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根据1950-2010年实测资料,采用不同时间序列对比和回归分析方法,对黄河上游沙漠宽谷河段干流6大水文站水沙关系变化、出口控制站头道拐水文站水沙来源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头道拐水文站径流主要来自兰州以上地区,泥沙主要来自兰州-头道拐区间支流。与基准期的1950-1968年相比,头道拐站1969-1986年和1987-2010年平均径流量分别减少10.1%和40.6%,年平均输沙量分别减少37.2%和75.4%。2宁蒙河段径流量减少主要发生在石嘴山-巴彦高勒河段,多年平均径流量减少52.2亿m3;输沙量减少主要发生在青铜峡-巴彦高勒河段,多年平均输沙量减少0.244亿t。宁蒙河段单位水量冲淤量随着头道拐水文站年平均来沙系数的增大有增大趋势,河道冲淤基本平衡的来沙系数约为0.0023kg·s/m6。影响头道拐水文站水沙来源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有气候波动、龙羊峡和刘家峡水库调节、工农业用水、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等。  相似文献   

2.
深入剖析黄河内蒙古河段水沙变化特征是研究黄河治理方略、水沙资源配置及重要水利工程布局的前提和基础。为此,以1955-2014年黄河内蒙古河段3个主要水文控制站(巴彦高勒站、三湖河口站、头道拐站)长时序水沙数据为对象,采用水沙年内不均匀性、集中度及变化幅度等指标值,及Mann-Kendall趋势检验和小波分析法,深入探讨了内蒙古河段水沙年内分配与年际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黄河内蒙古河段水沙序列年内变化表现为输沙量的不均匀程度和集中度比径流量的大,各站径流量集中期多在8、9月,输沙量集中期基本全在8月;水沙序列年际变化表现为水沙量呈显著减少趋势,水沙序列具有多尺度振荡的特点,存在着年际尺度和年代际尺度的周期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3.
采用黄河干流主要控制水文站唐乃亥、兰州、头道拐、龙门、潼关、花园口、高村、艾山和利津站的实测径流量和输沙量资料,借助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双累积曲线法和Pearson相关分析等方法,探讨50余年来黄河流域不同时段、不同河段水沙关系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唐乃亥站径流量和输沙量无长期变化趋势,黄河干流自兰州以下各站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均表现出显著下降趋势。借助花园口站实测径流量与输沙量双累积曲线知,2000-2011年无降水影响时的累积减沙量为61.602亿t。径流量和输沙量呈正相关关系,沿程各站相关系数r∈(0.512,0.664),不同年代水沙关联性有较大差别。黄河上中下游之间径流量、输沙量均呈现显著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r∈(0.725,0.904)、r∈(0.887,0.918)。不同年代中游来水来沙量对下游径流量和输沙量的贡献率存在较大差异,在2000-2009年达到最小值。  相似文献   

4.
根据黄河宁夏河段干支流的水沙实测资料,采用变异系数、Mann-Kendall检验法和小波分析法,从水沙量的年际变幅、变化趋势、突变特性和周期波动等方面分析黄河宁夏河段水沙变化的规律,为河段治理和工程布局提供依据。黄河宁夏河段年输沙量的年际变化程度大于年径流量,支流的年来水来沙量年际变化程度大于干流。干流的年水沙量呈显著下降趋势,年径流量突变点为1986年,支流各站的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则处于增加趋势。泉眼山站的年径流量突变点为1993年、2003年和2012年,干支流年径流量的突变与水库的调蓄有关。宁夏河段干支流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的周期变化具有相似性和差异性,这说明宁夏河段水沙变化具有相关性,同时也反映了水沙异源的特性。  相似文献   

