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调查妊娠期女性妊娠压力与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其与社会支持状况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2月-2019年2月在该院围产科进行产前检查的符合纳入标准的268例孕妇为研究对象。向被调查者发放一般资料调查表、妊娠压力量表、心理健康水平自评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通过调查了解妊娠期女性妊娠压力与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其与社会支持状况的相关性。结果妊娠期女性压力总均分为(2.01±0.58)分。9.01%的妊娠期女性没有心理压力,25.7%的妊娠期女性有轻度心理压力,31.0%的妊娠期女性有中度心理压力,34.7%的妊娠期女性有重度心理压力。与中国女性常模的心理健康水平相比较,处于妊娠期的女性心理健康水平总分高于常模。根据心理压力得分、社会支持量表总均分和三个维度的得分相比较,妊娠期女性心理压力与社会支持呈负相关。社会支持度越低心理压力就越大。结论妊娠期女性心理压力较高,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妊娠压力与社会支持呈负相关,提高社会支持水平,可有效降低孕妇的心理压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2.
赵蕾  夏本立  闫红红  闫文敏 《职业与健康》2010,26(19):2161-2163
目的研究火炮弹药试验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社会支持量表(SSRS)、特质应对方式量表(TCSQ)、应激水平量表对227名参试人员(研究组)和181名非参试人员(对照组)进行研究。结果研究组应激水平得分(17.31±5.27)明显高于对照组(16.25±5.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SCL-90量表的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精神病性因子分、阳性项目数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5),2组人员社会支持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应激水平、消极应对方式与SCL-90总分呈正相关,主观支持与SCL-90总分呈负相关。结论试验环境是参试人员的心理应激因素,非参试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好于参试人员。消极应对方式对参试人员心理健康状况有负性影响,而主观社会支持有助于提高参试人员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介入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现状,探讨其影响因素并分析各因素对心理健康状况的作用路径,为有关部门制定提高介入医务人员心理健康水平策略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工作压力源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马氏职业倦怠量表、一般健康问卷(GHQ-12)对393名介入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介入医务人员高危心理障碍检出率为63.6%,不同文化程度、编制、职称、介意放射线的调查对象高危心理障碍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工作压力与家庭支持呈负相关(r=-0.175,P<0.001),与情感衰竭(r=0.565,P<0.001)、去人格化(r=0.395,P<0.001)、GHQ-12(r=0.281,P<0.001)呈正相关。社会支持、职业倦怠在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中可以分别发挥中介作用,也可以发挥链式中介作用,总效应为0.28。结论:介入医务人员高危心理障碍检出率较高,减少工作压力,提高社会支持,预防职业倦怠有助于增进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大学生村官心理健康现状及工作压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探讨社会支持在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的作用机制,为大学生村官的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工作压力量表、社会支持量表和一般健康问卷,对山西省太原市486名大学生村官实施调查。结果:(1)14.40%大学生村官被筛检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男性明显高于女性(t=-2.17,p<0.05)。(2)工作角色冲突(β=0.24,p<0.01)和角色模糊(β,=0.33,p<0.01)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具有统计学差异(R2=0.15,p<0.01)。(3)工作角色压力与社会支持交互作用可预测大学生村官的心理健康水平(SB=-0.10,p<0.05)。(4)引入社会支持中介变量后,工作角色压力对心理健康的标准回归系数由引入前的0.40明显下降为0.33。结论:14.40%大学生村官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不同程度障碍;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是损害大学生村官心理健康的两个潜在危险因素,在工作角色压力与心理健康之间关系中,社会支持同时具有调节效应和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社会支持、心理控制源对临床医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和内控性、有势力他人及机遇量表(IPC)对276名临床医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临床医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优于全国青年常模;临床医生的心理健康各因子与心理控制源中的有势力他人因子呈正相关(P≤0.05);心理健康中的人际敏感因子、抑郁因子和精神病性因子与心理控制源和社会支持的各因子相关明显.回归分析表明,有势力他人与主观支持因子对临床医生心理健康具有明显预测作用.结论 临床医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心理控制源中的有势力他人因子和社会支持对其心理健康状况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激状态下军人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方法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处于军训环境中的新兵313人,在军训前及军训1个月后,进行军人心理疾病预测量表、军人心理承受力量表、中国社会支持量表、自我效能量表测评,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测定血清皮质醇水平,比较军训前后军人应激水平及心理健康状况,采用路径分析方法分析军人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结果军训1个月后,官兵血清皮质醇(Cortisol)水平较军训前明显升高(P0.01);军人心理疾病预测量表总分,包括精神病性、抑郁、神经症因子得分均高于军训前(P0.05)。相关分析发现,应激状态下自我效能量表总分、心理承受力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分与军人预测量表总分以及精神病性因子分、抑郁因子分、神经症因子分呈负相关(P0.05),与躁狂因子分呈正相关(P0.05);社会支持量表各因子分及总分与军人预测量表总分以及精神病性因子分、抑郁因子分、神经症因子分、躁狂因子分呈正相关(P0.05)。路径分析显示,心理承受力、社会支持、自我效能均可直接影响心理健康水平,且社会支持和自我效能可通过影响心理承受力水平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指数(GFR、NFI、IFI、TLI、CFI)均约等于0.9。结论心理承受力、社会支持及自我效能水平对应激状态下军人心理健康有一定影响,社会支持、自我效能可直接影响心理健康水平,并通过影响心理承受力水平,进而影响军人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7.
