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冷轧技术的进步,冷轧中低牌号无取向硅钢冷硬卷的生产逐步由酸连轧机单工序代替酸洗、单机架两个工序。某冷轧厂酸连轧机定位汽车板生产线试生产3卷50BW1300牌号硅钢,对其工艺可行性、经济性进行分析探讨,对酸洗、轧制过程中产生大量硅泥、铁粉等问题提出在酸洗系统安装碱清洗、乳化液系统升级电磁过滤器、生产过程中硅钢集中排布等措施,改善对汽车板生产的影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夏兆所 《上海金属》2003,25(4):20-23
研究了钢中Si、Al、B对冷轧无取向硅钢磁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采用以硼代铝法生产中等牌号冷轧无取向硅钢,可解决成品表面纵条纹问题。  相似文献   

3.
钟路  刘小东 《轧钢》2022,39(1):101-105
针对某厂DMS森吉米尔轧机生产无取向硅钢表面麻面缺陷的问题,根据生产实际,对其形成原因从乳化液及工作辊两方面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乳化液对麻面缺陷的产生有一定影响,但不是主要因素,主要原因是由于二十辊森吉米尔轧机工作辊辊径较小,轧制相同长度带钢轧辊运转周期较大,容易产生疲劳失效而导致。为此,提出通过调整冷轧工序成品轧制道次的压下率以减小轧制力,从而减小工作辊的磨损疲劳;通过对轧制乳化液浓度、温度的合理控制,以改善润滑效果、提高轧制速度,而进一步缓解轧辊疲劳的改进措施,使该钢厂无取向硅钢麻面缺陷发生率由原来的18%降至0.8%,带钢表面质量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4.
高牌号硅钢冷轧机选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华国 《上海金属》2007,29(5):105-111
高牌号冷轧取向硅钢(特别是高导磁率的取向硅钢)和无取向硅钢有着硅含量高、变形抗力大、冷加工脆性大、难以焊接、冷轧轧制断带率高的特点。轧制高牌号硅钢时,六辊UCM、六辊CVC-EDC-HS、四辊CVC-HS和森吉米尔可逆轧机道次压下率相差很大。通过周密的功能设计和设备组成选型,森吉米尔轧机、四辊CVC-HS两种可逆轧机可以满足高牌号冷轧硅钢片的冷轧生产要求。  相似文献   

5.
本钢1700 mm热轧线在为冷轧硅钢分厂提供50BW1300、50BW800及50BW600共3个牌号无取向硅钢原料的过程中,带钢表面出现了长条状硌印缺陷,后续冷轧时硌印缺陷无法完全消除,严重影响产品质量。经仔细排查,发现硌印是由长条状异物造成的,经过对长条状异物成分分析,发现该长条状异物与基体带钢成分相同,最终确定该缺陷是由于飞剪切尾时水平分速度过高,造成中间坯尾部截面割伤,割伤后的端面在随后的精轧轧制过程中,因与基体结合力较弱,随着轧制的进行形成长条状异物。将飞剪切尾速度滞后率由0调整为-7%后,尾部长条状异物消失,硌印得到消除。  相似文献   

6.
借助SEM及其附件EBSD等检测手段,对不同常化工艺后的稀土微合金化高牌号无取向硅钢试样表层及心部组织进行了表征和分析,研究了常化工艺对稀土微合金化高牌号无取向硅钢组织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常化过程中试样表层与心部存在着不同温度梯度,试样表面更容易发生再结晶行为;800℃×3 min、900℃×3 min的常化工艺不能使试样完全发生再结晶,而1000℃×3 min的常化工艺会使试样再结晶晶粒异常长大;实验钢在900℃×4 min的常化工艺下组织均匀,有利于后续冷轧加工。  相似文献   

