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对自制超支化聚酯用十六烷基环氧丙基二甲基氯化铵(EDAC16)进行季铵化改性,得到碱减量促进剂超支化聚酯季铵盐(QHPE),并将其应用于涤纶织物的碱减量处理中.结果表明,该促进剂对涤纶碱减量有较明显的促进作用,QHPE用量、烧碱用量、处理时间和处理温度对涤纶织物碱减量有一定的影响,促进剂的用量宜控制在0.016 g左右.  相似文献   

2.
为使超细涤纶纤维织物具有真丝织物的效果,需对其采用碱减量处理。主要研究了碱减量处理对超细涤纶纤维织物性能的影响,阐述了超细涤纶纤维织物碱减量实验的基本方法,以减量率、断裂强力、吸水性、硬挺度和染色表观色深K/S等指标表征超细涤纶纤维织物减量处理的性能。通过对碱减量处理后超细涤纶纤维织物服用性能的测试和比较,综合考虑织物碱减量处理的效果,确定了烧碱用量、碱促进剂种类和用量。通过正交分析法,优化超细涤纶纤维织物减量处理工艺处方和工艺条件,得出超细涤纶纤维织物碱减量的最佳工艺为:碱的浓度为5 g/L,促进剂浓度为0.8 g/L,时间为60 min,温度为85℃,浴比1∶30。  相似文献   

3.
《丝绸》2016,(1)
采用在涤纶碱减量处理浴中添加涤纶分散染料染色载体苯甲醇的方法,研究苯甲醇、氢氧化钠和阳离子促进剂用量,以及碱减量温度和时间等工艺因素对涤纶碱减量效果的影响,测试碱减量涤纶织物的减量率、强力损失率和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测试样形貌。研究结果表明:涤纶织物的减量率随苯甲醇、氢氧化钠、阳离子促进剂用量,以及碱减量温度和时间的增加而提高,涤纶碱减量的最佳工艺为促进剂10-10-10 1.5×10-4mol/L,苯甲醇30 m L/L,氢氧化钠10 g/L,80℃处理40 min,碱减量处理后涤纶织物的减量率为21.75%,强力损失率为29.54%,经过碱减量处理后纤维表面被"剥蚀"。  相似文献   

4.
促进剂1242在聚酯碱减量加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常淑贞 《印染》1994,20(11):29-31
本文介绍了聚酯碱减量促进剂1242的合成及其应用情况。同时就碱浓、促进剂用量、温度、时间及浴比对碱减量作用的影响进行了讨论。经厂家试用结果表明,促进剂1242对涤纶碱减量的效果明显,且优于其他促进剂。  相似文献   

5.
涤纶仿毛织物碱减量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了涤纶仿毛织物碱减量处理中碱剂NaOH、促进剂1227用量对减量率、织物强力的影响,碱减量处理改善了涤纶仿毛织物的透气性、吸湿性、光泽、手感、悬垂性,使其具有毛织物的滑、挺、糯风格,色泽丰满。  相似文献   

