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电针对慢性脑低灌注(CCH)大鼠认知功能及海马JAK2、STAT3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方法 选取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分为假手术组10只、手术组30只,手术组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制作CCH模型,再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1周组、电针4周组3个亚组,各亚组均为10只。电针4周组采用2/100 Hz疏密波电针连续干预4周,电针1周组仅在评定前最后1周采用电针干预。采用Morris水迷宫系统评定各组大鼠的认知功能,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JAK2 mRNA、STAT3 mRNA的表达水平。 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手术组BCCAO术后局灶性脑血流水平显著下降,且低于组内手术前(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4周组第3天开始,逃避潜伏期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1周组第5天逃避潜伏期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4周组目标象限停留时间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1周组、电针4周组JAK2/STAT3 mRNA表达水平均下降,电针4周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电针1周组比较,电针4周组第5天逃避潜伏期改善(P<0.05),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延长(P<0.05),JAK2 mRNA下降更明显(P<0.05)。 结论 电针能改善CCH大鼠的认知功能,早期干预作用更显著,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脑低灌注后JAK2/STAT3通路的过度活化,进而减轻脑损伤。  相似文献   

2.
雷公藤多甙对慢性脑低灌注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雷公藤多甙对慢性脑低灌注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药物对照组、模型组、生理盐水组、雷公藤多甙低、高剂量组。采用永久性结扎双侧颈总动脉制成慢性脑低灌注模型,在模型组的基础上,雷公藤多甙低、高剂量组和生理盐水组分别予以雷公藤多甙10mg·kg-1·d-1、30mg·kg-1·d-1和生理盐水连续灌胃。术后1个月、2个月、3个月时采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各组大鼠的定位航行潜伏期和空间探索次数。结果:定位航行潜伏期和空间探索次数在术后1个月时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术后2个月和3个月时模型组和生理盐水组呈进行延长和减少,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雷公藤多甙低、高剂量组定位航行潜伏期和空间探索次数较模型组和生理盐水组明显缩短和增多(P<0.05,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雷公藤多甙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慢性脑低灌注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随观察时间的延长而明显降低,雷公藤多甙能改善慢性脑低灌注大鼠学习记忆能力,这种作用在高剂量和低剂量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观察电针后血管性痴呆(VD)大鼠不同时相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 mRNA表达的变化规律,探讨电针改善VD大鼠学习记忆的可能机制.方法:通过结扎大鼠双侧颈总动脉,制成VD模型,分为l周组,2周组,4周组和6周组,其中每一组又分为电针组和模型组,用RT-PCR法检测各组BDNF mRNA表达的变化规律,观察电针的影响,并通过Morris水迷宫来观察各组神经行为学的改变.结果:经统计分析发现同时相电针组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海马BDNF mRNA随着时间的延长表达升高(P<0.05),而且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比模型组好(P< 0.01,P< 0.05).结论:电针能够促进海马BDNF mRNA的表达,可能是针灸治疗治疗VD,改善VD大鼠症状的可能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电针对慢性脑缺血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和海马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选取雄性Sprague Dawley大鼠120只,采用改良永久性结扎双侧颈总动脉法造成慢性脑缺血模型,将造模成功的104只大鼠分为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52只,电针组予以电针治疗,输出电流1 mA,频率15 Hz,连续波,每次20 min,每日1...