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坚持第一要义,用发展的战略推动公证事业不断前进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对公证行业来说,公证能够被社会认可、使用。能够满足当事人和公共利益的需求.靠的是发展:公证机构队伍壮大、素质提高、公证公信力提升。靠的是发展;公证机构办公环境、办公条件的改善,靠的也是发展。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我们必须把发展作为推动公证事业的第一要务。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公证前进中的问题,是新时期我国公证工作的一条基本经验。  相似文献   

2.
2001年11月,国家税务总局印发了《关于司法公证机构改制后有关所得税问题的通知》这在重庆市的公证界引发了一些争议。“公证机构是否应该纳税?”当年年底,市司法局公证工作管理处在全市45个公证处,特别是转为事业和合作制的42个公证处中开展  相似文献   

3.
目前,全国公证机构体制各地实践不一。公证机构应该选择行政、事业、合作抑或其他法律形式,成为今后公证改革基础性和必须要予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陈笑雯 《法制与社会》2011,(36):209-210,231
公证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公正职能作用发挥的好坏,公证质量是公证事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公证事业的生命线,是公证亭业的生命力所在,只有保证了公证的质量,我们才能不断地推进公证的体制改革,才能进一步提高公证的公信力。可以说,公证质量是推进公证体制改革及提高其公信力的前提。所以说,只有保证和提高公正的质量,我们才能保证公证机构的生存和健康发展。因此,本文主要论述了质量管理体系的概念及其公证的概念,并从不同的方面对质量管理体系在公证处的建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社会心理是社会个人、群体所持有的一种心理状态。心理因素对公证的影响,源于公证机构的服务对象是整个社会(包括公民、法人、其他组织以及国家机关)的客观现实。自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我国公证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从社会心理的角度看,这是因为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呼唤诚信,而公证正是以自身至高的公信力满足了社会诚信交易的需求。 不过,在公证领域,也有一些影响公证事业发展的不良因素。正视并克服这些不良因素,同充分发挥各种积极因素一样,均有助于推进公证事业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6.
正一、公证机构事业体制改革的发展及现状自2000年国务院办公厅批转司法部《关于深化公证工作改革的方案》至今的十几年来,公证机构事业体制改革走过了积极推进、初见成效、陷入徘徊的几个阶段。《关于深化公证工作改革的方案》实施后,全国不少省份积极推进公证机构事业体制改革,特别  相似文献   

7.
袁野 《中国公证》2006,(2):24-25
一、机构整合的最好选择 公证市场化容易引发忽视公证质量和社会效益问题.这不仅与公证定性相悖,也会带来过度竞争,导致公证的公信力下降.进而危及公证行业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为确保公证机构的公益性和非营利性,不应允许和鼓励公证机构进行证源竞争,因此,公证机构宜在市和县设立.省及市辖区不宜设立公证机构。按照“总量控制,合理布局”的原则从体制上消除公证业务范围的重叠。目前在我国.对此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上有三种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8.
公证赔偿问题一直有多种说法。观点的众多,加上法律规定的缺失,导致实践中当事人对于错误或不当的公证行为无法通过向公证机构索赔而得到救济。然而,公证赔偿责任是公证行业规范发展过程中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没有人可以只享受权利而不承担义务,公证制度要在市场经济中求得发展,公证赔偿问题始终要得到妥善的解决。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公证机构已被界定为社会中介组织,是为市场经济提供法律服务的机构。公证制度的改革,为公证机构开展竞争提供了有利条件。正当、合理、有序的竞争有助于公证事业的发展,而不正当竞争却严重损害着公证自身的声誉与利益。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社会各行各业对公证法律服务的需求以及全体公证人员的努力,我国公证事业呈现蓬勃发展的趋势,但“乱收费”、质量问题等字眼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一些负面文章和地方出现公证质量等问题,严重破坏了公证公信力.为了促进我国公证事业健康发展,本文对公证公信力等问题进行探究,寻找公证公信力来源,分析我国现阶段公证公信力现状及结合我国公证机构体制等情况,提出维护和加强我国公证公信力的途径,以期使公证机构、公证执业人员更好的树立起公证为民的良好社会形象.  相似文献   

11.
在公证事业发展进程中,强制公证作为热点话题一直备受关注。我们希望借助法律规定强化公证效力,为公证事业的发展带来法律的保障。笔者试图结合中国国情和公证行业发展现状,剖析强制公证之必要性,对强制公证的立法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2.
刘镜 《中国司法》2014,(12):53-54
正讨论公证机构改革与发展问题时,不应当忽略了公证机构发展的原动力和主导权问题——公证行业人才配置问题,这是公证事业发展的动力和基石。公证事业发展的原动力应当是公证行业本身的人才,公证职业人应当拥有规划自身发展的思考能力,应当对本行业的前途和蓝景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独立的思考。反之,不了解本行业、未对本行业做过踏踏实实的研究和实践的任何人,若以其他领域的原则和理论来指导公证事业,很容易误入歧途,对公证行业的发展造成  相似文献   

