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博客自从2002年正式进入中国以来,每年都会有新的发展。2003年是中国博客发展年,用户达到20万;2004年是博客商业化年,博客开始成为互联网上的一种普遍现象; 2005年是博客大众化元年,博客开始从精英向所有网民和非网民普及,占中国互联网网民总数的10%左右;而到了2006年,中国则兴起了官员博客。  相似文献   

2.
个人博客——记者的又一阵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历了互联网“博客元年”的2005年之后,博客(Blog或Weblog)已经成为广大网民所熟悉并拥有使用的一种新的网络形式。在国内新闻界,博客不仅作为一种记者表达个人思想的空间,而且成为了他们新闻报道的辅助性手段。今年“两会”报道中也掀起了记者个人博客热。其中央视部分记者“两会”期间在新浪和搜狐网开设个人博客。如王小丫的“小丫跑两会”、柴静的“柴静两会观察”、崔永元的“小崔会客”、马斌的“马斌读两会”和撒贝宁“小撒探会”等,同时凤凰卫视记者吴小莉、谢亚芳、闾丘露薇也在凤凰网开设了博客,并特别设立两会专题,其中吴小…  相似文献   

3.
李慧 《新闻窗》2011,(3):68-68
网络的迅速发展,给博客提供了新的空间。网络的匿名性、参与性、互动性,使得博客成为网民发表意见的场所。博客的存在最终是达到一种思想和信息的共享。博客以传播主体为界点可以分为名人博客和草根博客。近年来,草根博客的"狂热",是否就意味着名人博客的"淡化"?事实上从网络博客发展的表象来看,名人博客和草根博客在博客领域各领风骚。  相似文献   

4.
过去的几年间,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可谓突飞猛进,不仅网民数量突破2.5亿,成为世界第一,而且互联网功能不断创新,为社会成功地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民意自由表达平台。用电脑、手机、数码相机和DV武装起来的年轻主力网民,在博客、播客、论坛、MSN、QQ等即时通讯和短信等虚拟网络平台上积极表达自己对公共事务话题的看法,参与公共事件的讨论。他们每个人都是一位记者、都是一位评论员。每个论坛都是一份杂志,每个博客都是一份个人出版物。  相似文献   

5.
《新闻与写作》2006,(5):28-28
“博客”作为一种互联网的技术功能.被越来越多的网民追捧.成为众多网民追求的时尚和潮流.“博客”是一个公共开放的平台.为网民行使话语权提供了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讲.它的出现是一种社会进步。温家宝总理在两会后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高度肯定了广大群众通过新闻媒体和互联网对政府工作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这说明包括“博客”在内的媒介对社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方式,博客带有一些异于传统媒体、门户网站的特质与内涵:独家性、连续性、私密性、平民化、个性化,以及话题的集中和深入探讨(如博客蜂群)所带来的一种对现实社会的强烈干预等,这些为网民带来了全新的阅读体验,创建博客和阅读博客成为越来越多网民的惯常行为.  相似文献   

7.
房新宁 《新闻知识》2012,(8):47-48,35
作为一种内容短小、形式多样、方便快捷的小型博客,微博越来越受到广大网民青睐,它已经成为网民互联网交流的一种重要手段。在这种背景下,研究微博健康和谐发展的对策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冯庆 《新闻知识》2006,(9):67-69
在国内,2005年被称之为“博客元年”,博客(Blog)已经成为广大网民所熟悉并使用的一种新网络形式,各种舆论意见时刻在博客上交锋。有人说,随着博客被广泛应用,中国的WEB2.0时代也来临了。目前有一种意见:在信息技术不断进步的时代,传统媒体面临日渐式微的局面,在笔者看来这并不是危言耸听。作为传统媒体的记者,必须比普通公众更加清晰地认识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并且主动将其与日常  相似文献   

9.
今年的两会,博客成为一抹亮色.人民网的强国博客,王小丫等央视名主持人的博客等媒体博客不仅吸引了大量网民,也引起了美联社等境外媒体关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早在2005年初,中国记者网就正式开通了全国首个以编辑记者为群体的记者博客之家(www.areter.com/blog).2006年2月,人民网又开通了强国博客.不可否认,在不久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媒体涉足博客.  相似文献   

