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骨样骨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样骨瘤是一种较常见的良性骨肿瘤,瘤巢的确定是影像诊断骨样骨瘤的关键。平片仍然诊断骨样骨瘤的重要手段,CT是目前发现瘤巢的最佳方法,MRI可为骨样瘤的诊断提供较大的帮助,尤其能敏感地显示瘤巢周围髓内和软组织的炎性水肿,但可能造成误诊。  相似文献   

2.
骨样骨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骨样骨瘤的X线、CT及MRI表现,探讨其影像学特征。方法搜集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骨样骨瘤23例,男19例,女4例。所有病例均行X线检查,其中同时行CT检查者19例,行MR检查者7例,3种检查都进行者6例。分析骨样骨瘤的X线、CT和MRI表现,及其对瘤巢和瘤巢周围改变的显示能力,总结其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结果23例病灶均显示一直径0.2~2.1cm大小不等的圆形或椭圆形瘤巢,边界清楚,边缘骨质不同程度硬化,骨膜反应,骨髓腔及软组织水肿或关节腔积液。24例X线平片17例显示瘤巢,19例行CT检查者均清晰显示瘤巢,7例行MR检查者5例可显示瘤巢,2例需结合X线及CT检查方能肯定诊断。X线、CT及MR对瘤巢的显示率分别为73.9%(17/23)、100%(19/19)及71.4%(5/7)。结论瘤巢是骨样骨瘤的特征性表现,CT检查是诊断骨样骨瘤最准确的方法,X线检查是诊断骨样骨瘤的重要方法,MR检查对显示瘤巢周围骨髓、软组织及关节腔情况非常敏感,仅凭X线或MR的表现易造成误诊、漏诊。  相似文献   

3.
骨脂肪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价值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探讨骨脂肪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结合文献复习,回顾性阅读病理证实的10例骨脂肪瘤的X线平片和CT片,分析其征象.结果骨内脂肪瘤8例,分别位于股骨颈1例、股骨颈-转子间区1例、髋臼4例、跟骨2例,X线平片表现为边界清或不清的不规则形透亮区,其内可见斑块状钙质样密度影,边缘可伴硬化.CT表现为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脂肪密度区,CT值为-22~-120 HU,伴有厚薄不均的硬化边,其中6例病灶中央和(或)边缘可见小结节状钙化.骨旁脂肪瘤2例,分别位于股骨旁和髂骨旁,表现为骨旁边缘清楚的脂肪性肿块,呈半圆形凸向邻近软组织内,邻近骨皮质增生肥厚或伴伸向肿块的骨性突起或树枝状骨性结构.结论骨脂肪瘤以主要含有脂肪成分为共同特点,但不同部位骨脂肪瘤的影像学表现有所不同,CT能对其作出正确的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4.
X线平片和CT诊断骨样骨瘤的能力:64层CT后处理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良洲  薛汉忠  连祖胜  陈军   《放射学实践》2009,24(11):1243-1246
目的:分析骨样骨瘤的X线和CT表现,探讨64层CT对骨样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样骨瘤19例,男13例,女6例,年龄12~44岁,平均21.5岁.所有病例均行X线检查,同时行CT检查者12例,其中行64层CT检查者4例.分析骨样骨瘤的X线和CT表现,分析2种检查方法对瘤巢和瘤巢周围改变的显示能力.结果:19例病灶均表现为一圆形或卵圆形透亮区,直径0.4~1.7cm(平均10.2cm),其周围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硬化,5例周围软组织肿胀.19例中X线平片显示瘤巢14例,12例行CT检查者均清楚显示瘤巢,X线和CT对瘤巢的显示率分别为73.7% (14/19)和100% (12/12).结论:X线平片是诊断骨样骨瘤的重要检查方法,64层CT结合其后处理技术对发现瘤巢和正确诊断骨样骨瘤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骨淋巴瘤综合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原发性骨淋巴瘤的影像表现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5例原发性骨淋巴瘤的X线、CT及MR影像资料.结果:15例中骨盆受累7例、脊柱受累6例、肩胛骨及股骨受累各2例,肋骨受累1例.X线平片或CT检查的病例中,骨质破坏主要为溶骨型和浸润型12例,囊状膨胀型及混合型各1例,12例骨质破坏的周边可见不同程度的软组织肿块.MR T1WI信号类似或稍高于肌肉9例(9/11),T2WI信号高于肌肉低于脂肪10例(10/11),MR信号不均匀6例.结论:轻微的骨质破坏伴明显软组织肿块表现可提示原发性骨淋巴瘤的诊断,但需结合临床和病理确诊.  相似文献   

6.
