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相关性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15  
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对 3 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人及 2 4例无脑卒中病史者进行对照研究。观察两组受检者颈动脉管腔狭窄程度、斑块存在部位和斑块内回声情况。结果发现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颈动脉狭窄程度小于 49%者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 (P >0 .0 5 ) ,狭窄程度大于 5 0 %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 5 ) ,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危险为对照组的 4.3倍 (OR =4.3 1,OR95 %可信区间为 1.3 4~ 13 .89)。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与对照组斑块内无回声或弱回声区占斑块面积的百分比均值分别为 49.77%± 16.40 %及 2 3 .5 5 %± 8.42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相似文献   

2.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关系。方法应用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测84例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颅外颈动脉,检测分析颅外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分布、狭窄度及超声分型。并将有症状侧与无症状侧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颅外颈动脉硬化斑块以软斑最为多见,其次为混合斑和溃疡斑,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硬斑和扁平斑无明显差异;无症状侧斑块明显高于有症状侧斑块(60.34%比39.66%,P<0.01);且无症状侧颅外颈动脉中度以上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有症状侧(29.31%比6.70%,P<0.01)。结论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常规进行颈动脉颅外段彩色超声检测,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及病因评估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早期卒中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选取100例TIA患者,采用HDL500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其是否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性质,记录TIA患者发病后7、90 d的卒中发生情况。结果 100例TIA患者中,68例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其发病后7、90 d的卒中发生率均高于未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P均<0.01。68例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TIA患者中,不稳定性斑块46例,其发病后7、90 d的卒中发生率均高于稳定性斑块患者,P均<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不稳定性可能会增加TIA患者早期卒中的危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ltack,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以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1l0例伴或不伴脑梗死病史的TIA患者为TIA组,另选其他科室住院患者52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颈动脉采用血管外超声测定内膜中层厚度(intima media thickness,IMT)及斑块形成,以及测量血压、检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尿酸等。结果TIA组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颈动脉IMT、斑块检出率均较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两组间年龄、血压、高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尿酸、血糖、纤维蛋白原无显著差异。伴脑梗死的TIA患者与无脑梗死的TIA患者比较,各项指标无显著差异。有斑块组与无斑块组比较,年龄、低密度脂蛋白、尿酸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TIA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较高,颈动脉超声可作为评价动脉粥样硬化的无创性敏感性指标,年龄、低密度脂蛋白、尿酸对斑块形成可能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卒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薛慎伍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28(24):2506-2508
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rtery arhrosclerosis,CAS)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颈动脉是脑供血的主要通路,CAS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它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复发以及梗死的部位密切相关[1].据报道,美国60岁以上的脑卒中病人中,CAS约占70%[2].因此,早期发现CAS斑块形成,并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对及时有效地防治缺血性脑卒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硬化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河北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治疗的冠心病患者350例,依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其中冠心病组260例,非冠心病组90例;依据造影结果将冠心病组患者进行再次分组,其中单支病变组113例,双支病变组89例,三支病变组58例.比较冠心病组及非冠心病组间及不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三组间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积分及Gensini评分;统计分析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以上观察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冠心病组的颈动脉IMT、斑块积分、Gensini积分分别为(1.37±0.23)、(5.37±3.98)、(23.32±7.33),均高于非冠心病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的斑块检出率为79.8%和81.0%,双支病变组及三支病变组患者颈动脉IMT分别为(1.31±0.21)mm和(1.37±0.27)mm,双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患者的斑块检出率与颈动脉IMT值均高于单支病变组,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IMT、颈动脉斑块积分呈显著正相关;Gensini评分与IMT及颈动脉斑块积分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冠状动脉的粥样硬化程度随着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升高而加重,冠心病的严重程度可以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测反映出来.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病变与血浆组织因子(TF)水平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TIA患者58例,根据彩色多普勒超声将不稳定性斑块的22例为A组,稳定性斑块的19例为B组,无斑块的17例为C组,用ELISA法测定3组患者血浆TF水平。53例完成3年随访,根据TF水平分为高水平组22例,低水平组31例,比较2组患者3年时脑卒中风险。结果 A组血浆TF水平明显高于B组和C组(P<0.05,P<0.01),B组血浆TF水平明显高于C组(P<0.05);血浆TF水平与管腔狭窄率呈正相关(r=0.356,P<0.05);高水平组脑梗死发生率和反复TIA发作比例明显高于低水平组(P<0.05,P<0.01)。