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细菌L型三种类型菌落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从多年临床分离和人工诱导观察到L型菌落有三种基本类型:“油煎蛋”样(典型L型)、颗粒(G)型和丝状(F)型。经0.45μ微孔滤膜、细胞壁染色、电镜及返祖等研究证明为L 型。三种菌落不仅在L 型平板表面和液体培养基中生长,甚至在试管壁上也可见到。同时介绍在管壁观察菌落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细菌形态上的变异已有所见,变异后的细菌有时鉴定困难,如细菌L型是细菌的细胞壁缺陷,其菌落形态有3种:即“油煎蛋”样(典型L型),颗粒(G)型和丝状(F)型。此三种菌落可以互相转变’‘’。有关L型细菌已有报道,常见的菌落为G型,F型菌落少见,且难以返沮,鉴定不易。作者从一例新生儿病程不同时期血液中培养出细菌,其L型菌落形态为G型和F型,经鉴定均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现作如下介绍:1病历摘要患儿为孕川周早产后4.5小时于1994年3月24日入院,诊断为早产儿生活力不足、两周后出现心肺功能衰竭,继而出现反复发热并呈驰张热…  相似文献   

3.
分枝杆菌L型的诱导及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异烟肼(INH)诱导分枝杆菌形成L型,并观察其形态、细胞结构及染色性的变化.方法在92-3 TBL液体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浓度INH,分别接种H37Ra、牛型结核杆菌和堪萨斯分枝杆菌,抗酸染色观察细菌形态及染色性的变化.结果诱导H37Ra与牛型结核杆菌,INH浓度以1.25μg/ml为最佳,生成的L型呈缠绕成团的长丝体,涂片不易散开,抗酸染色阴性,偶见菌体内有抗酸阳性球状体,细胞壁染色示菌体浓染缺壁.诱导堪萨斯分枝杆菌以10μg/ml浓度INH为最佳,杆菌型与L型丝状体一直并存,细胞壁染色示丝状体浓染缺壁.扫描电镜示L型株呈缠绕成团的长丝状,丝状体可见分枝,偶见有成堆的圆球体.透射电镜示L型株长丝体和圆球体细胞壁缺失,菌体内电子密度较低.微区图谱分析显示H37Ra诱导生成的L型稳定株细胞膜厚度的平均值(44 995nm)明显大于原菌型细胞膜与细胞壁厚度之和的平均值(27 969nm),P<0.001.结论INH临床应用中耐药菌株的出现,可能与其有关;液体培养基中诱导的分枝杆菌生成L型以丝状体为多见.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49岁.腹泻,粪便镜检脓细胞满视野,T38.5℃,口服头孢力新5天后症状消失.一周后又发热但无腹泻,T37.8℃.口服头孢力新4天无效,改用头孢环乙烯仍无效.血L型培养为甲型到伤寒沙门菌L型,以四环素治疗痊愈.随访3个月,无复发.细菌学鉴定血和粪便常规培养均阴性,血L到培养4天见颗粒状物生长.转种L型平板,置35℃CO2箱48h后,G型、F型和L型3种菌落形态均有.染色见革兰阴性长丝状菌和多形态菌,细胞壁缺壁.本菌在L型平板上培养2次,再转种血平板置35℃24h,有回复菌落,直径2mm,灰白色、扁平、光滑湿润、不溶血,染色…  相似文献   

5.
我室自1990年10月,对临床血液、尿液进行L型细菌增菌培养,发现有较多的污染菌.现将识别L型平板上污染菌的几点体会介绍如下.1.菌落识别法在L 型平板上有菌落生长,但低倍镜下观察无G 型、L 型、F 型菌落或菌落呈弥漫状生长,应视为污染菌.2.菌落百分比识别法致病菌呈L 型或细菌型  相似文献   

6.
王安潮 《新医学》1998,29(3):121-121
细菌L型是细菌的细胞壁缺陷型。它可自发产生,但多数是在作用于细胞壁的抗生素及其他因素(理、化及生物学因素等)的诱导下形成。细菌L型由于细胞壁缺陷,类似病毒或支原体,失去原型菌的一些生物学特性。细菌L型的主要特点有:1细胞壁缺如或不完整。2形态多形性,有颗粒状、长丝状、圆球体和巨形体等。3可复原为原型菌。4染色可变性。5对低渗透压敏感。6培养的菌落呈“油煎蛋”样。7致病力较原型菌明显减弱。8引起的病理改变多为间质性炎症。9对作用于细胞壁的抗生素耐药,而对作用于细胞质的药物敏感。由于上述特点,细菌L型引起的病变、临床表…  相似文献   

