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联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对46例应用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吡格列酮联合门冬胰岛素30治疗)与对照组(门冬胰岛素30治疗),观察随访8周。结果: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明显下降(P〈0.05)。两组胰岛素用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对于口服降糖药治疗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吡格列酮联合门冬胰岛素30治疗,可有效的控制血糖,减少胰岛素用量和低血糖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吡格列酮联合门冬胰岛素30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 将55例单独胰岛素治疗3个月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25,门冬胰岛素30治疗)与治疗组(n=30,吡格列酮联合门冬胰岛素30治疗),2组患者接受相同的糖尿病教育,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酯(TG)、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HbA1c、TG及胰岛素用量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组的低血糖事件少于对照组.结论 与单独使用门冬胰岛素30相比,联合应用吡格列酮可以帮助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达标的同时减少胰岛素用量,减少低血糖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胰岛素泵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胰岛素泵分别联合吡格列酮、二甲双胍、阿卡波糖、格列美脲治疗2 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80例血糖控制欠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停用原来治疗方案,改用胰岛素泵治疗,1周后随机分为A组、B组、C组、D组4组.A组胰岛素泵联合格列美脲,B组胰岛素泵联合吡格列酮, C组胰岛素泵联合二甲双胍, D组胰岛素泵联合阿卡波糖,共治疗4周.对比分析4组空腹血糖(FPG)、早餐后2 h血糖 (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用量、血糖达标时间及低血糖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4组 FBG、2hPG 、HbA1c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 P 〈0.01);四组之间胰岛素用量、血糖达标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01); B 、C、D组低血糖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但均与A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01).[结论]胰岛素泵分别联合格列美脲、吡格列酮、二甲双胍、阿卡波糖治疗能较好地控制2 型糖尿病患者血糖,但分别联合二甲双胍、阿卡波糖、吡格列酮时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加胰岛素治疗磺脲类药物继发性失效2型糖尿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磺脲类继发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单纯使用胰岛素组仅予胰岛素治疗,胰岛素+吡格列酮组予胰岛素和吡格列酮治疗,疗程均为12周,记录患者体重、血糖控制、糖化血红蛋白、血脂的变化。结果12周后60例患者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比治疗前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吡格列酮+胰岛素组胰岛素用量平均减少14.8%(P〈0.001),胰岛素治疗组平均胰岛素剂量增加剂量18.6%。结论吡格列酮与胰岛素联合使用安全可靠,可减少胰岛素用量,缩短达标时间,有利于平稳控制血糖,磺脲类药物继发性失效2型糖尿病患者选用胰岛素加吡格列酮联合治疗优于单用胰岛素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胰岛素加吡格列酮联合治疗和单用胰岛素治疗磺脲类继发性失效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方法将磺脲类继发性失效2型糖尿病患者62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每日早餐及晚餐前皮下注射人胰岛素诺和灵50R及服吡格列酮15~30 mg;对照组30例,每日单用人胰岛素诺和灵50R于早餐及晚餐前皮下注射,12周后评价两组患者空服及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用量、体质量指数、血压、胰岛素分泌及血脂[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糖均得到良好控制,但治疗组胰岛素日需求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血TG较对照组下降,而HDL-C较对照组升高(P<0.05);治疗组空腹及餐后2小时胰岛素分泌较对照组减少(P<0.05).结论磺脲类继发性失效2型糖尿病患者选用胰岛素加吡格列酮联合治疗优于单用胰岛素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对接受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治疗后血糖水平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继续利用利格列汀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和前瞻性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2017年4月~2017年9月40例(对照组)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同时与2017年10月~2018年4月40例(观察组)接受利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治疗后FBG、2hPBG、HbAlc、BMI低于对照组;TC、TG、LDL-C低于对照组;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接受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治疗血糖水平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联合应用利格列汀治疗能够提升血糖控制效果,同时有助于控制患者体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诺和灵30R与盐酸吡格列酮联合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的效果。方法:将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诺和灵30R早餐及晚餐前0.5 h皮下注射,盐酸吡格列酮15 mg,1次/d早餐前30min口服;对照组30例,采用普通胰岛素三餐前0.5 h皮下注射,疗程均12周。观察两组胰岛素用量及治疗前后血糖、血脂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血糖均得到良好控制,但治疗组胰岛素日需求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血TG较对照组下降(P〈0.01)。结论: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选用诺和灵30R与盐酸吡格列酮联合治疗效果优于单用普通胰岛素治疗。  相似文献   

