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内的中医特色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荣群  刘永辉 《光明中医》2010,25(4):719-720
<正>卒中单元是指在医院的一定区域,如病房内,由神经专科医师和专职的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语言康复师、心理医师、社会工作者、专业护理人员组成有机整体,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全面的药物治疗、肢体康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与非卒中单元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卒中单元组500例采用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非卒中单元组500例按传统模式用一般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入院时及出院时卒中残障评分(按OHS评定)及生活能力评分(按Barthel评定),并最终统计两组患者死亡率。结果:入院时两组患者的OHS评分及Barthel评分相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两组评分均有向愈改变,但卒中单元组患者改变明显,与非卒中单元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卒中单元组患者死亡率低于非卒中单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的临床疗效优于非卒中单元组,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中医特色卒中单元对于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神经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12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卒中单元组和普通病房组。普通病房组应用常规治疗,卒中单元组应用中医特色卒中单元模式治疗。结果卒中单元组对于患者神经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优于普通病房组。结论中医特色卒中单元有助于改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中医特色卒中单元对于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神经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12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卒中单元组和普通病房组。普通病房组应用常规治疗,卒中单元组应用中医特色卒中单元模式治疗。结果卒中单元组对于患者神经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优于普通病房组。结论中医特色卒中单元有助于改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5.
崔应麟  王松龄 《河南中医》2004,24(11):15-17
卒中单元是目前治疗卒中最有效的方法;中医的特色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应把二者结合起来,建立有中医特色的卒中单元模式,从而提高我国脑卒中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与非卒中单元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全部100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卒中单元组500例采用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非卒中单元组500例按传统模式用一般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入院时及出院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生活质量(SS-QOL量表)评分,并于出院时调查患者满意度,并统计住院费用进行卫生经济学评价。结果:入院时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SS-QOL量表评分相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两组评分均有向愈改变,但卒中单元组患者改变明显,与非卒中单元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查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满意度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卒中单元组住院费用低于非卒中单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的临床疗效优于非卒中单元组,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对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脑卒中住院病人3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00例和对照组150例。两组在治疗基础上,观察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评分和进行医疗费用、住院时间以及卫生经济学评价。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病人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认知功能评分、医疗费用、住院时间以及卫生经济学与对照组病人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能够减少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等指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对中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中风病住院病人350例,随机进入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组(治疗组)和西医对照组,卒中单元组200例,对照组150例,主要观察指标有神经功能评价(NIHSS)、认知功能检查(MMSE)、日常生活能力评定(Barthel指数)、抑郁自评量表(SDS)和医疗费用、住院时间以及卫生经济学评定。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病人的神经功能、Barthel指数、认知功能、医疗费用、住院时间以及卫生经济学与对照组病人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lt;0.05或P&lt;0.01)。结论: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能减少神经功能缺损,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与西医卒中单元临床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与西医卒中单元临床疗效。方法:将全部10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中西组50例采用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西医组50例采用西医卒中单元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相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各组评分均有所提高,但中西组患者提高明显,与西医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比西医卒中单元更好的改善患者运动功能,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比西医卒中单元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中医组建卒中单元优势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卒中单元是一种整合医疗,它的组建提高了卒中患者的疗效.笔者通过临床的实践发现中医学在治疗卒中方面与卒中单元有许多共同之处,且存在着一定的优势.笔者认为,应因势利导,在组建卒中单元基础上,发扬中医特色,进一步完善卒中单元.  相似文献   

11.
《辽宁中医杂志》2017,(11):2356-2358
目的:旨在探讨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干预卒中后疲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1月—2017年4月本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164例。根据患者入院治疗时间顺序交替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纯西医卒中单元治疗模式干预,观察组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进行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满意度,并分别采用疲劳评定量表(FAI)、Barthel指数(BI)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疲劳程度及日常生活能力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95.12%vs 80.48%)(χ2=4.100,P=0.043);两组患者干预后FSS评分明显低于干预前(P0.05);观察组FSS评分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干预后PSQI及Barthel指数较干预前出现明显变化,PSQI指数呈现下降趋势,Barthel指数呈现上升趋势,其中观察组指数变化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卒中后疲劳可有效降低患者疲劳程度并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患者满意度高,值得临床运用推广。  相似文献   

12.
