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高分辨电子能量损失谱( H R E E L S) 和热脱附谱( T D S), 研究了15 N O 在 Mo(100)c(2×2) N 表面上的吸附态及其随温度的变化. 120 K 时, 在 M o(100)c(2×2) N 表面低暴露量的15 N O 发生解离和分子吸附, 解离生成的15 N 在1 230 K 与另一15 N 原子或氮化钼中的14 N 原子并合、脱附. 在升温时大部分分子吸附的15 N O 发生解离和反应, 解离生成的15 N 原子与另一15 N 原子生成15 N2 而脱附, 或与表面残存的15 N O 生成15 N2 O 脱附. 15 N2 O 的脱附峰温与 Mo(100)表面相比, 升高了约150 K, 可能与形成氮化钼后电子由金属钼向非金属氮转移有关. 电子能量损失谱( E L S)表明, 15 N O 在 Mo(100)c(2×2) N 表面生成了一种新的14 N15 N O 物种. 300 K 时, 低暴露量的15 N O 在 M o(100)c(2×2) N 表面解离吸附; 高暴露量时, 存在分子吸附的15 N O.  相似文献   

2.
李光进  徐奕德 《催化学报》1996,17(2):101-105
用原位红外光谱和程序升温还原技术考察了甲醇在Rh-Mo/SiO2催化剂上的吸附和还原性能。红外结果表明,甲醇在SiO2上的主要以分子形式吸附,Rh/SiO2和Rh-Mo/SiO2在室温下甲醇分解就有活性,分解生成的CO以线式和桥式吸附态存在,在573K下用甲醇处理后,Rh/SiO2上CO线式和桥式谱带分别位于2050和1907cm^-1,而Rh-Mo(1:1)/SiO2上线式CO位于2036cm^  相似文献   

3.
氯丙烯在不同催化剂表面上吸附的TPD结果表明:在TS-1上有三重脱附峰,而在TiO2/Silicalite上仅有单峰。H_2O_2或分子O_2在催化剂表面吸附后,在脱附物种中可用质谱检测到原子O(16)物种;说明H_O_2或分子O_2在样品表面存在解离吸附;并发现解离分子O_2的活性很低。TS-1能同时吸附氯丙烯和H_2O_2,而在SiO_2/Silicalite表面的吸附却与吸附顺序有关。环氧化活性顺序如下:TS-1(TPAOH)>TS-1(TPABr+NaOH)>TiO_2/Silicalite。TS-1沸石的高氧化活性可能与H_2O_2吸附后表面原子O(16)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4.
应用XPS对MoO3/TiO2-Al2O3体系的MoO3在TiO2-Al2O3载体上的存在状态及其对H2S的吸附和脱附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MoO3在TiO2-Al2O3表面存在分散状态的不同,这导致了对H2S吸附性能的不同,在相同的条件下,吸附剂的0.15gMoO3/gTiO2-Al2O3时具有最大载硫量,且随吸附温度的升高载硫量也增加,达饱和对S/Mo原子比接近1,较好的氧化脱附温度为15  相似文献   

5.
根据O2+C-Ni(100)表面反应的推广LEPS势能面,并用QCT方法研究了该体系的反应动力学行为.结果给出了分子化学吸附和解离原子化学吸附及CO脱附反应的分子动态特征,以及态-态过程的吸附几率.考察了各种能量形式对吸附、脱附几率的影响和各类吸附、脱附几率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6.
氯丙烯在不同催化剂表面上吸附的TPD结果表明在TS-1上有三重附峰,而在TiO2/Silicalite上仅有单峰,H2O2或分子O2在催化剂表面吸附后,在脱附物种中可用质谱检测到原子O(16)物种;说明H2O2或分子O2在样品表面存在解离吸附;并发现解离子分子O2的活性很低,TS-1能同时吸附内烯和H2O2,而在SiO2/Silicalite表面的吸附却与吸附顺序有关,环氧化活性顺序如下:TS-1  相似文献   