7.
采用透射电镜(TEM)观察和第二相析出相关理论对无取向硅钢中氮化物的析出机理及其对晶粒长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合理论计算和检测分析表明,无取向硅钢中氮化物主要为AlN和TiN.含铝无取向硅钢中AlN和TiN在连铸过程优先在晶界形核,随着温度的降低将以位错形核为主.在均热过程中,高牌号无取向硅钢中AlN和低牌号无取向电工...  相似文献   

8.
退火时间对异步轧制无取向硅钢再结晶织构与磁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对高牌号无取向硅钢进行异步轧制,然后在不同时间下进行再结晶退火,研究异步轧制条件下高牌号无取向硅钢再结晶织构随退火时间的演变过程,探讨高牌号无取向硅钢再结晶织构的形成及再结晶织构组分与磁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在750℃再结晶退火过程中,随着退火时间的延长,α织构强度减弱,织构组分逐渐向{111}〈112〉附近聚集,铁损逐渐下降。快慢辊侧再结晶织构类型基本相同,但慢辊侧强度高于快辊侧。  相似文献   

9.
贺立红 《轧钢》2017,34(5):61-66
阐述了冷轧无取向高牌号硅钢瓦楞状缺陷产生的原因和危害,并对调整化学成分、中间罐中添加促进形核元素、控制浇注时的过热度、电磁搅拌、二次电磁搅拌、高温轧制、大压下量粗轧、高温终轧、后段层流冷却、高温卷取+卷取后保温、二次冷轧、常化退火等相关控制方法进行了概述和评价,指出为避免瓦楞状缺陷,最经济、技术成熟的方法是采用常化工艺,也可采用二次冷轧工艺。  相似文献   

10.
在钛焊管的生产过程中,部分钛焊管表面出现了形状不规则的黑斑,不仅降低了成材率,而且增加了生产成本。为找出黑斑形成原因,采用扫描电镜及能谱仪、拉曼光谱仪、金相显微镜对黑斑区域进行了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黑斑区域碳含量较高,且拉曼图谱有锐利的D峰和G峰,为表面附着的碳化物。结合生产过程认为,黑斑是由于生产线运动部件处的润滑脂混入乳化液后,被乳化液带到钛焊管表面,在高温退火时碳化形成的。通过控制运动部件的润滑脂用量、增加清理溢出润滑脂的频率、给乳化液设置过滤装置和增大清洗水的压力等措施,有效解决了钛焊管表面的黑斑问题。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一次冷轧法生产高牌号硅钢组织织构的演变情况。结果表明,常化处理后钢板断面组织发生充分再结晶及晶粒长大,经冷轧退火后金相组织为典型高牌号大晶粒组织形态。热轧板表面与心部织构的差异及其在后续冷轧过程的演变表明,取向变化规律先在{001}110附近聚集,再转向{112}110附近,随后逐渐向{111}聚集;退火后成品板织构中{111}//轧面织构较常化板、冷轧板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2.
良好的表面质量对于冷轧无取向硅钢十分重要,表面质量控制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能否向高端用户供货的关键因素之一,尤其是表面缺陷的种类、数量及部位等控制水平更成为衡量产品表面质量好坏的重要指标。文章叙述了本钢冷轧无取向硅钢生产初期经常出现的表面缺陷的种类,分析了各表面缺陷产生的主要原因,包括工艺、技术、设备以及管理等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通过对相关生产工艺的优化,并加强对关键影响因素的控制,取得了显著效果,有效提高了无取向硅钢产品表面质量。  相似文献   

