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兰州地区丙型肝炎病毒(HCV)1b基因型5'非编码区(5'-NCR)变异与自身抗体的关系。方法应用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分析法检测120例HCV基因1b型感染者5'-NCR变异,采用ELISA法检测抗线粒体抗体(AMA)、抗肝肾微量抗体(LKM)、抗可溶性肝抗原(SLA/LP)、抗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抗体(ASG)和抗肝细胞膜抗原抗体(LMA),比较不同自身抗体在HCV1b型5'-NCR变异中的出现情况及其与SVR应答率之间的关系。结果 120例HCV 1b基因型感染者存在5种感染状态:有MboⅠ切点野生株72例(60.0%),无MboⅠ切点变异株15例(12.5%),有MboⅠ和无MboⅠ切点混合感染株21例(17.5%),有BamHⅠ切点变异株6例(5.0%),有MboⅠ双切点变异株6例(5.0%);共检出165项自身抗体阳性,有42例出现1项或1项以上自身抗体阳性,总检出率为35.0%;野生株与变异株比较,各项自身抗体检测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21.8,P=0.147),72例野生株感染者抗病毒治疗12周、24周、48周较治疗初比较共有8项次、16项次、22项次自身抗体出现,而48例变异株分别有7项次、9项次、13项次自身抗体出现,变异株与野生株在治疗过程中自身抗体出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25、7.46、10.24,P=0.13、0.17、0.21),抗病毒治疗结束后野生株有64例取得了SVR,应答率88.9%,与变异株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25,P=0.027)。结论兰州地区丙型肝炎感染者血清中存在单一的MboⅠ切点的野生株感染占60.0%。HCV 1b型感染者抗病毒治疗过程中自身抗体的出现与5'-NCR基因变异无直接关系,存在5'-NCR变异者抗病毒治疗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2.
探讨丙型肝炎病毒 (HCV)感染的基因型及其与干扰素应答效果的关系。应用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RT -PCR)技术对 2 6 9例肝炎患者血清进行HCVNS5b区基因片段扩增 ,并对 5 6例阳性PCR产物进行酶切分型 ,同时观察干扰素α - 2b对其中 48例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HCV单纯 1b型感染、1b基因变异及 2a型感染对干扰素的应答率分别为 70 % (14/ 2 0 )、9 5 % (2 / 2 1)、71 4% (5 / 7) ;其中完全应答分别为 45 % (9/ 2 0 )、4 8% (1/ 2 1)、5 7 1% (4/ 7) ;部分应答分别为 2 5 % (5 / 2 0 )、4 8% (1/ 2 1)、14 3 % (1/ 7)。 1b基因变异组同单纯 1b型及 2a型感染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而单纯 1b型感染组与 2a型感染组比较无明显差异 (P >0 0 5 )。HCV单纯 1b型感染或 2a型感染者对干扰素敏感 ,而 1b基因变异者干扰素治疗效果极差 ,可作为预测干扰素疗效的一项新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
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ao J  Liu J  Pu D  Lei H 《中华肝脏病杂志》2011,19(9):683-685
目的 研究昆明地区HCV感染者的病毒基因型分布,观察干扰素和利巴韦林联合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 方法 采集60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血液样品,采用特异性探针杂交法进行HCV基因分型,根据基因分型结果将患者分为HCV 1b型感染的长效干扰素治疗组(皮下注射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180μg,1次/周)和非1b型感染的普通干扰素治疗组(皮下注射普通干扰素α-1b50μg,隔日1次),两组患者均口服利巴韦林,剂量为900 ~ 1200 mg/d。治疗前后和随访中检测患者血浆HCV RNA和ALT水平作为疗效评价的指标。用x2检验比较治疗结束后HCV 1b基因型与HCV非1b基因型感染患者肝功能异常率的差异。