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成像(DWI)责任病灶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诊断与治疗中的价值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 124例TIA患者在发病3天内行头颅MRI及DWI检查,根据DWI有无异常,分为两组(DWI正常组及DWI异常组),并比较这两组的临床资料情况。结果 48例患者有DWI异常(38.7%),76例无异常(61.3%),发作持续时间较长(≥60min)、发作频繁、有运动障碍、失语、脑卒中或TIA史及糖尿病的TIA患者更易于出现DWI异常。结论在临床诊断的TIA患者中,症状持续时间较长、发作频繁、运动障碍、失语、脑卒中或TIA史及糖尿病是与DWI异常显著相关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MRI,DWI)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的应用价值,以及DWI异常与临床因素的关系。方法:研究2006年3~9月间在发病后7天内进行常规MRI和DWI检查的81例TIA患者。对TIA患者DWI表现和临床因素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32例TIA患者有DWI异常(32/81,39%),49例无DWI异常(49/81,61%)。DWI异常者更多见于TIA持续时间较长(≥30分钟),发作频繁,有运动障碍,失语,脑卒中或TIA史,糖尿病和房颤者。32例有DWI异常者中13例在常规MRI上未显示病灶, 19例在常规MRI(T2和FLAIR)上也显示异常。结论:在临床诊断的TIA患者中,症状持续时间较长,发作频繁,运动障碍,失语,脑卒中或TIA史,糖尿病和房颤者是与DWI异常显著相关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短暂性症状伴梗死(transient symptoms with infarction,TSI)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及进展为缺血脑卒中的风险。方法 145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在发病24h内行头颅磁共振及DWI检查,根据DWI检查结果分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组和TSI组,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情况。发病7d后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随访,比较脑梗死复发的发生率。结果与TIA组相比,TSI组C反应蛋白、有TIA和卒中史、中性粒细胞数/淋巴细胞数比值(NLR)、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低密度脂蛋白(LDL-C)、ABCD2评分、运动障碍、发作次数3次的比例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既往有TIA和卒中史(OR=2.485,95%CI 1.433~4.302)、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OR=1.803,95%CI 1.171~2.775)、NLR升高(OR=3.134,95%CI 1.734~5.654)、症状发作次数3次(OR=2.669,95%CI 1.287~5.606)及运动障碍(OR=2.055,95%CI 1.204~3.493)均与TSI患者的发生呈正相关。TSI组患者7d后随访再发TIA及脑梗死的风险显著高于TIA组。结论既往有TIA和卒中史、NLR升高、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发作次数3次及运动障碍是TSI的独立危险因素,对其危险因素进行早期干预,可减少TSI的发病率及卒中复发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重新定义TIA的临床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attack,TIA)的临床特征及其与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MRI,DWI)异常改变的关系,进一步探讨TIA新定义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06年4月-2007年9月在本院住院的TIA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患者完成MRI检查,前瞻性收集其临床资料和检查结果,并分析临床特征与DWI异常的关系。结果共76例TIA患者入选,其中33例(43%)患者DWI异常(阳性);22例症状持续≥1h的患者中有19例DWI阳性(86%);症状持续≥1h、有失语、运动障碍的患者DWI阳性率高(P〈0.05);33例DWI阳性的患者中22例常规MRI也发现相关病灶,但8例是经回顾分析才发现。结论将近一半的TIA患者DWI有急性缺血性病灶;症状持续≥1h、失语和运动障碍与DWI异常有关;新定义有助于TIA的早期评估和治疗,但其部分受限于对影像学检查的依赖。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椎动脉形态学异常对后循环TIA症状持续时间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2018年3月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仁济医院神经内科完成头颈部DSA 或CTA的后循环TIA住院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症状持续时间分为<10 min组、10~59 min组和≥60 mi n组, 比较椎动脉形态异常各亚型在3组间的差异。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椎动脉形态异常与后 循环TIA症状持续时间之间的关系。 结果 共纳入237例患者,其中症状持续时间<10 min组109例(45.99%)、10~59 min组71例(29.96%) 和≥60 min组57例(24.05%)。一般临床资料的比较显示,性别、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狭窄率≥50% 在3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动脉形态异常中,动脉粥样硬化性椎动脉狭窄(狭窄 率1%~99%)在3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4),而一侧迂曲、双侧迂曲、一侧优势、一 侧优势合并迂曲和起源异常在3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 sti c回归分析显示椎动脉 狭窄(OR 2.500,95%CI 1.381~4.525,P =0.002)、基底动脉狭窄率≥50%(OR 12.066,95%CI 1.446~100.668,P =0.021)是TI A症状持续时间延长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 椎动脉狭窄和基底动脉狭窄率≥50%是影响后循环TIA症状持续时间延长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TIA及TIA形式的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探索其临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3例初步诊断为TIA并在症状首发后24 h内行常规MRI及DWI检查的患者,发病1周内行颈部动脉血管彩超、TCD。