髂骨原发囊样骨肿瘤及瘤样病变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髂骨囊样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穿刺或/和手术病理证实的46例髂骨囊样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影像学表现。46例全部行X线片检查,38例行CT检查,20例行MRI检查(增强16例)。结果:46例中骨肿瘤29例,其中良性肿瘤12例(骨巨细胞瘤4例,内生软骨瘤、软骨母细胞瘤各2例,血管瘤、骨母细胞瘤、骨样骨瘤、软骨黏液样纤维瘤各1例),恶性肿瘤17例(恶性巨细胞瘤、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各1例,软骨肉瘤、淋巴瘤各4例,骨肉瘤7例),肿瘤样病变17例(单纯性骨囊肿1例,邻关节骨囊肿、动脉瘤样骨囊肿、嗜酸性肉芽肿各2例,骨纤维异常增生症10例)。发病部位为髂翼39例,髋臼7例。病变主要表现为髂骨囊样骨质破坏,呈膨胀性改变30例,硬化环形成24例,病变内见钙化灶14例,软组织肿块20例。结论:常见的髂骨囊样骨肿瘤和肿瘤样病变一般都具有某些特征性的CT表现,必要时综合X线、MRI表现,可提高定性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7.
输尿管恶性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输尿管恶性肿瘤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选择过去5年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2例输尿管恶性肿瘤患者,回顾性分析其静脉尿路造影、US、CT和MRI表现,并与手术及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CT与MRI准确地检出了所有12例肿瘤,对其向周围组织的浸润范围和腹腔淋巴结肿大也作了正确的判断。静脉尿路造影仅显示3例输尿管狭窄或梗阻,6例患侧尿路未见显影或显影不佳。尽管US检出了所有12例肿瘤所致的尿路积水,但仅2例诊断为输尿管肿瘤,4例提示输尿管狭窄。结论:CT和MRI对诊断输尿管恶性肿瘤有很高的敏感性,并能对其准确分期。尿路造影和US对肿瘤所致的输尿管狭窄和梗阻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通常不能直接显示肿瘤及其向周围组织的浸润。  相似文献   

8.
骨梗死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骨梗死的影像学特征.方法搜集经临床随访及病理证实的骨梗死13例,男5例,女8例.所有病例均行X线检查,其中同时行CT检查者4例,行MR检查者7例,3种检查都进行者2例.将骨梗死分为早、中、晚期,分析X线、CT及MRI表现,总结其影像学特征.结果骨梗死早、中期X线、CT表现为局部的骨质疏松及斑点状钙化,MR T1WI骨梗死灶中央部分呈等或略低信号,边缘为迂曲匐行的低信号带,T2WI中央部分呈等或略高信号,边缘呈迂曲的高信号带;晚期X线及CT呈不规则、迂曲状骨质硬化,MR T1WI及T2WI均呈低信号..结论MRI是诊断早期骨梗死最有效的方法,可以发现早期病变,X线平片对中晚期病变有帮助,CT较平片敏感,骨梗死的诊断应三者相结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X线平片、CT及MRI对少见部位骨软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少见部位骨软骨瘤的X线平片、CT及MRI表现。其中7例行X线平片检查,6例行CT检查,5例行MRI检查。结果顶骨、颞骨、颧骨、鞍底、锁骨及跟骨各1例,耻骨2例,颈椎4例,距骨5例。X线平片及CT像上均可见软骨帽,9例可见肿瘤中心松质骨与母骨髓腔相互移行,1例肿瘤周缘软组织出现肿胀。在MRI上,肿瘤在T1WI上呈等、低信号,T2WI上以等低信号为主,其间夹杂斑点状高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呈不同程度的不均匀强化。