结果 60例患者的血液样本中,HCV 1b基因型感染患者13例(21.7%),HCV 2a基因型3例(5.0%),HCV 3a基因型10例(16.7%),HCV 3b基因型29例(48.3%),HCV 6a基因型5例(8.3%);60例患者均完成治疗48周,长效干扰素治疗组和普通干扰素治疗组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率分别为46.1%、74.5%;获得早期病毒学应答的患者全部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长效干扰素治疗组和普通干扰素治疗组在治疗后肝功能仍异常的患者分别占15.4%、14.9%,两组比较,x2=0.01,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1)昆明地区HCV感染基因型以3b和1b为主;(2)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HCV 1b型感染患者的疗效不理想;(3)早期病毒学应答是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的重要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不同基因型HCV及HCV、HBV重叠感染者对α -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及胸腺肽治疗的反应 ,对171例接受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的HCV感染及HCV、HBV重叠感染者进行基因型调查 ,并分析对Ⅱ /1b型HCV感染的疗效。结果发现 ,Ⅳ /2b型HCV感染对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的应答率最高 (5 7 78% ) ,Ⅱ /1b型应答率最低 (11 76 % )。联合胸腺肽治疗的Ⅱ /1b型患者应答率高于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组 (P <0 0 5 ) ;Ⅱ /1b型HCV无论单独感染还是与HBV重叠感染均表现出更低的应答率。干扰素、利巴韦林联合胸腺肽治疗有助于提高Ⅱ /1b型患者的应答率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应用基因工程干扰素α1b进行多中心第Ⅲ期临床研究,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共318例,其中249例应用干扰素α1b治疗,第1—4周每日肌注30μg,第5—16周隔日肌注30μg,对照组69例。ALT完全应答率分别为163/249(65.46%);2/69(2.90%),P<0.05。血HCV RNA(PCR法)转阴率分别为48/171(28.07%);2/69(2.90%),P<0.05。治疗前后两次肝穿活检病理学比较,两组明显改善者分别为8/19(42.11%);0/2(0%)。干扰素α1b对HCV RNA各型ALT完全应答率Ⅰ型9/11(81.82%),Ⅱ型11/22(50.00%),Ⅲ型5/7(71.43%),Ⅰ型Ⅲ型的疗效高于Ⅱ型,P<0.05,血中HCV RNA(PCR法)转阴率Ⅰ型7/9(77.78%),Ⅱ型1/11(9.09%),Ⅲ型4/5(80.00%),Ⅰ与Ⅲ型的转阴率高于Ⅱ型,P<0.05.α1b型干扰素的不良反应有发热伴流感样症状为70/249(28.12%),红斑点皮疹,脱发,WBC减少,BPC减少各2例,各占0.80%,全未影响治疗。总之,干扰素α1b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ALT复常、HCV-RNA转阴、肝活检病理的改善皆有显著疗效,不良反应率比其他基因工程干扰素α-2a、α-2b少而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基因型HCV感染者对普通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的疗效。方法应用型特异性探针杂交法检测106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HCV基因型。应用普通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观察病毒学应答情况。结果在106例患者中,以HCV 3b(45.3%)、1b(20.8%)和3a(18.9%)型为主,6a(9.4%)和2a(5.7%)型次之;在22例1b型感染者,只有9例接受本治疗方案,82例非1b型感染者完成治疗。非1b型患者的RVR和EVR分别为50%和86.6%;在1b型HCV感染者,22.2%(2/9)获得SVR,而非1b型HCV感染者,76.8%(63/82)获得SVR。结论普通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非1b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丙型肝炎病人的系列血清中HCV 5′-NCR及核心区基因变化。方法 4例因献血感染HCV病人的系列血标本, 用特异性引物扩增5′-NCR和核心区基因并进行测序。结果所有HCV分离株基因序列均为1b和2a型,5′-NCR序列差异只与型别有关,与病人和不同时点采集的标本无关。核心区基因序列差异因病人和基因型别而异,未发现同一病人的同一基因型序列随时间而变化。结论 5′-NCR序列保守性大于核心区。型别是导致基因变化的主要原因。未发现该2区段基因的核苷酸改变与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8.
