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为弥补天然淀粉浆料的性能不足,通过改变双烯酮对酸解淀粉(ATS)的重量比,制备一系列不同取代度的乙酰乙酸酯化淀粉(AAS)。研究了AAS的浆液黏度、浆膜力学性能、黏附性能和浆纱性能。结果表明:乙酰乙酸酯化变性能增强淀粉的浆膜力学性能和对纤维的黏附性能。当取代度在0.014 - 0.085范围内,随着变性程度的增加,AAS的浆膜断裂伸长率和对纤维的黏附性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规律,而浆膜断裂强度则表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规律。当取代度为0.056时,浆膜断裂伸长率达到最大值3.88%,对涤纶纤维、棉纤维的黏附力分别达到最大值137.54 N和69.32 N;AAS作为浆料时,取代度以0.028 - 0.071为宜;AAS比ATS更能提高对13 tex涤/棉( 65/35)经纱的浆纱性能。  相似文献   

2.
为改善淀粉浆料的性能,将一系列不同取代度的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OSS)分别与亚硫酸氢钠反应,制备磺化改性的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SOSS)。研究了OSS和SOSS的浆液黏度、浆膜性能和黏附性能,结果表明:磺化改性淀粉酯能改善淀粉的浆膜性能,提高对涤纶纤维和棉纤维的黏附性能;随着取代度的增加,磺化改性淀粉酯的浆膜断裂伸长率增大,断裂强度减小,对涤纶纤维和棉纤维的黏附性先增大后减小;当取代度为0.035时,对涤纶纤维的黏附性达到最大值,当取代度为0.027时,对棉纤维的黏附性达到最大值;与OSS相比,磺化改性淀粉酯的浆膜性能和黏附性能均有所提高;SOSS作为浆料使用时,OSS的取代度以0.014 - 0.035为宜。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淀粉浆料的黏附性能,制备了季铵阳离子醚化十二烯基琥珀酸酯化淀粉。借助红外光谱仪对淀粉的化学结构进行表征,并研究了浆料的黏附性能、浆液表面张力和Zeta 电位。结果表明:当总取代度约为0. 045,随着酯基占总取代基的摩尔分数的增加,浆料对纤维的黏附力先增加后减小,浆液表面张力先减小后增加,Zeta 电位由正值降低为负值;酯基占总取代基的摩尔分数为60%时,浆料对棉纤维、涤纶纤维的黏附力分别达到最大值分别为75. 32、126. 83 N,且当总取代度增加时,可显著提高对涤纶纤维、棉纤维的黏附性能,同时浆液表面张力逐渐减小,但当总取代度大于0. 045 时黏附性能不再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4.
季铵醚化改性对磷酸酯淀粉浆料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提高磷酸酯淀粉浆料的使用性能,通过改变3-氯-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醚化剂对磷酸酯淀粉的投料比,制备了一系列具有不同季铵醚阳离子取代度的磷酸酯变性淀粉。通过性能对比实验,研究了这种变性淀粉的季铵阳离子化变性对浆液ζ电位、黏度以及黏附性能和浆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季铵阳离子取代度的增加,这种变性淀粉浆液的ζ电位升高,黏度明显提高;季铵阳离子化变性能够进一步改善磷酸酯淀粉对棉纤维的黏附性能;随着阳离子取代度的增加,对棉纤维的黏附性能增大,浆膜的断裂伸长率增大。  相似文献   

5.
季铵醚阳离子化改性对CMS浆料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改变3-氯-2羟丙基三甲铵对淀粉的投料比,制备了一系列具有不同取代度的季铵型羧甲基淀粉,并以性能对比实验研究了这种变性淀粉的阳离子化变性程度对浆液黏度、黏附性及浆膜性能的影响。为了减少PVA的用量,研究了这种变性淀粉与PVA共混物对涤/棉纤维的黏附性能。结果表明:随着阳离子取代度的增加,季铵醚改性CMS的黏度明显提高;季铵型变性能够进一步改善羧甲基淀粉对涤/棉纤维的黏附性能,且随着阳离子取代度的增加,对涤/棉纤维的黏附性能增大。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甲氨酰乙基淀粉与PVA1799浆料共混物的黏附性能及浆膜性能,并通过与目标配方的对比,探索了甲氨酰乙基淀粉取代PVA的可能性。实验表明,随着甲氨酰乙基淀粉含量的增加,共混浆膜的断裂强度增大,但断裂伸长率下降,磨耗增加,耐屈曲次数减少;同时对棉纤维的黏附性能提高,而共混比例对涤/棉纤维黏附性能的影响不大。与目前浆纱生产中常用的浆料配方相比较,甲氨酰乙基淀粉能够提高取代PVA的比例。  相似文献   

7.
:探讨氨基甲酸酯淀粉的取代度对氨基甲酸酯淀粉浆料上浆性能的影响。通过改变氯化铵对淀粉的投料比,制备了一系列具有不同变性程度的氨基甲酸酯淀粉,对不同取代度的氨基甲酸酯淀粉浆料的浆液性能及对棉纤维的黏附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当取代度不超过0.053时,随氨基甲酸酯淀粉取代度的提高,浆液黏度降低,热稳定性提高,对棉纤维的黏着力增大指出:氨基甲酸酯变性有利于改善淀粉对纯棉经纱的上浆性能。  相似文献   

