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7 毫秒
1.
王海峰 《医学综述》2011,17(10):1470-1472
脊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近年来对脊髓损伤(SCI)修复研究的热点。移植的MSCs能向损伤部位自主移行,并分泌神经营养物质和细胞因子,促进损伤脊髓修复和神经功能恢复,显著改善SCI患者的神经功能缺失。通过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对MSCs生物学特性、移植治疗SC I的实验研究、治疗机制进行讨论和分析,为SCI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 SC s)经向软骨细胞定向诱导后,与藻酸盐复合,构建组织工程软骨的可能性。方法取大鼠股骨骨髓,经梯度离心法和贴壁法分离M SC s,经鉴定后用含转化生长因子1β10 ng/m l、地塞米松1-0 7m o l/L、转铁蛋白3 m g/m l、胰岛素2 m g/m l的诱导因子培养基对M SC s进行诱导,14 d后免疫组化检测Ⅱ型胶原分泌情况,将诱导后和未经诱导的M SC s以1×106/m l细胞密度与藻酸钙复合接种于裸鼠,分别于4周、8周后行组织学检测。结果经诱导的M SC sⅡ型胶原免疫组化阳性,与藻酸盐复合4周,HE染色可见软骨样细胞、软骨陷窝形成,阿辛蓝染色和M asson染色可见新生的软骨细胞和细胞外胶原,8周后软骨细胞明显增多,软骨细胞分泌胶原丰富,而未经诱导的M SC s无明显软骨细胞生成。结论M SC s经定向诱导后,可与藻酸钙复合在体内形成软骨样组织,可能发展为临床修补软骨缺损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脱细胞脊髓支架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体外培养中的作用,探索最佳接种浓度.方法 分离、培养及鉴定SD大鼠BMSCs,诱导BMSCs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制备脱细胞脊髓支架,将第3代BMSCs同脱细胞脊髓支架共培养,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比较与普通培养的差异;取第3代BMSCs以不同浓度[(0.5、1、2、3、4)×106/mL]接种于支架(脊髓支架修整0.5 cm小段),检测细胞在支架上的粘附率及上架细胞数,建立接种浓度与细胞粘附率、上架细胞数的关系回归方程;扫描电镜观察脱细胞脊髓支架形态以及细胞与支架的粘附情况.结果 成功实现BMSCs的分离及培养,BMSCs流式鉴定CD29、CD90阳性表达,向神经元诱导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巢蛋白(Nestin)呈阳性表达;与普通培养相比,BMSCs在支架上细胞增殖活力显著提高(P<0.05);细胞与支架的粘附率在接种浓度为2×106/mL最高,达到(79.6±2.7)%,单位体积上架细胞数达到(1.364±0.047)×106/cm3;扫描电镜观察支架空间结构良好,细胞与支架粘附良好,共培养第3天较第1天细胞数量明显增加.结论 脱细胞脊髓支架具有多通道的空间结构,适合BMSCs粘附、存活、增殖,该支架是良好的天然脊髓组织工程材料.当粘附率及细胞上架数基本达到最大时的最佳接种浓度为2×106/mL.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免疫损伤卵巢的修复作用。方法6~8周龄的野生型健康ICR雌性小鼠随机分
为3组,每组各12只。A组不作任何处理,B、C组利用猪卵巢蛋白主动免疫建立免疫损伤卵巢模型。而后C组腹腔移植来
自GFP转基因小鼠的骨髓MSCs细胞,A、B组各注射等体积的PBS。MSCs移植后按既定时间处死小鼠,利用PCR检测
卵巢中GFP基因以判断MSCs是否到达卵巢;通过对卵巢组织切片HE染色以及细胞凋亡分析来检测MSCs是否对免疫
损伤卵巢有修复作用及其机制。结果PCR结果表明MSCs经腹腔移植可直接到达免疫损伤卵巢;MSCs移植可促进免疫
损伤卵巢组织的修复;相应地,移植组颗粒细胞的凋亡比非移植组明显减少。结论腹腔移植MSCs可促进免疫损伤卵巢
的修复,其机制可能与减少颗粒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5.