7.
高景星  万惠霖 《分子催化》1995,9(2):125-131
Ru(OAc)2(Ph3P)2和1或2摩尔的双-(二苯基膦)乙烷(dppe)在回流的甲苯中反应,分别生成双膦配位的Ru(OAc)2(Ph3P)(dppe)和Ru(OAc)2(dppe)2。并进行了元素分析、IR、NMR等谱学表征。在温度-50至40℃的范围内,测定了Ru(OAc)2(Ph3P)(dppe)的^31P{^1H}NMR谱,讨论了配合物中膦配体的配位状态。在反应温度30至90℃、氢压1.  相似文献   

8.
本文比较了Mo(Ⅵ)-1-(2-吡啶基偶氮)-2-萘酚(PAN)与Mo(Ⅵ)-4(2-吡啶基偶氮)间苯二酚(PAR)的极谱性质,讨论它们在作为吸附波试剂时的优缺点,以求得在选择络合剂时的感性和理性认识.本文还报道了Mo(Ⅵ)-PAN-KBrO3吸附催化波体系,最佳实验条件,0.1mol/LHAc--NaAc,pH=4.6,0.01mol/LKBrO3,2.5×10-5mol/LPAN.峰电位为-0.71V(vs.SCE),检出限1×10-9mol/L,线性范围0~6×10-7mol/L  相似文献   

9.
合成了通式为α-M7-xHx[P2W15Mo2NbO62].xH2O]M=K^+,(CH3)4N^+,(C2H5)4N^+,(C4N9)4N^+]的4种盐。用IR,UV吸收光谱,极谱,183WNMR,XPS和XRD等方法对其进行了表征,确认三取代的位置在Dawson结构的同一“极位”。研究了取代W原子数目对183WNMR化学位移的影响,发现“极位”W原子的183WNMR化学位移平衡值与取代原子数目  相似文献   

10.
CO2部分氧化乙烷制乙烯Pd—Cu/MoO3—SiO2催化剂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青  钟顺和 《应用化学》1998,15(6):49-52
用化学吸附-红外光谱、化学吸附-程序升温脱附(TPD)和微型反应技术研究了Pd-Cu/MoO3-SiO2(MoSO)催化剂对CO2和乙烷的吸附活化和部分氧化反应性能.结果表明,乙烷以C—H键中的H吸附于MoSO载体表面MoO键的端基氧上;Pd-Cu/MoSO催化剂对CO2有良好的化学吸附活化性能,CO2的吸附除有线式吸附态和剪式吸附态外,还有一种新的卧式吸附态;Pd-Cu/MoSO催化剂的晶格氧参与了化学反应.探讨了在Pd-Cu/MoSO催化剂上CO2的部分氧化乙烷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11.
NiO(100)面小分子(CO,NO,O2)吸附的DV—Xa嵌入簇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在晶体场中嵌入原子簇的量子化学DV-Xa方法,计算了小分子CO,NO,O2等在NiO(100)面上阳离子吸附位上的吸附行为,发现有两种不同的作用存在于XO/NiO(100)吸附体系中,一种是表面电场对吸附分子的静电作用,大小顺序为:CO>NO>O2;另一种是吸附分子与表面原子间的轨道相互作用,大小顺序为:NO>O2>CO。CO与表面的相互作用主要是静电作用;在NO以及O2分子的吸附中,静电作用  相似文献   

12.
卢绍芳  黄建全 《结构化学》1996,15(6):415-421
[Mo3(μ3-O)(μ-S)3(μ-OAc(dtp)3(py)]和[Mo3(μ-S)3(μ-OAc(dtp)3-(py)](dtp=S2P(OC2H5)2^-)族合物分别与金属化合物BiI3和SbBr3进行原子簇反应均能获得意外产物{[Mo3(μ3-S)(μ-S2)2(dtp)3](μ3-S)(η^3-S2)[Mo2(μ3-S)(μ-S)3(μ-OAc)(dtp)2]}六核钼簇。其结构实际上是由  相似文献   

13.
用化学法制备了非晶态合金催化剂Ni-B和Ni-Co-B。ICP方法测得其组成分别为Ni_(93)B_7和Ni_(72)Co_(20)B_8。经XRD、DSC及TEM鉴定所制合金为非晶态。通过考察氧化处理温度对CO加氢反应的活性及反应稳定性的影响后发现,NiB的活性及稳定性均高于NiCoB。在高真空程序升温脱附及反应装置上研究了H_2和CO的反应,认为其反应机理可能为:吸附的CO解离为表面反应的控制步骤,解离态的C和原子氧分别与CO、H_2等反应生成产物CO_2、CH_4和H_2O。  相似文献   

