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治疗桥小脑角肿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索经乙状窦后入路电视神经内镜辅助显做手术治疗桥小脑角肿瘤的实用性及其优势。方法 对33例桥小脑角肿瘤采取乙状窦后入路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治疗。结果 10例听神经瘤全切并保留面神经,22例胆脂瘤及1例脑膜瘤全切除,无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结论 经乙状窦后入路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治疗桥小脑角肿瘤,可提高手术疗效,降低手术危险性。  相似文献   

2.
我院自1984年4月~1988年9月采用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切除13例巨大桥小脑角(CPA)肿瘤。肿瘤直径均超过4.5cm,其中3例达7cm。并有3例经小脑幕孔突向颅中窝,手术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岩斜区肿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方法及其效果。方法 自2010年10月至2014年10月收治岩斜区肿瘤23例,分别采用颞下经小脑幕入路(11例)、乙状窦后经小脑幕入路(7例)和幕上幕下(颞下-乙状窦后)联合入路(5例)进行手术切除。结果 23例岩斜区肿瘤中脑膜瘤9例,神经鞘瘤12例,胆脂瘤2例。颞下经小脑幕入路11例中,肿瘤全切9例,次全切2例;乙状窦后经小脑幕入路7例均全切除;幕上幕下联合入路5例中,次全切4例,部分切除1例。23例患者随访6~36个月;术前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为(83.0±7.0)分,术后1月为(75.2±9.0)分,术后6个月为(80.0±6.0)分;6例次全切除及1例部分切除患者术后1月行伽玛刀治疗,在随访时间内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根据岩斜区肿瘤的不同类型,选择颞下经小脑幕入路、乙状窦后经小脑幕入路和幕上幕下联合入路,可以提供肿瘤全切率,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枕部开颅经小脑幕入路切除丘脑肿瘤的适应证及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采用枕部开颅经小脑幕入路手术治疗丘脑肿瘤病例资料。经大脑大静脉后下间隙切除肿瘤12例,联合胼胝体旁切开3例,主要经胼胝体旁切开1例。结果肿瘤全切除12例,次全切除1例,大部分切除3例。围手术期死亡1例,轻偏瘫1例。结论枕部开颅经小脑幕入路适宜切除丘脑后内下部肿瘤,具有定位准确、创伤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枕部经小脑幕入路切除儿童小脑前上部肿瘤(附八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和探索切除儿童小脑前上部肿瘤的手术方法。方法枕部经小脑幕入路切除儿童小脑前上部肿瘤8例。结果全切除7例,大部分切除1例,无手术死亡。结论枕部经小脑幕入路适用于小脑上蚓部或小脑半球上部靠近小脑幕的儿童后颅窝肿瘤切除。该入路手术损伤小,术野开阔,肿瘤暴露良好,操作简单,肿瘤全切除率高,术后并发症少,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神经内镜辅助下显微外科切除颅内胆脂瘤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一、临床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本组共12例,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31~49岁,平均年龄41.6岁,肿瘤部位:桥脑小脑角4例,颞叶4例,松果体区、枕叶、小脑、侧脑室各1例。手术方法:采用德国的蛇牌神经内镜系统。手术径路:桥脑小脑角胆脂瘤采用经翼点入路,颞叶采用经颞入路,小脑胆脂瘤采用经枕下入路,侧脑室采用经脑室入路,松果体区经枕下幕上入路。二、结果所有病人行肿瘤全切除或次全切除。术后随访1~3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2个月。三、讨论1998年Nikoai将神经内镜手术分为内镜神经外科(EN)、内镜辅助下显微神经外科(EAM)及内镜控制下显微神经外科(E…  相似文献   

