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李晶灿 《建筑与环境》2009,3(2):114-116
居住区景观的设计包括对自然状况的研究和利用,对空间关系的处理和发挥,与居住区整体风格的融合和协调。为了创造出具有高品质和丰富美学内涵的居住区景观,在进行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时,硬软景观要注意美学风格和文化内涵的统一。强调人性化住宅小区的园林绿化设计。居住区绿地景观生态系统规划设计是居住区绿地景观生态系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2.
针对居住区中心绿地的开放性问题,从功能层面与空间层面进行探讨,指出居住区中心绿地应由内而外在多个层次上形成开放性格局,在空间处理上强调对居民的行为方式进行引导,同时还要注意景观环境的舒适性。  相似文献   

3.
孙靖  夏宜平 《华中建筑》2011,29(6):98-100
文章选取杭州市优秀多层住宅区的案例进行提炼、总结,从植物空间营造、植物与建筑的关系、人性化设计等角度深入研究了多层住宅区宅间宅旁绿地植物景观的营造手法,倡导以人为本的个性化居住区植物景观设计,从而提高居住区植物景观设计水平,营造优美和谐的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4.
《门窗》2014,(11)
行为场所理论描述了人与场所之间的抽象关系,本文对行为场所理论进行了探讨,选取水晶城居住区设计中多个具体的典型场所,从行为场所理论来分析城市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的成败得失,以帮助人们创造出满足更多的人性化需要的城市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5.
居住区绿地是城市公共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 老年群体使用最频繁的绿地。研究居住区绿地植物景观特征对 老年群体社交行为的影响,对居住区绿地景观设计具有一定的 理论和现实意义。选取上海虹口区的3个居住区绿地进行问卷 调查,结合SPSS统计与贝叶斯网络模型,来综合探索植物景 观的观赏特征与老年群体社会交往行为的相关性。结果表明: 在居住区绿地中,植物景观的植物色彩是对老年人社交活动影 响最大的因子,而植物体量因子对其影响次之。以期为居住区 绿化的服务功能研究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6.
居住区绿地作为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绿化景观将直接影响我国居民的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城市建设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一开始追求的施工量,即有没有房屋的问题逐渐过渡到追求生活质量,即住的好不好的问题。这种转变要求我们对居住环境应该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和理解,在经济允许的条件下,为社会提供高品质、高效率、高情感的人类生活空间。因此,创造人性化的居住区绿化景观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具有现实意义。居住区绿地景观设计的人性化,是针对目前中国社会住宅小区景观设计的一些问题,提出的居住区发展和建设建议。本文将会分析住宅小区内景观设计的常见问题,并提出设计人性化的绿地景观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7.
人性化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的人性化,就是为人们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物质环境及精神环境,居住区空间环境既要具有观赏性又要具有实用性,做到形式与功能的统一。在提出居住空间环境人性化设计的理念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居住空间人的心理因素,指出了居住空间环境人性化设计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8.
浅谈老龄化社会和居住区环境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师睿 《山西建筑》2004,30(15):9-10
介绍了老龄化社会和居住区环境设计,从老龄人的生理、心理、行为特征、人性化设计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指出居住区环境设计要以人为本,为老年人生活、休息创造舒适的空间。  相似文献   

9.
乌鲁木齐市居住区木本植物物种多样性调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芳  黄俊华  朱军 《中国园林》2012,28(6):90-94
居住区绿地是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组成部分,研究居住区植物多样性可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基础数据。采用典型抽样法,对乌鲁木齐市具代表性的居住区的木本植物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4个居住区共有26科47属88种木本植物。从居住区绿地的乔、灌层分析比较得出,居住区乔木层物种组成结构复杂;灌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相对较低,物种多样性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从居住区的4种绿地类型来看,公共绿地的物种多样性水平较高,道路绿地的物种多样性水平最低;在居住区树种的选择上,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的应用未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0.
宅旁绿地面积占住区绿地总面积的35%左右,且比小区公共绿地面积指标大2~3倍,人均绿地可达4~6m~2,对居民居住环境质量产生深远的影响。然而居住区绿地环境的规划设计常常存在重中心绿地建设、轻宅旁绿地的问题,使宅旁绿地环境过于单调,往往不能形成良好的居民活动空间。本文以齐齐哈尔市宅旁绿地的虚实空间营造为例,详细介绍如何打造舒适宜人的宅旁空间,以进一步提高居住区的园林绿地水平。  相似文献   