结论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TIA患者血浆TF水平增高可预测脑梗死的发生,其可作为TIA患者预后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65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TIA患者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组(简称他汀组)和对照组;他汀组口服辛伐他汀和阿斯匹林6个月,对照组仅口服阿斯匹林,治疗前后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检测血脂水平,比较治疗6个月内两组患者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他汀组血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脂水平比治疗前明显下降,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均P〈0.01);颈动脉IMT变薄及斑块面积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0.01);他汀组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为9.7%,对照组为20.6%,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辛伐他汀不仅有调整血脂的作用,还具有抗脂质氧化、保护血管内皮等多种作用,并能消除或稳定TIA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78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TIA患者随机分为他汀组和对照组各39例:他汀组口服辛伐他汀和阿司匹林6个月,对照组仅口服阿司匹林,治疗前后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动脉粥样硬化斑决面积、检测血脂水平,比较治疗6个月内两组患者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他汀组治疗前后颈动脉IMT、斑块面积变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他汀组治疗后血清TC、TG、LDL水平显著下降,HDL水平显著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TC、TG、LDL水平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辛伐他汀不仅有调整血脂的作用,还具有抗脂质氧化、保护血管内皮等多种作用,并能消除或稳定TIA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于本院进行诊断治疗的9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为观察组,选取同期的90名健康人为对照组,分析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及观察组发作时间、发作频率与血管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血管阻塞患者发作时间≥60 min者比例低于重度、中度及轻度狭窄患者,发作频率≥3次/w者阻塞及重度狭窄者比例高于中度及轻度狭窄患者(均P<0.05)。结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发作频率、发作时间均与颈动脉狭窄程度呈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对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价值,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Gensini评分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rouse积分的相关性,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防治提供简单易行的检测依据。方法选取成都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于2015年1月~2017年1月心血管内科诊治并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的患者114例,根据CAG检查结果将其分为非冠心病组(n=40)与冠心病组(n=74),再根据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将冠心病组分为三个亚组,比较非冠心病组、冠心病组的颈动脉IMT、颈动脉斑块Crouse积分,探讨Gensini评分与Crouse积分的关系;评估颈动脉超声诊断冠心病临床价值。结果冠心病组的IMT较非冠心病组显著增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三个亚组(单支病变亚组、两支病变亚组、三支病变亚组)的IMT分别为(0.94±0.15)mm、(1.17±0.17)mm、(1.21±0.23)mm;非冠心病组Crouse积分为(1.11±0.75)分,Gensini积分为(0.0±0.0)分;冠心病组Crouse积分为(5.14±3.41)分,Gensini积分为(22.2±11.02)分,冠心病组上述指标均高于非冠心病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Crouse积分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0.354,P=0.001);诊断实验四格表显示颈动脉超声诊断冠心病的诊断符合率为86.0%。结论利用颈动脉超声检查的指标去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严重程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相关性,具有可实践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脑血管病的病理变化主要是动脉内膜类脂质沉积,逐渐出现内膜增厚、钙化、血栓形成,致使管腔狭窄、闭塞.本研究对258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进行多普勒超声检测,旨在分析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改变的特点,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相关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踝臂指数(ABI)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2010年1月至2011年11月在我院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516人,进行颈动脉超声和踝臂指数的测量,对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踝臂指数明显减低,多因素回归分析进一步说明踝臂指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独立相关。结论踝臂指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是其独立的危险因素。踝臂指数可用于缺血性脑卒中高危患者的筛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高血压缺血性脑卒中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和尿酸之间的关系。方法以高血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观察组,高血压病患者为对照组,测定空腹血糖、血尿酸、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及低密度脂蛋白;测定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及斑块积分。结果两组血糖、血脂无显著性差异;高血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尿酸、颈动脉斑块积分明显高于高血压病组(P〈0.05)。结论高血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多有颈动脉粥样硬化和高尿酸血症,为预防脑卒中,除控制血压外,还应重视抗动脉硬化和降低尿酸的治疗。  相似文献   

15.
16.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引起缺血性脑血管病病因中颈部血管病变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就非常有必要。下面主要从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发病机制,易损斑块的定义、诊断标准及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以及颈动脉狭窄程度及颈部血管的辅助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种族差异及治疗方面就国内外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狭窄及斑块性质与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在该院就诊的老年TIA患者130例,行颈动脉血管成像检查颈动脉狭窄程度及斑块性质,利用等级相关分析老年TIA患者颈动脉狭窄及斑块性质与脑卒中的相关关系。结果老年TIA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随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加重及斑块脂质含量的下降而升高,分别呈正相关和负相关(P<0.05)。结论老年TIA患者颈动脉狭窄及斑块软化与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颈部大动脉粥样硬化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颈部大动脉粥样硬化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的相关性。方法 对 16 8例TIA患者进行颈部大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测 ,同期来院健康体检者 6 0例为对照组。结果 TIA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IMT)和斑块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椎 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锁骨下动脉起始处的斑块发生率明显多于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TIA患者颈内动脉的IMT值与血浆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纤维蛋白原的含量成正相关 (P <0 .0 1)。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作为颈部大动脉粥样硬化检测的可靠方法。颈部大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TIA的发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标准,对比分析B超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以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86例患者分成冠心病组和对照组,全部患者均经冠状动脉造影和B超检测颈动脉变化.结果超声检出颈动脉斑块预测冠心病的敏感性为87.75%;特异性为70.27%;阳性预测值为79.63%;阴性预测值为81.25%.颈动脉内膜中层最大值(IMTm)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积分相关分析成显著正相关(r=0.42,P<0.01).结论B超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可作为预测冠心病的一个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世界各国对有关动脉粥样硬化(AS)的预治十分重视[1].AS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进行性、多因素、全身性的系统性疾病之一,往往同时累及多处血管.冠心病(CHD)是AS导致器官病变受损的最常见类型.近年来,有关颈AS与冠状AS之间的关系,已引起医学界的高度关注,颈动脉超声检查正逐渐成为一种观察的无创性常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