记录发病后7 d内的临床转归。根据DWI结果分为DWI+组及DWI-组,确定DWI阳性率。比较DWI+组及DWI-组临床特征差别。分析两组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性质、数量及颅内外血管狭窄的部位、程度。结果DWI阳性率为36.1%。DWI阳性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P=0.03),与颈部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目相关(P=0.04),TIA症状首发后7 d内,30.0%DWI+组患者TIA症状反复发作或表现为临床症状持续存在,高于DWI-组(22.6%)。结论临床表现为TIA的病例大于1/3急性期已经形成了脑梗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量越多,DWI阳性的可能性越大,DWI+的患者7 d内更易进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椎动脉形态学异常对后循环TIA症状持续时间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2018年3月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仁济医院神经内科完成头颈部DSA
或CTA的后循环TIA住院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症状持续时间分为<10 min组、10~59 min组和≥60 mi n组,
比较椎动脉形态异常各亚型在3组间的差异。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椎动脉形态异常与后
循环TIA症状持续时间之间的关系。
结果 共纳入237例患者,其中症状持续时间<10 min组109例(45.99%)、10~59 min组71例(29.96%)
和≥60 min组57例(24.05%)。一般临床资料的比较显示,性别、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狭窄率≥50%
在3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动脉形态异常中,动脉粥样硬化性椎动脉狭窄(狭窄
率1%~99%)在3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4),而一侧迂曲、双侧迂曲、一侧优势、一
侧优势合并迂曲和起源异常在3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 sti c回归分析显示椎动脉
狭窄(OR 2.500,95%CI 1.381~4.525,P =0.002)、基底动脉狭窄率≥50%(OR 12.066,95%CI
1.446~100.668,P =0.021)是TI A症状持续时间延长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 椎动脉狭窄和基底动脉狭窄率≥50%是影响后循环TIA症状持续时间延长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磁共振弥散成像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成像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aat tack,TIA)诊断与治疗中的价值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42名TIA患者在发病3天内行头颅MRI的DWI检查,观察DWI异常率及与发作持续时间、发作次数的关系。结果:16例(38.1%)在DWI有病灶显示,症状发作持续时间长和发作次数多的TIA患者更易于出现DWI异常。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伴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患者的人口学及临床特点。方法数据来源于"中国双相障碍患者诊断评估服务研究"项目,将来自全国13个研究中心的1172例抑郁症患者,根据有无精神病性症状,分为伴精神病性症状组和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组,采用自制调查问卷收集患者社会人口学及临床特征方面的资料,比较两组差异,并分析抑郁症患者伴精神病性症状的影响因素。结果 13.3%(156/1172)的抑郁症患者伴有精神病性症状。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组相比,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患者起病早,年龄小,更多已婚,既往抑郁发作次数多,因精神疾病住院次数多,抑郁发作频繁,更多患者伴非典型特征、有周期性或季节性特点、伴自杀观念及精神障碍家族史(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起病年龄(OR=0.972,95%CI:0.957~0.987)、抑郁发作频繁(OR=2.099,95%CI:1.233~3.573)、伴非典型特征(OR=1.937,95%CI:1.277~2.939)、伴自杀观念(OR=1.654,95%CI:1.147~2.385)与抑郁症患者伴精神病性症状相关(均P0.05)。结论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患者具有起病年龄早、抑郁发作频繁、更常伴非典型特征、伴自杀观念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伴忧郁特征抑郁症患者发生自杀未遂的社会人口学及临床特征方面危险因素。方法来自全国13个研究中心的626例伴忧郁特征抑郁症患者,通过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 International Neuropsychiatric Interview,MINI)5.0中文版自杀模块评估,分为自杀未遂组和无自杀未遂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伴忧郁特征抑郁症患者在社会人口学及临床特征方面可能与自杀未遂相关的因素。结果伴忧郁特征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发生率为19.2%(120/626)。自杀未遂组相较无自杀未遂组的患者,既往住院次数多,抑郁发作频繁,更常伴非典型症状、伴自杀观念、伴不切实际的罪恶感,更多患者接受抗抑郁剂治疗(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抑郁发作频繁(OR=2.06,95%CI:1.23~3.47)、伴自杀观念(OR=2.34,95%CI:1.44~3.79)、既往住院次数多(OR=1.21,95%CI:1.04~1.42)、伴不切实际的罪恶感(OR=2.21,95%CI:1.38~3.54)与伴忧郁特征抑郁症患者的自杀未遂相关联(均P0.05)。结论发作频繁、既往住院次数多、有自杀观念或伴不切实际的罪恶感可能是伴忧郁特征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