卒中单元起源于欧洲,已得到循证医学肯定,是一种先进的多元医疗管理模式,突出以人为本,与中医学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异曲同工,是对卒中早期预防干预措施综合性治疗新模式。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欧美等国相继建立,我国也有积极探索。包括急性、康复、联合、移动四种类型卒中单元。本世纪初提出建立延伸卒中单元,纳入社会康复及社区康复,是卒中治疗的方向。将传统中药、针灸、推拿等疗法与卒中单元结合,建立具有中医特色的卒中单元模式—"中风单元",符合我国国情,治疗上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超早期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70例超早期脑梗死患者分为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组)和普通病房(对照组)两组。疗效观察指标为治疗前后NIHSS评分、FIM评分以及死亡率和复发率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FIM评分较入院时均有所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在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1年后的病死率和复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能明显促进超早期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降低病死率和复发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调神通督针法联合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血管性痴呆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60例住院患者按病志号抽签方法简单随机分两组。对照组30例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联合辨证口服中药、现代功能康复及针灸等。治疗组30例调神通督针法(取神庭、百会)百会、神庭进针方向从前至后,针刺0.8~1寸,深度达到帽状腱膜下,捻转得气后,加电针,波形为连续波,强度以患者可耐受为度,15min后改变为疏密波,以防电适应;电针30min结束后去除电针及配穴,继续留头针1h;留针期间,每隔30min捻转1次,直至出针;留针期间进行认知功能训练,1次/d,周日休息1d;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模式同对照组。连续治疗1周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评分、不良反应。连续治疗4疗程(4周),随访12周,判定疗效。[结果]Mo CA评分两组均有改善(P0.05),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MBI评分治疗组有改善(P0.05),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调神通督针法联合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血管性痴呆,疗效满意,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中药内服、外洗联合西药、康复治疗中风后遗症疗效。[方法]将51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23例采用吡拉西坦葡萄糖注射液、胞二磷胆碱葡萄糖注射液、注射用脑蛋白水解物、肠溶阿司匹林、维生素B1、维生素E等,并联合康复治疗;治疗组28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补阳还五汤、导痰汤、羚羊钩藤汤等治疗。两组均15d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判定近期疗效。随访15d、1个月及3个月对比两组FACT-G平均得分。[结果]临床近期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6.42%,对照组总有效率73.91%,总有效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治疗开始后3个月FACT-G平均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治疗开始后15d、1个月FACT-G平均得分与对照组差别不大。[结论]中药内服、外洗联合西药、康复治疗中风后遗症,疗效佳,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中药内服、外洗联合西药、康复治疗中风后遗症疗效。[方法]将51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23例采用吡拉西坦葡萄糖注射液、胞二磷胆碱葡萄糖注射液、注射用脑蛋白水解物、肠溶阿司匹林、维生素B1、维生素E等,并联合康复治疗;治疗组28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补阳还五汤、导痰汤、羚羊钩藤汤等治疗。两组均15d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判定近期疗效。随访15d、1个月及3个月对比两组FACT-G平均得分。[结果]临床近期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6.42%,对照组总有效率73.91%,总有效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治疗开始后3个月FACT-G平均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治疗开始后15d、1个月FACT-G平均得分与对照组差别不大。[结论]中药内服、外洗联合西药、康复治疗中风后遗症,疗效佳,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病愈”的概念与要求应是:机能恢复正常,机体保持完整。然西医学治病所进行的简单切除或“另件”更换,如切胃、割胆、换肾、换心等,这与愈病概念与要求完全不符,但却被称为现代医学。可是中医学虽有治愈各种疾病(包括癌症在内)的无数实例,但许多人对它的科学性却表示怀疑与否定。那么这些问题出在哪里?要认识与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跳出医学站到生物学这一更宽广的领域,从生物变化、发展、进化的一系列共有规律,尤其从生物有强大的自我调节、自我修复、自我再生、自我发展等功能,以及这些功能的丧失(或减弱)、恢复、发展等的规律性去讨论与分析时,医学上包括疾病本质在内的种种重大问题则容易统一认识。一旦形成共识,各医学派别自会走向一体。由此医学必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刺和中药结合卒中单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240例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A组(针刺和中药结合卒中单元组)、B组(针刺结合卒中单元组)、C组(中药结合卒中单元组)、D组(卒中单元组)组,每组60例。每组病例均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脑卒中残损评定法(SIA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量表(BI)评分、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牛津残障量表(OHS)评分,同时观察治疗前后整体临床疗效,并于出院后第6个月随访OHS评分。结果4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A、B、C、D组治疗前后sIAs评分差值分别为21.91±3.25,17.11±4.12,17.25±4.26,10.64±5.42,A组差值与B、C、D组差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D组治疗前后BI评分差值分别为43.58±1.69,38.69±2.35,39.16±2.54,33.57±1.28,A组差值与B、c、D组差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D组治疗前后MMSE评分差值分别为12.33±2.25,9.20±3.02,8.04±3.16,5.93±3.38,A组差值与B、C、D组差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患者治疗后和出院后第6周OHS评分比较,A组与B、C、D组比较经秩和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总有效率93.33%,B组总有效率86.67%,c组总有效率85%,D组总有效率86.67%,A组与其他三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和中药结合卒中单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能有效改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认知能力、社会参与能力,可提高整体临床疗效,较针刺结合卒中单元组、中药结合卒中单元组、卒中单元组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