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用高能球磨法制备了SnS纳米颗粒,并同多壁碳纳米管MWNT组合得到SnS/MWNT复合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运用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对SnS/MWNT复合材料进行了物相分析和形貌观察。对SnS/MWNT复合电极的循环伏安测试表明:随着SnS/MWNT复合电极中SnS的含量增大,SnS/MWNT复合电极的比电容逐渐增加。当SnS含量为80%时,比电容达到最大值62.5 F/g。恒流充放电测试中,不同配比SnS/MWNT复合电极的比电容在初始几个电化学循环中均有明显下降,随后保持良好的稳定性。同循环伏安结果一致,在SnS含量为80%时,SnS/MWNT复合电极的比电容最大。这主要归因于SnS在可逆氧化还原过程中产生的赝电容以及MWNT良好的导电性。  相似文献   

2.
高能球磨制备NdFeB纳米晶粉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湿法球磨制备了NdFeB纳米晶粉末,并通过对比发现湿法球磨比干法球磨效果好。研究结果表明,当湿法球磨超过210h,粉末变成细小、均匀的圆球状的小颗粒,颗粒直径在80~120nm之间,在本实验条件下颗粒尺寸已经趋向极限。粉末最终变成以Nd2Fe14B为基体相的合金。  相似文献   

3.
超级电容器复合电极材料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超级电容器复合电极材料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超级电容器是一种新型能源器件,性能介于传统电容器和电池之间,具有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循环寿命长和污染小等特点.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包括炭材料、金属氧化物和导电聚合物,由于复合电极材料能利用各组分间的协同效应提高整体性能,所以比单纯的炭材料、氧化物以及导电聚合物具有更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超级电容器具有大充放电速率、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及高功率密度等优点, 是一种新兴的绿色环保储能器件。采用简单的水热合成法制备镍铝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NiAl-LDHs) 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 探究不同镍铝比对其形貌组成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所制备的Ni1Al1-LDHs 电极材料在电流密度为1 A/g 时表现出378 F/g 的高比电容。以活性炭(AC) 为负极组成的Ni1Al1-LDHs//AC 非对称超级电容器在能量密度为27.5 Wh/kg 时, 具有1.4 kW/kg 的高功率密度, 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  相似文献   

5.
通过水热法制备氨基功能化改性石墨烯(NFG)和还原氧化石墨烯(RGO)。利用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衍射仪(XRD)对制备材料的形貌和结构进行表征;利用循环伏安法、恒电流充放电和电化学交流阻抗技术对NFG和RGO的超级电容器性能进行测试。在放电电流密度为1 A/g时, NFG和RGO分别在1 mol/L的H_2SO_4溶液中的比电容为307 F/g和134 F/g。经过2 000次循环充放电后, NFG和RGO的比电容分别为初始值的97.7%和95.5%,结果表明制备的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具有优异的充放电性能和循环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以应用于超级电容电极的锰氧化物材料为主要研究对象,用溶剂热法制备四氧化三锰(Mn3O4)电极材料,以X线衍射(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材料性能进行了表征,采用循环伏安法、恒电流充放电法和电化学阻抗法对材料电性能进行了测试,分别以1 mol/L硫酸钠(Na2SO4)和6 mol/L氢氧化钾(KOH)为电解液研究了不同电解液对Mn3O4电极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电流密度为0.5 A/g时,Mn3O4在KOH电解液中的比电容为48 F/g,相比在Na2SO4电解液中所得的比电容22 F/g要大.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高能球磨工艺制备了NiAl纳米晶粉末,研究了这种纳米晶粉的热稳定性。结果表明:经过长时高能球磨处理,可以制备出晶粒尺度为3~4nm的NiAl纳米晶粉。工艺研究表明:影响球磨效果的主要因素有球磨时间和球料比.最后研究了长时高温处理作用下的纳米晶粉的热稳定性并讨论了材料细化的机制.  相似文献   

8.
采用溶剂热法制备了超级电容器锰酸钴(CoMn2O4)电极材料.通过X线衍射(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材料进行表征.XRD测试结果表明,样品为CoMn2O4.SEM结果显示,所制得的CoMn2O4在亚微米到微米尺度下形成花形团簇.电化学性能测试表明,CoMn2O4电极的比电容可达到179 F/g,且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  相似文献   

