为28~30℃、培养时间为72hr、接种量为8%。  相似文献   

9.
研究曲霉型豆豉酿造用米曲霉沪酿3.042产蛋白酶在其酿造过程中的最适作用条件。利用大豆豆汁培养基对米曲霉沪酿3.042菌株进行培养,并用(NH4)2SO4溶液对所产蛋白酶进行沉淀,脱盐处理后,研究该酶的最适作用pH及pH稳定性、最适作用温度及热稳定性以及Na Cl浓度对酶活力的影响。结果显示:该蛋白酶最适作用pH为6.0,酶活最高为1941U/m L,在pH为6.0~8.0时稳定性较高;最适作用温度为50℃,酶活为2658U/m L,在40℃以下其酶活力较稳定;Na Cl对淀粉酶酶促反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随着Na Cl浓度的升高,其抑制效果越明显。  相似文献   

10.
米曲霉蛋白酶动力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在不同底物浓度、温度和pH下米曲霉蛋白酶水解酪蛋白产生酪氨酸的动力学特性。在反应时间为10min时,最佳反应温度为50℃,最佳反应pH为9。实验表明米曲霉蛋白酶水解酪蛋白生成酪氨酸的反应符合米氏方程,根据实验数据回归得到温度为40℃时的速度方程为r=0.243CS/0.0282+CS,反应速度与氢离子浓度的关系为r=lgCH++3.14013/0.19759+0.05484(lgCH++3.14013)+(lgCH++3.14013)2。该蛋白酶在50℃下的失活规律符合双指数模型,相对酶活力与时间的关系为a=0.82531e(-0.02169t)+0.17469e(-0.41914t)。在4~50℃的范围内,蛋白酶水解反应的活化能Ea为30.67kJ。还研究了不同化学组分对蛋白酶活力的影响,发现10mmol/L的H3BO3和Mg2+对该蛋白酶有一定的激活作用,而EDTA、SDS、Zn2+、Mn2+和Sn2+对蛋白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10mmol/L的H2O2对该蛋白酶的抑制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探索了以紫色红曲霉(Monascus purpureus)固态发酵豆渣产红曲色素的可行性。从5种不同原料中筛选出豆渣为产红曲色素的最适固态发酵基质;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实验优化法得出紫色红曲霉固态发酵豆渣产红曲色素的最佳培养基组成为基质初始含水量50%、甘油6%、NaNO_30. 04%、KH_2PO_40. 3%、MgSO_40. 2%、抗坏血酸2. 2%,最佳培养条件为湿度60%~65%、接种量8%、30℃培养12 d,在此条件下红曲色素的含量为(6. 03±0. 11) mg/g。研究认为,以紫色红曲霉固态发酵豆渣产红曲色素的工艺可行,可实现豆渣的高值化发酵再利用。  相似文献   

12.
红曲霉菌的代谢产物和酯化酶等对促进白酒固态发酵过程中的风味和品质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为制备适合白酒酿造生产的酯化红曲,该研究对红曲霉菌进行液体培养,再分别以大米、麸皮及混合料等为原料进行纯种培养,选取种子液添加量、培养温度、培养时间和曲料含水率等作为影响因素,制备高酯化力的酯化红曲。结果表明,混合料明显优于大米或麸皮等单独作为原料制备酯化红曲,在培养温度35 ℃、培养时间3 d、曲料含水率55%、乳酸添加量4‰条件下,混合料成品酯化红曲的酯化力为716 mg/100 mL,糖化力为1 065 mg/(g·h),发酵力为2.01 g/(0.5 g·72 h),表明该菌株制备的酯化红曲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不同诱变方法对紫红曲霉产红色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了微波、超声波、氯化锂3种不同诱变方法单独和复合诱变对纯种紫红曲霉产红曲色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诱变比单一诱变效果好,其中超声波诱变35min、微波20s、氯化锂浓度为1.4‰时复合诱变得到的1株菌,其发酵液色价由原始菌株的3.02u/mL提高到了3.86u/mL,相对于原始菌株增加了27.8%.  相似文献   