丙型肝炎病人系列血清中5‘—NCR和C区基因变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丙型肝炎病人的系列血清中HCV5′-NCR及核心区基因变化。方法4例因献血感染HCV病人的系列血标本,用特异性引物扩增5′-NCR和核心区基因并进行测序。结果所有HCV分离株基因序列均为1b和2a型,5′-NCR序列差异只与型别有关,与病人和不同时点采集的标本无关。核心区基因序列差异因病人和基因型别而异,未发现同一病人的同一基因型序列随时间而变化。结论5′-NCR序列保守性大于核心区。型别是导致基因变化的主要原因。未发现该2区段基因的核苷酸改变与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用重组干扰素α1b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进行多中心临床疗效的观察。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共318例,其中249例应用干扰素α1b治疗,第1~4周每日肌注30μg,第5~16周隔日肌注30μg,对照组69例。ALT完全应答率分别为163/249例(65.46%)和2/69例(2.90%),P<0.05;血HCV RNA(PCR法)转阴率分别为48/171例(28.07%)和2/69例(2.90%),P<0.05。治疗前后两次肝穿活检病理学比较结果表明,两组明显改善者分别为8/19例(42.11%)和0/2例(0%)。干扰素α1b对HCV RNA各型ALT完全应答率Ⅰ型为9/11例(81.82%),Ⅰ型为11/22例(50.00%),Ⅲ型为5/7例(71.43%),Ⅰ型与Ⅱ型的疗效高于Ⅱ型,P<0.05。血HCV RNA(PCR法)转阴率Ⅰ型为7/9例(77.78%),Ⅰ型为1/11例(9.09%),Ⅱ型为4/5例(80.00%),Ⅰ与Ⅲ型的转阴率高于Ⅱ型,P<0.05。干扰素α1h的不良反应有发热伴流感样症状者为70/249例(28.12%),皮疹,脱发,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各2例,各占0.80%,均未影响治疗。总之,干扰素α1b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ALT复常、HCV RNA转阴和肝活检病理的改善皆有显著疗效,不良反应率比其他重组干扰素α-2α,α-2b步而轻。  相似文献   

10.
丙型肝炎病毒非编码区ABC程序酶切分型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为进一步了解中国是否存在HCV 3b基因及1a、2b和6a基因型感染,建立HCV 5′端非编码区(5′ NCR)不同基因型的基因库。方法分型方法按ABC程序进行,A应用BHH′(BsrBⅠ、HaeⅡ、HinfⅠ)复介内切酶消化5′NCR cDNA,可将不同基因型划分为5组:1a、1b,6a,2a、2b,3a,3b、4a。B应用BstU Ⅰ内切酶鉴别1a、1b。C应用Hae Ⅲ内切酶鉴别2a、2b、3b、4a及6a。电泳检测片段大小。结果(1)la、1b、2a、2b、3a、3b、4a、6a 8种基因型参比品的ABC分型结果表明,该8种基因型获得良好的分型效果。(2)93份HCV RNA阳性患者ABC分型结果表明,1b型感染率占66.67%,2a型18.28%,1b/2b型、3b型及2b型均为3.23%,2a/2b型和1b/2a型各为2.15%,1a型1.08%。结论结果表明应用HCV 5′-NCR ABC分型技术既保证了HCV RNA检测的灵敏度,又能完成1a-6a型中的8种基因型的鉴别。  相似文献   

11.
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标准抗病毒治疗方案是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Peg-IFN-α)2a或Peg-IFN-α2b联合利巴韦林(RBV)治疗。基因1型慢性丙型肝炎初治患者48周持续病毒学应答(sustained virologic response,SVR)为40%~54%,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使用二代测序技术检测广州地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丙型肝炎病毒(HCV)混合感染者和HCV感染者HCV基因型,了解本地区HCV基因型的流行特点。方法 在233例HCV感染者中,包括95例HIV/HCV混合感染者和138例HCV感染者,使用Illumina Miseq平台PE300模式对HCV Core和NS5B片段进行测序,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确定HCV基因型,对测序结果提示混合基因型感染的样本,使用NS5A基因型特异引物进行验证。结果 HIV/HCV混合感染者静脉吸毒感染构成比显著高于HCV感染者(77.7%对19.6% P<0.001),HCV感染者输血感染的构成比显著高于HIV/HCV混合感染者(48.6%对3.2% P<0.001);HIV/HCV混合感染者HCV Core基因片段平均数据量为(15456±6689) reads,HCV感染者为(14323±5321) reads,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HIV/HCV混合感染者HCV NS5B基因片段平均数据量为(16432±3467) reads,HCV感染者为(17611±5632) reads,也无显著差异(P>0.05);本组228例(97.9%)HCV感染者为单一HCV基因型感染,HIV/HCV混合感染者HCV 6a型和3b型感染率显著高于HCV感染者(分别为47.4%对26.8%,P=0.001和13.7%对3.6%,P=0.005),HCV 1b型感染率显著低于HCV感染者(20.0%对59.4%,P<0.001);在233例入组的HCV感染者中,发现5例(2.1%)为混合基因型感染,其中4例为HIV/HCV混合感染者,1例为HCV感染者。