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检出率及危险因素。方法应用B超、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及三维彩色血管能量成像(3D-CPA)检查10,383例肝脏。结果正常组肝癌检出率为0.14%,脂肪肝组检出率为0.84%,慢性肝炎及HBV感染组检出率为10.56%,肝硬化组检出率为36.61%。与正常组比较,肝癌发生危险度在肝硬化组最高(RR=261.5,95CI=140.45~47914),依次为慢性肝炎、HBV感染组(RR=75.43,95%CI=40.21~137.53)及脂肪肝组(RR=6.00,95%CI=3.22~1836)。结论慢性肝炎、HBV感染、肝硬化中原发性肝癌发生危险度高;脂肪肝和慢性肝炎、HBV感染及肝硬化一样同属原发性肝癌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不同慢性HBV感染临床结局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D-1基因拷贝数。 方法 实时定量荧光PCR法检测27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31例慢性HBV携带者(携带组)、19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者(重肝组)、29例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癌(肝癌组)外周单个核细胞PD-1基因拷贝数。两组间率比较采用Chi-square χ2检验,相关分析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结果 PD-1基因单拷贝在肝癌组分布明显少于携带组(6.9% VS 35.5% )及对照组(6.9% VS 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肝癌患者以2个基因拷贝数为主;多元logistic回归筛选出PD-1基因拷贝数、年龄、性别、HBV-DNA水平可能与慢性HBV感染转归有关。结论 不同转归慢性HBV感染者PD-1基因存在拷贝数变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不同慢性HBV感染临床结局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D-1基因拷贝数。 方法 实时定量荧光PCR法检测27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31例慢性HBV携带者(携带组)、19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者(重肝组)、29例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癌(肝癌组)外周单个核细胞PD-1基因拷贝数。两组间率比较采用Chi-square χ2检验,相关分析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结果 PD-1基因单拷贝在肝癌组分布明显少于携带组(6.9% VS 35.5% )及对照组(6.9% VS 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肝癌患者以2个基因拷贝数为主;多元logistic回归筛选出PD-1基因拷贝数、年龄、性别、HBV-DNA水平可能与慢性HBV感染转归有关。结论 不同转归慢性HBV感染者PD-1基因存在拷贝数变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硬化和肝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肿瘤抑制因子早期生长反应因子1( EGR-1)、同源性磷酸酶-张力蛋白( PTEN)的mRNA表达水平对肝硬化、肝癌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选择收治的诊断为肝癌和肝硬化的住院患者,采用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qPCR)检测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EGR-1、PTEN的mRNA表达水平;以门诊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结果纳入患者肝癌20例(肝癌组),肝硬化22例(肝硬化组),健康对照者34例(健康对照组)。肝癌组EGR-1 mRNA表达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Ct:8.31±2.39 vs 9.61±1.60,P=0.018)和肝硬化组(△Ct:8.31±2.39 vs 9.68±1.81,P=0.022),而肝硬化组和健康对照组EGR-1的mRNA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90);3组PTEN的mRNA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肝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EGR-1的mRNA表达水平降低,可能成为肝癌与肝硬化鉴别的辅助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抗病毒联合免疫阻断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世界约有20亿人感染HBV,其中约有3.5亿人成为慢性感染者[1].中国是乙型肝炎的高流行区,全国HBV的平均携带率为9.7%,其中25%以上的携带者将发展为慢性肝炎,并可能进展为肝硬化和肝癌[2].  相似文献   

6.
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感染呈世界性流行。据统计,全球约有20亿人曾感染过HBV,其中慢性HBV感染者近4亿,每年更是有近100万人因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以及原发性肝细胞癌而死亡[1]。根据我国一般人群7.18%的HBsAg携带率估计,我国现有慢性HBV感染者约9300万,其中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约2000万。  相似文献   

7.
