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在颈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手术中,应用超声骨刀进行截骨操作的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5-2017-05行颈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手术的61例患者,其中29例术中采用超声骨刀进行椎板切除,作为观察组;另32例则采用高速磨钻,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单节段椎板切除时间、单节段手术出血量,以及术后1周的颈椎JOA评分改善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单节段椎板切除时间及手术出血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观察组术后1周的平均JOA改善率达到(51.3±17.6)%,对照组为(53.2±15.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1例术中发生硬膜撕裂,观察组无一例发生硬膜撕裂、脊髓神经损伤等事件。结论在颈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手术中应用超声骨刀进行截骨操作,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且安全可靠,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颈后路椎板减压联合椎间孔切开减压术与单纯颈后路椎板减压术治疗多节段颈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6-06-2019-06诊治的45例多节段颈椎退行性疾病,22例采用颈后路椎板减压联合椎间孔切开减压术治疗(观察组),23例采用单纯颈后路椎板减压术治疗(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在颈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术中应用超声骨刀的安全性及对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4月—2017年4月52例因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of cervical spine,C-OPLL)行颈后路椎板扩大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posterior cervical laminectomy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PCLDF)患者临床资料。按术中是否使用超声骨刀分为超声骨刀组(A组,20例)和传统枪式钳减压手术组(B组,3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身高、术前血红蛋白及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1 d血红蛋白、术后6个月JOA评分,并计算JOA改善率。结果 A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B组(P0.05);两组术后引流量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 d血红蛋白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1 d B组血红蛋白略高于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60,P=0.214)。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0个月,平均7.6个月。所有患者术中及术后均无C5神经麻痹、硬膜撕裂、感染、硬膜外血肿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输血过敏、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发生。两组术后6个月JOA评分均较术前改善(P0.05);术后6个月两组间JOA评分及改善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LDF治疗C-OPLL术中使用超声骨刀安全可靠,减压效果与传统枪式钳一致,但具有明显缩短手术时间以及减少术中出血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后路椎板切除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联合椎间孔切开术治疗脊髓合并神经根受压的混合型颈椎病疗效。方法 2010年1月-2012年1月,采用颈后路椎板切除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联合椎间孔切开术治疗58例混合型颈椎病患者。男31例,女27例;年龄41~72岁,平均52.7岁。病程3~15年,平均5.4年。术前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为(7.8±1.3)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6.8±1.7)分。椎间盘突出伴黄韧带肥厚37例,椎体后缘骨赘形成11例(骨赘椎管占有率为51.7%±18.1%),颈椎不稳合并椎间盘突出10例。颈椎曲度为(—5.5±12.5)°。螺钉固定节段:C3~7 29例,C4~7 19例,C3~6 10例;共切开椎间孔135个,平均每例2.33个。结果手术时间167~260 min,平均204 min;术中出血量为210~378 m L,平均273 m L。术中无椎动脉、神经根损伤发生。术后1例发生皮下血肿,8例轴性疼痛;均无颈神经根麻痹症状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1~4.3年,平均3.4年。术后2年,JOA评分为(14.1±1.7)分,显著高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672,P=0.000);JOA评分改善率为68.5%±21.9%。VAS评分为(2.1±1.1)分,较术前显著降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168,P=0.000)。影像学复查示,1例邻近节段发生退变,但未出现临床症状;随访期间无螺钉松动、无假关节形成。术后5 d及2年颈椎曲度分别为(13.6±5.1)、(13.2±4.8)°,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11例骨赘椎管占有率为36.5%±10.4%,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21,P=0.000);随访期间骨赘残余压迫逐渐吸收。结论对脊髓合并神经根受压的混合型颈椎病,采用颈后路椎板切除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联合椎间孔切开术治疗可获得满意疗效。术中扩大椎板切除(椎板切除和椎间孔切开)能充分缓解脊髓及神经根受压症状,侧块螺钉内固定在纠正颈椎曲度的同时,可进一步降低脊髓及神经根张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在颈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术中应用超声骨刀的安全性及对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4月—2017年4月52例因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of cervical spine,C-OPLL)行颈后路椎板扩大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posterior cervical laminectomy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PCLDF)患者临床资料。