5.
为了掌握黄河中游水沙关系的变化特点和变化趋势,基于黄河头道拐站1958—1990年33 a和1998—2017年20 a的水沙资料,通过P-Ⅲ型曲线分别建立年径流量与年输沙量的频率曲线,对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进行丰平枯划分;基于Copula函数对水沙关系进行变异诊断,构建年径流量-年输沙量联合分布模型并通过拟合优度检验选...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湟水流域水沙变化驱动因素,基于长时间序列径流量、输沙量数据,采用趋势检验法、突变检验法对1956—2020年湟水流域水沙情势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956—2020年湟水流域径流量增长趋势显著(速率为0.2亿~0.5亿m3/10 a),输沙量呈显著下降趋势,水沙突变不同步。(2)上下游各站径流量呈现相对一致的周期变化,主要存在9、22、34、47 a的周期分布;上游湟源站输沙量以30 a尺度为主周期,西宁、乐都、民和站输沙量在11、14、21 a尺度小波震荡能量较强。(3)水沙变化趋势各异,产水、产沙存在明显异源现象。(4)侵蚀性降水量、侵蚀性降水天数对径流量变化具有促进作用,侵蚀性降水强度变化引起输沙量的变化,植被覆盖度提高和水土保持措施对流域输沙量减少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采用集中度和集中期分析西江梧州段水沙的年内变化;运用Mann-Kendall秩次相关、线性趋势回归检验、Mann-Whitney-Pettitt突变点分析、Morlet小波分析研究水沙的趋势、突变和周期成分;利用Kriging插值法对水沙的均值和趋势等进行空间插值。结果表明:径流量和输沙量年内分配具有一定的不均匀性;大湟江口、金鸡和梧州站年输沙量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分别在1997年、1986年和1988年发生突变,其余各站年输沙量和径流量变化趋势不明显,没有发生突变;西江梧州段多年平均年径流量和多年平均年输沙量大;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呈从东部至西北部逐渐变小的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8.
《人民黄河》2020,(1):6-10
水沙情势变化定量归因是水文学和流域地貌学的重要理论问题。以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过渡带的湟水为研究区,采用滑动t检验法、双累计曲线法系统分析了湟水干流径流泥沙的变化特征,量化评价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湟水水沙变化的贡献率。结果表明:1956—2016年湟水干流上游石崖庄站径流量呈增大趋势,中下游站点径流量均呈减小趋势,各控制站输沙量年际变化呈显著减小趋势;径流量和输沙量表现出很强的年代际变化规律;各站径流量均在1980年、2004年左右发生突变,输沙量在1980年、2000年左右发生突变;不同时期,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量和输沙量变化的贡献率不同;径流量和输沙量减少的主导因素是人类活动。  相似文献   

9.
百年尺度黄河上中游水沙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黄河有实测资料以来的水文泥沙定位观测数据,利用非线性统计方法分析了1919—2012年黄河潼关以上河段水沙系列变化趋势。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水沙变化特点表明,黄河年径流量、年输沙量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总体呈不断减少之趋势,而上中游水沙关系则早于20世纪60年代末已发生突变,1986年发生的突变属上中游同时发生的第2次突变。从百年尺度看,黄河水沙变化在1960年以前主要受到气候等自然因素影响,径流泥沙系列随降雨丰歉而出现相应的丰枯变化,之后黄河水沙变化受气候等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的双重影响,尽管不同时段降雨有丰歉变化,但径流量、输沙量都持续减少;近百年内年输沙量趋势度的绝对值明显大于年径流量趋势度的绝对值,中游的年径流量、年输沙量的趋势度的绝对值明显大于上游的;近30年是黄河水沙百年尺度中最枯的时段,其变化的突出特点表现在来水来沙量不断显著减少,水沙变化程度在空间上分布不均,泥沙主要减于中游而径流主要减于上游,水沙年内分配趋于均匀,来沙系数趋于降低,水沙搭配关系趋好。  相似文献   

10.
黄河上游宁蒙河段水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黄河上游4个水文站点1950—2009年实测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的数据,利用趋势分析法、Mann-Kendall趋势检验及突变检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对黄河上游来水来沙的时空变化特征、突变特点和变化周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近60 a来,黄河上游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均呈明显减少趋势,头道拐站年径流量减幅最大,下河沿站年输沙量减幅最大;②径流量和输沙量序列均存在显著突变,但突变时间存在差异性,且输沙量的敏感性更强;③黄河上游水沙序列存在多时间尺度变化,但变化尺度并不一致。  相似文献   

11.
2003年兰考、东明洪水漫滩落淤情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2003年秋汛期间兰考北滩、东明南滩两处漫滩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得出的结论为:滩区共滞蓄水量6亿~9亿m^3,漫滩落淤范围为7.5km^2,顺漫滩水流方向的落淤距离约3km。在这种水沙条件下,泥沙不能被输送至较远的堤河。经分析计算,本次泥沙落淤量为900万~1350万t,且距口门1.0km范围内落淤泥沙中的82%为粒径大于0.05mm的粗沙。由此得到的主要认识有:①靠自然落淤解决“二级悬河”问题非常困难,甚至会增大“二级悬河”程度;②给漫滩水预留出路是降低淹没损失的关键;③落淤的粗沙使土地产生了十分严重的沙化现象,并且使当地环境趋于恶化。  相似文献   