慢性乙型肝炎不同HBeAg的中医辨证分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属于HBV(乙肝病毒)感染高发区,一般人群的HBsAg阳性率为9.09%,约有1.2亿人成为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全国现有慢性肝炎病人3000万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肝硬化失代偿5年发生率约16%,肝硬化的五年存活率:代偿期肝硬化为55%,失代偿肝硬化为14%,每年死于乙肝相关性肝病为30万~50万人,其中50%为原发性肝癌,我国每年用于治疗肝病的医疗费约1000亿元。因此,[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目的观察慢性HBV感染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特征,探讨不同类型慢性HBV感染者免疫失衡的规律。方法2002~2007年慢性HBV感染者305例,其中慢性乙型肝炎157例,肝炎后肝硬化81例,原发性肝癌36例,慢性重型肝炎31例,观察患者的肝功能、T淋巴细胞亚群、乙肝病毒标记物等。同时收集80名健康志愿者的新鲜血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慢性肝炎组ALT升高明显,肝细胞炎症较明显;重型肝炎组TBIL显著升高,肝细胞损害较重。慢性肝炎组CD4细胞计数明显下降;重型肝炎组CD3、CD4细胞计数及CD4/CD8均低于正常组;肝硬化、肝癌组的CD3、CD4和CD8细胞计数显著低于正常组和慢性肝炎组。结论慢性HBV感染随着病情进展,由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细胞免疫功能逐渐衰退。慢性HBV感染的不同阶段的细胞免疫紊乱各具特点,就不同类型患者应采用不同的免疫调节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两种给药方案对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表面PD-1及其主要配体PD-L1的影响,以及其与血清HBV-DNA的关系。方法71例慢性HBV感染者按HBV-DNA载量不同分为<3 lgIU/mL、3~6 lgIU/mL和>6 lgIU/mL 3组,进入疗程后按照给药不同分为:拉米夫定组(LAM组)23例,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联合治疗组(LAM+ADV组)48例,分别于治疗的0、12和24周时,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外周血中CD4+和CD8+T细胞表面PD-1、PD-L1的表达,ELISA法检测外周血中γ-干扰素( IFN-γ)的表达,同时检测HBV-DNA、肝功能、HBV血清学标志物等,并设立正常对照组26例。结果不同HBV-DNA载量患者的外周血中CD4+和CD8+T细胞表面PD-1、PD-L1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0.05),且与HBV-DNA载量呈正相关(P<0.05),而IFN-γ水平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抗病毒治疗后,两种治疗方案组患者的PD-1、PD-L1表达均有明显下降,除LAM组的CD4+PD-L1+外其他CD4+和CD8+T细胞表面的PD-1、PD-L1在治疗前与治疗12周和治疗24周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LAM+ADV组在降低的速度和幅度上均明显优于LAM组(P<0.05);IFN-γ的表达逐渐升高,至治疗24周时升至(24.55±5.81)pg/mL,明显高于治疗前(13.97±4.13)pg/mL(P<0.05),但两治疗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CD4+和CD8+T细胞表面PD-1、PD-L1的表达与HBV-DNA载量呈正相关,抑制HBV的复制可以有效地降低负性调控因子PD-1、PD-L1的表达;LAM+ADV联合治疗方案对PD-1、PD-L1降低的速度和幅度明显优于LAM的单一用药,更易提高T淋巴细胞的活性。  相似文献   

10.
