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研究隐球菌性脑膜炎(cryptococcal meningitis)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穿孔素(perforin,又称pore-form-ing protein,PFP)表达及其与细胞因子的关系.方法 首先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得到25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和30例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其次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其中的PFP的蛋白含量,用实时荧光定量(RFQ)-PCR方法测定其中PFP的mRNA含量,并分析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蛋白含量与细胞因子浓度的相关性.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PBMC中PFP蛋白含量和mRNA均明显降低,PFP蛋白表达水平与IL-10,IFN-γ水平均无相关性.结论 PFP可能参与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疾病进程,这为探讨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病情监控和有效治疗提供了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2.
现将我院近5 a来收治的经病原学证实(其中3例经中国医科大学神经内科确诊后转回我院)隐球菌性脑膜脑炎11例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6例,女5例,年龄16~68岁。6例起病1周余入院,3例为3周左右入院,2例反复近1 a入院。入院前诊为结核性脑膜炎5例、病毒性脑膜炎3例、脱髓鞘性脑膜炎1例、血管性头痛1例。首次初诊为新型隐球菌性脑膜脑炎3例。1.2症状及体征本组均有不同程度的头痛,刚开始轻、逐渐加重。本组均伴有高颅压症状,低热4例,高热5例,昏迷2例。有脑膜刺激征8例,偏瘫3例。有3例同时伴癫痫发作。1.3辅助检查(1)本组腰穿脑脊液压…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静脉应用两性霉素B(AMB)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隐脑)时发生的不良反应及护理疗效。方法 运用护理程序,对22例隐脑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按护理疗效评估标准进行客观评价。结果 22例患者在应用AMB中有21例发生不良反应,但得到有效控制。结论 针对AMB在长程治疗中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可防治和减轻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我科2002-01~2006-12用二性霉素B(Am B)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炎患儿17例,积累了一定的护理经验,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13例,女4例;年龄最小2岁5个月,最大12岁,平均5岁7月龄。本组除有发热、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等临床表现外,连续2次或2次以上脑脊液墨汁染色找到隐球菌。1.2治疗方法Am B粉剂用注射用水溶解后,抽取治疗剂量加入5%葡萄糖液250~500 m l静脉点滴,维持6~8 hr;每周2~3次Am B鞘内注射。氟胞嘧啶、大蒜素等联合抗真菌。2结果(1)本组中最短住院时间23 d,最长242 d,平均住院时间153 d;16例临床症状缓解或消失…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建立实时荧光定量(RFQ)-PCR法测定四种TRAIL受体DcR1,DcR2,DR4,DR5 mRNA含量的方法 ,探讨其在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表达的检测价值,并分析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免疫指标与四种TRAIL受体的相关性.方法 设计特异性的引物和探针,以人基因GAPDH为内参照,用实时定量PCR的方法 检测35例健康人和35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TRAIL受体mRNA的表达水平,采用全自动特定蛋白分析仪检测IgG,IgA,IgM,C3,C4.结果 与健康人比较,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TRAIL受体DcR1 mRNA的表达显著升高(P<0.01),受体DcR2,DR4,DR5 mRNA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血清中的C3和IgG显著下降(P<0.01),且与DcR1的变化成负相关,结论 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TRAIL受体DcR1 mRNA的表达明显升高,提示TRAIL受体DcR1可能参与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疾病进程,这为有效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提供了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6.
正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隐脑)是由新型隐球菌感染引起的脑膜和脑实质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亚急性或慢性疾病,其病情重、预后差、病死率高,治疗难度大[1,2]。临床上目前尚未有根治的方法,两性霉素B(AMB)是迄今药效最强的抗真菌药物,但其毒副作用多且严重,患者很难耐受整个治疗过程,影响治疗效果[3]。两性霉素B是一种治疗深部真菌感染用药,用药时间长,不良反应多[4]。本研究旨在观察该药物在治疗新型脑膜炎过程  相似文献   

7.