孟海波  王敏  李敏惠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35):5576-5577
目的:对更年期护士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心理干预对更年期护士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对临床70名45~54岁经Kuppperman评分确定为更年期综合征的护士进行调查,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评心理状态,了解心理健康状况。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5人,研究组采取药物和心理干预的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取单纯的药物治疗,12周后再次进行SCL-90测定评分。结果:通过心理干预,研究组心理健康状况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更年期症状明显改善。结论:更年期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比普通人群低,在药物治疗改善更年期症状基础上进行心理干预,更年期护士心理健康状况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8.
农村社区更年期妇女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了解并掌握农村社区更年期妇女的心理健康状况 ,及时开展更年期妇女的心理健康教育 ,做好更年期妇女的卫生保健工作。方法 :使用心理健康状况自评量表 (SCL - 90 ) ,对黑龙江省阿城市料甸乡 10 5例更年期妇女进行测试。同时 ,随机调查 10 5例处于更年期的男性作为对照组。结果 :更年期妇女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低于男性。在躯体化、强迫、焦虑、人际关系、抑郁、恐惧因子及阳性项目数方面 ,明显高于全国常模 ;在强迫、恐惧、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方面比更年期男性突出 ,整体心理健康差于男性。结论 :女性在生理及心理上与男性有较大差异 ,比较容易出现机体内分泌代谢异常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易出现较明显的更年期综合征及不良的心理反应。因而 ,要特别加强对更年期妇女心理健康的指导 ,在她们更年期时给予一定的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超重肥胖青少年心理健康、社会支持与自杀意念的关系,为促进超重肥胖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降低自杀意念检出率提供指导。方法 2018年3-5月选取潍坊市4 250名青少年,采用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心理健康自评量表(K10)、社会支持量表(SSRS)进行调查。结果 青少年超重检出率为9.55%(406/4 250),肥胖检出率为6.94%(295/4 250);农村超重肥胖青少年心理健康得分显著高于城市青少年(P<0.001),城市超重肥胖青少年社会支持得分显著高于农村,超重肥胖青少年自杀意念得分农村显著高于城市(P<0.001);心理健康与自杀意念呈显著正相关(r=0.639,P<0.01),社会支持分别与心理健康、自杀意念呈显著负相关(r=-0.378和-0.449,P<0.01);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对超重肥胖青少年自杀意念有显著预测作用(β=0.278和-0.197,P<0.01;R2=0.459),且社会支持在心理健康与自杀意念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 通过改善超重肥胖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其社会支持,从而降低超重肥胖青少年的自杀意念。  相似文献   

10.
刘杨  郭成 《中国健康教育》2012,(10):843-845,855
目的了解西南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促进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抽取方法,对1143名来自重庆市、贵州省、四川省的中小学教师进行自我和谐量表、SCL-90、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及特质应对方式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西南地区中小学教师SCL-90总均分(144.24±47.96)分高于全国成人常模(129.96±38.76)分;其中男性教师得分(145.12±51.49)分高于女性教师(143.49±44.78)分;不同学段中初中教师得分最高(148.23±52.68)分;对于自身教学水平中评价为"比较差"的教师得分最高(162.85±54.9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领悟社会支持、自我和谐及积极应对、消极应对与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相关,进一步回归分析发现领悟社会支持、自我和谐及积极应对、消极应对均对教师心理健康具有一定的影响和调节作用,其偏相关系数(R=0.347、R=0.419、R=0.465、R=0.478)均达到显著水平。结论西南地区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水平较低且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地域、性别,教学学段有关。西南地区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应得到进一步关注,加强教师心理键康状况对提高西南地区中小学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贾文华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5):1147-1148,1151
目的研究留守初中生心理适应性及其与人格特征的关系,为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青少年心理适应性量表(APAS)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儿童版)对332名留守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不同年级、安置方式在心理适应性总分以及陌生情境与学习情境适应、考试焦虑情境2个因子上得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神经质、内外向、掩饰性对心理适应性有预测作用。结论安置方式、人格特征对心理适应性有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朝鲜族更年期妇女焦虑、抑郁状况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社区朝鲜族更年期妇女焦虑、抑郁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编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按整群抽样法对延吉市北山街道8个居委会的304例朝鲜族更年期妇女进行调查。结果:肯定有抑郁症状者32例(10.53%);有焦虑症状者114例(37.50%),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受婚姻、收入、就业、性格影响。结论:朝鲜族更年期妇女有一定比例的抑郁和焦虑症状,应加强这类人群的社区精神卫生服务。  相似文献   

13.