6.
文章探讨碱减量工艺参数对共聚型大有光直纺聚酯FDY织物减量率的影响,并与均聚型大有光聚酯FDY织物碱减量处理效果进行比对分析。结果表明:共聚型大有光直纺聚酯FDY织物减量率与碱用量、时间、温度呈线性增长关系;在相同减量率的条件下,共聚型大有光直纺聚酯FDY织物的减量率是均聚型大有光聚酯FDY织物的5~6倍,且废水中的化学需氧量(COD)数值小于均聚型大有光聚酯FDY织物。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决聚酯纤维碱减量耗碱量多、耗能大的问题,将载体苯甲醇应用于聚酯碱减量处理,研究了促进剂用量、苯甲醇用量、Na OH用量、减量温度和时间对聚酯碱减量效果的影响,测试了聚酯织物处理后的强力和SEM。结果显示:Na OH 2.5 g/L、CTAB 4×10~(-4)mol/L、苯甲醇20 m L/L、98℃保温60 min时聚酯纤维的减量率为17.1%;Na OH 10 g/L、CTAB 0.5×10~(-4)mol/L、苯甲醇20m L/L、98℃保温60 min时聚酯纤维的减量率为12.4%;Na OH 5 g/L、CTAB 4×10~(-4)mol/L、苯甲醇20 m L/L、80℃保温60 min时聚酯纤维的减量率为10.6%。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发现,经过碱减量处理后纤维表面被"剥蚀",通过强力测试发现,织物的强力损失受减量率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8.
《丝绸》2017,(12)
采用溴化1-十四烷基,3-甲基咪唑(1-14)、溴化1-十四烷基,3-己烷基咪唑(6-14)、溴化1-十四烷基,3-癸烷基咪唑(10-14)三只离子液体作为涤纶织物的碱减量促进剂,研究了氢氧化钠和促进剂用量,以及碱减量温度、时间等因素对涤纶织物碱减量的影响,并与常规碱减量促进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比较,测试了碱减量涤纶织物的减量率。结果得出:咪唑类离子液体可用于涤纶织物碱减量加工促进剂,并可有效提高碱减量加工效率,提高碱剂利用率;降低工艺中碱剂的用量,可通过控制工艺温度与保温时间来改变织物的减量率;试验得出促进剂对涤纶碱减量促进效果为10-14CTAB6-141-14,其中咪唑类离子液体促进剂的促进效果与促进剂分子中碳链长度呈现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涤纶织物的一种碱减量工艺 ,对促进剂用量、液碱用量进行了讨论 ,找出了碱的用量与织物减量率之间的定量关系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涤纶织物的一种碱减量工艺,对促进剂用量,减碱用量进行了讨论,找出了碱的用量与织物减量率之间的定量关系。  相似文献   

11.
涤纶燃烧因出现熔滴现象而甚少被用于阻燃防护服,文章采用自制阻燃剂对涤纶和毛织物进行阻燃处理,阻燃效果较好,并探讨了毛/涤混纺织物的阻燃性及断裂强度。结果表明:自制的氮磷复合阻燃剂对涤纶的阻燃级别可达B2阻燃级别,极限氧指数可达28.4%;对毛织物的阻燃效果可达到B1阻燃级别,极限氧指数可达34.7%;阻燃涤纶织物的断裂强力明显高于阻燃毛织物;阻燃毛/涤混纺织物极限氧指数均能达到难燃材料级别,当涤纶含量高于50%时,混纺织物断裂强力高于芳纶等织物。  相似文献   

12.
消防服用外层织物的热防护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消防服外层织物用间位芳纶Nomex和New Star的织物、芳砜纶Tanlon织物、阻燃棉织物及聚苯并咪唑(PBI)纤维与对位芳纶Kevlar混纺织物的热防护性能进行了比较研究。实验结果显示Nomex织物具有较高的热防护性能(TPP),Tanlon及间位芳纶New Star织物热防护性能接近Nomex织物,三者无显著差异。热防护性能较差的阻燃棉织物在TPP实验中的质量损失率大。上述各类织物的热防护性能随着其面密度及厚度的增加而提高。  相似文献   

13.
曹潇琳  钱志华  周岚 《丝绸》2012,(3):9-12,16
优选阻燃剂DP-150和CF-190对涤纶织物进行后整理,研究阻燃剂质量浓度、焙烘温度、焙烘时间和轧液率对阻燃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阻燃剂DP-150和CF-190在涤纶上具有优良的阻燃效果和耐水洗性,经过100次洗涤后,阻燃效果仍可达到国家标准B1级。  相似文献   