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电针(EA)对慢性脑缺血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和海马组织头蛋白(Noggin)mRNA表达的影响。 方法选取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120只,采用改良永久性结扎双侧颈总动脉法制作慢性脑缺血模型。将造模成功的104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大鼠52只,每组再根据取材的时间点分为造模成功后第1、2、4、6周4个亚组,每个时间点取13只大鼠。电针组采用电针治疗,模型组仅常规饲养。2组大鼠均于取材前5d行Morris水迷宫检测,并在对应的时间点(造模成功后第1、2、4、6周)按随机数字表法各亚组抽取6只大鼠。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半定量检测大鼠海马中Noggin mRNA的表达情况。 结果造模成功后第2、4、6周,电针组的逃避潜伏期分别为(23.8±4.16)s、(23.7±7.28)s、(22.26±4.90)s,与模型组同时间点的(32.21±7.91)s、(32.91±11.68)s、(30.11±5.76)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成功后第2、4、6周,电针组的各时间点第一象限内游泳时间与模型组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造模后各时间点的Noggin mRNA水平均高于模型组同时间点(P<0.05);造模后第6周,电针组Noggin mRNA的表达显著低于组内各时间点(P<0.05)。 结论电针可改善慢性脑缺血大鼠空间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提高慢性脑缺血大鼠海马Noggin mR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绿茶多酚对慢性脑低灌注大鼠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2VO加生理盐水组、2VO加GTP100组(绿茶多酚100mg·kg^-1·d^-1)、2VO加GTP400组(绿茶多酚400mg·kg^-1·d^-1)。采用大鼠双侧颈总动脉结扎(2VO)制备慢性脑低灌注模型,结扎后从第4周开始给药,给药4周后采用生化方法检测脑皮质的抑制羟自由基能力和SOD的活力,并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皮质的Nrf2mRNA的表达。结果:绿茶多酚增强SOD活性和抑制羟自由基能力,增加皮质Nrf2mRNA的表达。400mg·kg^-1·d^-1剂量的绿茶多酚的作用更显著。结论:绿茶多酚增强慢性脑低灌注大鼠脑组织的抗氧化能力,尤其400mg·kg^-1·d^-1剂量的绿茶多酚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仙人掌多糖(CP)对慢性脑低灌注小鼠学习记忆功能损伤的改善作用。方法:健康成年昆明小鼠50只,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脑缺血组、低剂量CP组、中剂量CP组、高剂量CP组,各组10只。脑缺血组建立小鼠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慢性低灌注脑缺血损伤模型,术后20 d,给予双蒸水0.1 m L/10g灌胃10 d;假手术组除不结扎双侧颈总动脉外,其余手术过程与脑缺血组相同;低、中、高剂量CP组采用与脑缺血组相同的方法建立慢性低灌注脑缺血损伤模型,术后20 d分别给予CP100 mg/kg、200 mg/kg及400 mg/kg腹腔注射10 d。完成脑缺血造模30 d后,水迷宫检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HE染色观察海马细胞形态变化及细胞存活率。结果:脑缺血组小鼠逃逸潜伏期明显长于假手术组(P0.05),中、高剂量CP组逃逸潜伏期较脑缺血组显著缩短(P0.05);脑缺血组小鼠穿越原平台的次数少于假手术组(P0.05);中、高剂量CP组小鼠穿越原平台的次数多于脑缺血组(P0.05);脑缺血组小鼠海马组织可见神经细胞丢失及明显的形态学变化,中、高剂量CP组小鼠海马CA1细胞形态学明显改善;脑缺血组小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的细胞存活率低于假手术组(P0.05);中、高剂量CP组小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的细胞存活率高于脑缺血组(P0.05)。结论:慢性低灌注脑缺血可导致小鼠学习和记忆功能障碍,CP可剂量依耐性改善慢性低灌注脑缺血导致的小鼠学习记忆功能减退,减轻海马CA1区细胞丢失。  相似文献   

8.
付剑亮  宋莉莉  邵福源 《中国临床康复》2005,9(20):128-130,i0001