结论 广州地区HIV/HCV混合感染者与HCV感染者感染HCV基因型构成比存在差异,其临床意义还需要探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应用递增剂量α-干扰素治疗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给予60 例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干扰素-α2b 2 MU皮下注射,1次/d,利巴韦林600 ~1000 mg / d ,1~4 w后将干扰素的剂量逐渐提高到 4 MU,1次/d,连续2 w,随后将其改为6 MU,1次/2 d。所有患者治疗120 w,随访24 w。采用基因测序法对 HCV 进行基因分型;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血清HCV RNA。结果 60例患者基线血清HCV RNA为(4.3±2.1)lg IU/ml,在治疗24 w和96 w时分别降至(2.1±0.2)lg IU/ml和(1.8±0.3)lg IU/ml(P<0.05);52例1b型感染者快速病毒学应答、早期病毒学应答、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和持续病毒学应答率分别为 30.8%、75.0%、78.8%和73.1%, 而8例2a型感染者则分别为62.5%(P<0.05)、75.0%、87.5%和87.5%。结论 递增剂量α-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个体化抗病毒治疗可以使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获益,但本组非1b型感染者较少,研究结论需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东北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基因特征及人群易感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微板核酸杂交-ELISA法及基因芯片技术对5 79例HCV感染者的HCV基因型以及30例HCV感染者以及30例健康人HLA -DRB1等位基因分布情况进行分析,探讨中国东北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基因型特征及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人群易感性。5. 79例患者中Ⅳ/ 2b型HCV感染率最高,为5 1 .12 % ;约34 .72 %的HCV感染者ALT持续正常;Ⅱ/ 1b型和混合型HCV感染在ALT反复升高组中的感染率明显高于ALT持续正常组(P <0 .0 5 )。Ⅰ型和Ⅲ型HCV合并HBV感染的发生率较高,混合型HCV合并HBV感染的发生率较低,与单独感染比较差异显著(P <0 .0 5 ) ;混合型HCV感染主要见于有2次或2次以上输血史者。HLA -DRB1 0 4和DRB1 13在HCV感染者中的出现频率较高,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 <0. 0 5 )。因此,中国东北地区HCV感染以Ⅳ/ 2b型为主,约34 72 %的HCV感染者不表现出肝炎的症状,可能成为重要的传染源。Ⅱ/ 1b型和混合型HCV感染更容易导致肝细胞损伤。Ⅰ/ 1a型和Ⅲ/ 2a型HCV可能更易于同HBV共存,两种或两种以上基因型共存的HCV则不易于同HBV合并感染。反复接受血液或血制品可能是出现混合型HCV感染的主要原因。HLA -DRB1 0 4和DRB1 13等位基因可能与HCV的人群易感性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应用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peg-IFNα)治疗丙性肝炎病毒(HCV)基因I型和非HCV I型感染的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的疗效差异。方法 2013年10月~2016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108例CHC患者,其中HCV I型感染者58例,非HCV I型感染者50例,均接受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48周,停药后随访24周。采用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血清HCV RNA,采用一步法聚合酶链式反应结合TaqMan技术和HCV分型特异性引物进行HCV基因分型。结果 治疗前,两组基线年龄、性别比例、体质指数(BMI)、血清ALT和HCV RNA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非HCV I型感染者快速病毒学应答(RVR)、早期病毒学应答(EVR)、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TVR)和持续病毒学应答率(SVR)分别为74.0%、82.0%、88.0%和86.0%,均显著高于HCV I型感染者(分别为51.7%、60.3%、63.8%和58.6%,P<0.05);67例获得RVR患者SVR发生率为100.00%,显著高于41例未获得RVR患者的25.6%(P<0.05),76例获得EVR患者SVR发生率为94.7%,也显著高于32例未获得EVR患者的15.6%(P<0.05);在血清HCV RNA≤4×105 IU/ml被认为系低病毒载量组,HCV I型与非HCV I型感染者各病毒学应答率无显著性相差(P>0.05),而在血清HCV RNA>4×105 IU/ml被认为系高病毒载量组,39例非HCV I型感染者RVR、EVR、ETVR和SVR分别为71.8%、79.5%、87.2%和84.6%,均显著高于44例HCV I型感染者(分别为50.0%、59.1%、63.6%和74.4%,P<0.05);治疗24周、48周和随访24周时,非HCV I型感染者生化学应答率分别为70.0%、80.0%和84.0%,显著高于HCV I型感染者的50.0%、60.3%和69.0%(P<0.05)。