14.
为了赋予涤/棉混纺织物良好的阻燃性能,以pH值为5、质量分数为1%壳聚糖溶液和pH值为2、质量分数为1.5%植酸钠溶液,通过静电层层自组装法,对经多巴胺改性后的涤/棉(65/35)混纺织物进行阻燃整理。其中正负离子交替沉积1次记为组装1层,第1层内每次组装15 min,第1层后各次组装时间为5 min,共组装15层。探讨了整理后织物极限氧指数(LOI)、炭长、热重、热释放速率、炭渣形貌等性能。结果表明:多巴胺改性可以提高涤/棉混纺织物的反应性,有利于阻燃整理;整理后织物阻燃性能显著提高,LOI值从未整理时的18.8%提高到28.7%;热分解温度比未整理织物大幅提前,炭渣含量较未整理提高了5.7%;整理后织物点燃时间延长,平均热释放速率(HRR)和峰值热释放速率(PHRR)分别为14.16 k W/m2和51.07 k W/m2,相较未整理涤/棉织物下降了84.62%和78.47%,织物燃烧危险性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5.
采用阻燃剂十溴二苯乙烷(DBPPE)对涤纶百叶窗帘织物进行阻燃整理,探讨了浓度、pH值、轧余率、焙烘温度、焙烘时间对阻燃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正>(上接本刊2011年第7期第9页)3.2合成纤维织物3.2.1 PET纤维织物PET纤维织物的浸轧型阻燃剂多为一些简单无机盐的复配物,这类阻燃剂不耐洗,并且还存在织物表面容易出现盐析、泛白霜等缺点。目前国内广泛采用的PET纤维织物阻燃后整理方法有HBCD  相似文献   

17.
羊毛混纺耐高温阻燃织物的研究与开发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通过对国内阻燃纺织品应用前景的介绍,比较了羊毛混纺阻燃织物的加工方法,指出羊毛与阻燃纤维混纺织成的耐高温阻燃织物具有工艺简单,成本低,阻燃性能好,舒适性好,耐久性强的特点,详细介绍了羊毛与耐高温阻燃纤维,阻燃改性纤维的混纺产品及应用。  相似文献   

18.
接枝阻燃改性粘胶纤维性能测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经接枝阻燃改性后的粘胶纤维进行了阻燃性、热稳定性、力学性能及纤维形态等方面的测试分析。阻燃粘胶纤维的极限氧指数为28.0%,强度为2.84 cN/dtex,短纤维率为9%。DTA数据显示纤维在200~300℃之间吸热,这时纤维的质量损失为40%。与普通粘胶纤维相比,接枝阻燃粘胶纤维的强度仅下降2%,短纤维率增加了3%。用电子扫描显微镜观察接枝阻燃粘胶纤维的表面形态,发现纤维的纵向和横截面都比较光滑,没有明显的缺陷出现。这说明对普通粘胶纤维接枝阻燃改性后,其阻燃性和力学性能已经达到了生产应用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为赋予涤纶/棉混纺织物良好的阻燃性能,采用生物质植酸和尿素合成植酸铵盐,通过轧—烘—焙工艺对涤纶/棉混纺织物进行整理。借助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对合成阻燃剂植酸铵盐进行表征,并研究了整理后涤纶/棉混纺织物的表面形貌、热稳定性、热释放性能、阻燃性能及其阻燃机制。结果表明:整理后涤纶/棉混纺织物的阻燃性能较好,极限氧指数升高至25.6%,在垂直燃烧测试中能够自熄,炭长降低为12 cm,满足GB/T 17591—2006《阻燃织物》中B1级阻燃性能的要求;整理后涤纶/棉混纺织物的热稳定性提高,热释放能力降低;植酸铵盐主要通过膨胀型阻燃机制提高涤纶/棉混纺织物的阻燃性能。  相似文献   

20.
以磷-氮系阻燃剂为工作液研究棉织物阻燃工艺,对棉织物耐久阻燃工艺流程、工艺条件、阻燃效果等进行了介绍。根据阻燃协同效应的理论,采用郑州大学化学系研制的无毒、低烟环保、水溶性极好的Fr~21磷-tK(P-N)系新型阻燃剂进行处理,具有优良的阻燃效果,并且不损伤织物的强力和手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