目的:慢性脑低灌注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下降,观察此过程中脑海马组织中周期素依赖性激酶5mRNA及其蛋白表达的动态变化。方法:实验于2004-03/12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进行。取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18只,假手术组18只,慢性脑低灌注组24只。空白对照不进行干预,慢性脑低灌注组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建立大鼠慢性脑低灌注模型,假手术组仅行颈前切开,不结扎颈总动脉。分别于术前、术后2,4,8周应用Y迷宫评价错误次数和全天总反应时间,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脑海马组织病理变化,脱氧尿嘧啶缺口末端标记染色检测凋亡细胞数目,免疫组化法观察周期素依赖性激酶5蛋白含量的变化,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周期素依赖性激酶5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慢性脑低灌注组大鼠死亡3只,57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Y迷宫测试结果:与空白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相比较,从术后2周开始,慢性脑低灌注组大鼠的迷宫作业错误反应次数增多[(1.00&;#177;0.59),(1.06&;#177;0.54),(2.05&;#177;0.72)次;F=4.89,P〈0.05],全天总反应时间延长[(88.28&;#177;17.41),(90.38&;#177;15.57),(142.51&;#177;21.72)s,F=4.56,P〈0.051,且随术后时间的延长错误次数和总反应时间增加(P〈0.01)。②周期素依赖性激酶5表达:与正常大鼠和假手术组大鼠比较,慢性脑低灌注组大鼠2周时周期素依赖性激酶5阳性表达开始减少(21.68&;#177;1.22,21.32&;#177;1.38,17.32&;#177;1.11,F=3.84,P〈0.05),至术后4,8周其表达继续减少(11.59&;#177;0.76,8.49&;#177;0.42)。结论:慢性脑低灌注可诱导脑海马组织中周期素依赖性激酶5表达下调,同时伴随着大鼠学习、记忆能力下降,提示该酶可能参与了学习记忆过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慢性脑低灌注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下降,观察此过程中脑海马组织中周期素依赖性激酶5mRNA及其蛋白表达的动态变化。方法:实验于2004-03/12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进行。取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18只,假手术组18只,慢性脑低灌注组24只。空白对照不进行干预,慢性脑低灌注组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建立大鼠慢性脑低灌注模型,假手术组仅行颈前切开,不结扎颈总动脉。分别于术前、术后2,4,8周应用Y迷宫评价错误次数和全天总反应时间,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脑海马组织病理变化,脱氧尿嘧啶缺口末端标记染色检测凋亡细胞数目,免疫组化法观察周期素依赖性激酶5蛋白含量的变化,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周期素依赖性激酶5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慢性脑低灌注组大鼠死亡3只,57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Y迷宫测试结果:与空白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相比较,从术后2周开始,慢性脑低灌注组大鼠的迷宫作业错误反应次数增多犤(1.00±0.59),(1.06±0.54),(2.05±0.72)次;F=4.89,P<0.05犦,全天总反应时间延长犤(88.28±17.41),(90.38±15.57),(142.51±21.72)s,F=4.56,P<0.05犦,且随术后时间的延长错误次数和总反应时间增加(P<0.01)。②周期素依赖性激酶5表达:与正常大鼠和假手术组大鼠比较,慢性脑低灌注组大鼠2周时周期素依赖性激酶5阳性表达开始减少(21.68±1.22,21.32±1.38,17.32±1.11,F=3.84,P<0.05),至术后4,8周其表达继续减少(11.59±0.76,8.49±0.42)。结论:慢性脑低灌注可诱导脑海马组织中周期素依赖性激酶5表达下调,同时伴随着大鼠学习、记忆能力下降,提示该酶可能参与了学习记忆过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对慢性脑低灌注(CCH)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成年雄性SD大鼠3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10只,对照组10只,假手术组10只。治疗组和对照组均针控线栓法制作双侧颈总动脉重度狭窄CCH模型,假手术组仅游离双侧的颈总动脉,暴露双侧颈总动脉后缝合,不予以结扎。造模成功4周后,治疗组给予7d的20Hz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3组大鼠均于造模成功4周后进行Morris水迷宫检测,并于行为学测试后处死,采用TUNEL法和免疫组织化学分别检测海马神经元凋亡情况和Bcl-2、Bax蛋白的表达情况。 结果造模成功4周后的第2、3、4、5天,对照组和治疗组大鼠的平均逃避潜伏期与假手术组同时间点比较,均显著延长(P<0.01),且治疗组大鼠的平均逃避潜伏期较对照组同时间点均显著缩短(P<0.01)。