农村妇女围绝经期综合症现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广大农村地区围绝经期妇女围绝经期综合症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为农村围绝经期妇女的健 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统一的问卷在黑龙江、河南、陕西、河北、四川5省随机调查900名45~55岁围绝经期妇女,问卷由基本资料部分、改良更年期Kupperman评分表和抑郁量表(CES-D)组成.[结果]农村围绝经期妇女...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逐步回归分析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目的 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对1026名大学生先用“心理健康测查表(PHI)”进行心理健康测验,然后让其中可能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412人填写“卡特尔16种个性因素量表(16PF)”和自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调查表”。用逐步回归分析筛选曩因素。结果 42.83%的大学生可能有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16.22%的在校学生存在各种比较明显的心理问题;其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过度兴奋状态(53.03%)、躯体化(31.72%)、抑郁(31.48%)、脱离现实(24.46%)和病态人格(24.21%);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心理不健康状况与个性因素中的乐群性、稳定性、有恒性、自律性、聪慧性和兴奋性呈负相关,与忧虑性、怀疑性和也为性呈正相关,多种负性生活事件可能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结论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多种个性因素和负性生活事件是其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全面了解和评价贵阳市不同户籍妇女的健康现状。方法:采用自编调查问卷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贵阳市不同户籍妇女643人进行现场调查。结果:2周患病率表现为城市妇女>农民工妇女>农村妇女(P<0.01);与同龄人相比较,自评健康水平表现为农村妇女>农民工妇女>城市妇女(P<0.01),但生活压力感的表现恰好相反(P<0.01);在主、客支持维度和总分上均表现为农村妇女高于农民工妇女和城市妇女(P<0.05或P<0.01),但农民工妇女与城市妇女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户籍妇女之间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健康状况存在差异,农民工妇女有"透支"自己健康的倾向,需要政府增加扶持力度,解决相关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16.
唐山市更年期女性抑郁情绪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更年期女性抑郁症状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为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将唐山市区10个居民小区45~55岁的359名女性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改良更年期Kupperman评分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可疑抑郁23名,占6.41%,肯定抑郁31名,占8.64%。更年期症状与抑郁发生率呈正相关,Kupperman评分越高抑郁评分越高(P<0.001);有工作与无工作者(退休或下岗)、伴侣健康状况、对婚姻满意度、个人收入、身体健康状况、对更年期的认知水平对抑郁评分有显著影响(P<0.001)。结论:更年期症状是抑郁发生的高危因素;伴侣健康、婚姻和谐、提高个体健康水平影响更年期女性抑郁的发生;加强对更年期女性的健康教育,提高认知水平可降低抑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In recent years, research on menopausal symptomalogy has focused on identifying symptom groupings experienced by women as they progress from premenopausal to postmenopausal status. However, most of these studies have been conducted among Caucasian women from western cultures. This leaves open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the findings from these studies can be extended to women of other racial/ethnic groups or cultures. Furthermore, many of the previous studies have been conducted on relatively small samples. This paper addresses the diversity of the menopause experience by comparing symptom reporting in a large cross-sectional survey of women aged 40-55 years among racial/ethnic groups of women in the United States (Caucasian, African-American, Chinese, Japanese, and Hispanic). Evaluation of the extent to which symptoms group together and consistently relate to menopausal status across these five samples provides evidence for or against a universal menopausal syndrome. The specific research questions addressed in this paper are: (1) How does the factor structure of symptoms among mid-aged women compare across racial/ethnic groups? (2) Is symptom reporting related to race/ethnicity or menopausal status? and (3) Does the relation between menopausal status and symptoms vary across racial/ethnic groups? Analyses are based on 14,906 women who participated in the multi-ethnic, multi-race, multi-site study of