结论综合运用多种影像检查方法可准确诊断少见部位的骨软骨瘤,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判定肿瘤是否发生恶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原发性骨淋巴瘤(PLB)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选择19例经病理证实的PLB患者。行X线检查8例,CT平扫19例,MRI平扫13例,MRI增强扫描6例。结果:19例中单骨受累16例,多骨受累3例。8例X线检查中,骨质破坏呈溶骨型6例,混合型2例。19例CT检查中,骨质破坏溶骨型16例,混合型3例,其中15例病变周围伴明显软组织肿块。病变在T1WI上多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脂肪抑制T2WI序列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多呈中度明显强化。结论:PLB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助于PLB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
骨髓瘤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骨髓瘤影像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骨髓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的骨髓瘤影像表现。23例患者均行相应部位X线检查,19例行CT检查,9例行MRI检查。结果:2例单发性骨髓瘤股骨、骨盆各1例。21多发性骨髓瘤,主要侵犯头颅18例,胸椎17例,腰椎15例,肋骨3例,骨盆2例。在X线片上,1例正常,4例骨质疏松,18例骨质破坏;CT示100%均有骨破坏,12例伴软组织肿块;9例脊椎MRI均示病变呈长T1,长T2信号。结论:X线对骨髓瘤的检查有重要作用,椎体多骨多灶性破坏、长骨溶骨性破坏等对本病有重要诊断价值。CT对本病的骨质破坏、软组织侵犯等观察优于X线。MRI对骨髓瘤侵犯性破坏所致的早期骨质改变,以及发现骨髓的早期侵犯优于X线和CT。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骨内腱鞘囊肿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3例骨内腱鞘囊肿的临床及影像资料,X线平片检查15例,螺旋CT检查9例,MRI检查6例。4例同时行X线平片和CT检查,3例同时行X线平片和MRI检查。结果:X线、CT表现为骨内邻近关节面的类圆形囊样透亮区,边界清楚,有薄层硬化边,3例CT及其三维重建显示病灶与关节腔相通。MRI在T1WI呈低信号,T2WI和脂肪抑制T2表现为高信号,MRI显示病灶与关节腔相通2例。结论:骨内腱鞘囊肿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CT及其三维重建对病灶细节显示清晰,可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骨样骨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目的 分析骨样骨瘤的X线、CT和MRI表现。方法 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样骨瘤48例,其中男33例,女15例。所有病例均行X线检查,其中同时行CT检查者32例,行MR检查者10例,3种检查方法都进行者8例。分析骨样骨瘤在X线、CT和MRI上的表现及其对瘤巢和瘤巢周围改变的显示能力。结果 48例病灶均表现为一圆形或卵圆形的透亮区,直径为0.4~1.7cm,平均9.7cm,其周围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硬化。10例行MR检查者均可见瘤巢周围的软组织、骨髓水肿或关节腔积液。48例X线平片仅37例显示瘤巢,32例行CT检查者均清楚显示瘤巢,X线和CT对瘤巢显示率分别为77%(37/48)和100%(32/32)。10例MR检查者均可作出正确诊断,其中8例能直接判断出瘤巢,另2例需对照平片或CT才能肯定。结论 瘤巢是确诊骨样骨瘤的关键,X线平片仍然是诊断骨样骨瘤的重要检查方法,CT是显示瘤巢的最佳方法,MRI能敏感地显示瘤巢周围骨髓内及软组织的炎性水肿,但可能造成误诊,结合平片或CT可作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4.