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chronic asymptomatic HBV carrier,ASC)指乙肝阳性持续半年以上,无临床症状和体征,肝功能正常者。目前世界有超过3.5亿人感染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而我国1.2亿人长期携带HBV。HBV感染是肝硬化甚至肝细胞性肝癌的主要病因,严重危害人类健康[1]。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面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PD-L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流式细胞术分析31例AIH患者及18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CD4+和CD8+T淋巴细胞表面PD-1和PD-L1的表达率,并检测其中24例活动期AIH患者经临床治疗4、12周后PD-1/PD-L1的表达。结果 AIH患者外周血CD4+及CD8+T淋巴细胞表面PD-1的表达率分别是(18.3±8.5)%和(13.0±9.0)%,PD-L1的表达率分别是(24.5±12.3)%和(11.2±7.0)%,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P<0.01);不同性别及不同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24例活动期AIH患者接受临床治疗4、12周,T淋巴细胞表面PD-1/PD-L1的表达率均有所降低,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PD-1+/CD4+表达率与碱性磷酸酶水平呈负相关(r=-0.48,P<0.05),PD-1+/CD8+表达率与ALT、AST水平均呈正相关(r=0.42,P<0.05;r=0.41,P<0.05),与其余临床指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AIH患者外周血PD-1/PD-L1共刺激分子表达存在异常,与病情活动及临床治疗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但尚不能成为判断疾病发展及预后的分子靶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输血传播病毒(TTV)与HBV混合感染对HBV复制的影响。方法:应用微板核酸杂交-ELISA法检测175例HBV患者血清中的TTV-DNA,ELISA法进行乙型肝炎相关病毒标志物检测。结果:175例HBV患者中TTV-DNA阳性30例(17.1%),其中无症状携带者、慢性肝炎、活动性肝硬化、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的TTV-DNA检出率分别为3/21(14.3%)、13/76(17.1%)、8/50(16.0%)、6/28(21.4%),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慢性肝炎、活动性肝硬化、原发性肝癌患者中,TTV-DNA阳性组与阴性组各项肝功能指标改变相似。HBV和TTV混合感染组中HBeAg和抗-HBcIgM阳性率低于单纯HBV感染组(P〈0.01和P〈0.05),而血清抗-HBe阳性率则高于单纯HBV感染组(P〈0.01)。结论:TTV的混合感染似乎并不影响HBV所致的肝脏病变程度,对HBV的复制可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探讨广东地区乙肝病毒(HBV)C基因亚型的分布与临床特点。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FLP)法,对155例慢性HBV C基因型感染者,包括78例肝细胞癌(HCC)、36例肝硬化(LC)和41例慢性肝炎(CH)血清样本进行C基因亚型检测,并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 在HCC,LC和CH病例组里,C1亚型分布均高于C2亚型;病例组间比较提示C亚型分布在不同疾病组中的分布无明显差异;C1与C2亚型的血清肝功能指标、年龄、性别以及HBeAg携带状况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 广东地区慢性HBV C基因型感染以C1为主,对C基因亚型分布的调查及其与临床关系的探讨能进一步完善HBV基因型和亚型的研究。 【关键词】 广东地区 乙肝病毒 基因亚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自然杀伤(NK)细胞受体NKG2D表达的变化,并分析其对NK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分析20例原发性肝癌、23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20例慢性乙型肝炎及20名健康者的外周血NK细胞数量及其NKG2D的表达情况,并用酶标仪检测各组样本NK细胞的细胞毒活性.结果 原发性肝癌患者的NK细胞杀伤率、NK细胞NKG2D的表达率(中位数)、NKG2D+NK细胞数(中位数)、NK细胞中NKG2D的表达水平(中位数)及NK细胞数[(25±7)%、6%、0.7×107/L、15、(1.1±0.6)×108/L]均明显低于正常组[(63±7)%、36%、8.3×107/L、116、(27±1.1)×108/L]和乙肝组[(41±8)%、16%、2.8×107/L,49、(1.9±1.1)×108/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肝硬化组[(29±10)%、7%、0.6×107/L、29、(1.5±1.2)×108/L]比较也略低,但只有NK细胞NKG2D的表达水平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NK细胞的活性与NK细胞数、NK细胞NKG2D的表达率、NKG2D+NK细胞数、NK细胞NKG2D的表达水平均呈正相关关系(r=0.657、0.770、0.927、0.734,均P<0.01).结论 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NK细胞活性及其细胞表面NKG2D的表达明显降低,NKG2D的表达与NK细胞的活性密切相关,提高NK细胞表面NKG2D的表达水平可为原发性肝癌的过继免疫治疗开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病毒性肝炎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若按病原分类,公认的病毒性肝炎有五型,其中甲型和戊型主要表现为急性肝炎,乙、丙、丁型主要表现为慢性肝炎,并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目前我国有1亿多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平均每年发病约140万,居法定传染病第三位,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仅次于HBV感染。急性丙型肝炎患者中50%以上转为慢性;急性乙型肝炎患者约20%可发展为慢性肝炎。因此说HBV与HCV是肝硬化、肝癌、肝衰竭的主要危险因素[1,2]。近年来公认α-扰素(IFN-α)是治疗乙型肝炎(HB)及丙型肝炎(HC)最为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临床意义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后可演变为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衰竭和原发性肝癌等多种临床形式,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发区,大约10%的人感染和携带HBV,对HBV感染及时准确地监测有利于乙型肝炎的防治。  相似文献   

17.
