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随着福州地铁线网的陆续建设和运营,地面常规公交系统规模不断调整优化。在介绍福州市公共交通建设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进行功能定位;结合居民出行方式的特点及影响因素,采用RP/SP调查法获取样本数据,建立基于多项Logit的客流分担率模型,运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实现多种交通方式客流分担率的计算,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轨道交通线路建设运营下常规公交网络优化调整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为推动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全面实施,充分发挥大运量城市轨道交通在公共交通系统中的骨干作用和常规公交的辅助协调作用,需要围绕城市轨道交通对常规公交做出优化调整.该文从城市轨道交通影响范围内的常规公交客流的变化情况入手,对常规公交线网优化调整问题进行描述,建立以直达能力最大为目标函数,以线路长度、非直线系数、公交线网密度等为约束条件的常规公交线网优化模型;构造算例,应用遗传算法进行优化模型求解分析,其结果表明对常规公交线网优化的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3.
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计划调度协调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福利经济学理论,分析了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运营协调系统的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并以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目标,分别建立了非协调计划调度模型和计划调度协调模型,同时给出了模型求解步骤。结合算例,对比分析了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计划调度协调实施前后换乘网络的运营效果。结果表明,实行运营协调控制能够增加社会福利,使出行乘客和运营企业都获益。  相似文献   

4.
为了揭示城市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之间的竞争合作的演化特点,构建了城市交通客流自组织系统的演化模型。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城市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之间的竞合机制模型,分析了两种方式共存时产生的竞合效应,以及在各竞合时期的关系演化机制。最后,以武汉市为例,分析了两种方式在不同时期的竞合关系演化态势,得到各时期下城市公共交通竞合效应发展特征和相应策略。本文研究成果对城市轨道网络与地面公交的规划和发展有显著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的条件下,为提高轨道交通服务水平,实现高效运营,建立城市轨道交通全网衔接优化模型。该模型以全网所有换乘站各个方向上的旅客换乘平均候车时间最小为目标,以列车发车条件和换乘可行性为主要约束条件,根据模型特点,设计混合种群的遗传算法进行求解。最后以成都1、2、7地铁线网为例进行仿真,将优化前后的运营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该模型能有效减少全网换乘等待时间。  相似文献   

6.
城市轨道交通列车交路方案优化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对城市轨道交通列车交路方案进行优化,建立非线性规划模型及多目标规划模型。非线性规划模型以最少的运用车底数为优化目标,有效地将列车交路折返点及列车开行数量进行综合优化,但该模型求解难度较大,仅适合对列车交路方案优化做理论分析。多目标规划模型则充分考虑了实际情况,首先确定列车折返点,或者提供几种备选形式,再运用多目标规划求解各交路最优列车开行对数,得出列车交路方案的最优解。最后用算例验证了多目标规划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最优平均站间距在实际布设站点时指导作用不明显的问题,提出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分布优化模型与算法.首先定义了城市半径,然后将城市分为3种形态,线路分为两类,分别建立基于城市规模的轨道交通平均站间距模型,并进行了求解.根据线路途经区域能否建设站点,将线路分为障碍区、连接区和可行区,确定可行域.根据站点客流量及线路途径区域的功能布局将站点分为3个等级,建立求解站点位置模型.最后以长春轻轨4号线进行实例分析,结果表明:模型能够求解最优平均站间距,并确定每个站点的布设位置.与既有站点比较分析,模型求解的站点分布将轻轨4号线高峰小时运能提高了6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8.
城市轨道交通与房地产联合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联合开发是基于城市轨道交通及土地利用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经营及资源利用模式,也是解决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资金的重要途径。在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联合开发的含义,着重对联合开发的组织运行体制和联合开发的实施流程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武汉市轨道交通一号线的联合开发现状,并对武汉市轨道交通与房地产联合开发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从技术和经济两个方面出发,对BRT和常规公交的客流影响因素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探讨了BRT和常规公交的协调关系,确定了以行人出行成本为指标的客流适应性评价模型。该模型主要基于时间价值理论,以行人的出行成本为量化指标,利用MNL模型估算时间价值,将时间转化为成本,并建立定量比较模型,比较快速公交(BRT)和常规公交客流的出行成本,从而判定两种公交方式的适应性。最后以成都市二环路BRT和52路公交车为例,验证了该比较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轨道交通站点与周边常规公交所构成的局域换乘网络的运行效率,首先借鉴space P法对所研究的局域网络进行拓扑描述,确定了合理的换乘网络规模;然后以乘客费用最小为目标,同时考虑站点容量、站间距等约束条件建立优化模型,采用复杂网络社团结构理论构造模型求解算法。最后将模型应用于长春市轨道交通3号线某站点及周边常规公交组成的局域换乘网络。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局域网络总换乘时间可缩短16%,在考虑时间价值的情况下系统总费用降低了6?16%,模型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城市轨道交通旅客信息系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轨道交通旅客信息系统(PIS)是一项新兴的技术,其依托多媒体网络技术,将导乘信息及丰富的娱乐资讯节目播出在安装于地铁内的视频终端显示器上,以满足乘客的出行要求.同时,将车厢内乘客情况的视频信息传递到司机室记录、显示,并实时地上传至控制中心,做为安防信息需求.  相似文献   