7.
松果体区肿瘤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23例松果体区肿瘤进行显微手术治疗。其中10例选用经幕下小脑上入路,7例经枕小脑幕上入路,6例经顶枕胼胝体切开入路。无手术死亡。术后复查头部CT证实肿瘤全切除12例,部分切除10例,肿瘤活检1例。指出术前应参照头部CT、MRI,针对肿瘤与邻近解剖结构关系不同,选择适当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岩乙状窦前入路切除小脑桥脑角区肿瘤的手术技巧及疗效。方法采用经岩乙状窦前入路切除小脑桥脑角区肿瘤34例,其中听神经瘤25例、脑膜瘤5例、胆脂瘤3例、星形细胞瘤1例;肿瘤向中线斜坡、岩尖、幕上生长13例,肿瘤最大径2.6~8.0cm。结果听神经瘤全切除23例,次全切除2例,脑膜瘤按改良Sim poson切除分级:Ⅰ级1例,Ⅱ级4例,胆脂瘤均全切除,星形细胞瘤次全切除。听神经瘤面神经解剖保留19例,其中面肌功能7例,有效听力保留3例;其余肿瘤均能保留面肌功能及有效听力。术后无其他新发生的颅神经损伤。结论该入路通过切除部分岩骨,可充分显露小脑桥脑角区,尤其适合向斜坡、岩尖及幕上生长肿瘤的切除。  相似文献   

9.
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切除复发性听神经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1973年1月到1984年12月,采用颞下-经小脑 幕入路切除6例复发性听神经瘤。6例中5例第一次手术是经常用的枕下入路将肿瘤部分切除,术后7个月到7年病人因肿瘤复发再次入院。第二次手术均采用颞下-经小脑幕入路,有2例肿瘤全切,3例肿瘤次全切除;另1例第一次由耳科医生经迷路后入路,将肿瘤部分切除,6个月后因肿瘤复发再次入院,第二次手术采用枕下入路,亦部分地切除了肿瘤,1年后,病人又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入院,第三次手术采用颞下-经小脑幕入路,终于将肿瘤全切除。治疗结果:5例恢复原工作或轻工作,1例由于视力障碍需别人照顾。 文中简要地介绍了6例病人的治疗情况,讨论了复发性听神经瘤的手术入路,颞下-经小脑幕入路的操作方法,以及此入路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介绍应用经乳突后枕下锁孔入路手术治疗桥小脑角区病变的微创手术技术。方法采用乳突后发际内皮肤切口4~5cm,在枕部作骨窗开颅2.5cm×2cm,内镜辅助的显微手术治疗桥小脑角病变15例。结果15例桥小脑角病变中,听神经瘤8例(6例为巨大听神经瘤),桥小脑角脑膜瘤5例,均获全切除,神经功能保存完好;2例小脑前下动脉瘤准确夹闭瘤颈。结论乳突后枕下锁孔入路适合切除各种桥小脑角区肿瘤及血管性病变。  相似文献   

11.
桥小脑角肿瘤的手术一般多采用枕下入路,但较大肿瘤向幕上生长,或长至斜坡者,枕下入路全切肿瘤有较大困难。我们对7例巨大的桥小脑角向幕上生长的肿瘤采用经小脑幕上入路切除法,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例1 女,46岁。右侧肢体进行性无力3年,伴左听力减退,上视障碍。CT扫描示左桥小脑角区低密度肿宿表现,浸及中颅窝。1984年12月行左颞  相似文献   

12.
对28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成人髓母细胞瘤进行回顾性研究。所选病例年龄大于18岁,以颅内压增高及小脑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CT及MR为主要诊断手段,肿瘤位于后颅中线部位者15例,小脑半球7例,桥小脑角2例,幕上3例,幕上幕下多发部位1例。强调手术尽可能切除肿瘤加术后早期足量放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斜坡表皮样囊肿的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报道24例颅底斜坡区表皮样囊肿的显微外科治疗,就其手术入路及肿瘤切除程度加以讨论。方法:分析了临床特点和CT、MRI影像的特征性表现和特殊生长形状,深入分析其手术方法、手术结果和术后并发症等。结果:肿瘤全切除15例,次全切除7例,大部切除2例,无手术死亡。术后有9例症状体征完全恢复。术后并发症以无菌性脑膜炎最多见,本组9例术后出现持续性高热及颈强直,经连续腰穿放脑脊液治疗后痊愈。可逆性颅神经功能障碍也常见,外展神经麻痹4例,后组颅神经麻痹3例,滑车神经及面神经麻痹各1例。术后迟发血肿4例。结论:颅底斜坡区表皮样囊肿手术选择颞枕经小脑幕入路和经桥小脑角(CPA)入路是最常使用的手术入路。手术全切肿瘤及包膜可减少无菌性脑膜炎的发生。对减少术后迟发血肿的发生亦有裨益。  相似文献   