骨髓间充质十细胞(MSCs)近年来成为干细胞分化和细胞移植治疗研究的热门对象。MSCs具有多向分化潜能,体外研究证明其可向内、中、外三个胚层组织分化,其中MSCs向外胚层分化可形成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等,国内外学者将其应用于神经系统损伤修复中,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本文将对MSCs在神经系统损伤修复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关节软骨损伤在临床上很常见,由于关节软骨是一种无血管的组织,主要依靠关节液营养,一旦损伤,自我修复能力非常有限,治疗相当困难。随着生命科学、材料科学以及相关物理、化学学科的发展,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对软骨损伤修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  相似文献   

7.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猪去细胞瓣膜支架构建组织工程瓣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运用组织工程技术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去细胞猪心脏瓣膜支架构建组织工程心脏瓣膜的方法.方法 体外培养、扩增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鉴定,接种于以曲拉通-脱氧胆酸钠、RnaseⅠ和DnaseⅠ去细胞的猪心脏瓣膜支架上,形成细胞材料复合物,体外培养7 d,将该复合物移植于裸鼠腹腔,4周后行组织学检测.结果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与成纤维细胞相似的生物学特性,表达ASMA,Vimentin抗原,去细胞瓣膜去细胞彻底,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在支架表面良好生长,形成表面光滑的细胞层,分泌细胞外基质,生长好.在裸鼠体内可继续扩增,形成多层细胞.结论 运用组织工程技术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去细胞猪心脏瓣膜可生成初级组织工程瓣膜.  相似文献   

8.
黄定强  梁传余  王力红  刘世喜 《四川医学》2003,24(12):1216-1218
目的 了解兔骨髓闻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为组织工程寻找理想的种子细胞。方法 采用Percoll梯度离心及体外细胞贴壁培养技术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纯化和原代、传代培养观察。细胞染色。结果 获得的兔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均一,传代细胞之间有着不全相同增殖生长特点。细胞染色:PAS、ANAE阳性,AIP、ACP阴性,苯胺蓝染色阴性,胶原I型免疫染色为阳性,胶原Ⅱ型免疫染色则为阴性。结论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独特生物学特性,将成为组织工程独特的种子干细胞。  相似文献   

9.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为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媛媛  周诺 《广西医学》2010,32(5):586-589
组织工程学技术为颌骨缺损修复提供了新的途径,而种子细胞(seed cell)的研究是其中的主要内容之一。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主要来源包括骨膜、骨组织、骨髓来源的成骨细胞,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神经再生室中的作用 ,探讨其作为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可行性。方法 成年Wistar大鼠 2 4只 ,随机分成 3组 ,每组 8只 ,硅胶导管桥接右侧 13mm的坐骨神经缺损 ,A组在神经再生室内植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ECM (extracellularmatrix ,ECM )凝胶 ;B组植入ECM凝胶 ;C组注入生理盐水。术后 12周 ,进行大体观察及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测定、电生理检测、神经组织学等观察。结果 A、B两组均有再生神经生成 ,但A组各项检测指标均优于B组 (P <0 0 5或 0 0 1)。结论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促进周围神经再生 ,可以作为种子细胞应用于外周神经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1.