8.
探讨氧化羟丙基淀粉浆料性能。利用氧化和羟丙基化复合变性制备了氧化羟丙基淀粉浆料,测试了黏度、取代度及pH值等因素对氧化羟丙基淀粉浆料及浆纱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氧化羟丙基淀粉浆料具有高浓低黏浆料特性,其黏度热稳定性和成膜性良好;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氧化剂用量的增加,黏度逐渐下降,浆膜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率降低,耐磨性增加;随着取代度的增加,浆液黏度热稳定性提高,浆膜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率都增加,水溶速度加快,浆液黏附力增大;取代度达到0.3的氧化羟丙基淀粉表现出良好的浆膜性能、黏附性能及对纯棉纱良好的浆纱效果。认为:取代度为0.3的氧化羟丙基淀粉具有较好的上浆性能。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变性淀粉浆料在毛纱上浆中的应用性能,制备了一系列具有不同取代度的氨基甲酸酯淀粉。研究温度变化对氨基甲酸酯变性淀粉浆液性能和羊毛纤维黏附性能的影响,探讨这种淀粉浆料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对羊毛经纱的上浆性能。结果表明:氨基甲酸酯化变性能够使浆液在温度低至60℃条件下仍具有一定的黏度稳定性,这为低温上浆提供了条件;随着氨基甲酸酯淀粉取代度的提高,对羊毛纤维的黏附力增大;氨基甲酸酯变性有利于改善淀粉在低温条件下对羊毛经纱的上浆性能。  相似文献   

10.
为开发适合疏水性纤维特别是聚乳酸纤维经纱上浆的变性淀粉浆料品种,以己酸酐(CA)为酯化剂,通过改变其用量制备了不同取代度的己酸酯淀粉(CS)。对CS颗粒结构进行了红外光谱分析,探究了己酸酯化变性对淀粉浆液性能、浆膜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己酸酯化变性后,淀粉浆液的黏度热稳定性、淀粉对聚乳酸和涤纶纤维的黏附性及淀粉膜的断裂伸长率均得到了提升,膜的断裂强度有所降低;CS对2种纤维的黏附力,在取代度小于0.025时逐渐提高,且在0.025时取得最大值,然后随取代度增加而有所降低;CS膜的断裂伸长率随取代度增大而提高,断裂强度逐渐降低;CS浆液的黏度热稳定性逐渐降低,但均高于酸解淀粉。  相似文献   

11.
王苗  祝志峰 《纺织学报》2013,34(5):53-57
 摘要:采用不同投料比,制备一系列具有不同取代度的马来酸酐酯变性淀粉,测试其浆液黏度、浆膜及黏附性,以明确马来酸酐酯化变性对淀粉浆料性能的影响。通过与酸解淀粉及醋酸酯淀粉的比较,评价了马来酸酐酯化淀粉的上浆性能。结果表明:马来酸酯化变性能够有效增加淀粉浆膜的断裂伸长和断裂功,提高对涤纶及棉纤维的黏附性,改善退浆性。当变性程度相近时,马来酸酐酯化淀粉浆料的性能优于醋酸酯淀粉。从黏附力、浆膜性能、反应效率等方面判断,马来酸酐酯化淀粉的取代度以0.036为宜;制备方法是:首先应采用适当的方式对淀粉原料降黏,然后将淀粉质量25%的马来酸酐缓慢加入到淀粉水分散液中,控制反应体系的pH7.5~8.5,最后在30℃下搅拌反应1h。  相似文献   

12.
淀粉氨基甲酸酯的粘着性能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0,他引:3  
采用轻浆粗纱法,并以轻浆粗纱条的最大强力、断裂伸长和断裂功为量化指标,定量研究了淀粉氨基甲酸酯的变性程度即取代度对淀粉与棉及涤棉混纺粗纱粘着性能的影响,并探讨了淀粉氨基甲酸酯与PVA混合浆液的混合比与混合浆液粘着性能的相互关系。试验结果表明,氨基甲酸酯化变性能够改善淀粉与棉及涤棉混纺纱的粘着性能,随着变性程度的增大,淀粉氨基甲酸酯对棉的粘着性能明显提高,然而当取代度DS超过0.052时,与涤棉混纺纱的粘着性能却有所下降。当淀粉氨基甲酸酯与PVA的混合比为50:50时,混合浆液与棉及涤棉混纺纱的粘着性能同时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13.
The influences of inorganic phosphates, as residuals and/or impurities within starch, on the adhesion of acid‐treated cornstarch phosphates to cotton and polyester fibers were investigated for warp sizing. The phosphate impurities considered included sodium dihydrogenphosphate, sodium hydrogenphosphate, sodium pyrophosphate, and pentasodium triphosphate. The starches with a phosphate degree of substitution (DS) range of 0.004‐0.021 were phosphorylated by heating acid‐treated cornstarch at 125°C for 90 min in a solid‐state reaction with pentasodium triphosphate. The adhesion was evaluated in terms of the breaking strength and work‐to‐break of slightly sized rovings. It was found that the phosphorylation improves the adhesion to both fibers even at a low phosphorylation extent. The phosphate impurities within starch have an adverse effect and reduce the adhesion to both fibers. The adverse effect depends on the type and level of the phosphates, decreasing in the series NaH2PO4 > Na2HPO4 > Na4P2O7 ≈ Na5P3O10. The adhesion enhances as the DS increases and as the free phosphate content decreases. Furthermore, the adverse effect can be offset by the phosphate modification of starc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