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托哌酮与电针补泻法治疗脑卒中后早期肌张力增高的临床疗效。方法:脑卒中偏瘫伴有肌张力增高的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予一般康复治疗和托哌酮口服,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予常规针刺,治疗组予电针补泻法治疗。6周后对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肢体痉挛情况、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进行观察。结果:CNS评分、MAS积分、FMA评分、MBI指数,两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P0.01),而治疗组改善更明显(P0.05或P0.01)。结论:托哌酮和电针补泻法对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有改善作用,有利于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了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可作为综合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针刺阴、阳经治疗中风后肢体肌张力增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患者随机分为阳经穴位针刺组,阴经穴位针刺组。采用Ashworth改变评价临床疗效,及FMA运动功能评定、(ADL)Barthel指数记分评价两组方法对中风后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结果:阳经组穴位针刺能改善中风后患者的高肌张力状态,阴经组穴位针刺未见明显疗效。结论:阳经取穴针刺治疗脑卒中后的上肢高肌张力状态明显优于阴经组。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灸对脑卒中上肢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的效果。方法:选择60例脑卒中上肢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20例,各组患者在接受常规康复治疗的同时,A组采用针刺穴位治疗,B组采用体表穴位电刺激(TEAS)治疗,C组采用神经刺激(PNS)治疗。各组患者均治疗4周,比较各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的Fugl-Meyer上肢运动评分。结果:A组总有效率为100%,B组总有效率为90%,C组总有效率为30%,A组和B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C组,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治疗前Fugl-Meyer上肢运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A组Fugl-Meyer上肢运动评分为(41.3±4.3)分,B组为(34.5±3.5)分,C组为(28.6±2.9)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两两比较,A组高于B组和C组(P0.05)。治疗4周后,A组FuglMeyer上肢运动评分为(46.3±4.5)分,B组为(40.2±3.9)分,C组为(36.5±3.5)分,A组高于B组和C组(P0.05)。结论:采用肩髃、曲池、外关和合谷四个穴位进行针刺利于脑卒中上肢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刺任督脉穴位配合局部有效穴治疗脑卒中上肢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病人随机分成调任督配合局部针刺组(治疗组)和常规针刺组(对照组),治疗七周后观察两组患者Ashworth分级法、国内简化的FuglMeyer(FMA)运动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改善肌张力增高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同时5周后运动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调任督配合局部针刺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上肢偏瘫痉挛状态,显著提高患肢的运动功能,疗效明显优于常规取穴。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观察火针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效果。方法:将89例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体针治疗,治疗组予火针治疗,两组所选穴位相同,疗程相同,观察两组患者的Ashworth痉挛等级、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日常生活能力指数,并进行疗效判定。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9%(34/41),高于对照组的56.1%(23/41)(P <0.05);治疗后治疗组Ashworth痉挛等级下降幅度、Fugl-Meyer评分及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组各炎性因子水平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火针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优于常规体针治疗,患者的Ashworth痉挛等级、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和Barthel日常生活能力指数均得到了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电针刺激锥体交叉投影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肢体肌张力增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脑卒中后肢体肌张力增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治疗组予电针(100 Hz,连续波)刺激锥体交叉投影区联合康复训练,对照组予康复训练。两组疗程均为1个月,观察临床疗效,比较上肢及下肢的改良Ashworth量表评分(MAS)、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的变化情况。结果 (1)治疗组上肢、下肢有效率分别为68.8%、75.0%,对照组上肢、下肢有效率分别为43.8%、50.0%。治疗组下肢有效率明显高于上肢有效率(P0.05);治疗组上肢、下肢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上肢、下肢MAS评分、FMA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上肢、下肢M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治疗组上肢、下肢FM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100 Hz,连续波)刺激锥体交叉投影区可明显缓解脑卒中后肢体肌张力增高,且改善下肢肌张力效果较上肢更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微创透穴埋线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配至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对照组各脱落1例。