【病例】男,35岁。因头昏、头痛7天就诊。表现为头颅双侧、前额部间歇性头痛,无恶心、呕吐,无发热、咽痛、咳嗽。经颅多普勒检查示:椎-底动脉、大脑中动脉血管痉挛。在门诊口服利脑心胶囊,头痛一度缓解,后上述症状加重入我院。既往无类似头痛发作。查体:体温37℃,脉搏80/min,呼吸16/min,血压112/68 mmHg。意识清,鼻旁窦无压痛,神经系统查体未见异常。按脑供血不足予丹参活血化瘀、扩血管治疗。患者入院第3天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9℃,出现突发抽搐,意识丧失,尿便失禁,颈部抵抗1次,持续约2分钟。腰椎穿刺脑脊液墨汁染色镜检找到新型隐球菌,脑脊液培养见新型隐球菌生长。修正诊断为新型隐球菌性脑膜脑炎,行抗真菌治疗,复查脑脊液隐球菌转阴,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颗粒溶素(granulysin,GNLY)、颗粒酶B(granzymeB,GrB)及穿孔素(perforin,PF)三种免疫效应分子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biliarycirrhosis,PBC)外周血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PBC的关系。方法以正常健康人和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为对照,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PBC患者PBMC中GNLY、GrB及PFmRNA的含量。用ELISA方法检测PBC患者血清中GNLY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肝功能的相关性。结果PBC组GNLY、GrBmRNA平均拷贝数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和疾病对照肝炎后肝硬化组(P〈0.001),而PFmRNA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BC患者血清中的GNLY蛋白表达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和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组(P〈0.01)。血清中GNLY浓度与血清GGT、AIJP的浓度呈正相关(P〈0.01)。结论PBC患者GNLY、GrBmRNA和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时ELISA方法检测出PBC患者血清中GNLY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GNLY、GrB表达与PBC的发病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为临床PBC病情的监控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 (peripheralbloodlymphocyte ,PBLs)中穿孔素 (perforin ,P)和颗粒酶B(granzymeB ,GB)在肾移植抗急性排斥反应时的表达。方法 利用定量RT PCR方法动态观察了 10例肾移植患者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后抗排斥治疗时P和GB的表达。结果  10例肾移植患者抗排斥治疗后 ,PBLs中P和GB表达水平明显下降。结论 利用定量RT PCR测定PBLs中P和GB的表达可以较敏感地预测肾移植后抗排斥反应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乳腺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及NK细胞中颗粒酶B和穿孔素的表达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明确颗粒酶B和穿孔素的表达与乳腺癌分子分型、肿瘤分期等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及其对乳腺癌治疗效果的评价。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108例乳腺癌和70例乳腺良性疾病患者样本中CD3+T细胞、CD8+T细胞及NK细胞中颗粒酶B和穿孔素的表达;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各指标对乳腺癌的诊断效能,比较不同临床病理特征乳腺癌患者颗粒酶B和穿孔素的表达及治疗前后各指标的变化。结果 乳腺癌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与NK细胞中颗粒酶B和穿孔素表达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CD3+T细胞、CD8+T细胞及NK细胞中颗粒酶B和穿孔素阳性率的曲线下面积(AUC)大于0.5。CD3+T细胞中颗粒酶B和穿孔素的表达与乳腺癌肿瘤大小及临床分期呈正相关(P <0.05),CD8+T细胞中颗粒酶B也与乳腺癌肿瘤大小及临床分期呈正相关(P...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隐球菌脑膜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micorRNA-31表达情况及与疾病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07年9月-2012年8月期间,在上海长海医院和上海长征医院确诊的隐球菌脑膜炎患者和同期健康对照各30例,使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30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icroRNA-31(miR-31)的表达,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特征(血清中IgG,IgA,IgM)和细胞因子(IL-4,IL-10,IFN-γ,TNF-α)的相关性.结果 与健康对照相比,隐球菌脑膜炎患者PBMCs中miR-31表达(0.856±0.231 vs 0.470±0.242)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20,P<0.001)且与血清IL-4水平正相关(r=0.644,P<0.001),与IgG,IFN-γ负相关(r=0.645, 0.671;P值均<0.001).结论 提示miR-31可能通过调节炎症性细胞因子的产生,参与了隐球菌脑膜炎的发病机制,这为进一步研究隐球菌脑膜炎患者的表观遗传学调控提供了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氨茶碱和类固醇激素对哮喘病人单个核细胞分泌白介素的影响。方法:本实验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观察了正常人和哮喘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别在脂多糖、氨茶碱、抗 IL-10抗体、醋酸强的松龙刺激24、48小时后培养液中 IL-5、IL-10的浓度变化。结果:经脂多糖刺激24、48小时后哮喘组 IL-5的浓度高于正常组,而 IL-10的浓度低于正常组(P<0.01);在24、48小时刺激时间后,哮喘病人氨茶碱-(10)组和氨茶碱-(20)组中 IL-5浓度均降低。(n=15,P<0.05),IL-10浓度均升高(n=15,P<0.05),在抗 IL-10抗体刺激24小时后,抗体组中 IL-5的浓度有升高的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n=15);48小时后,抗体组中的 IL-5的浓度均明显高于氨茶碱组和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n=15)。醋酸强的松龙组在24、48小时刺激时间后 IL-5的浓度分别为:40.13±18.61pg/ml、低于检测敏感度,而 IL-10的浓度均低于检测敏感度。结论:内源性抑炎机制障碍(如:IL-10的分泌不足等)可能是哮喘发病的一个重要原因;氨茶碱具有通过促进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IL-10生成而抑制 IL-5分泌的抗炎活性;类固醇激素的抗炎作用可能主要是通过抑制促炎因子(如:IL-5的生成等)而实现的,与 IL-10无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隐球菌性脑膜炎及病毒性脑炎患者脑脊液中白细胞介素-6(IL-6)、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Luminex液相芯片技术对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18例(隐脑组),病毒性脑炎患者20例(病脑组)及非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15例(对照组)脑脊液中IL-6、IL-10和TNF...