14.
采用在晶体场中嵌入原子簇的量子化学DV-X_α方法,计算了小分子CO、NO、O_2等在NiO(100)面上阳离子吸附位上的吸附行为,发现有两种不同的作用存在于XO/NiO(100)吸附体系中,一种是表面电场对吸附分子的静电作用,大小顺序为:CO>NO>O_2;另一种是吸附分子与表面原子间的轨道相互作用,大小顺序为:NO>O_2>CO.CO与表面的相互作用主要是静电作用;在NO以及O_2分子的吸附中,静电作用和轨道相互作用都有贡献。定性解释了XO分子吸附的IR光谱行为.  相似文献   

15.
制备了一系列V,Ag,Ni原子比不同的三元氧化物,应用TPD-MS技术研究了样品表面氧的性质,并测定了甲苯选择性氧化生成苯甲醛的催化活性。实验结果表明,样品表面存在有多种吸附的氧物种。在脱附温度<900℃:当Ni含量对Ag(或V)的原子比为0.25或0.50时,仅在低温处出现有表面的O^-和O^2^-两种氧物种的脱附峰;当Ni含量对Ag(或V)的原子比增高到>0.75时,除有表面的O^-和O^2^  相似文献   

16.
本文使用付立叶变换红外研究了甲烷在MnO2/SiO2催化剂表面的吸附,催化剂经高温(773K)抽空处理后,冷却至173K,进2466Pa甲烷。在3008,2904和1304cm^-1吸收峰归属为C-H键的对称伸缩振动,这一红外吸收峰的出现说明了甲烷分子的Td点群发生畸变,对称性降低。因为红外惰性的2917cm^-1红外峰显示出红外活性并位移至2904cm^-1甲烷吸附于MnO2/SiO2表面后,由  相似文献   

17.
方书农  伏义路 《分子催化》1995,9(2):118-124
本文用等温动态吸附和程序升温脱附技术研究了NO与Cu-ZSM-5的相互作用,并根据还原预处理样品上NO吸、脱附循环的研究探讨了全过程样品所经历的氧化还原循环。在25℃等温吸附时,NO与Cu^+和/或Cu^0反应产生了N2、N2O和Cu^2+以及超晶格氧,同时在Cu^+上有许多可逆吸附的NO.NO吸附在Cu^2+上是稳定的。升高温度时,NO分为三种状态脱附,分别位于约100,180和400℃。后两种  相似文献   

18.
利用热脱附谱和高分辨能量损失谱技术研究了乙醇在Rh(100)表面的吸会和分解过程,结果表明,130时Rh(100)面暴露乙醇,表面首先形成化学附层,随乙醇暴露增加,表面出现多层凝聚态,表面升温至150K,吸附乙醇从Rh(100)表面脱附,同时部分化学吸附乙醇分子发生羟基断裂,生成表面乙氧基,进一步升谩,表面乙氧基脱氢分解,其分解的主要途径是发生甲基脱氧,β-C与表面发生作用,生成一种含氧的金属有机  相似文献   

19.
StudiesontheReactivitiesofUndecatungstogallatesK_n[GaW_(11)O_(39)M(H_2O)]·xH_2O(M=Mn,Co,Ni,Cu,Cr,FeorZn)LIUJing-fu,ZHANXiao-p...  相似文献   

20.
Cu—Fe—Ce—O/γ— Al2O3催化CO+NO反应的TP—FT—IR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TP-FT-IR技术研究了CO、NO、NO+CO在负载型Cu-Fe-Ce-O(Ⅰ)和Cu-Fe-O(Ⅱ)催化剂上的吸附行为。研究表明,NO具有比CO更强的吸附能力,可与表面氧反应生成硝基、亚硝酸盐、硝酸盐等物种。在NO+CO反应过程中,在催化剂表面存在(CO.NO)*表面络合物(2400-2430cm^-1)和NCO*(异氰酸盐)表面物种,其关系为:CO*+NO*→(CO.NO)*+*→NC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