13.
司法部副部长赵大程就《公证法》颁布八周年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的文章令我们基层公证人员倍受启发。公证机构体制的改革,有效提升了公证机构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公证法律及相关制度的配套和完善.为公证业务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与制度的支撑。近年来.公证业务的快速发展。是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公证改革所取得的重大成果。换句话说.没有公证改革,公证事业发展不可能出现目前蓬勃发展的局面。珍惜公证改革的现有成果,不断进取,不断创新,是每一个公证人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公证工作改革的深入,公证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公证机构与主管司法行政机关存在的"不正常"联系仍然难以割断,改制后的公证处"换汤不换药",独立法人地位得不到有效维护,相互间的不正当竞争愈演愈烈的问题也突现出来,导致一部分人将产生问题的原因简单地归咎到公证机构体制改革以后形成的以事业体制为主、多种体制并存,以及公证机构由四级司法行政机关主管的格局上来,从而认为公证机构只能有一种体制,每个公证业务辖区只设一个公证处,并由县级设立和主管,这样就能维护公证处的独立法人地位,遏制住不正当竞争.因而提出在制定<公证法>时应明确规定:"公证机构在县(县级市)、市辖区设立,在不具备条件设立公证机构的县(县级市)、市辖区,可以在设区的市级地方设立."这实际上是在公证机构设置的问题上,对原有的<公证暂行条例>作了基本肯定,对国务院批准的<关于深化公证工作改革的方案>及司法部关于设立省市级公证处的有关规定作了基本否定.公证机构到底该怎样设置,成为公证界关注和争论的焦点,也成为公证立法应慎重解决的关键问题.笔者认为,公证机构的设置应符合公证制度本质属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今年是第一部全国性公证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暂行条例》颁布实施二十周年。二十年来,公证制度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公证事业已经成为促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整个社会文明进步的一支重要力量。我国已建立了布局比较合理的公证机构,公证  相似文献   

16.
齐放  黄表华 《中国公证》2011,(12):33-36
公证机构的设置是公证改革的基础性和本源性的问题.关乎公证行业改革成败。①司法部早在《中国公证事业“十五”发展规划》中就明确要求:在经济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重点是推动公证处上规模、上层次。更有学者指出,我们这个行业现在不是垄断的强大的托拉斯。需要通过同业竞争提高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公证》2007,(3):1-1
2007年,为继续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司法部支援西部的具体部署,促进我国公证行业全面协调发展,中国公证协会于年初出台了《关于支援西部公证事业发展的意见》,把支援西部公证事业发展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列入到公证行业的发展规划。计划通过工作支持、人力支持、物质支持和政策支持,力争在三年内使西部公证事业发展有所加快,公证机构办公设备有所改善,公证人员素质有所提升。自我发展能力有所增强。这是中国公证协会第五届党组和常务理事会在总结以往支援西部公证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  相似文献   

18.
正公证程序规则是保证《公证法》正确实施、规范公证法律服务的重要基石,公证程序规则从广义上理解应当包括所有有关公证机构办理公证事项的程序与规则制度,从狭义上理解主要是指《公证程序规则》以及具体的一些办证指导。在《公证程序规则》的协调规范下,我国的公证事业取得了蓬勃发展,公证质量和公证业务水平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公证逐渐成为维护社会公信力、预防纠纷、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法律服务力量。  相似文献   

19.
当前,公证工作改革正按上级的有关部署积极稳妥推进,改革的初步成果已为公证事业的发展注入了生机活力。由于公证机构具有区别于其他中介机构的特殊性,其改革的过渡期较长,在一段时间内多种体制并存运行,使公证管理工作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有的事关公证事业的发展,有的影响管理工作的规范实施,需要引起关注和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20.
张玉宝 《中国公证》2006,(11):45-46
目前,公证界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之一,是公证理论研究的导向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使公证法律制度失去科学性和应有的价值作用,影响到整个公证事业的正常发展。我国的公证事业正处在起步阶段,法律上的空白点很多,能在这些空白页面上点上公证的一笔,就要靠我们的主管部门和公证理论界以及一线的同志们共同努力争取,先从理论和实践上站住脚,让社会先接纳认可,再逐步争取立法确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