按术中是否使用超声骨刀分为超声骨刀组(A组,20例)和传统枪式钳减压手术组(B组,3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身高、术前血红蛋白及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1 d血红蛋白、术后6个月JOA评分,并计算JOA改善率。结果 A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B组(P<0.05);两组术后引流量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 d血红蛋白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1 d B组血红蛋白略高于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60,P=0.214)。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0个月,平均7.6个月。所有患者术中及术后均无C5神经麻痹、硬膜撕裂、感染、硬膜外血肿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输血过敏、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发生。两组术后6个月JOA评分均较术前改善(P<0.05);术后6个月两组间JOA评分及改善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LDF治疗C-OPLL术中使用超声骨刀安全可靠,减压效果与传统枪式钳一致,但具有明显缩短手术时间以及减少术中出血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全椎板切除后路减压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髓型颈椎病 (cervicalspondyloticmyelopathy ,CSM)被定义为继发于脊髓外部压迫或其血供障碍 ,或二者的脊髓功能障碍。压迫和血供障碍是由脊椎退行性疾病所致[1] 。颈椎的退行性变也许应定义为受累的结构对持续的撕磨劳损影响的解剖学的顺应。在此过程中发生了组织结构的改变。出现关节囊、韧带的增厚、韧带钙化及相应的骨形成。由于这些改变主要归因于机械因素 ,因此似乎有理由对其进行机械性治疗———外科手术来祛除病因和症状[2 ] 。我院自 1995年 4月— 2 0 0 1年 4月 ,采用单纯颈椎后路减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4 8例 ,手术效果满…  相似文献   

7.
椎板切除对颈脊髓前部受压减压效果的生物力学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椎板切除对颈脊髓前部受压的减压效果。方法:采用新鲜成年尸体的完整脊柱7具,将小型压力传感器置入椎管,对颈脊膜脊髓由前向后致压,致压深度分别为椎管矢状径的20%、30%和40%,记录颈椎椎板切除前后不同致压深度下脊膜脊髓受压压力的变化以及硬膜囊的位移。结果:传感器致压深度达到椎管矢状径的40%,脊膜脊髓的前部受压压力3.86kPa,硬后壁上测得的压力为0.38kPa;椎板切除后颈脊膜脊髓受  相似文献   

8.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15):1347-1352
[目的]探讨采用有限椎板切除减压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与传统全椎板切除减压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并进行对比研究。[方法]在63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中(年龄5268岁,平均61.3岁),30例采用有限椎板切除减压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33例采用传统全椎板切除减压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观察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并发症的差异。术前、术后随访时分别采用ODI和VAS评分进行相关功能评价。随访时间最少为2年。[结果]两组患者术后下肢痛VAS、ODI评分较术前均明显下降,无明显差异。但有限椎板切除减压组患者的腰背痛VAS评分明显优于全椎板切除减压组(P<0.01),并且其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明显少于后者。[结论]两种手术方法对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均有较好的效果。但有限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下腰痛效果明显优于全椎板切除减压术,前者术中创伤较少,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且保留了竖脊肌、棘突、棘间和棘上韧带,并对这些脊柱后部结构元素进行解剖重建,起到了维持术后腰椎稳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利用有限元方法分析比较不同椎板减压范围对脊柱动态内固定BioFlex系统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利用Mimics 10.01三维重建软件建立正常L3~L5几何模型并利用ProE逆向工程软件建立BioFlex系统几何模型,按临床术式进行组装并导入ANSYS Workbench 14.0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前处理建立四种L3~L5三维有限元模型:完整状态L3~L5模型(INT组),L4-L5椎板减压+1/2关节突切除+Bioflex模型(MF-BF组),L4-L5椎板减压+全关节突切除+Bioflex模型(TF-BF组),L4-L5椎板减压+髓核摘除+Bioflex模型(D-BF组);在各模型L3椎体的上表面以及上关节突的关节面轴向予1200N载荷和8Nm、8Nm、6Nm、4Nm力矩下模拟人体腰椎正常生理轴向载荷、前屈、后伸、侧弯和扭转,L5椎体的下表面及下关节突表面各节点六个方向自由度完全固定。测量各模型固定节段和邻近节段的活动度以及邻近节段的髓核间应力与关节突应力,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椎板减压并置入动态内固定Bioflex系统后,脊柱固定节段的活动度各减压组较INT组明显减小(P<0.05),其中TF-BF组前屈活动度减小幅度最大达77.2%,MF-BF组后伸、侧弯、旋转活动度减小幅度最大分别达37.4%、67.2%、83.1%;邻近节段的活动度各减压组较INT组增大(P<0.05),其中MF-BF组前屈活动度增大幅度最大达22.9%,TF-BF组后伸、侧弯活动度增大幅度最大分别达18.2%、32.1%,DF-BF组旋转活动度增大幅度最大达13.8%。不同状态下固定节段及邻近节段活动度MF-BF组、TF-BF组及D-BF组间波动幅度不大,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邻近节段关节突应力及髓核间应力各减压组较INT组明显增大(P<0.05),其中TF-BF组关节突应力在后伸、旋转活动时增大幅度最大分别达81.6%、77.3%,DF-BF组关节突应力在侧弯活动时增大幅度最大达60.5%,DF-BF组髓核间应力在前屈活动时增大幅度最大达46.6%,MF-BF组髓核间应力在后伸、侧弯、旋转活动时增大幅度最大分别达11.8%、63.5%、51.3%;邻近节段的关节突应力与髓核间应力在不同状态下各减压组间波动幅度不大,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置入BioFlex系统后脊柱固定节段的活动度明显减小,邻近节段的活动度增大,固定与邻近节段活动度不随椎板减压范围的改变而明显改变;邻近节段关节突应力及髓核间应力明显增大,其大小不随椎板减压节段范围的改变而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0.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 (LSS)的治疗一般采用传统的全椎板切除减压 ,切除范围较大 ,包括棘突、双侧椎板及部分关节突等 ,术后易引起脊柱不稳、硬膜外广泛瘢痕粘连继发医源性椎管狭窄等腰椎术后失败综合征。自 1 995年 9月~2 0 0 1年 3月应用有限的椎板切除 (保留棘突、棘上韧带、棘间韧带 )椎管减压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 6 1例 ,其中 9例同时行后路内固定植骨融合术 ,取得了满意效果。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6 1例 ,男 2 8例 ,女 33例。年龄 4 1~70岁 ,平均 5 6岁。有腰痛及单侧或双侧下肢神经性间歇性跛行者 32例 ,单纯间歇性…  相似文献   