在基础治疗上,观察组给予微创透穴埋线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两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FMA)、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修订Barthel指数计分法(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各项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P0.01),治疗后组间差异P0.01,观察组的各项指标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微创透穴埋线法可提高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改善肌张力异常增高的程度,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刺络放血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刺络放血组(治疗组)和传统针刺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取病理点刺络放血治疗,对照组采取传统针刺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定(FMA)、肌电图H反射指标:H波最大波幅和M波最大波幅(Hmax/Mmax)比值。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肌张力改善总有效率为86. 67%,高于对照组60. 00%(P 0. 05);治疗组治疗后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定积分显著增高、Hmax/Mmax值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 05)。结论刺络放血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临床疗效好,比传统针刺治疗优势明显,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肌张力,提高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筋骨针治疗缺血性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缺血性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应用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筋骨三针疗法治疗,对照组应用单纯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对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肌张力、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改良Ashworth量表MAS分级、上肢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指数均较治疗前有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后两组间比较,MAS分级、上肢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醒脑开窍结合筋骨针疗法与单纯醒脑开窍针刺法相比,可更有效地减轻缺血性中风患者痉挛上肢的肌张力、改善运动能力并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上肢康复机器人联合作业疗法治疗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上肢功能运动障碍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治疗;A组(30例)采用上肢康复机器人联合作业疗法进行治疗,B组(30例)则采用作业疗法治疗;共8周,每周治疗5天,每天1次;在治疗前、治疗8周后对所有患者进行上肢及手运动功能评定、肌张力评定、日常生活能力评定,分别采用Brunnstrom(BRS)上肢及手运动功能阶段评定量表、Fugl-Meyer(FMA)、FIM、MAS等评定量表。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BRS上肢及手运动功能阶段评定、FMA、FIM、MAS等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出现显著改善,其中A组疗效优于B组(P0.05)。结论:上肢康复机器人联合作业疗法可显著改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及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患者的主动参与能力,使患者在放松的状态下更好地恢复治疗。由此可见,上肢康复机器人已成为脑卒中患者康复训练及家庭训练(有经济条件的)不可或缺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1.
金翊思  袁波  张桂珍 《河南中医》2015,35(1):142-144
目的:观察肩部针刺结合上肢运动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脑脑卒中偏瘫患者36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18例。在脑卒中常规治疗措施的基础上,A组采用Bobath疗法进行上肢康复功能锻炼,每日30 min,每日1次。B组在A组康复方案的基础上,加用患侧肩髃穴、臑会穴针刺治疗,每次30 min,每天1次。治疗20 d后,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手和上肢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期和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变化情况,同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肩关节脱位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A组患者的手、B组患者的手和上肢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期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P=0.007、0.000、0.000);且B组患者的手和上肢的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期改善程度明显优于A组(P=0.003、0.004);治疗后,A组的Fugl-Meyer评分为(25.00±6.32),B组的Fugl-Meyer评分为(33.06±6.00),B组治疗后的Fugl-Meyer评分显著高于A组(P=0.004);A组肩关节脱位发生率为61.11%,B组肩关节脱位发生率为5.56%,B组肩关节脱位的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P=0.001)。结论:肩部针刺结合上肢运动功能训练有助于提高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康复效果,减少肩关节脱位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不同留针时间对针刺治疗中风后肌张力增高的影响。方法将90例中风后肌张力增高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30例。3组均采用金针王乐亭"中风十三治"之"手足十二针法"针刺,每日1次,每星期治疗5次,共治疗20次。A组针刺得气后不留针,即刻起针;B组得气后留针30 min;C组得气后留针60 min。比较3组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MAS)、临床痉挛指数(CSI)及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AS)。结果 3组治疗后改良Ashworth分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CSI评分及患侧肢体Fugl-Meyer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治疗后CSI评分及患侧肢体Fugl-Meyer评分与C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针刺后留针60 min,针刺后不留针及留针30 min均更能改善中风后肌张力增高、痉挛程度及肢体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刺任督脉穴位配合局部有效穴治疗脑卒中上肢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病人随机分成调任督配合局部针刺组(治疗组)和常规针刺组(对照组),治疗七周后观察两组患者Ashworth分级法、国内简化的FuglMeyer(FMA)运动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改善肌张力增高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同时5周后运动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调任督配合局部针刺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上肢偏瘫痉挛状态,显著提高患肢的运动功能,疗效明显优于常规取穴。