mid-aged women called the Study of Women's Health Across the Nation (SWAN). Study participants completed a 15-min telephone or in-person interview that contained questions on a variety of health-related topics. Items of interest for these analyses include symptoms, menstrual history (to assess menopausal status), health status, and sociodemographics. Factor analysis results showed that across all five racial/ethnic groups, two consistent factors emerged; one consisting of clearly menopausal symptoms -- hot flashes and night sweats -- and the other consisting of psychological and psychosomatic symptoms. Results of regression analyses showed racial/ethnic differences in symptom reporting, as well as differences by menopausal status. Controlling for age, education, health, and economic strain, Caucasian women reported significantly more psychosomatic symptoms than other racial/ethnic groups. African-American women reported significantly more vasomotor symptoms. Perimenopausal women, hormone users, and women who had a surgical menopause reported significantly more vasomotor symptoms. All of these groups, plus postmenopausal women, reported significantly more vasomotor symptoms than premenopausal women. The pattern of results argues against a universal menopausal syndrome consisting of a variety of vasomotor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分析城乡孕产期妇女健康状况及分娩情况,为有效地改善孕产期妇女健康状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抽取青岛市区和莘县农村地区共2 448名产后1年以内的妇女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城市1 248人,农村1 200人,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进行面对面的回顾性调查。结果:城市孕妇妊娠期糖尿病的患病率为0.89%,明显高于农村孕妇的0.09%(P<0.05);城市孕妇孕期贫血患病率为17.49%,明显高于农村孕妇的8.55%(P<0.05);农村孕妇孕期发生小腿抽筋的比例为27.65%,明显高于城市孕妇的22.85%(P<0.05);城市孕妇能在爱婴医院分娩的比例是96.21%,明显高于农村孕妇的86.49%(P<0.05);城市孕妇采取剖宫产分娩方式的比例是53.19%,明显高于农村孕妇的33.27%(P<0.05);分娩后城市产褥期妇女超重的比例为39.58%,明显高于农村产褥期妇女的25.25%(P<0.05)。结论:城市孕妇妊娠期糖尿病患病率及产褥期妇女超重率均高于农村妇女,城乡孕妇孕期小腿抽筋现象均比较严重,建议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城乡孕产期妇女的健康状况;城市和农村剖宫产率均远远高于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15%界限,建议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剖宫产率,促进优生优育,保证母婴健康。  相似文献   

19.
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症状影响因素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上海市部分城区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症状发生现状、影响因素及其心理保健需求。方法: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改良更年期Kupperman评分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病人健康问卷抑郁量表、围绝经期妇女心理卫生保健态度及需求调查表,于2010年12月~2011年2月在上海某社区内对935名参加普查的45~59岁妇女进行调查。结果:①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症状呈现率24.8%。上海本地户籍者抑郁症状呈现率22.7%,外地户籍者抑郁症状呈现率50.7%。②与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症状发生有关的影响因素包括户籍、痛经程度、1年内子女长期离家、重病、感觉异常、关节肌肉痛、更年期综合征、主观支持评分、客观支持评分等。③围绝经期妇女的保健意识和知识:39.8%的围绝经期妇女不关心心理卫生保健,分别有69.5%和61.9%围绝经期妇女选择视听媒体和报刊杂志作为保健知识的主要获得途径。结论:上海市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症状呈现率较高,与多种社会、心理、生物学影响因素有关,为围绝经期妇女提供心理保健应该纳入妇女保健工作内容。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分析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产褥期妇女的生理及心理状况。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内蒙古中西部3个地区(包头、乌海、巴彦淖尔)1周岁以内儿童的母亲共2 624例作为研究对象(收回有效问卷2 563份),采用自行设计的产褥期调查问卷进行逐一入户问卷调查。结果:2 563例产褥期妇女的生理及心理状况无分娩方式及民族差异(P>0.05);经产妇血性恶露持续时间>2周的比例(34.0%)高于初产妇(2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农村产妇乳头皲裂(15.8%)、产后忧伤(9.0%)等8项发生率较高,与城市产妇(11.9%、3.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产褥期妇女生理及心理状况的影响因素有孕期教育、产后开始下床活动时间、怀孕前半年有无准备、产后由谁提供每餐食品及家庭年收入。结论: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产褥期妇女生理及心理状况总体良好,但存在城乡差异,城市优于农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