训练后,治疗组和对照组大鼠平台象限游泳距离百分比分别为(48.79±3.45)%和(30.45±2.78)%,均显著低于假手术组的(64.56±2.14)%(P<0.01),且治疗组平台象限游泳距离百分比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1)。训练后,治疗组和对照组大鼠海马区神经细胞的凋亡率以及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海马区神经细胞的凋亡率以及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重复经颅磁刺激可改善慢性脑低灌注大鼠的认知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海马神经元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从海马齿状回(DG)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变化揭示脑脉通抗老年脑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保护机制及其量-效关系.方法 采用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方法造成老龄大鼠脑缺血3 h、再灌注6 d模型,观察脑脉通大、中、小剂量(分别为26.0、13.0、6.5 g·kg-1·d-1)对脑I/R大鼠神经症状评分、脑组织含水量、病理学变化、DG细胞增殖、分化及其变化的影响.以尼莫地平作为阳性对照组.结果 模型组神经症状评分、脑组织含水量及5-溴-2-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阳性细胞、BrdU/神经元核蛋白(NeuN)双标阳性细胞、BrdU/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双标阳性细胞数均高于假手术组(P均<0.01).脑脉通各组、尼莫地平组神经症状评分、脑组织含水量及BrdU/GFAP双标阳性细胞数均低于模型组,其中以脑脉通中剂量组最低,分别为(0.77±0.92)分、(78.17±1.99)%、(33.71±3.01)个/mm2;BrdU阳性细胞、BrdU/NeuN双标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或P<0.01),其中以脑脉通中剂量组最高,分别为(187.03±7.15)个/mm2,(42.14±3.09)个/mm2.结论 脑缺血可激活大鼠DG神经干细胞增殖;脑脉通拮抗脑I/R损伤机制与其促进DG区神经干细胞增殖和分化有关,且以脑脉通中剂量效果最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参与脊髓损伤过程的c-fos基因及脑源件神经营养因子不同时间点mRNA阳性细胞数的结果观察,探讨电针对脊髓损伤的影响,并以地塞米松做标准对照。方法:实验于2003-12/2004-06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实验中心完成。以72只Wistar大鼠为观察对象,将其分为4组,模型对照组(12只)、电针组(24只)、地塞米松组(24只)及假手术组(12只)。假手术组仅切除椎板,不损伤脊髓。其余3组用改良的Allen’s撞击法致大鼠T10脊髓损伤。电针组将大鼠置于特制治疗台上,建立四肢固定状态下的大鼠电针模型。在距损伤处上下端两个椎体的棘突间隙距中线旁开3.0~4.0mm处取穴,用30号1寸毫针垂直刺入4.0~5.0mm,使针尖触及椎板,正、负极导线分别夹在头、尾两侧的毫针针柄上(正极在上,负极在下)。电针组于造模成功后30min进行夹脊电针连续脉冲电流,频率1Hz,电压0.5V,输出强度是以背部肌肉出现轻微抽动为度。6h后进行第2次治疗,以后1次/d,20min/次。地塞米松组于造模成功后5min开始皮下给予地塞米松5mg/kg治疗。模型对照组不给予治疗。应用原位杂交方法及Motic Imnages Advanced 3.0图像定最分析法观察脊髓损伤后1,3,7,14d时各组c-fos基因mRNA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72只Wistar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c-fos基因mRNA的表达:在脊髓损伤后1d时地塞米松组和电针组均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57.8&;#177;6.4,65.4&;#177;59,81.6&;#177;4.2,P〈0.05);14d时地塞米松组和电针组均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68.2&;#177;4.5,73.3&;#177;7.0,61.4&;#177;5.4,P〈0.05),而电针组的表达又明显高于地塞米松组(P〈0.05)。②脑源性神经营养冈子mRNA的表达:有逐渐增高趋势,电针组、地塞米松组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且在7d和14d时电针组表达明显高于地塞米松组(141.1&;#177;10.3,107.4&;#177;8.3;103.0&;#177;9.3,782&;#177;7.9,P〈0.05)。结论:大鼠脊髓损伤后早期c-fos基因mRNA表达增强,后期表达减弱。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mRNA的表达不断增加。说明电针组干预早期能抑制c-fos基因mRNA表达,后期町升高其表达,减少脊髓的继发性损伤,并能上调腩源性神经营养因子mRNA表达,促进脊髓神经的再生及修复,电针组丁预后1周和2周时表现出的效果优于地塞米松组。  相似文献   

13.