Ai G  Su Y  Yan G  Wang M  Liu X  Xu H  Cheng T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23):1632-1636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对合并局部放射损伤难愈性创面的作用及其机理研究。方法 成年健康贵州小香猪8只,3%戊巴比妥钠静脉麻醉,电子线照射脊柱两旁皮肤,深度1cm,立即在受照射创面打孔,直径2cm,每侧8-10个,一侧为对照组,局部注射生理盐水,一侧为MSC组,局部注射自体MSC,采用早期贴壁法分离小香猪骨髓MSC,将自体的MSC移植到局部合并20Gy的放射损伤创面,采用激素共聚焦,胶原定量EISA,细胞划痕实验,RT-PCR等方法,观察了MSC对合并放射损伤创面,采用激光共聚焦,胶原定量,ELISA,细胞划痕实验,RT-PCR等方法,观察了MSC对合并放射损伤创面的促愈作用及其促愈的机理。结果 将自体的MSC移植到局部合并20Gy创面后能加快创面愈拿 速度,使愈合的时间比对照组提前了3-4d,肉芽组织形成丰富,胶原合成增加,其促愈的机理与MSC分泌IL-8,IL-6,G-CSF等细胞因子吸引和趋化炎症细胞和修复细胞向创面迁移,启动修复,增加伤口中修复细胞(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的数量有关,同时MSC在创伤局部微环境的作用下,基因和蛋白表达发生变化,尤其是I型胶原基因表达和蛋白合成增加,提示在局部微环境作用下,MSC可分泌细胞外基质或/和直接分化为成纤维细胞参与组织的修复。结论 MSC对局部合并放射损伤的创面有明显有效的促愈效应,MSC的促愈作用是在干细胞与创伤局部微环境相互作用下实现。  相似文献   

12.
Fu XB  Fang LJ  Wang YX  Sun TZ  Cheng B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11):920-924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s)局部移植对提高猪皮肤烫伤创面组织修复质量的作用 ,为临床皮肤损伤后功能性修复提供新的治疗方法。方法 抽取 6只小型香猪的骨髓 ,经体外培养并纯化MSCs,应用 5 溴脱氧尿嘧啶 (BrdU)标记技术进行标记。猪背部皮肤中线两侧各制备 6个面积为 2 5 4cm2 的深Ⅱ0 烫伤创面 ,将已标记的MSCs( 2× 10 6)以注射方式回植到提供骨髓猪的创面下 ,将创面随机分为 6组 ,即空白对照组、MSCs治疗组、MSCs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治疗组、bFGF治疗组、MSCs 表皮细胞生长因子 (EGF)治疗组以及EGF治疗组。分别于伤后 7、14、2 1、4 2d采用大体观察、常规组织学检查、免疫组织化学及免疫荧光化学染色动态观察创面愈合情况。结果 实验猪皮肤烫伤后 7d开始 ,各组创面逐渐缩小 ,伤后 2 1d ,大部分创面愈合。虽然不同时间点各治疗组创面面积缩小率差异无显著意义 ,但以MSCs bFGF治疗组最为明显 ,伤后第 14天和 2 1天创面缩小的面积比其他 5组大 15 %~ 2 0 %。半定量评价结果显示MSCs bFGF治疗组肉芽组织中血管密度较大 ,为 ,而其他组别仅为 ~ 。再上皮化的新生表皮在MSCs bFGF治疗组较其余 5组厚 ,并有上皮角形成。半定量分析可见神经纤维在MSCs bFGF治疗组较其他 5  相似文献   

13.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兔肿瘤组织中的分布与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hen J  Xu ZS  Zhao HF  Dong DX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33):2361-2364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进入肿瘤组织后在肿瘤组织中的分布及其在肿瘤局部微环境诱导下能否分化为肌纤维母细胞。方法 24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只动物抽取骨髓培养成功MSC后,移植vx-2瘤块制作膀胱vx-2肿瘤动物模型。两组动物移植肿瘤1周后,实验组培养的F2代自体MSC经DAPI标记后回输生成的膀胱肿瘤内,对照组则输入DMEM培养基。两组动物移植vx-2瘤块后第1、2、3、4周均行B超检查1次,记录每只动物肿瘤最大径,计算每组肿瘤最大径平均值。第3周两组各处死1只肿瘤直径最接近各组平均值的动物,第4周处死所有动物。另有1只动物按照实验组的处理方法回输自体MSC1周后处死,观察MSC在肿瘤中的分布。免疫荧光切片追踪回输的自体MSC在肿瘤组织中的分布及其转分化情况。α-SMA、波形蛋白双重标记免疫荧光染色鉴定MSC在肿瘤组织中是否转分化为肌纤维母细胞。结果移植肿瘤后第1周两组B超检查均未发现肿瘤生成;第2周对照组肿瘤最大径平均为(0.70±0.14)cm,实验组为(0.78±0.14)cm,但两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08,P=0.204)。第3、4周实验组肿瘤的生长速度逐渐增快,两组肿瘤最大径平均值的差异逐渐增大,且两组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SC回输肿瘤组织后第1周均匀分布于肿瘤组织内,第3周多分布于肿瘤间质内。双重标记免疫荧光染色显示,MSC回输入肿瘤组织第3周后α-SMA、波形蛋白表达显著增高,表明MSC在肿瘤组织中已分化为肌纤维母细胞。结论 MSC进入肿瘤组织后开始均匀分布于肿瘤组织内,之后分布于肿瘤间质内,并且可以促进肿瘤的生长,在肿瘤局部微环境的诱导下可以分化为肌纤维母细胞。  相似文献   

14.