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泻阴补阳合巨刺法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泻阴补阳合巨刺针刺组(A组)、传统针刺合巨刺针刺组(B组)、泻阴补阳针刺组(C组)和传统针刺组(D组),每组各30例。A组给予泻阴补阳合巨刺针刺法,B组给予传统针刺合巨刺针刺法,C组单纯给予泻阴补阳针刺法,D组给予传统针刺。观察各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情况。结果:各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后的Fugl-Meyer积分高于B组、C组和D组,与C组、D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泻阴补阳合巨刺法能有效提高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肢体功能活动评分,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自身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针刺与隔药灸经筋结点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6月兴国县中医院收治的62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020年1月—2020年9月收治的患者为参照组(31例),实施传统针刺治疗;2020年10月—2021年6月收治的患者为研究组(31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隔药灸经筋结点法治疗。对比两组中医证候积分、肌张力、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 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参照组(P<0.05);两组肌张力评分降低,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增加,且研究组肌张力评分低于参照组,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 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积极实施针刺与隔药灸经筋结点法治疗,效果确切,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抑制肌张力增高、恢复上肢运动功能、提升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6.
王新宇 《中国针灸》2007,27(3):179-181
目的:探寻改善脑卒中病人上肢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有效方法。方法:将578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入改良穴位配合康复训练组(A组)148例、康复训练组(B组)142例、常规穴位配合康复训练组(C组)144例和药物组(D组)144例4个研究组。用Fugl-Meyer(FMA)评分系统评估患者上肢运动能力,用Barthel指数(BMI)评定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并研究其治疗前后变化。结果:各组治疗后FMA、BMI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各组之间治疗后比较,A组明显优于B、C组(P<0.05),B、C组之间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改良穴位配合康复训练极大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的机能恢复,是目前治疗脑卒中的高效率治疗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7.
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0例脑卒中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例,治疗组给予针刺井穴及自拟的上解痉穴,在上肢痉挛即刻缓解的基础上进行康复训练,对照组单纯给予康复训练治疗。两组分别于治疗前、1个月后采用肌张力评分法(改良Ashworth)、上肢的Fugl-Meyer评定法评定。结果治疗组在改善上肢肌张力水平及上肢运动功能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井穴及自拟的上解痉穴对于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有即刻解痉作用,在此基础上进行康复训练,提高了康复训练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针灸疗法改善脑卒中肌张力的效果。方法:选取脑卒中肌张力增高者8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照1∶1比例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加用针灸疗法。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和Ashworth痉挛量表、临床痉挛指数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3.72%)高于对照组,且Ashworth痉挛量表、临床痉挛指数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疗法在脑卒中肌张力改善中疗效确切、作用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针对中风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为偏瘫患者提供更加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将符合要求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在接受普通针刺治疗的同时接受腹针治疗,对照组只接受普通针刺治疗,4星期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进行上肢运动功能的评定。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均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普通针刺与腹针配合普通针刺两种治疗方案均能改善中风后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但以腹针配合针刺的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穴位注射联合作业疗法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腕关节背伸能力的疗效。方法:6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按住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穴位注射联合作业疗法,比较治疗前后上肢肌张力和腕关节被动背伸活动度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上肢肌张力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下降(P0.01),观察组上肢肌张力评分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1);两组腕关节被动背伸活动度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其中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穴位注射联合作业疗法能降低上肢肌张力,改善腕关节背伸度,提高患儿上肢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