11.
有限椎板切除减压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LSS)的治疗一般采用传统的全椎板切除减压,切除范围较大,包括棘突、双侧椎板及部分关节突等,术后易引起脊柱不稳、硬膜外广泛瘢痕粘连继发医源性椎管狭窄等腰椎术后失败综合征。自1995年9月~2001年3月应用有限的椎板切除(保留棘突、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椎管减压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61例,其中9例同时行后路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取得了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半椎板切除减压术和全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对腰椎管狭窄症(LSS)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06例LSS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53例。A组患者实施半椎板切除减压术,B组实施全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2组均随访观察2 a,对比2组治疗效果。结果 2组治疗优良率、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较B组明显缩短,术后腰痛VAS评分较B组明显降低,JOA评分较B组明显升高,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全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采用半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LSS,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13.
马旭东  高海  孔雷  张文志  黄炎 《颈腰痛杂志》2022,(6):835-837+841
目的 比较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posterior cervical expansive open-door laminoplasty, EODL)与颈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术(posterior cervical laminectomy and fusion, PCLD)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12月在本院行颈椎后路手术的56例患者,其中行EODL手术(EODL组)和PCLD手术(PCLD组)各28例。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以及末次随访时的改良JOA评分、VAS评分和手术前后的颈椎C2-7 Cobb角变化进行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改良JOA评分和VAS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末次随访的C2-7 Cobb角均显著降低(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CLD组的术中出血量显著高于EODL组(P<0.0...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自制锚钉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ELAP)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32例行ELAP的患者术中使用自制侧块锚钉"门轴"侧固定。采用JOA评分及影像学检查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32例锚钉置入过程均顺利,无血管、神经损伤。手术时间75~160(96±12.6)min,术中出血量180~800(280±48.6)ml。术后脑脊液漏1例,无脊髓损伤、硬膜外血肿等并发症发生。31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28个月。疗效评价:JOA评分11~16(14.2±3.2)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善率为(56.1±8.5)%,优良率为92%。C5神经根麻痹6例、轴性症状11例,均对症处理后症状好转。影像学显示:患者门轴侧均得到骨性愈合,同节段椎管前后径增加22%±9.0%,锚钉无松动,无颈椎不稳、椎板塌陷及再关门现象。结论 ELAP中使用自制锚钉操作简单、安全性高、价格低廉,并能有效维持椎板于开门状态,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19):1751-1755
[目的]比较观察研究颈后路椎管扩大减压微型钛板固定椎板成形术与传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减压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3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随机分为2组,其中观察组为微型钛板组16例,对照组为传统单开门组16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症状改善情况JOA评分,末次随访术后椎板开门角度,术后测量颈椎曲度(颈椎侧位X线片上C2与C7椎体后壁切线之间夹角)的改变,以及轴性症状发生率,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对比情况。[结果]经术后6个月2年的随访,微型钛板固定组术后6个月JOA评分改善率为60.5%±17.0%,传统单开门组为58.2%±9.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型钛板固定组末次随访时椎板开门角度为(42.3±3.5)°,传统单开门组为(39.5±4.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型钛板固定组术后6个月颈椎曲度为(18.5±4.8)°,与术前(18.2±4.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单开门组术后6个月颈椎曲度为(16.9±5.6)°,与术前(19.5±6.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型钛板固定组术后6个月轴性症状发生率为4/16,明显低于传统单开门组的9/1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无1例出现C5神经根麻痹。[结论]颈后路椎管扩大减压微型钛板固定椎板成形术和传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减压术均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但颈后路椎管扩大减压微型钛板固定椎板成形术更有效防止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再关门,减少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率和颈椎曲度的丢失,是治疗颈椎病的一种理想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6.