12.
针对目前客流量大、客流状况复杂的大型换乘站,分析了其客流的组织特点,研究了客流组织的优化方法,选取了客流组织优化方案评价指标。以某市大型三线换乘站为案例,通过分析其客流组织现状的不足,提出了一套适用的流线组织优化方案,研究了考虑进出站客流的换乘流线组织过程。最后通过灰色定权评价法评估优化前后的组织方案,量化论证了优化方案的可行性。实践表明,优化后的组织方法更符合实际需求,并可作为同类换乘站客流组织优化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广州轨道交通一~三号线交通衔接规划为例,从轨道交通客流吸引范围特性、站点交通功能等级划分以及站点交通衔接规划等方面,系统探讨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小汽车交通、自行车交通和步行交通等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  相似文献   

14.
城市轨道交通施工期间交通组织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施工势必对原已饱和的城市核心区交通造成重大影响,这是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时期无法避免的问题和难题。本文针对轨道交通的工程状况和施工特点,在分析轨道交通施工对城市交通造成影响的各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于当前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期间实施的交通组织方案和相应措施,并通过实例分析阐明了本文所提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与房地产开发互动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面、深入认识城市轨道交通与房地产开发的互动关系是成功实施两者一体规划、联合开发的理论基础.笔者以寻求轨道交通盈利途径及房地产开发新契机为线索,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作用机理.研究表明,城市轨道交通解决了其节点地区高强度开发所带来的常规交通难以满足的可达性需求,使稀缺的城市中心土地具有某种程度的可替代性,从而增加了优质区位开发用地的供给量;而沿线房地产开发,有助于轨道交通的外部效应内部化以及轨道交通客流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城市轨道交通正线车辆选型是初期规划设计的重要篇章,企业通常会非常重视,而提供线路维修施工、调车等作用的工程车辆因其占投资比重不大,则没有引起企业足够的重视,容易出现工程车辆类型较多,维修不方便,使用、存放不方便等问题.因此,合理配置工程车辆,对于方便运营维修、节省成本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从城市轨道交通对工程车辆的使用需求出发,结合轨道交通环境特点,提出工程车辆选型建议.  相似文献   

17.
18.
“新地铁时代”常规公交的扬长避短与创新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地铁时代"出现了地铁与常规公交相互竞争、相互制约及公交资源浪费等问题,分析地铁和常规公交的不同特性,可以明确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方向,而从线路与站点的优化、运营管理的协调控制等方面探讨常规公交与地铁协调发展的途径,则有助于提升常规公交的优势,有利于完善常规公交与地铁互为补充、共同协调发展的公共交通体系,也有利于确立以地铁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的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9.
牵引供电系统是城市轨道交通的关键基础设施。其限额供电能力、健康状况和负荷优化是实现智慧地铁的重要一环。基于现有地铁运维数据,集成现有成熟牵引供电专业软件,对上海地铁某号线进行了建模、仿真和预运行诊断,并对系统安全、运营能力和能耗成本3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评估。仿真结果表明,该综合平台可以显著提升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的供电网络化和数字化水平,增强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的灵活性、可靠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工程建设规模的逐渐扩大,工程风险问题已经越来越突出,而风险管理主要是事前预防,规避企业风险的决策管理方式。介绍了轨道交通地下工程风险管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风险发生机理以及当前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对风险控制方法进行了适用性分类;总结出轨道交通地下工程风险管理应循序渐进,不断创新,增强城市轨道交通安全风险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