7.
邓维秀  李亚玲  唐微 《检验医学》2010,25(3):185-187
目的了解血平板分离培养细菌L型的特性及其漏检原因。方法201份标本直接接种于血平板培养,盲刮盲扩后取针尖样或云雾状菌落,干片固定观察菌落特征;常规法鉴定L型及其生化特性。结果分离出102株L型(50.7%),针尖样菌落57份,云雾状菌落45份,L型多为颗粒型(G型)菌落(81%),易回复(88%);超薄切片细胞壁缺失;生化反应减弱;金黄色葡萄球菌L型居首位(50%)。结论血平板可直接用于分离培养L型,能保持传统培养L型的多种特性,有利于临床标本同时检出细菌型和L型,可提高L型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血平板分离培养细菌L型的特性及其漏检原因。方法201份标本直接接种于血平板培养,盲刮盲扩后取针尖样或云雾状菌落,干片固定观察菌落特征;常规法鉴定L型及其生化特性。结果分离出102株L型(50.7%),针尖样菌落57份,云雾状菌落45份,L型多为颗粒型(G型)菌落(81%),易回复(88%);超薄切片细胞壁缺失;生化反应减弱;金黄色葡萄球菌L型居首位(50%)。结论血平板可直接用于分离培养L型,能保持传统培养L型的多种特性,有利于临床标本同时检出细菌型和L型,可提高L型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9.
王长鳌  肖东楼 《疾病监测》1994,9(7):183-186
霍乱弧菌L型丝状体超微结构观察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102206)王长鳌,肖东楼细菌L型,最大特点为细胞壁合成受抑制,形成细胞壁部分缺损或完全丢失的无壁细胞,其菌落呈油煎蛋样或纤维状,由相互盘绕呈网状的丝状体组成。为了解丝状体的内...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大气辉光放电等离子体诱导L型细菌形成,探讨其杀菌机理。方法用诱导培养基培养和染色镜检方法及糖代谢检测进行了试验观察。结果经等离子体处理后培养基上大肠杆菌菌落数比对照组显著减少,多数形态正常。培养至第2日,有针尖大小白色菌落长出,第4日菌落呈白色,表面干燥粗糙,有的呈颗粒状,形状不规则;第4日之后菌落数不再增加。经革兰染色镜检发现,白色菌落的细菌形状变为圆形,大小不均,染色特性也发生改变呈紫蓝色,着色不均匀,经证实为L型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L型菌的形成比大肠杆菌少,并且随培养时间增加不明显。L型细菌的形成随等离子体作用时间的延长而降低,暴露时间超过180 s的样品没有观察到L型细菌形成。经等离子体处理后L型大肠杆菌不能分解蔗糖和甘露醇,L型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蔗糖分解能力降低,不能分解甘露醇。结论等离子体可以诱导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形成L型细菌,改变其糖代谢,推测等离子体杀菌可能以破坏细菌细胞壁为主。  相似文献   

