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平民”,即老百姓,是相对于干部来说的。干部就是干部,平民就是平民,不能说县委书记、局长、乡长就是平民,如同不能说你平民(老百姓)就是干部一样。从起先锋模范作用的角度论,毛泽东还明确说过共产党、干部“不能把自己混同于普通老百姓”,因为那样就降低了标准。这也说明了干部和平民不一样。那么,“平民意识”是什么意思?  相似文献   

2.
常有一些年轻干部找我谈心,希望能帮他们指点一条成才的捷径;也有个别干部试图从我这里伸手要官做。对此,我除加以鼓励和批评,也常把我几上几下基层的经历讲给他们听,让他们能有所思考,悟出个头头道道来。  相似文献   

3.
<正>如何进一步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一年多来,按照"组织部长下基层"的活动安排,我见缝插针地到全县乡镇和村子实地走访,与农村党员干部一起深入探讨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4.
领导干部蹲点调研要形成制度。多年来,我们一直倡导领导干部搞蹲点调研,也确定了不少联系点,但实际工作中并没有很好地坚持下去,主要原因是没有形成制度,在执行上不够规范和严格。下基层蹲点要看真实情况、听真实声音,不要让下面做准备,不要把领导干部联系点包装成供人观赏的盆景。我们提倡随机走访、随机座谈,不能提前安排人、提前准备词,不能光听喜歌赞歌,不能把调研变成演戏。要指导工作。搞蹲点调研,不仅要使个人的思想和作风有所收获,真正在实践体验中感受群众的疾苦,培育起与群众的感情,还要使我们的决策和工作有所收获,正像毛泽东同志说的那样,蹲点调研,解剖麻雀,从个别中找出一般,从特殊中找出规律性普遍性的东西来,以取得经验、指导全局。  相似文献   

5.
《领导决策信息》2010,(2):22-23
当前,正值岁末年初,正是领导干部深入基层,听民生、访民意、体民苦、谋思路,促发展的重要时期。安徽、重庆、贵州等地召开省级规格会议对干部下基层进行总结和再部署。掀起新一轮声势浩大的干部下基层活动,成为新年的一个新气象。  相似文献   

6.
根据全市干部大走访攻坚行动统一部署和总体要求,城口县结合实际,认真研究,及时部署,以解决问题、化解矛盾、促进和谐为着眼点,坚持出实招、办实事,着力创新走访形式,积极开展以“听民声、排民忧、解民难、化民怨“为主题的干部大走访行动,通过近半年的努力,取得了较好成效,对维护全县社会政治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领导重视抓得紧  相似文献   

7.
<正>机关干部下基层调研,是了解民意、掌握实情的好途径。然而,有些同志却"沉"不下去,到百姓家里走访,板凳还没坐热、"话匣子"还没打开就抬脚走人。百姓将之形象地称为"葫芦式"干部。  相似文献   

8.
前不久,一位领导同志在谈到干部下基层的工作作风时说:“领导干部要学习鸬鹚精神,勤到基层,沉到基层,切实解决基层的困难和问题。”听后,笔者禁不住拍案叫好。 毋庸置疑,下基层是领导干部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也是我党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具体体现,更是领导干部了解社情民意、为基层群众排忧解难的重要举措,需要大力提倡。  相似文献   

9.
程辉 《秘书之友》2013,(7):21-21
前不久,一农民将一个久拖不决的难题反映给下乡调研的一位镇干部,农民真真切切地看到那位镇干部把这个问题写在"民情日记"上,并当场答应三天内一定给回音。谁知一晃半个多月过去了,没有丝毫反响。应当说镇干部到老百姓家里去访民情、听民声、知民意,把握群众脉搏,了解实际情况,并且把社情民意记下来,是一件好事情。可问题在于记了"民情日记"之后怎么办?是把记  相似文献   

10.
干部下基层既是提高自身素质能力的重要渠道,也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途径,更是加强作风建设的重要载体。自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实施以来,各地积极跟进,出台了一系列转变作风的制度规定,尤其是对干部下基层提出了不少明确要求,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干部作风转变。但笔者了解到,虽然一些地方和单位把干部下基层的频率、数量  相似文献   

11.
博文集萃     
干部下乡务农是精耕还是戏作?重庆南岸区今年出台了一个新规定:万名干部都要精心耕种一块老乡地,每年下基层、结穷亲、干农活的时间至少要达到1个月,并且纳入干部个人的年终考核。  相似文献   