11.
人工地盘绿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工地盘绿化工程的发展,使地下建筑顶面,建筑屋顶及建筑室内成为建筑与城市空间绿化的新领域,人工地盘绿化还可为工程破坏的山体恢复植被作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2.
建造以乡土植物为主体的园林绿地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31  
李树华 《中国园林》2005,21(1):47-50
指出外来植物扰乱生态平衡、破坏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以及对人们生活的严重影响等各种弊端,对园林绿化的现状以及方式方法进行了反思,提出以乡土植物为主体的园林绿地建设是城市园林绿化的惟一出路.最后,指出在进行以乡土植物为主体的城市园林绿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3.
从老年人养老方式和日常时间分配调查入手,探讨了老年人生理机能和心理感受的特征,总结出当代老年人对居住环境的新要求.以此为依据,在房型设计、建筑外立面设计、组团庭院设计、绿化景观设计、邻里交流空间设计等方面进行了具体探索.力求营造出适应老年人身心特征的新时代居住区.  相似文献   

14.
研究针对徽州传统民居的庭院空间展开空间组织模式分析,对63处传统民居庭院进行调研,提取了面积、面积比、长宽比、饱和度和边界系数五个量化指标对庭院空间进行描述,并运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庭院空间进行分类。总结出中小规模方整型、中小规模条型、中小规模不规则型和大规模复杂型四种庭院类型,在此基础上对庭院位置与其中要素的分布规律进行归纳。研究得出:四类庭院在位置分布与要素布置上均有所不同,中小规模方整型庭院作为空间过渡与补充,以前院和后院居多,多布置绿化、漏窗等要素;中小规模条型庭院以前院为主,组织规模较大的宅居组团的入口交通,要素上多以构筑物、拱门、字匾和二次轮廓要素结合布置;中小规模不规则型庭院往往作为宅居空间中的亮点,多位于前院和侧院,以绿化、水面、漏窗要素居多;大规模复杂型庭院多为生活化的后院,绿化、水面、石凳等要素较多。  相似文献   

15.
借由景观空间建设推动公众美学认知走向深度生态,是助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以亲生命性理念为新视点,基于亲生命性及亲生命性美学认知之内涵解析、亲生命性促进环境偏好的研究实证,提出自然、荒野自然与城市自然分别是支撑亲生命性美学认知发生的总体性、本源性与生活性景观空间载体。通过设计要点、规划图景、生活愿景3项内容表达,以城市亲生命性的绿色网络、城市亲生命性的绿色社区、城市中与自然的一步之遥为尺度框架,对承载亲生命性认知的生活性景观空间,即亲生命性城市自然的营建方法进行了针对性的探索,旨在为亲生命导向的景观空间规划与设计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6.
通过引介福建塔下土楼青普文化行馆更新与改造项目,提出以社区营造为导向的历史建筑与建成环境的再生路径:以满足新社区成员的需求为目标,从"人、文、地、景、产"5个面向出发,调和原住民意愿,转变农民身份,传承历史风貌,耦合土楼新功能,培育文旅产业,以此重塑人们心中的社区感,吸引年富劳力和优势人群的回归,从而改善乡村人地脱离的状态,引领传统聚落走上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之路,实现社会、经济、产业和文化的复兴。  相似文献   

17.
人工地面覆土植被是地下建筑空间上部处理的常用方法 ,但我国的处理方式与世界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本文希望通过比较国内外的人工地面覆土植被技术 ,供覆土植被地面屋面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以“海纳百川、刻意创新、没有历史的沉重感”的新海派住宅风格的特征应该是:人性化的城市聚居区,舒适安全便捷的集聚居住空间,少装饰,没有沉重的历史负担,表现在对大自然的向往,轻松愉快的居住氛围。注重室内外空间的实用、方便和经济性,讲究个性和建筑细部、多元化的建筑形象。对生态环境和大自然的追求,对住宅科技含量的追求,是新海派住宅风格的内涵和推动力。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文化进程中积累了许多人居环境的经验。从原始初民的“巢居”、“穴居”到现代社会人居环境,讲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都表现人类有目的选择适宜的人居环境。居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生活的场所,人居环境离不开建筑风水理论的指导。风水是中国传统的环境文化思想,它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认为人类应该尊重环境,其主张“天地人合一”的原则,至今仍然是建设人居环境的指导理论。  相似文献   

20.
面向生态的住区绿化设计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针对国内住区环境绿化设计的不足,指出住区绿化设计应面向生态,在借鉴国外环境绿化设计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筑与绿化应走向整合,并介绍了重庆“天奇花园”立体绿化系统的构思与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