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骨侵犯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总结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骨侵犯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该病的影像学认识.方法:搜集资料完整且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骨侵犯9例,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该病主要发生于脊柱、股骨及骨盆,多侵犯单骨.9例中8例为单骨发病、1例为多发,9例中8例为B细胞源性,1例为T细胞源性.X线及CT表现为溶骨型3例,浸润型5例,硬化型1例.病变在T1 WI多呈等或稍低信号,T2 WI多呈等或稍高信号,呈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9例均合并大小不等的软组织肿块影.骨破坏范围广泛,但骨皮质破坏的范围相对小而软组织肿块大、骨膜反应轻,增强扫描多呈明显强化.结论:综合影像学检查能提高诊断符合率,有助于病变的定性、定位,在术前准备及术后疗效判断方面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复习12例周围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PNET)的临床影像表现,以提高诊断的正确率。方法搜集经过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确诊的骨与软组织pPNET12例,平均年龄23.8岁,9例〈30岁。12例均摄有X线片,10例行多层螺旋CT,9例行MR平扫及增强扫描。分析12例的临床和影像表现特点。结果pPNET发病年龄较轻,患者临床症状重。10例X线片可见溶骨性改变。6例软组织pPNETCT显示病灶侵犯并包绕周围相邻的血管神经间隙,邻近骨被包埋或破坏。6例发生于骨的pPNET,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未见到骨膜反应及瘤骨或钙化。病变于MR T1WI上表现为低或等信号,T2WI表现为不均匀高信号。6例原发于骨的pPNET,MRI显示软组织肿块巨大,边界不清。3例呈多椎体弥漫性长T1、长T2信号,并沿硬膜外和韧带下跨节段浸润。2例发生于椎管内的pPNET沿脊神经蔓延,但其对邻近结构有明显的侵蚀破坏。CT及MR增强扫描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免疫组织化学检查,12例均有CD99(+)、波形蛋白(+)及血清肿瘤标志物、嗜铬粒A、神经丝等高表达。结论pPNET具有一定临床和影像特点,密切结合临床和影像表现是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骨样骨瘤的CT表现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骨样骨瘤的CT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 3 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样骨瘤的CT表现特点。结果 :3 8例中股骨 2 1例 ,胫骨 5例 ,肱骨 3例 ,其他部位 9例。 3 8例中 3 7例有瘤巢中心钙化 ,形成“牛眼征” ;瘤巢周围见骨质硬化者 3 3例 ;骨膜反应 13例 ,内骨膜增生 8例 ,外骨膜增生 2例 ,内外骨膜均增生 3例。 9例骨髓腔内出现骨质吸收的改变。结论 :骨样骨瘤的CT表现典型 ,CT是目前诊断骨样骨瘤的常用检查技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邻关节囊肿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对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2例邻关节囊肿进行回顾性分析。12例病变部位为髋臼附近4例,胫骨上端2例,距骨3例。内踝、肩胛盂和股骨头各1例。9例经X线平片检查。7例经CT检查,3例行MRI检查。结果:7例为圆形或类圆形溶骨病变。3例呈分叶状。2例长椭圆形。4例轻度膨胀。均有轻度的硬化边。6例囊腔内有不完全分隔或小的骨嵴。4例骨皮质有中断或细微裂缝。CT显示囊内密度差别较大,1例为-720HU,其余为22~55HU。MR/显示1例囊内有液-液平。1例在CT和MRI上显示囊肿与关节腔之间有一小管状裂隙存在。结论:综合X线平片、CT和MRI所见,可发现邻关节囊肿的特征表现,对本病能够做出正确的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软骨黏液样纤维瘤(CMF)及其恶变的临床特点和影像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2010年11月至2018年6月病理证实的77例CMF患者.24例患者具有完整的临床、影像及病理资料,男13例、女11例,年龄7 ~75岁,中位年龄30岁;其中复发1例,恶变2例.18例患者行普通...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骨巨细胞瘤的X线平片、CT、MRI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17例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10例发生于长骨骨端(胫骨上端3例、股骨下端7例),以偏心性、膨胀性骨质破坏为主,周围无明显骨质硬化,内无钙化;7例发生于脊柱(颈椎1例、胸椎2例、骶椎4例),以膨胀性骨质破坏为主,发生于骶椎者,多位于骶椎1~2水平(2例位于骶1,2例位于骶2)。结论 X线平片结合CT、MRI能显著提高骨巨细胞瘤诊断准确率,对临床制定手术方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骨巨细胞瘤的平片、CT、MRI影像学表现,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对16例经临床手术病理学证实的骨巨细胞瘤病例的X线平片、CT和MRI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例长骨病灶分布主要在骨性关节面下方,以偏向性膨胀性骨破坏为主,周围硬化不明显,中央无钙化;增强后有不均匀强化效应;其中2例合并动脉瘤样骨囊肿者见液-液平面。7例脊柱和不典型部位病灶以膨胀性骨破坏为特点,周围硬化不明显,脊柱病灶同时见周围软组织肿块形成,中心无钙化;其中1例脊柱病灶同时累及相邻三个椎体。骶椎病灶分布位置偏高,在骶椎1~2水平。结论:大多数骨巨细胞瘤有典型的X线表现,不难作出正确的诊断;CT和MILI能提供更多的信息来提高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