组织工程技术修复犬牙槽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Wang M  Weng YL  Hu XJ  Zhang Y  Chai G  Zhu L  Liu W  Cui L  Feng XP  Cao YL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15):1339-1344
目的 研究以犬骨髓基质细胞 (bonemarrowstromalcells ,BMSC)为种子细胞 ,利用组织工程技术修复水平型牙槽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 抽取成年犬骨髓 ,用梯度离心法获取单个核细胞 ,经条件培养液体外诱导培养后 ,进行组织化学、免疫细胞化学、扫描电镜检测 ,并将培养的第 3代细胞与藻酸钙形成复合物。在犬双侧下颌第 3、4前磨牙和第 1磨牙颊侧制备冠根向深 5mm的水平型牙槽骨缺损 ,用以下方法进行治疗 :(1)细胞 藻酸钙复合物修复组 ;(2 )藻酸钙对照组 ;(3)空白对照组。4、12、2 4周后经组织学检查骨缺损修复情况。并比较 12周时实验组与对照组的修复效果。结果在体外经诱导培养的BMSC可表达AKP、cbfa1、Ⅰ型胶原等 ,表现出成骨细胞活性 ;4、12、2 4周细胞 藻酸钙复合物修复部位显示逐渐有骨形成 ;第 12周时 ,实验组牙槽嵴高度可增高 2 4mm± 0 9mm ,达到原来的 4 8 5 9% ,空白对照组增高 0 8mm± 0 8mm ,达到原来的 15 76 % ,材料对照组增高 1 0mm± 0 9mm ,达到原来的 19 74 % ,实验组的牙槽嵴增高度和修复率与两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 <0 0 1)。结论 能以BMSC为种子细胞 ,以藻酸钙为支架材料 ,利用组织工程技术部分修复水平型牙槽骨缺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人骨髓基质干细胞(human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hBMSCs)在部分脱钙骨三维支架上立体培养的可行性。方法:将自人骨髓中分离出的骨髓基质干细胞进行培养、扩增,接种于多孔的部分脱钙骨支架上,通过荧光活性染料DiI标记和扫描电镜观察骨髓基质干细胞在部分脱钙骨上的生长和粘附情况,并测量hBMSCs在部分脱钙骨上的粘附率。结果:hBMSCs在部分脱钙骨上的粘附率为(99.1±1)%;DiI标记的细胞于接种后第2、4、7天激光共聚焦检测,见支架空隙中细胞逐渐增多;电镜观察,接种7天后,电镜下见细胞覆盖了部分脱钙骨表面;自部分脱钙骨中份切开,横断面电镜观察见断面中充满细胞。结论:hBMSCs在部分脱钙骨支架的三维立体环境中生长良好,是一种较好的体外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同种异体移植的存活分布情况及同种异体兔BMscs复合胶原海绵(CS)情况,观察其对兔桡骨1.5 cm缺损的修复效果,为将来的进一步应用奠定实验基础。方法:采集、培养、纯化扩增新西兰大白兔BMscs,用eGFP荧光标记BMscs,与胶原海绵联合培养,植于同种异体动物臀大肌,观察存活及分布情况。建立兔桡骨缺损(1.5 cm)模型,45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同种异体BMscs/CS组(A组),单纯胶原海绵组(B组),空白对照组(C组)。术后分阶段行X线、组织学检查及生物力学检查,评价其修复效果。结果:eGFP标记的BMscs异体移植存活时间超过3周。X线示12周A组大白兔5只中有4只达到骨性连接。新生骨量呈A组-C组递减,至12周无一愈合。随着时间推移,A组编织骨髓腔和骨小梁增多,修复过程优于B、C组。A组生物力学指标均低于健侧正常对照组,但各指标能达到正常组的80%~90%。结论:同种异体MSCs复合CS可以修复1.5 cm兔桡骨缺损。  相似文献   

17.