结论 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联合利巴韦林治疗非HCV I型CHC患者效果较好,获得RVR和EVR的患者将获得SVR,应坚定治疗,而对HCV I型感染者、血清病毒载量较高和未获得RVR和EVR的患者,则应今早作出更改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国人HCV1b型基因结构NS5A区核苷酸、氨基酸的变异情况,并探讨其与IFNα疗效的相关性.方法用PCR法扩增22例丙肝患者血清中HCV病毒NS5A区部分基因片断,并用直接测序法测序.与HCV-J株及HCV-河北株比较核苷酸及氨基酸同源性,并进一步推导出氨基酸2209~2248位的序列,根据IFNα疗效分析国人HCV1b是否存在IFN敏感决定区.结果在22例丙肝患者中,HCVNS5A区核苷酸序列比较保守,与HCV-J及HCV-河北株(HCV-HB)相比有很高的同源性,且无显著差异,推导的氨基酸序列2209~2248极少有变异.核苷酸变异大多为同义突变,18例患者经IFNα治疗,仅4例有效.疗效与氨基酸变异无明确相关.结论国人HCV1b型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高度保守,目前并未证实该区存在IFN敏感决定区.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患者年龄和感染方式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疗效的关系。方法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113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采用实时荧光PCR法检测血清HCV RNA定量;采用CE1区测序遗传树比对分析法检测HCV基因型。结果在20例有静脉吸毒史的患者,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率(95.0%)明显高于54例医源性感染患者(75.9%,P〈0.05)和39例既无静脉吸毒史又无明显医源性感染患者(69.2%,P〈0.05);在年龄≤40岁的患者,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率(82.9%)明显高于年龄〉40岁的患者(65.1%,P〈0.05);有静脉吸毒史的患者主要感染HCV3型(45%)和6型(50%),而医源性感染组和其他组感染HCV1b型的比例分别为51.9%和43.6%;在无静脉吸毒史的患者中,年龄≤40岁组患者感染非HCV1型(2型、3型和6型)的比例达64.7%,而年龄〉40岁组患者感染HCV1型的比例达64.3%。结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年龄及感染方式可作为判断感染病毒基因型的参考指标,对抗病毒治疗的疗程确定和疗效预测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灵敏有效的HCV6a型非结构蛋白(non-structural protein,NS)5B复合酶切分型方法,探讨NS5B区与5’-端非编码区(5’-noncoding region,5’-NCR)的分型是否一致。方法应用5’-NCR复合酶切分型方法对1093份HCVRNA阳性血清样本进行分型,并筛选基因6a型样本进行NS5B区的扩增,对第2轮PCR产物进行复合酶切分型和测序,并经NCBI Genoty ping证实基因分型。结果 5’-NCR分型法检出10份HCV6a型样品,序列分析显示均存在第145位CA碱基插入和第139位C碱基插入特征。用NS5B分型法检测此10例,均为6a型,序列分析证实存在EaeⅠ酶切位点。结论 NS5B区与5’-NCR区复合酶切分型方法对HCV6a分型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以EaeⅠ切点为主的NS5B区复合酶切分型方法可供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9.
丙型肝炎病毒载量与基因型和抗病毒疗效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患者血清HCV RNA载量与基因型的关系及其对抗病毒治疗疗效的影响。方法113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HCV RNA载量,应用CE1区测序遗传树比对分析法检测HCV基因型。结果 113例患者分别感染1b、2a、3a、3b和6a共5种基因亚型,其HCV RNA载量(lgcopies/ml)分别为6.6973±1.19245、6.0824±1.68603、6.8393±1.03400、6.5533±1.29577和7.1503±1.16115,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166);治疗前高血清HCV RNA载量者(≥107copies/ml)与低HCV RNA载量者(〈107copies/ml)完成治疗后获得SVR的比例,无论在所有患者(76.4%对75.9%,P=0.950),还是在HCV1型(66.7%对60.0%,P=0.641)或非1型感染者(82.4%对87.9%,P=0.526)中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治疗前血清HCV RNA载量与HCV基因型无关,血清HCV RNA载量对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的疗效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中国兰州地区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基因型分布特点。方法筛选41例来自兰州的HCVRNA阳性患者血清样品,扩增HCV5′非编码区(5’NCR),得到257bp的聚合酶链反应(PCR)产物,并对这些产物进行测序。然后将所得序列与GenBank参考序列比对,并作同源性分析和进化分析。结果 41例样品中共检出1b型感染25例(61.0%),1c型感染8例(19.5%),2a型4例(9.8%),1a型3例(7.3%),3b型感染1例(2.4%)。结论兰州地区的基因型分布以1b型为主,并首次在中国检出1c型感染,且感染率仅低于1b型;此外还检出2a、1a和3b;未检出4、5和6型等基因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