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肝郁脾虚证的症状特点及辨证标准的现代文献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证候研究已日渐成为我国中医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症状的规范化、证候的标准化尤其成为该领域的科研重点。但目前有关研究存在症状缺乏规范、辨证标准不一致的状况,而肝郁脾虚证又为中医临床常见证候,故文章对近十年来的肝郁脾虚证相关文献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研究,旨在分析肝郁脾虚证的症状特点及辨证标准,为肝郁脾虚证的标准化、规范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摘要:肝郁脾虚证可见于多种临床疾病,如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肠易激惹综合征,精神病等。疾病特点决定着证候的症状特点及辨证标准,因此,不同疾病的肝郁脾虚证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也不尽相同。本文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免疫系统和代谢系统等几个方面对肝郁脾虚证的现代生物学基础进行了总结,以便为肝郁脾虚证的现代生物学基础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肝郁脾虚证是中医临床常见证候,近年来对于肝郁脾虚证诊断标准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本文从教材、教参诊断标准,指南、规范诊断标准,临床调查得出的标准,文献分析得出的标准等几方面探讨了目前国内有关肝郁脾虚证诊断标准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脾虚证动物模型评价方法评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肝郁脾虚证是临床常见的基础证候之一,也是中医学证候现代研究中的重要内容。肝郁脾虚动物模型的建立对于开展证候研究意义重大,其中对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评价尤为重要。通过整理、分析近10年肝郁脾虚证动物模型的评价方法,从一般情况、方药反证、行为学实验、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神经内分泌指标等方面总结出常用的几种评价方法,阐述了各实验的操作方法、指标特点、适用范围等,以期对肝郁脾虚证动物实验提供一定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5.
肝郁脾虚证是以肝失疏泄、脾失健运为病机,以胁胀作痛、情志抑郁、腹胀便溏为主症的证候,多见于肝病、胃痛、肠易激综合征、抑郁症等疾病,是现代临床常见证候。证本质的研究是中医辨证研究的关键,也是指导疾病治疗的基础。文章在总结课题组及领域内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方证相应为指导,以“药效机制-证候本质”为耦合,揭示了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紊乱与神经-消化-循环系统失衡作为“肝郁”与“脾虚”证候病机生物学基础的核心、阐明了肠道微生物-免疫系统-脑轴失衡是介导肝郁脾虚证病机演变转化的关键机制。  相似文献   

6.
肝郁脾虚证贯穿多领域疾病,且人群普及率逐年增高,其生物学基础及其治疗方法和作用机制的探讨是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热潮之一。肝郁脾虚证的产生只有建立在该模型的生物学基础上的治疗,才能更好地对其进一步防治。逍遥散是治疗肝郁脾虚证的有效经典方,该文总结分析近年来关于肝郁脾虚证产生引起机体发生变化的生物学基础,试图挖掘肝郁脾虚证引起机体各系统相关分子生物学基础及逍遥散防治的研究进展,进一步探寻逍遥散治疗肝郁脾虚证的作用机制及靶点,以便更有效地防治该证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中医证候学与肠道菌群的关系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肝郁脾虚证作为临床多种疾病常见证候,涉及多系统病变,肠道菌群的紊乱也可引起多系统的病理变化。分子生物学和宏基因组学技术的发展,为证候疾病与肠道菌群的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本文就肝郁脾虚证在神经、消化、内分泌、代谢系统与肠道菌群之间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析肝郁脾虚证临床诊治规律。方法:通过对1999年-2009年期间有关肝郁脾虚证在临床报道方面文献整理、归纳,统计并分析肝郁脾虚证的相关疾病病种、证型诊断标准、基本方及药物配伍、临床疗效等内容,以期探析肝郁脾虚证临床诊治规律。结果:666篇文献中肝郁脾虚证涉及疾病73种,对其中83篇文献临床治疗效果进行统计,证型的诊断多采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自拟。治疗以疏肝健脾为主的基本方加减化裁,或辅以西药联合用药,或配合穴位敷贴、推拿加温灸等方法。总样本量达7 481例,治疗组4 455例总有效率92.1%。结论:在相关疾病病种中,肝郁脾虚证出现在肝病、胃部疾病和肠道疾病的频次最高,逍遥散仍是治疗肝郁脾虚证的代表方,而白术、柴胡、茯苓、白芍、甘草使用频率高于其他药物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肝郁证实验研究概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和基本特征,而证候则是中医对疾病本质的认识和客观把握,是论治的前提条件和依据,是中医诊查疾病的关键所在,也是中医发展的关键战略问题.临床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在五脏病证中,中医肝脏病证占总体病证的40%,而肝郁证是肝脏病证的基本病理变化,是肝病证候的核心,是最为常见的中医脏腑证候之一.肝郁证即肝气郁结证,乃因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胁闷胀或易怒善哭为特征的一类临床病证.由于本证涉及许多疾病,且常常衍变转化为其他证候,影响面大,危害甚广,已成为中医学病证研究领域的重点脏腑证候.近几年来,国内许多研究机构对本证开展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在肝郁证动物模型及实质研究方面取得了有益的成果.  相似文献   

