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髓系抗原表达与临床特征及疗效的相关性,比较不同诱导方案治疗MyAg+ALL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1年5月我院收治的159例初治ALL患者资料,中位年龄26 (14 ~ 76) 岁?根据流式细胞术免疫分型分为髓系抗原阳性表达MyAg+ALL 73例和阴性表达MyAg- ALL 86例?分析髓系抗原表达与临床特征?近期疗效及5年总生存率的关系?【结果】 159例ALL患者中,髓系抗原表达占45.9%,以CD13?CD33为主,分别为34.2%和21.4%;CD34在MyAg+ALL中表达阳性率高于MyAg-ALL组(75.3% vs 60.5%,P = 0.046);T-ALL髓系抗原表达阳性率高于B-ALL(66.7% vs 42.8%,P = 0.04);MyAg+ALL患者形态学分型与免疫学分型不相符率(12.3%)明显高于MyAg-ALL(0%)?VDLP?VDCP?MA不同诱导方案治疗MyAg+ALL的完全缓解率(CR)分别为84.2%?75%及62.5%,三组间CR率无显著差别?MyAg+ALL组CR率低于MyAg-ALL组 (74.5% vs 88%,P = 0.047),但两组5年总体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2.8% vs 25.8%,P = 0.803)?【结论】 成人ALL髓系抗原表达与大多数临床特征及疗效无明显相关性?采用米托蒽醌联合阿糖胞苷(MA)诱导方案治疗MyAg+ALL的CR率并不高于VDLP?VDCP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髓系分化抗原(MyAg)的表达情况.方法:选择480例ALL患者,其中T细胞-ALL(T-ALL)92例,B细胞-ALL(B-ALL)388例,经血常规和骨髓细胞学检查确诊.抽取肝素抗凝骨髓,加入荧光标记的单克隆抗体,采用CD45/SSC双参数散点图设门方法进行三色流式细胞术免疫表型分析.结果:在480例ALL患者中,39.17%伴有MyAg的表达,最常见为CD13(25.42%),其在B-ALL各亚型中表达依次为B-前体ALL(40.00%)、前B-ALL(29.93%)、普通B-ALL(22.22%)、B-ALL(20.98%);CD13在T-ALL的阳性表达率为20.65%.CD33(16.04%)在B-ALL阳性表达率(17.27%)与T-ALL(10.8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D117也表达于ALL(4.17%),尤其是T-ALL(14.13%),而B-ALL阳性表达率为1.80%(P<0.01).结论:ALL最常表达的MyAg为CD13和CD33,CD117表达于T-ALL.  相似文献   

3.
王一鹏  闫惠平  温蒞 《北京医学》2012,34(6):445-448
目的探讨固有免疫信号通路分子IRAK-M在TLR9信号诱导肝组织淋巴细胞浸润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野生型B6小鼠及IRAK-M基因敲除小鼠,腹腔注射TLR9配体CpG寡核苷酸激活肝内TLR9信号系统,提取小鼠肝内浸润淋巴细胞,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肝内浸润不同淋巴细胞群的比率及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结果 CpG ODN激活TLR9信号通路后,IRAK-M基因敲除小鼠肝内浸润CD4+和CD8+T细胞比率较野生型B6小鼠显著增加[CD4+:(22.50±0.73)% vs. (20.03±0.75)%;CD8+:(17.83±0.67)%vs.(15.55±0.75)%;P均0.05];肝内淋巴细胞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合成增加[IL-6:(1.91±0.26)% vs. (0.93±0.12)%;TNF-α:(13.23±1.23)% vs. (8.16±0.66)%;P均0.01]。结论 IRAK-M具有负调节肝内TLR9信号系统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固有免疫信号通路分子IRAK-M在TLR9信号诱导肝组织淋巴细胞浸润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野生型B6小鼠及IRAK-M基因敲除小鼠,腹腔注射TLR9配体CpG寡核苷酸激活肝内TLR9信号系统,提取小鼠肝内浸润淋巴细胞,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肝内浸润不同淋巴细胞群的比率及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结果 CpG ODN激活TLR9信号通路后,IRAK-M基因敲除小鼠肝内浸润CD4+和CD8+T细胞比率较野生型B6小鼠显著增加[CD4+:(22.50±0.73)% vs.(20.03±0.75)%;CD8+:(17.83±0.67)% vs.(15.55±0.75)%;P均<0.05];肝内淋巴细胞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 (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合成增加[IL-6:(1.91±0.26)% vs.(0.93±0.12)%;TNF-α:( 13.23±1.23)% vs.(8.16±0.66)%;P均<0.01].结论 IRAK-M具有负调节肝内TLR9信号系统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白血病CD34抗原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对78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及27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进行免疫表型分析。结果 78例ALL患儿CD34阳性率为43.6%,27例AML患儿CD34阳性率为29.6%,CD34+组与CD34-组在性别和初诊时白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34+组与CD34-组在肝脾淋巴结肿大等髓外浸润表现、诱导治疗4周的缓解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D34抗原表达在临床特征上主要表现在髓外浸润,为化疗反应差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免疫表型的特点及抗体表达水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免疫表型特征、各种抗体的表达水平与诊断价值,为微小残留病(MRD)检测提供依据。方法采用CD45设门三色流式细胞术检测白血病患者骨髓标本,根据抗体积分系统进行分型。结果三染色标记法检测24例B细胞系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高水平表达(>50%SSC/CD45原始细胞门细胞)抗原依次为CD19、CD10、cyCD79a、CD34、HLA-DR、CD13、CD33;7例T细胞系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高水平表达抗原分别为CD7和cyCD3;CD10、CD34、HLA-DR等非系列相关性早期分化抗原在B-ALL均有较高的表达频率,呈高水平表达;在T-ALL表达频率很低,2例CD10阳性,呈高水平表达,CD34无阳性表达;31例ALL中,除均表达淋系抗原外,同时有58.06%(18/31例)伴髓系抗原(CD13,CD33)的表达,B-ALL为72.50%,T-ALL跨系表达为42.86%。