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 毫秒
1.
2.
对亚共晶Al-10.5%Cu(质量分数)合金进行了均恒强磁场和梯度强磁场下的凝固实验,考察了强磁场对凝固组织形貌及α-Al晶粒内溶质含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施加均恒强磁场和梯度强磁场后,组织形貌变化不明显,而α-Al晶粒内溶质含量有所增加.分析认为,这是因为强磁场下的洛仑兹力抑制了凝固过程中固液界面处的Cu原子向液相内的迁移,从而提高了溶质元素在α-Al晶粒内的含量.改变梯度强磁场的方向,α-Al晶粒内溶质含量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3.
高速定向凝固溶质偏析的相场法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耦合溶质场的相场模型,采用温度冻结近似条件对单相二元合金高速定向凝固的界面形态及溶质偏析进行了模拟,展现了定向凝固过程中的平-胞-平转变,研究了固相扩散系数Ds及溶质梯度系数δ对模拟结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界面推进速度的增加,界面形态由初始平面生长转变为胞晶/细胞晶以及平界面生长;随着固相溶质扩散系数Ds的增加,界面推进速度减小,溶质分配系数减小,界面前沿溶质扩散层变厚,微观偏析程度减小,得到成分均匀的胞晶组织.但是,当Ds小于10-7cm2/s时,Ds对界面推进速度及溶质浓度分布都没有明显的影响.随着溶质梯度系数δ的增加,胞晶尖端生长速度相应增加,溶质分配系数k增大,溶质截留效应明显.  相似文献   

4.
定向凝固方法是目前生产太阳能用晶体硅的主要方法。晶硅电池片的质量是影响晶硅电池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晶硅电池片的质量与硅锭中的溶质含量及分布情况密切相关。该文对定向凝固熔炉中心区域(包括硅、坩埚及石墨支架)建立了二维瞬态分析模型,研究了定向凝固过程中热场分布、溶质分布、液硅流动情况,并分析了熔液流动对溶质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时间推进固液界面从平直变成略凹;径向温度梯度产生自然对流浮力,驱动熔液流动形成一个大涡,并随时间流动强度越来越大;在长晶初始阶段,存在明显的溶质边界层,之后受流动影响,溶质分布区域扩大到整个熔液中,并且分布形式与流线形状相似;溶质向界面中心区域聚集。  相似文献   

5.
分析归纳简化了水平铸型凝固过程溶质浓度分布物理条件和处理边界条件,运用扩散方程对这一凝固过程和“区域提纯”过程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强制对流对 AlSi7.0 合金定向凝固界面溶质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定向凝固条件下强制性对流对AlSi7.0合金凝固界面溶质原子分布的影响。强制性对流是利用金属熔体流过凝固界面上方的内部坩埚底部中心的开孔形成的。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冷却速度的提高,试样中共晶体的体积分数减小,而共晶体中硅的体积分数却有所增加。强制性对流条件下,合金的共晶体体积分数以及共晶体中的Si粒子的体积分数都较只有自然对流时高。  相似文献   

7.
8.
连铸坯截面尺寸对流动、凝固及溶质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采用方坯连铸过程三维紊流、凝固传热及溶质传输的耦合模型,在其他模拟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研究铸坯截面尺寸对连铸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截面尺寸大者,入流速度大,更深浸入铸坯内部,带动较多钢液随之流动,在结晶器上部的紊流程度较高·对于FeC二元合金,由温度和溶质浓度共同决定了凝固坯壳的分布·小截面尺寸铸坯,溶质在各截面上偏析更为严重·其凝固坯壳也较薄,为防止拉漏,应采用长结晶器  相似文献   

9.
熔体流动对定向凝固铝合金的溶质分布及组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熔体的流动对溶质分布及组织形貌所起的作用:结果表明:流动无论 对溶质的偏析和凝固组织的形貌都发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文章运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三维条件下铝镁合金中刃型位错和溶质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在静态弛豫条件下,溶质原子聚集在位错线周围,其密度随着离位错线距离的增加而减小.当给体系施加一定的应变量后,溶质原子相对于位错线的偏聚效应随着应变速率的增大而减小.位错和溶质原子间的交互作用存在有效钉扎、动态应变时效和脱钉3种形式.  相似文献   