丙型肝炎病毒(HCV)是引起输血后非甲非乙型肝炎的主要原因在临床上HCV感染常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1]。由于HCV与乙肝病毒(HBV)有共同的传播途径,所以极易发生联合感染,通过血清学和PCR等手段现在完全可以证实HBV和HCV的共同感染国外的研究资料表明.在HBV感染者中有10%~19%的患者合并HCV感染。本文通过对HCV和HBV联合感染的慢性肝炎和单纯的慢性内肝患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生化、血清学特点作一比较。1对象和方法1.1对象为我院1994~1997年间收住的122例抗HCV阳性的患者.其ALT、AST均异常,并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硬化(LC)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PBL)调邙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对70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PBL的Fas(CD95)表达进行了检测,3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观察PBL中凋亡细胞比全, 例组同时检测HBV复制指标。结果 (1)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PBL凋亡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肝硬化患者低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0.05);(2)病毒复制指标阳性患者PBL的CD95表达率明显高于阴性患者(P<0.05)。结论 (1)CHB患者的PBL存在自体凋亡现象,这可能是HBV致病机制及持续感染的重要因素;(2)CHB的PBL自体凋亡发生率与HBV的复制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成都地区汉族人群中HLA-DPB1基因rs9277542位点多态性与HBV感染导致不同临床结局的关系.方法 收集成都地区非相关汉族人群的慢性HBV感染者579例(慢性HBV携带者222例,慢性乙型肝炎231例,乙肝肝硬化126例)和HBV自限感染者344例的外周血标本,应用SNapshot技术检测rs9277542位点基因型.结果 慢性HBV感染组与HBV自限性感染组rs9277542位点CC、CT、TT基因型和C、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55.1%vs36.9%、38.3%vs48.0%、6.6%vs15.1%及74.3%vs60.9%、25.7%vs39.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以CC基因型和C等位基因为参照,CT、TT基因型和T等位基因比值比(OR)及95%可信区间(95%CI)分别为0.53(0.39-0.71)、0.28(0.18-0.46)、0.54(0.44-0.66);乙肝肝硬化组与慢性HBV携带者组和慢性乙型肝炎组比较,CT+ TT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P=0.018).结论 HLA-DPB1基因rs9277542多态性影响HBV感染后结局,其中T等位基因、TT基因型与HBV感染后自发清除相关,而携带XT基因型的慢性HBV感染者进展到乙肝肝硬化的风险更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泛素mRNA的表达与慢性HBV活动性感染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96例慢性HBV感染并有炎症活动者,其中慢性乙肝组(40例),活动性肝炎肝硬化组(30例),慢性重型肝炎组(26例),同时设立健康对照组(26例)。采用实时荧光PCR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泛素mRNA的表达,以β actin作为内参。组间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各组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泛素mRNA的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0),其中慢性重型肝炎组表达水平最低,活动性肝硬化组次之。结论慢性HBV感染并有炎症活动者均存在外周血淋巴细胞泛素mRNA表达不足,病情越重表达水平越低;外周血淋巴细胞泛素mRNA的低表达可能与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