结论T-ALL、B-ALL具有不同的免疫表型特征;各种抗体的表达水平为微小残留病检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中β-catenin和MMP-7表达的意义.方法: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21例(病例组),非恶性血液病患者14例(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测定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 β-catenin和MMP-7的表达水平,记录免疫积分和表达阳性率.结果:病例组BMMNC中β-catenin和MMP-7的免疫积分分别为(88.17±36.58)和(74.79±35.39),阳性率分别为(50.75±34.78)%和(46.42±26.14)%,均高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β-catenin和MMP-7的免疫积分和阳性率均呈正相关关系(r分别为0.576,0.593,P均<0.05).病例组伴有肝脾淋巴结肿大的患者β-catenin和MMP-7的免疫积分和阳性率均高于无肝脾淋巴结肿大者(P<0.05).结论: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中β-catenin和MMP-7的表达呈正相关,2者与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髓外浸润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急性髓系白血病幼稚细胞群免疫表型特点和预后。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6年3月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血液内科治疗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38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多色流式细胞术和相关的单克隆抗体对所有患者的骨髓免疫表型进行分析;根据淋系抗原(LymAg)表达将患者分为LymAg(+)组(184例)和LymAg(-)组(200例),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特征。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患者采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其余患者均采用DA(柔红霉素+阿糖胞苷)方案或者IDA(去甲氧柔红霉素+阿糖胞苷)方案诱导化疗,治疗2个疗程,观察并记录分析患者的完全缓解率(CR)。结果 AML.患者髓系抗原表达主要有CD13、CD33和MPO,阳性率分别为96.6%、91.9%和83.9%,其中有47.9%的患者伴有淋系抗原表达,主要有CD7和CD56,阳性率分别为32.0%和20.8%,其次为CD19和CD2,阳性率分别为10.2%和7.6%;LymAg(+)组肝/脾大患者的比例与LymAg(-)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2.9%vs.13.0%,×2=10.362,P=0.000);CD7~+患者的GR与CD7~-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7.4%vs.83.9%,χ~2=4.907,P=0.032)。结论免疫分型对AML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有重要意义,可为临床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白血病细胞CD34和CD38抗原表达与预后的关系,阐明CD34和CD38抗原表达在预测AML患者预后中的作用。方法:收集初诊AML患者94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AML患者白血病细胞CD34和CD38抗原的表达,依据CD38抗原表达将患者分为CD34+ CD38-组(n=36)和CD34+CD38+组(n=58)。2组患者诱导方案均为IA方案。比较2组患者完全缓解率(CRR)、复发率、中位总生存时间(OS)、中位无病生存时间(DFS)和生存率。结果:CD34+ CD38-组患者CRR为77.8%,CD34+CD38+组为86.2%,2组患者诱导治疗后CR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34+ CD38-组患者总复发率和1年内复发率(53.8%和36.0%)均高于CD34+CD38+组(27.9%和14.3%)(P<0.05);CD34+ CD38-组患者中位OS(13.60个月)小于CD34+CD38+组(20.33个月)(P<0.05);CD34+ CD38-组患者中位DFS(12.87个月)小于CD34+CD38+组(33.93个月)(P<0.05)。CD34+ CD38-组患者1年和2年生存率(52.8%和38.9%)低于CD34+CD38+组(75.9%和48.3%)(P<0.05)。结论:白血病细胞CD34+ CD38-抗原的表达为初诊AML患者提供一个新的预后指标,表达CD34+ CD38-抗原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白血病免疫分型特点。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对郑州市儿童医院118例初治儿童急性白血病患者进行白血病细胞表面抗原检测,并分析其免疫学特点。结果:①118例儿童初治白血病患者中,其免疫学分型与FAB分型符合率为94.9%(112/118)。②在118例儿童初治急性白血病中,58.5%(69/118)的患儿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CD19、CD22、CD10及CD20的表达率分别为98.6%、92.9%、87.1%和51.4%;34.7%(41/118)的患者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其CD13、CD33、CD117及CD64的表达率分别为92.6%、92.6%、87.8%和26.8%。在118例初治白血病中,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7例占5.9%,主要表达CD2、CD7、CD5、CD3,表达率分别是100%、100%、85.7%、71.4%。③41例急性髓系白血病伴淋巴系抗原表达占26.8%(11/41),主要是CD7、CD19;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伴髓系抗原表达占23.2%(16/69),主要表达CD13、CD33。结论:应用流式细胞术对儿童急性白血病进行免疫分型诊断能够弥补FAB分型的不足,为个体化治疗和评估预后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