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并初步分析肺结核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10(IL-10)、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选取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海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51例作为DM组,肺结核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48例作为TB+DM组,同期的健康体检者42例作为对照组。采集研究对象清晨空腹静脉血5 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样本血清中IL-2、IL-10、IFN-γ、TNF-α的水平,进行对比。结果三组间的IL-2、TNF-α、INF-γ、IL-10水平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TB+DM组的IL-2(0.215±0.152)μg/L、TNF-α(0.253±0.098)μg/L水平均低于DM组[(1.058±0.458)μg/L、(0.399±0.102)μg/L],INF-γ(33.560±2.370)μg/L、IL-10(1.331±0.241)μg/L水平均高于DM组[(6.010±6.730)μg/L、(0.835±0.301)μ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B+DM组和DM组的IL-2、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INF-γ、IL-10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患者血清中IL-2、IL-10、IFN-γ、TNF-α的水平对选取肺结核合并2型糖尿病指标诊断、评价该病的发生及病程,对治疗该病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microRNA(miRNA,miR)在重型乙型肝炎(SHB)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用RNA-DNA嵌合探针液态芯片(flexible multiple analyte profiling,xMap)技术检测4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30例SHB患者和40例体检健康对照者(NC)PBMC中miR-191、-223、-222、-145、-21、-31、-126、-20a、-372的表达水平。结果 CHB组、SHB组、NC组PBMC中miR-191、-222、-145、-31、-372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而miR-21、-126和-223有统计学差异(F分别为64.607、86.412和54.648,P均<0.05)且均在SHB组表达最低[(1.417±0.580),(2.801±0.631),(6.658±0.545)]。3组间miR-20a表达有统计学差异(F=69.163,P<0.05),SHB组miR-20a表达最高(0.586±0.065)。结论 SHB组miR-21、-126、-223表达下调和miR-20a表达上调可能参与SHB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子宫腺肌病患者外周血白介素-10(IL-10)、干扰素-γ(IFN-γ)水平在治疗前后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55例子宫腺肌病患者,以30健康体检女性为对照,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外周血IL-10及IFN-γ的含量,并根据子宫内膜入侵子宫肌层的不同程度对患者进行病理分级,观察外周血IL-10及IFN-γ水平在病例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及不同病理分级之间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子宫腺肌病患者血清IL-10水平明显升高(t=5.748,P=0.000),IFN-γ明显降低(t=3.217,P=0.002);手术治疗后,患者IL-10水平明显下降(t=2.957,P=0.004),IFN-γ明显上升(t=2.694,P=0.009);血清IL-10水平在不同病理分级患者间具有显著差异,病理分级越高,IL-10水平越高,但血清IFN-γ水平在不同病理分级患者间无显著差异(均P>0.05)。结论子宫腺肌病患者血清IL-10及IFN-γ水平明显异常,且IL-10含量与疾病的病理分级明显相关,推测细胞因子紊乱在子宫腺肌病的发病机制和疾病进展中可能扮演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颗粒溶素(GNLY)mRNA的表达,探讨GNLY基因表达水平与急性乙肝的关系。方法实时荧光定量RT-PCR分别检测40例急性乙肝患者及100名正常对照的PBMC的GNLY基因表达水平,同时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结果急性乙肝患者发病期mRNA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恢复期GNLY基因表达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乙肝患者GNLYmRNA与血清ALT、AST呈正相关。结论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GNLY mRNA的表达准确可靠。患者外周血GNLY基因表达水平与急性乙肝的发生发展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颗粒溶素(GNLY)mRNA的表达,探讨GNLY基因表达水平与急性乙肝的关系。方法实时荧光定量RT-PCR分别检测40例急性乙肝患者及100名正常对照的PBMC的GNLY基因表达水平,同时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结果急性乙肝患者发病期mRNA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恢复期GNLY基因表达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乙肝患者GNLYmRNA与血清ALT、AST呈正相关。结论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GNLY mRNA的表达准确可靠。患者外周血GNLY基因表达水平与急性乙肝的发生发展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2(IL-12)及白细胞介素-18(IL-18)与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4(IL-4)的相关性在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的意义。方法对105例血清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孕妇(研究组,宫内感染13例,宫内未感染92例)和42例血清HBsAg阴性的正常孕妇(对照组)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孕妇外周血乙型肝炎5项指标和细胞因子IL-12、IL-18、IFN-γ、IL-4水平;测定新生儿脐血乙型肝炎5项和HBV-DNA水平。结果宫内感染组孕妇的IL-12、IL-18、IFN-γ水平显著低于宫内未感染组及对照组,IL-4水平则显著高于宫内未感染组及对照组(均P<0.01)。宫内未感染组的IL-12、IL-18、IFN-γ和IL-4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孕妇外周血IL-12、IL-18与IFN-γ呈显著正相关(r=0.956、0.927、0.885及r=0.926、0.943、0.856,均P<0.01),与IL-4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926、-0.921、-0.913及r=-0.935、-0.982、-0.939,均P<0.01)。结论IL-12、IL-18既可加强HBV感染的T细胞的反应和IFN-γ的生成,又能增强Th1介导的细胞免疫功能,有望成为HBV宫内感染免疫治疗的新靶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