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容如下: 如图1,在△ABC中。D是BC边上的中点,则有:AB2 AC2=2(AD2 BD2), 这里所要证明的并不是这个定理,而是其一般形式. 在△ABC中,D是BC边或其延长线上一点,且BD:DC=m=1, 求证:AB2 mAC2=(m 1)AD2 m(m 1)DC2.  相似文献   

2.
<正>一、点在三角形内角平分线上探究一如图1,AD是△ABC的内角平分线,P是AD所在直线上一点(P不与A、D重合),BP、CP分别交AC、AB于点E、F,直线EF交BC的延长线于点D′,则AD′是△ABC的外角平分线.证明在△ABC中,由塞瓦定理得BD DC·CE EA·AF FB=1①  相似文献   

3.
<正>三角形面积的推广公式,如图1,在△ABC中,P是直线BC上任意一点,记∠APC=α,则S_(△ABC)=1/2BC·APsinα.证明作AD丄BC于点D,于是S_(△ABC)=1/2 BC·AD①,在Rt△APD中,AD=APsinα,代入①得S_(△ABC)=1/2BC·APsinα.注图1中,若P点与B或C点重合,显  相似文献   

4.
本刊文[1]证明了命题: 命题1 设P1、P2、P3分别是正△ABC三边AB、BC、CA上的点,且AP1=BP2=CP3,直线l为过正△ABC外接圆上任一点P的切线,则P1、P2、P3三点到直线l的距离之和为定值.  相似文献   

5.
定理设D、B层分别在△ABC的边AC和AB上,BD与CE交于点P,AE:EB=m,AD:DC=χ,则 S_(AEFD)=(m·n)/(1 m n)(1/(1 m) (1 (1 n)S_(△ABC) (*) 证明略(留给读者练习) (*)式形式上对称易记,利用它可以简捷地求解一些面积问题。例1 如图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60,E、F分别是AB、BC的中点,AF分别和BD、BD交于G、H,则四边形BHGB的面积是__。(1991年江苏省初中竞赛题)。解在△ABD中,BH:HD=1:2,BE:EA=1,由(*)得  相似文献   

6.
<正>性质1如图1,△ABC中,在CA的延长线上取一点M,使MC=AB,在BA上取一点N,使NB=AC,直线MN交BC于点D,则BD/DC=AC/AB.证明∵MA+AC=MC=AB,∴MA=AB-AC,同理NA=AB-AC,因此MA=NA,对于△ABC及截线DNM,应用梅涅劳斯  相似文献   

7.
定理设D、E、F分别是△ABC的边BC、CA、AB上的点,且BD:DC=CE:BA=AF:FB=λ,AD、BB、CF交成△RQS,P为△RQS内或其边上一点,以S_cS_a、S_b分别表示△PAB、△PBC、△PCA的面积,则当P点位于△RQS顶点时,S_aS_bS_c达到最小值。引理1 设△ABC所在平面为π,作平面π'与π交于直线BC,在π'内作正△A'B'C',使B'C'与BC重合。在AA',使A与A'对应,B与B'对应,C与C'对应,过△ABC内或边上任一点X作AA'的平行线交π'于X',则让X与X'对应,于是建立了π→π'的一一对应,则有 1)D、E、F对应点D'、E'、F'分别位于B'C'、C'A'、A'B'上,且有B'D': D'C'=C'  相似文献   

8.
<正>一、性质图1如图1,D是△ABC的边BC上的任意一点,此时,△ABD和△ACD有公共的顶点A,它们的边BD和CD在同一直线,且这边上的高相等,我们称之为"共底等高三角形",于是可得S△ABD S△ACD=BD CD.利用"共底等高三角形"的这个面积性质来解决一些竞赛题,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解竞赛题1.用面积比求边长例1(19届江苏省竞赛题)如图2,△ABC的边AB=30cm,AC=25cm,点D、F在AC上,点E、G在  相似文献   

9.
1 妙解高考试题,平几确实"给力" 近几年高考中,巧用平几知识破解的试题不少,以下仅举一例. 例1 (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16题)如图1,在△ABC中,D为边BC上一点,BD=1/2DC,∠ADB=120°,AD=2,若△ADC的面积为3-3,则∠BAC= .本题是小题中的大题,其实质是一道平面几何试题.  相似文献   

10.
妙解两则     
张国治 《数学通讯》2010,(11):29-29
例1(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理科高考题16题)在△ABC中,D为边BC上一点,BD=2^-1DC,∠ADB=120°,AD=2,若△ADC的面积为3-√3,则∠BAC=________。  相似文献   

11.
贺斌 《中学数学》2006,(3):43-44
设P为△ABC内部或边界上任意一点,从P分别向三边BC、CA、AB所在直线作垂线,垂足分别为D、E、F.设△ABC的三边长BC=a,CA=b,AB=c,内切圆半径为r,PD=r1,PE=r2,PF=r 3.文[1]证得如下结论:  相似文献   