12.
2016年汛期,南京市发生了建国以来的大洪水,降雨量和主要河湖水位均超历史.在对2016年暴雨、水情、洪水特点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加强南京市防洪工程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This study has been conducted, to estimate the distribution of Giardia and Cryptosporidium in German water supplies and the removal efficiency of surface water treatment plants for Giardia and Cryptosporidium by conventional treatment. Water samples from six surface water treatment plants in different parts of Germany were simoultaneously examined for Giardia and Cryptosporidium. Investigations for both parasites were carried out in the period from July 1993 until December 1995. The results confirmed the occurrence of Giardia and Cryptosporidium in surface and raw water, to intermediate steps after treatment, in back wash water, in the first filtrate and in final water. Giardia or Cryptosporidium or both have been found in 76.2% of the investigated raw water sources. The average number of the detected Giardia cysts was 88.2/100 1 (max.1314/100 I), and the average number of Cryptosporidium oocysts was 116/100 I (max. 1081/1001). In the intermediate steps (including flocculation and several steps of filtration), Giardia or Cryptosporidium or both have been found in 33.3% (50/150) of the samples. 14.9% of drinking water samples (7/47) were positive for Giardia (max. 16.8 /1001) and 29.8% (14/47) were positive for Cryptosporidium (max. 20.8/100 I). Overall, Giardia and Cryptosporidium, or both were detected in 38.3% of the drinking water samples. The parasites have been found in nearly all of the investigated backwash water samples. The filtrate of a rapid sand filter was analysed immediately after filter backwashing during the ripening period of the filter. Good elimination results were obtained by optimizing relevant water treatment process, but a low flocculant dose following sudden variation in the raw water quality, causes a breakthrough of Cryptosporidium into the treated water. Although water treatment technologies are effective to remove Giardia and Cryptosporidium, the results clearly show that Giardia and Cryptosporidium evade the filter harries m the absence of visible treatment deficiencies and low turbitidy level, and contaminate final water.  相似文献   

14.
周念斌  高兴利 《人民黄河》1998,20(3):10-11,19
堤防漏洞险情为较高水位情况下堤防背坡出现贯通堤身的流水孔洞,是堤防八大险情之一。漏洞险情发展快、危害大、抢堵难度大。为提高防汛专业队伍查堵漏洞的技术水平,封丘县黄河河务局于1997年7月18晶,在曹岗险工0-1号坝之间,进行了堤防漏洞查堵演示试验。演示的目的是模拟不同条件下出现的各种漏洞险情,试验条件探找洞口和抢堵漏洞的方法,研究各种抢堵方法的可操作性和适用条件,提高抢险堵漏洞的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15.
二滩水库坝前及下泄水体水温分布现场观测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多功能水质参数仪YSI6600进行雅砻江干流二滩水库坝前水温全年观测,水温资料分析结果表明:二滩水库坝前水体常年处于温度分层状态,夏季表层与底层温差较大,冬季温差较小;电站进水口三维流动特性明显,导致进水口多取用表层温水,下泄水体水温比进水口处同高程水体水温高0.8℃左右。  相似文献   

16.
遥感是进行大范围水土流失调查的主要技术手段,在海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中应用十分广泛。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综合运用,不仅具有遥感技术信息丰富、宏观性强等特性,还充分发挥了地理信息系统强大的空间分析与管理功能,目前已成为水土保持动态监测先进、有效的技术手段。随着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和监测工作的深入开展,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水土保持信息管理、动态监测及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效果评价等方面将存在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国内外河口、海岸带整治和开发利用的现状分析,并针对浙江省在该领域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浙江省在河口、海岸带整治和开发利用中的发展趋势、基本思路和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18.
王明森 《山东水利》2010,(11):22-24
通过对山东省水土保持科技成果的历史回顾,对目前形势和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近期亟需研究的关键技术、具体研究内容和长远发展对策,为山东省水土保持科技规划、项目立项、研究方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北京城区阵雨径流水质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从有机物含量、营养物质含量等较重要的化学指标进行分析,降雨与各种不同下垫面径流水质污染程度差异较大,天然降雨、绿地径流与屋顶径流水质相对较好;但是雨水径流有明显的初期冲刷作用,污染物集中在初期的数毫米雨量中.  相似文献   

20.
龙口市的小型水库和塘坝作为低山丘陵区的重要水源地,在保障工农业生产及饮用水安全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年久失修导致淤积以及兴利库容与上游来水面积不匹配等原因,目前许多水库和塘坝作用不能充分发挥。根据龙口市的实际情况,实施低山丘陵区小型水库和塘坝库区清淤挖扩工程,能够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