硬膜外纤维化与椎板切除范围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硬膜外纤维化与椎板切除范围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对腰间盘术后有症状患者的CT片椎板切除宽度及高度的测量,来研究硬膜外纤维化影像分级与椎缺损范围的联系。结果:硬膜囊后方的纤维化严重程度与椎板切除范围在统计学上有显著相关性,硬膜囊前方的纤维化与之无相关性。结论:(1)椎板缺损越大硬膜外后方纤维化越严重;(2)硬膜外纤维化的来源于原位,减少创伤、彻底止血才是防治硬膜外纤维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寰枢椎不稳的颈后路手术治疗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 对寰枢椎不稳的颈后路手术治疗进行探讨。方法 共78例患者,男57例,女21例;年龄3-78岁,平均42岁。其中齿突骨折(新鲜骨折、陈旧骨折、骨不连)38例,齿突游离小骨15例,寰椎横韧带断裂8例,寰枢椎肿瘤6例,枕颈部发育畸形6例,寰椎椎弓陈旧性骨折5例。78例均行颈后路手术,包括枕颈融合术32例,其中单纯植骨融合11例,辅以CD-Cervical内固定11例,Cervifix内固定10例;寰枢椎融合术46例,其中钢丝钛缆内固定37例(9例同时行寰枢椎经关节间隙螺钉内固定术),Apofix椎板夹内固定9例。结果 78例均获随访,时间6个月-18年,平均38.4个月。骨性愈合75例,不愈合3例。术前合并神经系统症状38例,术后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20例,明显改善11例,轻度改善3例,无改善2例,加重2例。结论 对于由寰枢椎骨折脱位、畸形、肿瘤及横韧带断裂等引起的寰枢椎不稳,应早期进行后路融合术。充分控制寰枢椎活动,精心准备植骨床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交叉椎板切除扩大减压治疗颈椎管狭窄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9.
因伤病引起颈椎间盘退变、椎体后缘骨质增生、椎间隙变窄、黄韧带增厚、颈椎变短等诸因素都能使颈椎椎管直接或间接变狭窄。国内对颈椎管狭窄多采用后路单开门、双开门和椎板切除减压治疗,手术的临床效果各家报道不一,但仍有部分患者自觉症状改善不明显,甚至加重,可能与减压不彻底有关。我们采用交叉椎板切除扩大减压治疗颈椎管狭窄症36例,达到了减压的目的。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36例中男29例,女7例,年龄48~65岁,平均57.6岁;病程6个月~8年4个月,平均3年7个月;致病因素:长期坐位工作26例,有外伤史10例。12 临床表现 四肢麻木、无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椎板间隙减压黄韧带切除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效果。方法:对16例以黄韧带退变增生为主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后路椎板间开窗黄韧带切除减压术,对其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全组病例随访时间6个月~3年,优7例,良6例,优良率为81.4%,未出现脊髓损伤、颈椎不稳及术后鹅颈畸形等并发症。结论:后路椎板间减压黄韧带切除术是治疗以黄韧带退变增生为主要病变的脊髓型颈椎病的一种有效方法,其创伤小、操作简单,术后颈椎稳定性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