8.
华燕  武金文  蒋成霞  李梅  刘欣 《华西医学》2014,(8):1429-1431
目的比较西格列汀联合甘精胰岛素与瑞格列奈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疗效。方法将2011年1月-2012年12月80例服用2种口服降糖药(OAD)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按就诊奇偶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西格列汀联合甘精胰岛素予以治疗,对照组应用瑞格列奈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治疗12周,观察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体质量指数(BMI)等指标及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FBG、2hPG、HbA1c均较前下降(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HbA1c达标率分别为88.3%、87.8%,但观察组胰岛素用量比对照组减少12.1%,且BMI得到控制,低血糖发生率低。结论西格列汀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可有效控制血糖和体质量,减少低血糖事件,在同等HbA1c达标率下,所用的胰岛素剂量更少。  相似文献   

9.
杜守作 《医学临床研究》2011,28(10):1941-1943
[目的]研究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8年7月至2011年7月本院诊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72例.所有患者均服用二甲双胍0.75 g/d,治疗2个月后,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6例.治疗组增加服用吡格列酮30 mg/d;对照组增加二甲双胍至1 g/d,并服用模拟吡格列酮片(酵母片),共治疗3个月.研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脂、体重指数(BMI)、血糖及胰岛素改变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BG)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而治疗后,仅治疗组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 h胰岛素(2hINS)及胰岛素抵抗(Homa-IR)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1).治疗后,两组体重指数(BMI)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1),且治疗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t=15.623,P〈0.01).同时,治疗后两组低密度脂蛋白(LDL-C)与甘油三酯(TG)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0.01),且治疗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而治疗后仅治疗组总胆固醇(TC)较治疗前显著改善(t=21.634,P〈0.01).[结论]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具有良好的降血糖、增强胰岛素敏感、改善体重及血脂异常等情况,其疗效可靠,安全性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门冬胰岛素与精蛋白重组人胰岛素联合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T2DM)疗效及对患者血脂代谢和胰岛素用量的影响,为临床T2DM治疗提供一定依据。方法 78例符合纳入标准的T2DM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7)和观察组(n=41)。常规治疗基础上,观察组给予门冬胰岛素联合吡格列酮治疗,对照组给予精蛋白重组人胰岛素联合吡格列酮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血糖指标、胰岛素用量、住院时间、血脂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A1c(HbA1c)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FPG、2hPG与HbA1c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胰岛素用量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三酰甘油(TG)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显著降低,观察组TG与LDL-C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观察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9%和18.9%。结论门冬胰岛素联合吡格列酮是初诊T2DM的有效治疗方案,能够显著改善患者血糖与血脂指标,且不良反应轻微,临床上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陈刚  顾冉 《华西医学》2010,(2):335-336
目的观察胰岛素联合罗格列酮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疗效。方法2008年3月-2009年2月,将61例符合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0例予糖尿病基础治疗,治疗组31例加用胰岛素和罗格列酮。治疗观察6个月。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等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后FBG、HbA1c、Homa-IR、UAER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FBG、HbA1c、UAER的下降较对照组明显(P〈0.05)。结论胰岛素联合罗格列酮可有效调控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减少尿蛋白排泄,保护肾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分别联合盐酸二甲双胍与盐酸吡格列酮后胰岛素减量的幅度。方法:将45例初始均以门冬胰岛素30特充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二甲双胍组(25例)和吡格列酮组(20例),观察血糖得以控制同样理想(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h血糖8.0mmol/L)情况下2组治疗前后胰岛素减量的幅度。结果:治疗6周后,二甲双胍组与吡格列酮组胰岛素使用剂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甲双胍组胰岛素降低幅度大于吡格列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甲双胍与吡格列酮均能显著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并改善胰岛素敏感性,从而减少胰岛素的用量,二甲双胍组在降低胰岛素的使用量方面优于吡格列酮组,且经济又安全。  相似文献   