11.
真空熔炼、氩气保护连续定向凝固技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阐述了真空熔炼、氩气保护下引法连续定向凝固工艺.该工艺将真空感应熔炼和连续定向凝固技术结合在一起,集熔化、提纯、凝固于一体,控制方便,搅拌、脱氧能力强,生产效率高,能生产纯净度高、性能好的定向凝固材料.对该工艺生产的纯铜棒材的质量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连续定向凝固过程铜铬合金的组织与缺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铜铬合金的连续定向凝固的工艺条件及相互之间的匹配关系,以及铜铬合金的显微组织及其表面缺陷形成的成因,结果表明,结晶器高度10-25mm,冷却距离25mm,合金温度1210-1280℃,牵引速度0.2-1.0mm/s,冷却水量720L/h时,可制得Cu-0.6%Cr合金材料。  相似文献   

13.
采用定向凝固方法,并借助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等手段,研究了铈含量的变化对铸铁中各形态石墨间相互转变的影响。发现:在控制界面推进速度不变的条件下,随铈含量的增加,可从片状石墨依次向过冷石墨、蠕墨、枝晶间石墨、球缺状石墨连续转变,这种转变是逐渐进行的。与文献[1]的结论相结合,可以得出:球墨、蠕墨、片墨之间的转变是可逆的。此外,还发现在铈含量高的情况下,石墨与奥氏体仍可进行密合共晶生长。  相似文献   

14.
工艺因素对电渣感应连续定向凝固过程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工艺因素对电渣感应连续定向凝固过程稳定性的影响,结果指出固液界面位置是衡量其稳定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工艺因素通过它对稳定性产生影响,正锥度的结晶器 以及结晶器壁内的温度分布与温度梯度是下拉法连续定向凝固稳定进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连续定向凝固过程的传热理论分析,建立了临界牵引速度与其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式。当喷水位置到固液界面距离L≤10mm时,纯Al和Al-1%Cu合金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基本吻合。由此而确定的各种参数之间能够达到很好的相互匹配,可确保连续定向凝固的稳定进行。还通过分析各种因素对临界牵引速度的影响,提出了提高临界牵引速度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提出了将连续定向凝固技术与低温强塑性加工相结合,制备连续纤维晶强化超高强度钢丝的思想,并在实验室成功地制备了具有单向柱状晶组织的铸铁与不锈钢铸棒,证实了连续定向凝固技术用于钢铁材料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作者测试了铸铁定向凝固实验中试样移动时液—固界面位置的变化和稳态凝固段液相中的轴向温度分布,并用试样轴向一维传热解析解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证实了该传热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基于铸铁定向凝固实验,将Bridgman法定向凝固装置简化为由加热区和冷却区组成的二段式结构,推导出一个简明的一维传热解析解。通过理论分析与计算说明了该解使用的条件。  相似文献   

19.
给出了构造1-lUBEC/AUED(单个单向突发错误纠正/全部单向错误检测)码的充分必要条件和建议的1-lUBEC/AUED码校验位的下限;将纠单个突发错误Fire码进行扩展,得到了扩展Fire1-lUBEC/AUED码;证明了扩展Fire码为无序码和1-lUBEC/AUED码;最后给出了基于移位寄存器实现扩展Fire码的编-译码框图。在纠单向突发错误和检单向错误时,扩展Fire码具有更高的译码效率和信息率。  相似文献   

20.
采用FeC二元合金的紊流、凝固传热及溶质传输三维耦合模型,针对铸坯不同碳质量分数对凝固过程溶质分布的影响进行数值模拟,凝固过程以柱状晶生长方式进行,遵循局部热力学平衡·研究发现,与低碳钢相比,高碳钢的凝固坯壳较薄,等温曲线较为光滑,糊状区范围较大·碳质量分数较高的钢种,偏析较轻;而低碳钢,偏析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