9.
将WO3、C和Mg粉末按摩尔比为1∶1∶3混合,在室温下用高能球磨法对其进行球磨,经XRD、SEM和TEM分析表明,在球磨到4.7 h时,WO3、石墨和镁之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直接生成了WC和MgO粉末,之后随球磨时间的延长,粉末不断细化.球磨50 h后,得到WC晶粒度和颗粒度分别约为25 nm和100 nm的WC/MgO复合粉末.实验结果和热动力学分析表明,WC/MgO的合成是一个自蔓延反应过程,此反应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  相似文献   

10.
以Mn(NO3)2、Pb(NO3)2为原料,在碱性条件下用NaCIO作氧化剂,制备掺杂Pb氧化物的MnO2电极材料。试验比较了碱和氧化剂用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等因素对产物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用恒电流充放电系统测试了样品的充放电容量和循环性能。结果表明:在40qC和强碱条件下,Mn(NO3)2、Pb(NO3)2与NaCI...  相似文献   

11.
用微波、红外、烘箱3种干燥方法制备了负载型纳米ZrO2/Al2O3复合载体,同时在复合载体表面负载SO2-4制成SO2-4/ZrO2/Al2O3催化剂,将此催化剂用于α-蒎烯催化异构化反应中.用XRD、FT-IR、TPD等对催化剂的表面积、孔径、晶相结构、酸强度等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微波干燥法制备的复合载体催化剂(SO2-4/ZA-W)中ZrO2的粒度较小(平均6 nm),比表面积为156.1 m2/g,平均孔径为4.95 nm,其表面酸性中心数和酸强度均高于红外干燥法和烘箱干燥法制备的催化剂.SO2-4/ZA-W催化剂在α-蒎烯催化异化反应中具有较高的活性,α-蒎烯转化率为95.6%,α-松油烯、柠檬烯等单环萜烯的含量达到56.5%.  相似文献   

12.
钛酸铝与氧化铝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1 500 ℃烧结制备了不同体积含量的钛酸铝/氧化铝复合材料,并对其性能的变化规律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钛酸铝/氧化铝复合材料的致密度、收缩率、热膨胀系数、抗弯强度和弹性模量随钛酸铝含量的减少而增大,其热膨胀系数从无氧化铝的-0.45×10-6/℃到无钛酸铝的8×10-6/℃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3.
聚吡咯制备简便、电导率可控,且比电容高、稳定性好、易于跟其他材料复合,是导电聚合物中一种颇具前景的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结合二氧化锰成本低、比表面积大、可逆性高、电化学性能稳定、环境友好等优点,采用一步法成功制备了聚吡咯/二氧化锰纳米复合材料.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量色散谱等测试,对聚吡咯/二氧化锰复合材料的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并且通过循环伏安法和计时电位法对其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在电流密度为1A/g时,所合成的聚吡咯/二氧化锰复合材料的电容比聚吡咯大几十倍,达到559F/g,并且保持率达到98.64%,表明聚吡咯/二氧化锰复合材料具有优良的电化学性、良好的可逆性和优秀的稳定性,与其他同类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对比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以硝酸镍和氧化铝为前驱物,氢氧化钠为沉淀剂,采用共沉淀法制备负载型催化剂NiO/A12O3并将所制得的催化剂应用于羊毛脂加氢反应中。通过测定加氢产物的皂化值考察了催化剂质量分数、氢气压强、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等条件对羊毛脂加氢深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反应时间5h、反应温度300℃、氢气压强18MPa、催化剂质量分数5%的条件下,羊毛脂的加氢深度可达到93.47%。  相似文献   

15.
不同负载量的Fe/Al2O3催化剂分别以浸渍法、共沉淀法和溶胶-凝胶法制得,对比评价了不同方法制备的催化剂样品以CO为还原剂,选择性催化还原SO2的活性。研究表明,铁催化剂有较高的去除SO2的活性,制备方法对催化剂活性具有显著影响。其中溶胶-凝胶法和共沉淀法最高活性分别可以达到95%和85%左右;而浸渍法样品的活性较差,最高转化率不到60%。3种不同组分催化剂的活性在低温时并不明显,在高温时明显地显示出高的负载量具有高的活性。  相似文献   