13.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7):1243-1244
研究对象选取我院近年来收治口服降糖药效果不佳的T2DM患者共1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联合治疗组各65例,分别采用餐时门冬胰岛素单用和在此基础上加用睡前甘精胰岛素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效果和治疗前后FBG、2h FBG及Hb A1c水平。结果联合治疗组患者血糖控制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后FBG、2h FBG及Hb A1c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前,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甘精胰岛素加门冬胰岛素治疗口服降糖药效果不佳的T2DM可有效提高血糖控制效果,降低血糖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长效胰岛素类似物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口服治疗血糖明显升高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给予睡前皮下注射1次甘精胰岛素,结合每日三餐前口服二甲双胍进行治疗;对照组每日早晚餐前皮下注射诺和灵N,二甲双胍服用方法同治疗组,均治疗12周,比较两组胰岛素总用量、血糖变化、血糖达标时间及低血糖事件等。结果治疗后两组血糖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而治疗组在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 c)、血糖达标时间、日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发生率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二甲双胍降糖药能有效控制FPG、2 hPBG及HbA1 c,胰岛素用量少且低血糖发生率较低,可用于血糖明显升高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5.
马平 《临床医学》2015,(1):92-93
目的分析吡格列酮对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患者血糖、胰岛素敏感指数、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探讨其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0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90例,对照组胰岛素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吡格列酮联合胰岛素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BG)、胰岛素敏感指数(HOMA-ISI)、CRP水平及血脂水平差异。结果治疗后第4、8周观察组患者血清FBG、CR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HOMA-ISI则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吡格列酮能改善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患者的血脂紊乱,降低血糖和CRP水平,增加胰岛素敏感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盐酸吡格列酮对磺脲类和双胍类药物联合治疗而血糖仍未控制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降糖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研究。45例符合入选条件的患者随机分入吡格列酮组或安慰剂组,为期12周双盲期治疗。试验开始和结束日测定患者空腹血糖(FPG)、血清胰岛素(FINS)、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以及标准餐后2h血糖(PG2h)和胰岛素(INS2h)。胰岛素敏感性采用HOMA-model公式评价。结果在基线时吡格列酮组和安慰剂组患者的平均年龄、病程、体重指数、血压、FPG、PG2h、FINS、INS2h、HbA1c和血脂差异无显著性。12周时吡格列酮组的FPG平均下降幅度显著大于安慰剂组[分别为(-1.94±1.24)mmol/L和(-1.15±1.22)mmol/L,P<0.05]。吡格列酮组12周时PG2h、HbA1c、TG、TC和HDL-C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但组间比较只有PG2h存在显著差异。吡格列酮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显著低于安慰剂组(1.30±0.90与2.55±1.61,P<0.01)。结论盐酸吡格列酮可改善磺脲类和双胍类药物联合治疗血糖仍未达标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睡前基础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物在2型糖尿病患者强化治疗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9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06例均行强化治疗,分为对照组与联合组。对照组给予口服降糖药治疗,联合组给予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FBG、2hPBG、HbA1c、FINS、HOMA-IR等指标水平,观察两组患者血糖达标时间及治疗中胰岛素用量,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及末次随访时缓解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FBG、2hPBG、FINS、HbA1c、HOMAIR、ISI、C-P、FMN指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后FBG、HbA1c、FINS、C-P、FMN、ISI等指标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血糖达标时间及胰岛素用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完全缓解率81.1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不良反应。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强化治疗后应用睡前基础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的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对磺脲类降糖药治疗失败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方法:75例磺脲类治疗失败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胰岛素及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治疗,疗程12周。分别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BG、2 h PBG和HbA1C水平,并记录胰岛素用量,评价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血糖和HbA1C均控制良好,但与对照组相比,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组患者餐后血糖下降更为明显,且胰岛素用量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对磺脲类药物治疗失败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同时可减少胰岛素用量。  相似文献   

19.
解合兰 《中国康复》2006,21(2):105-106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c反应蛋白(CRP)和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方法:103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A、B2组,均给予常规降糖药物治疗,A组每天增加30mg的吡格列酮片口服。2组均观察24周,治疗前后检查CRP、血糖(FBG)、胰岛素(FINS)、血脂和肝功能,测量血压、身高和体重。结果:①与治疗前比较,A组CRP、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血生化、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明显降低(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轻度升高(P〈0.05),B组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变化。②CRP与HOMAIR、BMI、FBG、TC、TG、LDL-C、收缩压和舒张压呈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低度炎症状态,吡格列酮在改善HOMA-IR及其相关代谢指标的同时,可降低CRP。  相似文献   

20.
高红伟 《临床医学》2009,29(1):44-45
目的观察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OADs)治疗2型糖尿病的安全达标。方法选择OADs血糖控制不佳[糖化血糖蛋白(HbA1c)〉7.5%)]的2型糖尿病患者22例,采用甘精胰岛素联合OADs治疗,观察用药后空腹血糖(FBG)和HbA1c的变化。结果治疗后1、2、3、4、8、12周的FBG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治疗后12周HbA1c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治疗12周后所有患者HbA1c〈6.5%;体重有轻微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血糖发生率低。结论甘精胰岛素能有效降低血糖,尤其对空腹血糖的作用大;不易出现低血糖,是一种较理想的作为基础胰岛素使用的药物。甘精胰岛素联合OADs治疗2型糖尿病可以安全达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