11.
变异念珠菌常见菌落和菌体形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白色念珠菌变异后菌落及菌体形态的变化特征.方法 用唑类抗真菌药物对白色念珠菌标准菌进行实验室诱导得到不同的变异株;不同培养环境下获得白色念珠菌自发变异株.从抗真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临床念珠菌感染患者标本中分离培养的念珠菌变异株.将以上变异株进行培养,革兰染色,镜下观察菌体形态.结果 氟康唑诱导变异株菌落呈黏液状,革兰染色为阳性长杆状;伊曲康唑诱导的变异株菌落呈水滴状,革兰染色为阴性球杆状;酮康唑诱导的变异株菌落呈灰白色,革兰染色为阳性葡萄状;白色念珠菌自发变异株和临床分离念珠菌变异株菌落多产红色、黄色等色素形态为革兰阳性球菌状、革兰阴性杆状,也可呈白色毛绒状、淡粉色粉末样菌落,革兰染色为阳性念珠菌.结论 常用抗真菌药物、生长微环境改变、体内某些因素极易诱发念珠菌发生变异,变异后念珠菌无论菌落和菌体可发生类细菌样改变,因此,容易造成实验室在诊断念珠菌感染时的误诊和漏诊.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金黄色葡萄球菌L型在血液病患者发热时的分离情况。方法:应用改良的Kagn培养基及血平板进行分离培养和鉴定。结果:从6倒血液病患者血及分泌物中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L型6株.其菌落、革兰氏染色及细胞壁染色均符合细菌L型特征。结论:金黄色葡萄球菌L型与血液病患者感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和研究低温所致奴卡菌R-S变异株生物学性状的改变情况。方法将从住院患者痰液、血液、胸腔积液分离获得的5株奴卡菌置4℃冰箱放置40-60d,诱导其变异,对诱导所得到R-S变异株进行培养、形态染色、生化反应、药敏试验等生物学性状观察。结果 5株奴卡菌在4℃低温下放置40-60d均发生变异,变异株菌落发生R-S变异,由干燥、白色粉末样菌落变为黄色较湿润的光滑型菌落;菌体形态由G+长丝状、分枝状变为G+球杆状,抗酸染色失去原有的部分抗酸性而呈抗酸染色阴性,除此之外,生化反应、药敏试验也发生明显改变。结论低温下奴卡菌容易发生变异,这种变异不仅仅是表形变异,变异株的其他生物学性状也随之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长脉冲Nd:YAG 1 064 nm激光对临床分离不同表型红色毛癣菌形态学的影响。方法长脉冲Nd:YAG 1 064 nm激光分别以200 J/cm2、400 J/cm2、600 J/cm2能量体外照射含有等菌量的红色毛癣菌Y菌落(绒毛型)和红色毛癣菌N菌落(沟纹型),将激光照射前后的菌落制备成标本,分别在扫描电镜(SEM)及透射电镜(TEM)观察其形态结构变化。结果对绒毛型T.rubrum Y菌落,随着激光照射能量的增加,与对照组相比,绒毛型T.rubrum Y菌丝的形态结构破坏明显。表现为SEM下,菌丝结构变得粗糙、表面有凹陷、局部形成膨大,皱瘪非常明显;TEM下,菌体双层细胞壁及细胞器结构模糊或破坏,胞浆内可见脂滴和空泡变性,髓样小体及蛋白凝固体(为凋亡的表现),甚至菌体崩解、坏死。对沟纹型T.rubrum N菌落,随着激光照射能量的增加,与对照组相比,沟纹型T.rubrum N菌丝的形态结构破坏不显著。表现为SEM下菌丝结构变得弯曲、粗糙,表面有少量凹陷,菌丝局部膨大,无明显皱瘪;TEM下,菌体双层细胞壁及细胞器结构模糊或不连续,胞浆内可见脂滴和空泡变性,无凋亡及坏死表现。结论绒毛型红色毛癣菌Y菌落在激光照射后,其菌丝形态发生明显变化;而沟纹型红色毛癣菌N菌落在激光照射后,其菌丝形态变化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从上级单位质控考核样本中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方法按《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对质控样本进行增菌、分离和鉴定。结果菌落特征:盲样样本在血平皿上呈白色并具有溶血环菌落,在十六烷三甲基溴化铵琼脂平皿上呈灰白色边缘不整齐菌落。形态染色结果:盲样样本中白色有溶血环、微凸起、边缘整齐的菌落和ATCC6538及ATCC12228为革兰阳性(G+)葡萄状球菌,盲样样本中白色有溶血环,扁平、边缘不整齐菌落和ATCC90278为革兰阴性(G-)无芽胞杆菌。将G+葡萄状球菌做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化鉴定,结果盲样样本和ATCC6538均为阳性,而ATCC12228只有H2O2酶试验和葡萄糖发酵试验为阳性;将G-无芽胞杆菌做铜绿假单胞菌的生化鉴定,结果盲样样本和ATCC90278的绿脓菌素在培养24 h为阴性,培养48 h为阳性,不能液化成品明胶和12%的明胶,能液化11%的明胶,能还原硝酸盐,42℃生长试验阳性。结论金黄色葡萄球菌在血平板上有时为白色菌落,色素只是判别金黄色葡萄球菌多个因素中的一个因素,检验人员不能仅根据色素做出判定,否则容易做出错误的结论;铜绿假单胞菌绿脓菌素试验24 h可能为阴性,必要时可以延长培养时间;在铜绿假单胞菌明胶液化试验中,要根据实际情况把握好明胶的浓度和菌种的接种量,否则会造成假阴性,对铜绿假单胞菌的判定造成困惑。  相似文献   

16.
1病例报告男,72岁。高位截瘫11a,大小便失禁,多次因尿路感染而住院治疗,本次住院3个月,在我科做细菌培养达11次之多,其中第5~7次培养出Esbls+细菌,临床上使用抗生素过多,最后只能使用舒普深等抗β-内酰胺类药物治疗,在第8~9次培养中无细菌生长,但患者尿常规检验白细胞(++),且有尿路感染症状,后与临床联系改为高渗培养,直接取中段尿标本0.1ml接种于L型平板及血平板上,置35℃培养3d,血平板无细菌生长,L型平板长出菌落,涂片染色G-、形态不一呈长丝体、圆球体,细胞壁染色显示整个菌体浓染呈紫色,菌落于低倍镜下呈油煎蛋状,菌落较小,中心致密并…  相似文献   