13.
热轧组织对冷轧无取向硅钢退火织构及组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不同加热温度处理的热轧低硅钢带进行了冷轧及退火实验,分析了热轧钢带的组织对冷轧无取向硅钢再结晶退火过程中的组织及织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热轧组织对冷轧无取向电工钢冷轧板再结晶组织及织构演变有重要影响;等轴晶粒组织的热轧钢带比混晶组织的热轧钢带冷轧后再结晶退火快,且退火后晶粒尺寸均匀;随着等轴晶粒尺寸增加,冷轧退火后形成的冷轧硅钢{110}类型的织构增强,{100}类型的织构减弱;表明热轧组织为等轴晶粒时,不利于冷轧无取向硅钢磁性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4.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冷轧高牌号无取向硅钢的生产工艺,对常化处理、冷轧工艺和退火处理各工序的工艺进行了分析和试验,所得试验硅钢片性能达到国标规定的50W290的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15.
生产现场发现水基乳化液润滑冷轧铝及铝合金板,沿着轧制方向板材边缘的上、下表面几乎对应地出现明显的白色腐蚀条纹.试验以冷轧1100纯铝板为研究对象,采用SEM,XPS等测试分析手段对其表面腐蚀成分及腐蚀机理进行研究.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铝材腐蚀面的成分是A100H.  相似文献   

16.
轧钢信息     
《轧钢》2012,(6):3+17+23+58
宝钢成功掌握高牌号硅钢的连轧生产技术今年以来,宝钢股份有限公司1550mm酸洗-轧机联合机组轧制硅含量大于3.1%的高牌号无取向硅钢平均每月超过3000t,标志着该机组具备了批量稳定轧制该规格产品的能力。无取向硅钢产品序列中,硅含量大于2.6%的产品属于高牌号序列。受工艺特点限制,高牌号无取向硅钢一般采用单机架轧制,而酸洗-轧机联合机组一般轧制中、低牌号无取向硅钢。为进一步提高高  相似文献   

17.
采用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测定50SW1300冷轧无取向硅钢中不同尺寸范围晶粒的含量,利用主成分回归分析法,综合研究不同尺寸范围晶粒的含量对无取向硅钢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主成分回归分析法能够从不同尺寸范围晶粒的含量的多个影响因素中获取主要的因素,定量研究它们对无取向硅钢磁性能的影响规律。分析表明,无取向硅钢的铁损与不同尺寸范围晶粒的含量之间存在着可靠的多元线性关系,在一定范围内,较大尺寸晶粒的含量越多,其对铁损优化的作用越明显;而无取向硅钢的磁感与不同尺寸范围晶粒的含量之间并无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冷轧压下量对一种含硅3%无取向硅钢的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冷轧压下量的降低,无取向硅钢的晶粒变粗大,晶粒均匀度较差,织构明显改善,磁感应强度有所提高;冷轧压下量对无取向硅钢铁损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9.
选用含Nb高强度无取向硅钢作为分析对象,研究其在全工艺流程(热轧、常化、冷轧、退火)中的组织和织构变化。结果表明:由于形变和温度场的分布原因,该无取向硅钢热轧板形成组织分层,表层为再结晶组织,中心层为带状回复组织,次表层为再结晶和回复组织。同时厚度方向表现出很大的织构梯度,但织构梯度随着形变和再结晶会不断弱化。常化后带状组织消失,再结晶晶粒发生了充分长大,织构弥散强度降低。冷轧后,无取向硅钢的组织主要表现为沿轧制方向伸长的带状组织,织构以α线织构和γ线织构为主。退火后该无取向硅钢变形组织消失,完全再结晶,但晶粒不均匀,织构为γ线织构和和少量对磁性有利的η线织构。  相似文献   

20.
采用EBSD分析技术对冷轧无取向电工硅钢和冷轧取向电工硅钢的晶粒取向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无取向电工硅钢轧制表面的OIM图呈多种颜色分布,晶界取向差在18.9°~37.4°之间,晶粒度6.0~10.0级,在反极图上,(001)、(101)和(111)晶面有漫散的织构存在。取向电工硅钢轧制表面的OIM图的色彩单调,晶粒粗大,晶界取向差在7.9°~16.0°之间,在反极图上,仅(101)晶面有锋锐的织构,(001)和(111)晶面没有织构存在。根据OIM图和反极图的分析,可以鉴别电工硅钢的晶粒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