10.
据统计,2005年全球博客数量已突破1亿,中国博客数量也达到1600万,占网民总数的10%以上。清华大学和社科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2006《传媒蓝皮书》”预测,2006年中国博客规模将超过6000万,明年可能接近1亿。博客研究专家、高级研究员梁春晓表示,众多网民热衷博客,是因为博客契合许多人的心理需求。记者分别采访名人博客、精英博客及草根博客各一名,并记录了他们的“博客心态”。  相似文献   

11.
一、博客的特质:互动性强、交流畅通博客,这个互联网的宠儿,对于中国广大网民来说已经是耳熟能详了。根据其不同的功能,博客可以分为个人日志型博客、新闻博客、专业博客与政治博客等。从2002年发展至今,日志型博客一直是中国博客的主流,大多数网民都把他们的个人博客当作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作为"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的博客以其超文本链接、网络互动、动态更新、便捷高效等特点受到广大网民的热捧并迅速普及,博客及其作为博客特殊形式的微博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方式的重要标志。然而,博客在成为一种新文化  相似文献   

13.
档案博客学术催化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博客(Blog)已经成为了互联网上一种盛行的新兴产物,日益在网民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档案界与时俱进,创办了一些专业博客.本文试对档案博客这种现象做一初步探讨,以期引起学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记者博客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记者博客"融合了博客与传统媒体的优点,成为一种新兴的新闻传播渠道。但也出现了诸如传统媒体对记者博客认知的滞后、博主对自己博客的建设有待完善等问题,对此,传统媒体应注重使用记者博客,建立商业盈利模式,提供先进的博客技术服务。  相似文献   

15.
在传播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播客(Podcasting)已经成为继博客之后又一风靡于世的自媒体形式.它技术难度低,集视频、音频、图像和文字于一体,是一种“随时、随地、随意内容”的理想的网络媒介工具.任何普通网民既是受众,又可以是播众,只要拥有相关软件、设备,就可以自己制作电视节目和广播节目,也可以变身为日常生活领域的导演和记者,记录生活报道,展示自我风采,播客是一种自媒介,是传统广播电视的延伸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李楠 《湖北档案》2010,(6):12-15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博客已经成为了互联网上一种盛行的新兴产物,日益在网民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博客是一种特别的网络出版和发表文章的方式,它简单易用,没有技术门槛,具有免费性、自由性、共享性等诸多优点。2004年以来,博客主页——一种采用简便的软件生成个人主页、能够按照时间顺序不断更新、实现个人信息的历时积累和传播的互联网个人出版方式,在我国进入迅猛发展时期。博客代表着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工作方式,更代表着新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7.
“‘博’在‘两会”’是今年“两会”期间的流行语,人民网还以此为题做了2008“两会”特别报道。的确,时下的博客使用功能已经远远超出了当初“网络日志”的概念了。“两会”期间代表、委员通过博客搜集民意;记者通过博客反映“两会”实况,记录“两会”花絮;更多的网民是想通过代表、委员和记者博客建言献策或者诉说民间疾苦,传递弱势群体的声音。  相似文献   

18.
当前,博客在我国发展得如火如荼,博客及博客化正在成为互联网的热点和焦点之一,并被视为继E-mail、BBS和ICQ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由博客短暂的发展历史来看,博客并不是全新的事物。个人网站进一步的大众化。就是博客浪潮的生命本源。博客技术门槛的过低,以及概念、模式的迅速复制,是它得以迅速传播并受到广大网民的欢迎的重要原因,也使得它将个性化的知识积累、信息过滤和深度沟通推向一个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9.
问题的提出从2002年博客在中国起步至今,博客已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忽视的因素。截至2008年12月底,在中国2.98亿网民中,拥有博客的网民比例达到54.3%,博客作者已经达到1.62亿人,  相似文献   

20.
王晓骏 《新闻传播》2010,(5):143-143
所谓博客现象是指人们在网络上利用博客工具创建博客网站、写网络日志的现象。作为继电子邮件、BBS和ICQ之后的第四种互联网沟通工具.博客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国外学者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较早。有“博客教父”之称的丹·吉尔默(Dan.Gillmor)针对博客这一现象提出了“草根新闻学”,并推出了个人新作《个人媒体》。而国内自从“木子美现象”以来,博客也进入了广大网民的视野,成为一种新兴的网络传播方式。那么,这种媒介技术的发展究竟会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