17.
前列腺炎和阴道炎患者中细菌L型感染情况的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调查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和阴道炎患者中细菌L型感染情况 ,以引起临床医师的注意。方法 分别取受检者的前列腺液和阴道分泌物标本按常规作需氧菌、厌氧菌及细菌L型培养。培养所得的细菌L型菌株进行返祖和鉴定。并对其中 5 0例细菌L型培养阳性患者经一年抗菌治疗后复查 ,将复查培养所得的细菌L型除返祖鉴定外再通过涂片、细胞壁染色加以确诊。结果  63 1例患者标本中细菌L型培养阳性 2 78例( 44 .0 % ) ,其中 2 68例经返祖证实与变异前的原始菌混合感染 ;单纯细菌L型培养阳性 10例 ( 3 .6% ) ;2 78株细菌L型经返祖试验及鉴定分别为 :金黄色葡萄球菌 2 3 0例 ( 82 .7% )、粪链球菌 2 6例 ( 9.4% )、大肠埃希菌 18例( 6.5 % )、铜绿假单胞菌 4例 ( 1.4% )。经一年抗菌治疗后复查的 5 0例原细菌L型阳性患者中有 5例细菌培养阴性 ,45例单纯细菌L型培养阳性 ,占 90 % ,经涂片、细胞壁染色证实大部分 (约 80 %以上 )菌体无细胞壁 ,呈多形态。结论 提示对前列腺炎和阴道炎患者增加细菌L型常规检查 ,可与细菌培养的结果互补 ,提高检出率 ;细菌L型对常规抗菌药物敏感性低  相似文献   

18.
于寿昌  于琛 《检验医学》2003,18(2):115-116
目的调查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和阴道炎患者中细菌L型感染情况,以引起临床医师的注意.方法分别取受检者的前列腺液和阴道分泌物标本按常规作需氧菌、厌氧菌及细菌L型培养.培养所得的细菌L型菌株进行返祖和鉴定.并对其中50例细菌L型培养阳性患者经一年抗菌治疗后复查,将复查培养所得的细菌L型除返祖鉴定外再通过涂片、细胞壁染色加以确诊.结果 631例患者标本中细菌L型培养阳性278例(44.0%),其中268例经返祖证实与变异前的原始菌混合感染;单纯细菌L型培养阳性10例(3.6%);278株细菌L型经返祖试验及鉴定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230例(82.7%)、粪链球菌26例(9.4%)、大肠埃希菌18例(6.5%)、铜绿假单胞菌4例(1.4%).经一年抗菌治疗后复查的50例原细菌L型阳性患者中有5例细菌培养阴性,45例单纯细菌L型培养阳性,占90%,经涂片、细胞壁染色证实大部分(约80%以上)菌体无细胞壁,呈多形态.结论提示对前列腺炎和阴道炎患者增加细菌L型常规检查,可与细菌培养的结果互补,提高检出率;细菌L型对常规抗菌药物敏感性低.  相似文献   

19.
结核分枝杆菌L型感染C57BL/6N小鼠致病与致癌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结核菌L型的致病性与诱发小鼠肿瘤的可能机制.方法以临床分离的1株结核菌L型分别经腹股沟皮下注射和经尾静脉注射感染C57BL/6N小鼠,观察90 d后,用HE、IK抗酸及免疫酶染色(ABC法)分别检查感染小鼠主要脏器组织学改变、结核菌L型及其抗原的分布情况.结果结核菌L型2种途径感染分别有8/12和7/11只小鼠出现病变,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间质性炎症,末见典型结核病变,病变组织内IK抗酸染色均检出抗酸菌L型,并经免疫酶染色证实.其中各有2例分别于肝、肺、肾和睾丸内见有典型抗酸杆菌,而结核杆菌感染小鼠组织内未见结核杆菌原菌型,抗酸染色检出结核菌L型.此外,L型感染小鼠中有1例肝脏梭形细胞瘤样增生,3例卵巢有卵泡膜瘤样增生,免疫酶染色示瘤样增生组织的间质及细胞内有结核菌抗原存在.结论结核菌L型仍有一定致病力,主要引起感染动物各脏器组织间质性炎症,结核菌细菌型与L型可在体内相互转变,并在结核病的病程发展与转归中起一定作用;结核菌L型可能有诱发肿瘤的作用,但其确切关系及机制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男,72岁.高位截瘫11 a,大小便失禁,多次因尿路感染而住院治疗,本次住院3个月,在我科做细菌培养达11次之多,其中第5~7次培养出Esbls+细菌,临床上使用抗生素过多,最后只能使用舒普深等抗β-内酰胺类药物治疗,在第8~9次培养中无细菌生长,但患尿常规检验白细胞(++),且有尿路感染症状,后与临床联系改为高渗培养,直接取中段尿标本0.1 ml接种于L型平板及血平板上,置35℃培养3 d,血平板无细菌生长,L型平板长出菌落,涂片染色G-、形态不一呈长丝体、圆球体,细胞壁染色显示整个菌体浓染呈紫色,菌落于低倍镜下呈油煎蛋状,菌落较小,中心致密并深陷入培养基中,透光度差,四周较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