老龄大鼠慢性脑灌注不足脑内白细胞的活动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刘之荣  李露斯 《现代康复》2000,4(10):1496-1497
目的探讨白细胞的活动在慢性脑灌注不足脑损害中的作用。方法40只老龄大鼠持久性双侧颈总动脉结扎(2VO),免疫组化法单抗OX1抗白细胞共同抗原标记白细胞,实验研究为持久性2VO1~4月。结果持久性2VO后皮层、海马和白质处均有显的白细胞活动。1~4月,皮第马和白质处白细胞的活动均明显减少,而脑损害却加重。结论白细胞的活动涉及大鼠慢性脑灌注不足脑损害的病理过程,但白细胞的活动在大鼠慢性脑注不足脑损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电针对β淀粉样蛋白25-35(Aβ25-35)所致的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CA1区N-乙基马来酰亚胺敏感蛋白(NSF)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防治AD的作用机制。 方法 选取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10只。模型组与电针组双侧海马注射寡聚态Aβ25-35制备AD大鼠模型,假手术组在相同部位同法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造模成功后第1天开始,电针组选取双侧“肾俞”、“百会”穴进行治疗,每日1次,每周6次,共治疗2周。在电针组大鼠行电刺激时,正常组、模型组和假手术组仅给予同样的抓取和固定动作。电针治疗结束后第2天,采用Morris水迷宫测试对各组大鼠进行学习记忆能力检查,测试结束后第2天,取海马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A1区NSF表达的累计光密度值(IOD)。 结果 电针组大鼠逃避潜伏期[(42.09±2.24)s]明显低于模型组大鼠[(61.70±3.02)],电针组大鼠穿越平台次数[(7.70±0.67)次]显著多于模型组[(3.50±0.85)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大鼠NSF表达的IOD(1734.26±264.65)与模型组(771.50±195.2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电针能有效改善AD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电针增加海马CA1区NSF的表达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白细胞的活动在慢性脑灌注不足脑损害中的作用。方法40只老龄大鼠持久性双侧颈总动脉结扎(2VO),免疫组化法单抗 OX1抗白细胞共同抗原标记白细胞,实验研究为持久性2VO1~4月。结果持久性2VO后皮层、海马和白质处均有显著的白细胞活动。1—4月,皮层、海马和白质处白细胞的活动均明显减少,而脑损害却加重。结论白细胞的活动涉及大鼠慢性脑灌往不足脑损害的病理过程,但白细胞的活动在大鼠慢性脑灌注不足脑损害,特别是大脑白质损害中仅起次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电针刺激百会和大椎两穴对脑缺血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并通过对缺血侧海马CA3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检测,进一步探讨其机制。 方法选取Wistar雄性成年大鼠48只,分为对照组(n=24)和电针组(n=24),采用线拴法制成右侧大脑中动脉脑缺血模型,电针组于造模成功后第2天开始进行电针治疗,每日刺激1次,对照组造模成功后则采用常规饲养自由活动。2组大鼠均于电针组治疗1,2,3周后(造模成功后第8,15,22天后)每次取8只大鼠采用Morris水迷宫学习记忆行为测试评定2组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随后断头取脑,参照大鼠脑立体定位图定位取海马CA3区,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2组大鼠缺血侧海马CA3区BDNF的变化。 结果造模成功后第8,15,22天后,电针组大鼠在Morris水迷宫定位航行试验中和空间探索试验中的学习记忆能力均明显优于同时段仅采用常规饲养的对照组大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各个时间点,电针组缺血侧海马CA3区BDNF阳性细胞数均比对照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电针刺激百会和大椎穴可改善脑缺血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其机制可能与脑缺血大鼠缺血侧海马CA3区BDNF的阳性表达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参与脊髓损伤过程的c-fos基因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不同时间点mRNA阳性细胞数的结果观察,探讨电针对脊髓损伤的影响,并以地塞米松做标准对照。方法:实验于2003-12/2004-06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实验中心完成。以72只Wistar大鼠为观察对象,将其分为4组,模型对照组(12只)、电针组(24只)、地塞米松组(24只)及假手术组(12只)。假手术组仅切除椎板,不损伤脊髓。其余3组用改良的Allen’s撞击法致大鼠T10脊髓损伤。电针组将大鼠置于特制治疗台上,建立四肢固定状态下的大鼠电针模型。在距损伤处上下端两个椎体的棘突间隙距中线旁开3.0~4.0mm处取穴,用30号1寸毫针垂直刺入4.0~5.0mm,使针尖触及椎板,正、负极导线分别夹在头、尾两侧的毫针针柄上(正极在上,负极在下)。电针组于造模成功后30min进行夹脊电针连续脉冲电流,频率1Hz,电压0.5V,输出强度是以背部肌肉出现轻微抽动为度。6h后进行第2次治疗,以后1次/d,20min/次。地塞米松组于造模成功后5min开始皮下给予地塞米松5mg/kg治疗。模型对照组不给予治疗。应用原位杂交方法及MoticImagesAdvanced3.0图像定量分析法观察脊髓损伤后1,3,7,14d时各组c-fos基因mRNA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72只Wistar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c-fos基因mRNA的表达:在脊髓损伤后1d时地塞米松组和电针组均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57.8±6.4,65.4±5.9,81.6±4.2,P<0.05);14d时地塞米松组和电针组均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68.2±4.5,73.3±7.0,61.4±5.4,P<0.05),而电针组的表达又明显高于地塞米松组(P<0.05)。②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mRNA的表达:有逐渐增高趋势,电针组、地塞米松组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且在7d和14d时电针组表达明显高于地塞米松组(141.1±10.3,107.4±8.3;103.0±9.3,78.2±7.9,P<0.05)。结论:大鼠脊髓损伤后早期c-fos基因mRNA表达增强,后期表达减弱。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mRNA的表达不断增加。说明电针组干预早期能抑制c-fos基因mRNA表达,后期可升高其表达,减少脊髓的继发性损伤,并能上调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mRNA表达,促进脊髓神经的再生及修复,电针组干预后1周和2周时表现出的效果优于地塞米松组。  相似文献   

18.