端粒酶活性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端粒酶活性的表达并检测其部分生物学特性。方法:取正常成人骨髓用含10%新生牛血清的LG-DMEM培养液培养、扩增。流式细胞仪行细胞表面抗原检测,细胞化学染色鉴定其生物学特性,观察其在地塞米松、β-甘油磷酸钠、维生素C特定培养条件下向成骨细胞分化的能力,采用TRAP(Telomerase repeat amplification protoco1 assay)-银染法测定其端粒酶的活性。结果:分离培养获得的贴壁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阳性。流式细胞仪检测CD34、CD45呈阴性表达,CD29、CD44呈阳性表达。经向成骨细胞诱导3周后,可得到成骨细胞,经茜素红染色得到证实。TRAP-银染法证实MSCs表达一定的端粒酶活性。结论:体外分离培养的MSCs可以向成骨分化,表达一定的端粒酶活性,具有干细胞的特性。  相似文献   

18.
张俊磊  张培华 《医学综述》2014,(23):4237-4239
脂肪干细胞(ADSCs)来源于脂肪组织,是具有多方向分化潜能的多能干细胞。近年来,随着组织工程学的发展,ADSCs作为种子细胞,能促使血管、骨、软骨、肌腱、神经、皮肤等组织的修复、再生及更新。该文主要介绍ADSCs的分离、培养、鉴定、分化潜能及其在骨组织工程和创面修复中的最新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19.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皮注射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成骨诱导后的BMSCs以及二者联合经皮移植后体内成骨能力的差异,为骨组织工程选择种子细胞提供依据.方法 取第2代BMSCs进行成骨诱导.分别将BMSCs、成骨诱导的BMSCs、BMSCs联合成骨诱导后的BMSCs、生理盐水经皮注入兔桡骨中段骨缺损处.通过组织学、放射学、生物力学方法在不同时相比较骨缺损区修复情况.结果 BMSCs与成骨诱导后的BMSCs联合移植组在12周内骨缺损区新生骨的数量和质量显著优于BMSCs移植组和成骨诱导的BMSCs移植组(F=226.6,P<0.01),空白组骨缺损主要由纤维结缔组织填充.结论 BMSCs与成骨诱导后的BMSCs联合移植存在协同效应,具有更强的成骨能力,可作为种子细胞应用于骨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20.
Complete wound regeneration preserves skin structure and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including sensation and perception of stimuli, whereas incomplete wound regeneration results in fibrosis and scarring. Amniotic fluid stem cells (AFSCs) would be a kind of cell population with self-renewing and non-immunogenic ability that have a considerable role in wound generation. They are easy to harvest, culture, and store; moreover, they are non-tumorigenic and not subject to ethical restrictions. They can differentiate into different kinds of cells that replenish the skin, subcutaneous tissues, and accessory organs. Additionally, AFSCs independently produce paracrine effectors and secrete them in exosomes, thereby modulating local immune cell activity. They demonstrate anti-inflammatory and immunomodulatory properties, regulate the physicochemical microenvironment of the wound, and promote full wound regeneration. Thus, AFSCs are potential resources in stem cell therapy, especially in scar-free wound healing. This review describes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 of AFSCs in treating wounds and provide new ideas for the treatment of wound heal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