16.
The mathematical models are developed to evaluate the ultimate tensile strength( UTS) and hardness of CNTs / Al2024 composites fabricated by high-energy ball milling. The effects of the preparation variables which are milling time,rotational speed,mass fraction of CNTs and ball to powder ratio on UST and hardness of CNTs / Al2024 composites are investigated. Based on the central composite design( CCD),a quadratic model is developed to correlate the fabrication variables to the UST and hardness. From the analysis of variance( ANOVA),the most influential factor on each experimental design response is identified. The optimum conditions for preparing CNTs / Al2024 composites are found as follows: 1. 53 h milling time,900 r / min rotational speed,mass fraction of CNTs 2. 87% and Ball to powder ratio 25 ∶ 1. The predicted maximum UST and hardness are 273.30 MPa and 261.36 HV,respectively. And the experimental values are 283.25 MPa and256.8 HV,respectively. It is indicated that the predicted UST and hardness after process optimization are found to agree satisfactory with the experimental values.  相似文献   

17.
0 INTRODUCTIONTitaniumaluminidesbasedonTiAlhaveexcel lentpotentialtotaketheplaceofconventionaltitani umandnickelalloysinadvancedspacecraftduetotheirlowdensity ,goodelevated temperaturestrengthandhighresistancetooxidation[1~ 3] .However ,thewaytopracticalapp…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铁电相LiNbO3对Al2O3陶瓷材料结构及其力学性能的影响,以Al2O3 Nb2O5 和LiCO3为主要原料,分别通过高温固相法和热压烧结法,制备LiNbO3/Al2O3复合材料.对制备的复合材料进行物相分析,抗折强度的测试以及显微形貌观察.结果发现:LiNbO3的加入有利于促进Al2O3的烧结,降低了Al2O3陶瓷的烧结温度.当烧结温度超过1 200℃时,复合材料的主晶相仍然为LiNbO3和Al2O3,但由于少量Li元素挥发,生成物相LiNb3O8.在1 200℃保温3h,通过高温固相法烧结,5vol% LiNbO3/95vol% Al2O3复合材料的抗弯强度达到了最高,为162.34MPa.在1 300℃,150MPa(保温保压1h)热压烧结制备的15 vol% LiNbO3/85 vol% Al2O3复合材料致密度为92.82%,其抗弯强度和断裂韧性分别为393.94 MPa和2.38 MPa· m1/2.该复合材料中的LiNbO3晶粒出现了非180°畴结构,这种电畴结构有利于改善材料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9.
为了进一步实现其他材料与聚吡咯的性能互补与优化,先以甲基橙为掺杂剂,过硫酸铵为氧化剂,采用软模板法制备具有一维纳米结构的聚吡咯,再利用水热法制备二氧化锰/碳纳米管复合材料,最后将二氧化锰/碳纳米管复合材料与聚吡咯进行混合处理,改变复合材料中二氧化锰/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和聚吡咯微米管的含量,得到了3种不同比例的二氧化锰/碳纳米管/聚吡咯复合材料.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观察所得产物的微观形貌,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仪测试其结构与组成,最后通过电化学工作站测试分析复合物的电化学性能与循环稳定性. 结果表明,二氧化锰/碳纳米管/聚吡咯复合材料在微观上复合均匀,电容性能比单独的聚吡咯或二氧化锰/碳纳米管复合材料量有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20.
为提高矿井CH4浓度检测中催化元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针对催化元件中催化剂性能这一核心问题进行研究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对催化剂结构的表征以及对催化元件工作性能和催化剂反应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经900℃焙烧处理的催化剂载体Al2O3具有适宜于反应的颗粒分散度与孔径分布,催化元件表现出较好工作性能.采用真空干燥处理制备的负载量为3%的Pd/Al2O3催化剂具有较高的反应活性;但助剂的加入使得反应活性有所降低;采用HCl作竞争吸附荆可使活性纽分均匀分布于Al2O3内孔;栽体的二次成型工艺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电桥的零点漂移,提高了催化元件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