12.
曾志 《领导科学》2012,(24):52-53
对于领导干部的"助人为乐",不能一概而论,一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些事情即使是好事,也不能去做;有些好事善事,老百姓可以做,但领导干部不能做。据报道,2011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处分县处级以上干部4843人,移送司法机关的县处级以上干部777人。其中不乏领导干部"助人为乐"的案件。比如,领导干部帮助上级"办好事",帮助个别人"办好事",帮助朋友"办好事",帮助长辈"办好事"等,从道义上说,这是"助人为乐",没有错,但事实上,领导干部在"助人为乐"的过程中,已经或多或少地借用了手中的公权  相似文献   

13.
正习总书记强调:基层实践是培养锻炼干部的"练兵场"。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磨炼干部的品质、考验干部的毅力。广大年轻干部当积极响应习总书记号召,扑下身子在基昙扎根,沉下心来为百姓办事。要以坚定的政治定力深入基层接地气。一是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与群众打成一片。每位同志都结对联系若干户普通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每年下基层不少于两个月,直接下到农村、社区、企业;提倡蹲点调研,现场办公,解剖麻雀,对症下药,在实践中磨炼自己、完善自己。二是要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在宣传贯彻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听民声、辨是非、知国情、  相似文献   

14.
汪强 《领导文萃》2014,(22):65-67
正一"官不聊生"是个新出现的词。最初说出这个词的是台湾作家龙应台。她说:"为官者一方面要殚精竭虑地为民众服务,无疑会筋骨劳顿、心志疲苦;同时还得面对百姓、媒体的监督,自然要如履薄冰,战战兢兢。筋骨劳顿、心志疲苦,再加上如履薄冰,战战兢兢,这还不是官不聊生吗?"龙应台任过台北市文化局局长,是当过官的人。也许她在当官时"筋骨劳顿、心志疲苦",感到"如履薄冰,战战兢兢",但即使如此,最多也只能说自己当官不聊生,而不能说官不聊生。理由很简单,一个老百姓或极少的老百姓不聊生,不能叫民不聊生,  相似文献   

15.
广东省前不久出台规定,要求省领导下基层考察调研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地点,不能都选好典型;要体现多样性,既要有好的典型,也要有困难比较多、工作难度比较大的地方和单位。广东的做法切中了一些领导调研的时弊。一些领导干部下基层喜欢"厚此薄彼",他们对先进地  相似文献   

16.
<正>2015年5月25日中午,习近平到浙江舟山考察调研。习近平对当地干部群众说,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干部好不好不是我们说了算,而是老百姓说了算。干部好不好,百姓说了算。短短一句话,却字字千钧,意味深长。这是把老百姓放在心中,放在最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
河南省浚县把开展干部下基层工作作为转变干部作风的切入点,逐步建立起了一套"干部下基层、群众得实惠"的工作体系。一是重标准,严把人选素质。针对基层工作实际,着重选派35岁左右、身体健康、大专以上文化、熟悉基层工作的科级后备干部和优秀机关干部。同时还根据干部的特长有针对性地选派党务型、经济型、科技型等不同类型的干部,确保干部"下得去、干得来、干得好"。二是严要求,强化监督管理。实行干部下基层工作  相似文献   

18.
作为“干部之家”,组织部门只有把谈心谈话用好用活,才能真正把工作做到广大干部的心坎上。谈心谈话的基础是善于倾听,要沉下身子、充满热情,听干部心里话;重点是坦诚交流,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与干部聊知心话;核心是解决问题,要大处着眼、小处用力,帮干部解烦心事。  相似文献   

19.
轰轰烈烈下基层容易背离中央初衷 如果领导一讲话,上级机关文件一下发,下级组织不分青红皂白,立刻开展轰轰烈烈的"下基层"活动,没过多久,"万名公务员下基层"、"百万干部下基层"等报道就会出现在媒体上、写在报告里.而事实上,中央的要求高瞻远瞩、高屋建瓴,需要逐级细化为中长期规划、年度计划和行动方案.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同志说,政策与策略是党的生命;领导干部的职责,一是出主意,二是用干部。邓小平同志讲,从原则上说,党的领导机关的主要职责,一是掌握方针政策,二是决定重要干部的使用,三是领导思想政治工作。党的政治领导,首先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领导。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才是决定的因素。我们党所面临的形势与任务,要求党的决策不能出现大的失误,要决策正确,就要使决策做到科学化、民主化.而这种科学、民主的决策,必须要有制度上、程序上和机构上的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