12.
<正>图1模型如图1,在直线l的同侧有两点A、C,在直线l上找一点B使AB+BC的值最小.如图1,显然我们先找到点A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A′,连结A′C交直线l于点B,则此时AB+BC=A′C最小.证明简单,这里从略.生长点一一个动点图2例1(第16届希望杯赛题)如图2,正△ABC的边长为a,D是BC的中点,P是AC上的动点,连结PB和PD得到△PBD.求:(1)当点P运动到AC的中点时,△PBD的周长;(2)△PBD的周长的最小值.简析(1)略;(2)△PBD中,因为点B和点D是定点,所以BD的长度唯一确定,又正△ABC的边长为a,即BD=12a,所以若求△PBD的周长的最小值,只需求出PB+PD的最小值即可,此时已经  相似文献   

13.
<正>1998年加拿大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第4题为:如图1,在△ABC中,∠BAC=40°,∠ABC=60°,D和E分别是边AC和AB上的点,使得∠CBD=40°,∠BCE=70°,F是直线BD和CE的交点.证明:直线AF和直线BC垂直.  相似文献   

14.
设P是△ABC所在平面内任意一点,AP,BP,CP交直线BC,CA,AB分别于D,E,F,则称△DEF为点P关联△ABC的内接三角形.本文得到了此类内接△DEF与△ABC面积关系的统一公式.即定理设P是△ABC所在平面内的一点,△DEF是P关联△ABC的内接三角形,若有向线段的比,则有Ceva定理知2lA人一1.先证P在凸ABC内的情形.如图1,由于次证P在凸ABC外的情形.如图2,因凸ABC三边所在直线以及过凸ABC三顶点与三边的平行线,六条直线将凸ABC外面的部分划分为15个不同的区域U中一1.2,…,15).这些区域可归结为四类:UI-U3为…  相似文献   

15.
<正>一、性质在△ABC中,AB=AC,D是BC上一点.则AB2=AD2=AD2+BD·DC.证明如图甲所示.作AH⊥BC于点H,则BH=CH.由勾股定理得AB2+BD·DC.证明如图甲所示.作AH⊥BC于点H,则BH=CH.由勾股定理得AB2=AH2=AH2+BH2+BH2=AD2=AD2-DH2-DH2+BH2+BH2=AD2=AD2+(BH2+(BH2-DH2-DH2)=AD2)=AD2+(BH+DH)(BH-DH)=AD2+(BH+DH)(BH-DH)=AD2+BD·DC.注当点D在边BC的延长线上,则  相似文献   

16.
在△ABC中,D、E分别是BC、CA边上的点,AD与BE相交于F.若BD:DC=α,CE:EA=β,试求比值S△ABF:S四边形CDFE.  相似文献   

17.
也谈一个定值命题的推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 [1]证明了下面的命题 :命题 1 设P1、P2 、P3分别是正△ABC三边AB、BC、CA上的点 ,且AP1=BP2 =CP3,直线l为过正△ABC外接圆上任一点P的切线 ,则P1、P2 、P3三点到直线l的距离之和为定值 .文 [2 ]用解析法给出上面命题一个简洁证明 ,并将其“推广”为 :命题 2 设P1、P2 、P3分别是△ABC的三边AB、BC、CA上的点 ,且AP1∶P1B =BP2 ∶P2 C =CP3∶P3A =λ ,以△ABC的重心G为圆心 ,定长R为半径作⊙ (G ,R) ,直线l是⊙ (G ,R)的任意一条切线 ,则P1、P2 、P3三点到直线l的距离之和为定值 (3R) .笔者认为 ,命题 2是假…  相似文献   

18.
<正>探究一如图1,在△ABC中,D是BC的中点,M在CD上,AD、AM为∠BAC的等角线,P是直线AM上一点(P不与A、M重合),BP、CP分别交直线AC、AB于点E、F,直线EF交BC的延长线于点N,则AN是△ABC的外接圆切线.先证明一个引理.引理1如图2,在△ABC中,P是BC延长线上一点,若满足AB2/AC2=BP/CP,则AP是△ABC的外接圆切线.  相似文献   

19.
<正>(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第19题)记△ABC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已知b2=ac,点D在边AC上,BDsin∠ABC=asinC.(1)求证:BD=b;(2)若AD=2DC,求cos∠ABC.试题中(1)的证明较为简单,过程如下:如图1,在△ABC中,由正弦定理可得b sin∠ABC=c sinC.与BDsin∠ABC=asinC相乘得BD·b=ac=b2=ac,点D在边AC上,BDsin∠ABC=asinC.(1)求证:BD=b;(2)若AD=2DC,求cos∠ABC.试题中(1)的证明较为简单,过程如下:如图1,在△ABC中,由正弦定理可得b sin∠ABC=c sinC.与BDsin∠ABC=asinC相乘得BD·b=ac=b2?BD=b.  相似文献   

20.
一个面积比的巧解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 ABC中 ,D、E分别是 BC、CA边上的点 ,AD与 BE相交于 F.若 BD∶ DC =α,CE∶ EA =β,试求比值 S△ ABF∶ S四边形 CDFE.解 由 BD∶ DC=α联想到物理学中线段两端点质点的质量比 ,则线段 BC两端点B、C的质量分别为 1、α,其重心 D的质量为( 1 +α) .同理线段 CA两端点 C、A的质量分别为α,αβ,其重心 E的质量为 (α +αβ) .图 1则   AFFD=α + 1αβ ,所以  AFAD=α + 11 +α +αβ.又   DFFA=αβ1 +α,所以  DFDA=αβ1 +α +αβ.易知  BDBC=α1 +α,  CECA=β1 +β.于是  S△ BDFS△ AB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