目的:认识电针治疗缺血缺氧性脑病的远期疗效及可能机制。方法:实验于2004-03/2005-12在咸宁学院医学院神经组化研究室完成。将38只出生7~8d的Wistar大鼠抽签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对照组10只、缺血缺氧组14只、电针治疗组14只。将动物在清醒状态下实施左侧颈总动脉扎结,向伤口处注射青霉素以预防感染,缝合伤口。术后动物在室温中恢复1~6d后,进行低氧处理,将动脉置于恒温37℃的常压缺氧舱内,以1.5L/min的速度通入体积分数为0.08氧和体积分数为0.92 N2的混合气体,2h后将动物取出。假手术对照组只作手术,不结扎血管,不缺氧;缺血缺氧组缺血缺氧后不加任何治疗;电针治疗组缺血缺氧后第2天开始,用直径1.5寸毫针,沿皮直刺“百合”“大椎”两穴,施以连续波、频率16Hz,强度8V,留针10min,1次/d,同时间进行,10d为1疗程,共2疗程,两疗程间隔2d,穴位定位参照大鼠常用的针灸穴位,“百合”穴在颅顶正中。“大椎”穴在背部正中第7颈椎与第1胸椎间。常规饲养20d后,取左侧脑组织切片进行尼氏染色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38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假手术对照组脑组织神经胞浆中布满着深蓝色呈颗粒状的尼氏体。缺血缺氧组神经元内尼氏体大量脱失,缺血区内有大量的空白区域,存在的尼氏体着色浅淡。电针治疗组神经元内尼氏体有一定程度的脱失,但较缺血缺氧组明显减轻。②假手术对照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免疫阳性细胞较少,缺血缺氧组免疫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电针治疗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较缺血缺氧组显著增加,差异显著(皮质区:31.37&;#177;9.94,24.51&;#177;8.32,海马区:27.64&;#177;7.16,21.95&;#177;5.13.P均〈0.05)。结论:电针对缺血缺氧后脑组织具有神经保护效应,其机制可能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9.
慢性脑灌注不足大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大鼠慢性前脑缺血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的动态变化,探讨VEGF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1/2004-09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综合实验研究中心进行。选择无菌级老龄Wister大鼠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缺血1周组、缺血2周组和缺血4周组各6只。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制作大鼠慢性脑灌注不足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大鼠缺血后1,2,4周时,VEGF表达的情况。结果:大鼠慢性前脑缺血后1周VEGF表达最高,2周开始减少,4周继续减少,但已明显少于2周。各时间点VEGF的表达主要集中于大脑皮质和海马。结论:VEGF可能参与慢性脑灌注不足脑损伤的病理发展及修复过程。  相似文献   

20.
背景:前期实验已证实,移植入阿尔茨海默病大鼠脑内的神经干细胞能够存活、增殖,但其是否可替代损伤或坏死的神经细胞而重建神经通路,改善学习记忆能力尚不清楚.突触素是突触重建的重要标记之一.目的:观察神经干细胞移植对阿尔茨海默病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突触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阿尔茨海默病模型组、2周移植组和4周移植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制各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另取新生24 h SD大鼠海马齿状回分离、培养神经干细胞,经Hoechst33258标记后植入2周和4周移植组海马CA1区,行Y迷宫实验检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然后取脑进行尼氏染色和突触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阿尔茨海默病模犁组则以同样的方法、同样的位点注入等量无菌生理盐水.正常对照组不施以任何处理.结果与结论:①2周和4周移植组海马CA1区细胞比阿尔茨海默病模型组增多,但仍少于正常对照组(P<0.05),平均吸光度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2周移植组和4周移植组大鼠海马结构内突触奈吸光度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阿尔茨海默病模型组(P<0.05).③与阿尔茨海默病模型组相比,2周和4周移植组大鼠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均显著增强,正确反应率明显提高(P<0.05),而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移植入脑内的神经干细胞可促进突触形成,改善学习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