14.
目的报告1例原发性桥小脑角淋巴瘤并文献回顾。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手术的桥小脑角淋巴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桥小脑角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点、鉴别诊断及治疗。结果第1次手术全切除肿瘤,病理诊断为B细胞型淋巴瘤,术后1个月肿瘤复发,再次手术全切除肿瘤,术后辅以化疗,随访2个月未见肿瘤复发。结论原发于桥小脑角的淋巴瘤少见,术后易复发,需辅以放化疗等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枕部经小脑幕入路切除松果体区肿瘤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对枕部开颅经小脑幕入路手术切除的68例松果体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录像资料及术后早期随访结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肿瘤全切除64例,次全切除3例,部分切除1例。术后死亡1例,失语、轻偏瘫1例,视野缺损3例。11例出现早期或迟发性脑积水。结论枕部经小脑幕入路手术视野开阔,暴露范围广泛,适合于切除任何大小及生长方向的松果体区肿瘤,尤其适合于大型肿瘤和小儿患者。脑积水是术后处理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和显微镜“双镜联合”下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桥小脑角脑膜瘤的临床应用价值及优势.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39例桥小脑角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1例患者为“双镜联合”下手术切除肿瘤(双镜联合组),28例患者为单纯显微镜下手术切除肿瘤(显微镜组).结果 双镜联合组患者中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小脑幕脑膜瘤的手术治疗和手术入路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7年3月手术治疗的92例小脑幕脑膜瘤的临床资料。内侧型和外侧型向幕上发展者,采用扩大翼点入路10例,颞下入路23例,颞枕部入路18例;肿瘤全部或主体在颅后窝21例,采用枕下或枕部幕上下联合入路;20例镰幕型采用枕部经小脑幕入路。结果 肿瘤全切除86例,部分切除6例。无手术死亡病例。83例术后随访1~8年,正常工作、生活71例,生活自理8例,生活需要照顾4例;肿瘤复发再次手术7例(次全切除5例,全切除2例)。结论 手术全切除小脑膜脑膜瘤可获得满意效果及良好预后;根据肿瘤特点设计合适的手术入路以及熟练掌握局部神经解剖和显微神经外科技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术中深静脉系统及大静脉窦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小脑幕脑膜瘤的临床特点、手术入路及显微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宿州市立医院2008年6月~2014年2月间住院手术的17例小脑幕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肿瘤基底附着部位和主体生长方向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幕上型脑膜瘤采用颞枕部入路2例,采用枕部入路4例;幕下脑膜瘤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6例,采用后正中幕下小脑上入路2例;小脑幕切迹缘采用枕下经天幕入路2例;幕上下脑膜瘤采用幕上下入路1例。结果本组患者中小脑幕脑膜瘤全切除(SimpsonⅠ级和Ⅱ级)14例,次全切除1例,大部分切除2例。结论小脑幕脑膜瘤适宜积极的手术治疗,合适的显微手术入路以及恰当的手术方法能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14例桥脑小脑角及岩斜坡区肿瘤经乙状窦前岩骨入路手术切除。肿瘤全切除8例、次全切除5例、部分切除1例。无手术死亡。作者认为肿瘤直径3cm以上且不同程度向脑干腹侧生长,跨越岩骨尖达中颅窝时采用该入路,与传统乙状窦后枕下入路相比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桥小脑角区脑膜瘤的分型及显微外科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76例桥小脑角区脑膜瘤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检查及术中判断分为内听孔前型31例,内听孔后型17例,大型联合型28例。73例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2例使用颞下入路,1例使用翼点入路。结果 肿瘤全切除71例,次全切除5例。术后随访1~10年,术后新增神经症状15例,其余病人术后症状均改善;复查头颅MRI,复发3例;死亡2例。结论 显微手术切除桥小脑角区脑膜瘤可获得满意效果及良好预后;扩大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可满足绝大多数桥小脑角区脑膜瘤切除的需要;颅神经、岩静脉及重要动脉的保护和处理在桥小脑角区脑膜瘤显微外科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