14.
红曲霉菌微胶囊化培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NaCS PDMDAAC微胶囊对红曲霉菌进行了固定化培养试验 ,在进行连续 6批的培养中发现 ,红曲霉菌可以很好地在NaCS PDMDAAC微胶囊生长和产红曲色素。与游离培养细胞的比较表明 ,微囊化培养的糖耗时间会远远少于游离培养 ,红曲色素的浓度在前 3批略低于游离培养 ,一但达到稳定后 ,就会高于游离培养。同时也表明 ,微囊化培养时红曲霉菌的浓度远远大于游离培养。  相似文献   

15.
通过培养基和发酵条件的优化提高紫色红曲霉G6液态发酵产糖化酶活力。研究接种菌龄、碳源、氮源、金属离子、培养基初始pH、接种量、装液量、摇床转速以及温度等对产酶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培养基配方(w/v)为大米粉8%,蛋白胨1%,KCl0.1%,ZnSO40.01%,FeSO40.005%,MnSO40.015%,培养基初始pH为4.0;最适发酵条件:装液量50mL/250mL,转速150r/min,温度32℃,接种量12%(v/v);在此条件下发酵10d,糖化酶活力为1652.36U/mL比优化前(109.54U/mL)提高了14.08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查找红曲霉菌发酵过程中出现大面积污染造成发酵产量、含量严重下降的原因。方法随机对照分组实验,对实验数据结果作对比分析判断。结果由菌种造成的污染率约为4.31%;由接种操作造成的污染率约为1.76%。结论菌种不纯、接种操作不规范是造成污染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红曲霉发酵高温豆粕高产可溶性多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琳  尹园  王帅  齐惠  倪春蕾  程建军  朱秀清 《食品科学》2015,36(19):137-142
通过利用红曲霉发酵高温豆粕产生可溶性多肽,确定菌株对变性蛋白质有一定的分解作用;并采用紫外诱变红曲霉,经初筛和复筛,最终筛选出能高产可溶性多肽的菌株。结果表明:红曲霉发酵可分解高温豆粕中的蛋白质,并且产生分子质量介于7.8~20.1 kD的可溶性多肽。发酵120 h可产生(13.41±0.20) mg/mL的可溶性多肽,是原豆粕的3.60 倍。15 W紫外线灯35 cm处,搅拌条件下照射50 s,红曲霉的致死率为(82.70±2.20)%。在此诱变条件下得到一株高产可溶性多肽的突变红曲霉0501100菌株。该菌株在发酵豆粕96 h时产生的可溶性多肽含量达到(17.20±0.18) mg/mL,是原菌株在同等发酵时间条件下产生可溶性多肽的1.47 倍,是原豆粕的4.61 倍,缩短了发酵时间并且有较好的遗传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高产红曲色素的紫红红曲霉诱变育种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紫红红曲霉为出发菌株,通过物理(紫外线、超声波、微波)诱变和化学(氯化锂)诱变的方法来选育红曲色素高产菌株,实验过程中分别采用单一的诱变方法和复合诱变方法(2~4种诱变方法相结合)来处理出发菌株,选育出红曲色素高产菌株。试验结果表明,各种诱变方法对紫红红曲霉产红曲色素的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以2种诱变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对红曲霉产红曲色素能力提高最为明显,如紫外和超声波复合诱变的方法产红曲色素的色价为922U/mL,比出发菌株产红曲色素的能力提高了约3倍。但随着各结合方法的增多,诱变菌株产色素能力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19.
基于前期的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结果,在红曲菌发酵液原有营养成分的基础上添加精氨酸、L-苹果酸、D-葡萄糖、烟酰胺、α-酮戊二酸、苯丙氨酸、赖氨酸、焦磷酸硫胺素、黄素单核苷酸、L-乳酸等差异代谢物,对发酵第8天和第15天的红曲色素以及Monacolin K的产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精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以及黄素单核苷酸的添加对Monacolin K产量的提高效果较好,推测氨基酸类物质的添加对Monacolin K产量有促进效果;其中精氨酸添加后效果最为显著,Monacolin K产量约为对照组的2.2~3.7倍。不同含量的烟酰胺对Monacolin K有不同的影响,低含量具有促进作用;而高含量则表现为抑制作用。赖氨酸、苯丙氨酸以及黄素单核苷酸对红曲色素提升效果较好,其中黄素单核苷酸可使红曲色素产量约提高至对照组的1.5~3.0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