10.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临床以肝郁脾虚证最为多见。以中医传统理论和现代多肽组学研究为基础,从脑肠轴认识传统中医学肝郁脾证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理生理的实质,提出功能性消化不良肝郁脾虚证新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1.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中医证型实质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证型实质的客观化研究,是我国医学工作者广泛重视的课题。证型的诊断只有达到客观化、标准化的要求,才能实现其指导治疗的根本目的。本文在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常见中医证型的表现较典型时,以及在证的表现消失时,均检测了某些实验室指标,以试图探求能反映中医证型实质的客观指标,为今后更好地防治DU 奠定一定的基础。对象与方法DU 组是按杭州会议标准①经胃镜证实为活动期十二指肠溃疡(ADU)者,并据本学院制订的标准②分为脾虚型、肝郁气滞型、脾虚肝郁Ⅰ型(脾虚为主,兼有肝郁)、脾虚肝郁Ⅱ型(肝郁为主,兼有脾虚)、脾虚肝郁Ⅲ型(脾虚肝郁均等)。由于我们的实验结果表明,肝郁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郁脾虚证中医证候要素分布规律。方法:通过对近5年肝郁脾虚证文献资料的统计分析,遵循循证医学原则,应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7建立数据库,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录入并核对,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证候要素进行频次分析。结果:与肝郁脾虚证相关的疾病以肠道疾病、肝胆疾病、胃部疾病、精神类疾病、内分泌疾病、癌症等多见;病位证候要素以肝、脾、肾、胃、心、乳、胆等为主;病性证候要素可见气虚、气郁、痰邪、瘀血、气滞、火热、毒等;诱因除情绪刺激外,外邪疫毒、饮食劳倦、外感、久病等均可诱发;治法涉及疏肝、健脾、化痰祛湿、补肾、活血化瘀、解毒等。结论:肝郁脾虚证中医证候要素多样、诱因复杂、治法灵活,目前亟须以证候要素为突破口创新其病机,以期更有效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3.
中医证的特征及对证本质研究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证 ,即证候 ,是疾病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本质的反映 ,它不同程度地揭示病因、病机、病位、病势等 ,为治疗提供依据。中医对证的认识起源于临床实践中 ,证是中医理论中用于诊治疾病的一个基本单元 ,是辨证论治的前提。探讨证的本质 ,首先要了解中医概念里“证”的几个基本特征。1 证的基本特征1.1 证具有特异性特异性即可辨性 ,不同的证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和特有的病理生理特点。如肝郁脾虚证、肝血瘀阻证、肝阴不足证 ,病位都在肝 ,但肝郁脾虚、血瘀、阴虚决定了截然不同的证候特征。现代中医对证的病理生理学基础进行了更为客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证侯分布规律及其与疾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住院的552例病毒性肝炎证侯分布规律及其与疾病预后的关系。结果:1)病毒性肝炎患者中医证型以肝胆湿热证最多见,其次是肝郁脾虚证、肝络瘀阻证、脾虚湿困证、气虚瘀黄证,其余证型少见;2)552例病毒性肝炎患者痊愈158例,好转386例,仅5例未愈(肝胆湿热证3例、脾虚湿困证和气虚瘀黄证各1例),3例死亡,总体预后良好;3)肝肾阴虚证及脾阳虚证组痊愈者多,其他证型组好转者多,不同中医证型组间疾病预后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2);4)肝郁脾虚证、肝络瘀阻证、脾气虚证、肝肾阴虚证及脾阳虚证预后最好(总有效率均为100.00%),其次是肝胆湿热证、脾虚湿困证(总有效率分别为98.87%、97.06%),气虚瘀黄证预后相对差一些(总有效率为93.33%)但不同中医证型组总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151)。结论:四川地区病毒性肝炎中医证型以肝胆湿热证最多见,其次是肝郁脾虚证、肝络瘀阻证、脾虚湿困证、气虚瘀黄证,其余证型少见;不同中医证型与疾病预后间可能存在一些关联。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患者糖耐量受损与脾虚肝郁、气滞痰阻证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60名糖耐量正常的患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在确诊为糖耐量受损的患者中,根据中医辨证标准,随机选取60名患者纳入脾虚肝郁证组,60名患者纳入非脾虚肝郁证组,比较三组的一般情况、血糖、胰岛素、血脂、胰岛素抵抗及β细胞功能等。结果:脾虚肝郁证组、非脾虚肝郁证组的BMI、WHR、FPG、2h-PG、FINS、TG、TC、LDL-C、HOMA-IR均不同程度高于正常对照组,HDL-C、HOMA-β低于正常对照组,脾虚肝郁证者程度更为严重,且脾虚肝郁证组与非脾虚肝郁证组各指标间存在显著差异。结论:脾虚肝郁证是糖尿量受损的主要证型,胰岛素抵抗及β细胞功能缺陷是糖耐量受损证属脾虚肝郁证患者的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双相抑郁患者的中医证候特点。方法:根据双相抑郁及中医学特点,制订了双相抑郁临床病例观察表,观察了60例双相抑郁患者,对其中医证候进行归纳分析。结果:双相抑郁患者证型中,肝郁脾虚证和痰气郁滞证的出现频数较高,其中肝郁脾虚证尤为突出,几乎占本次研究病例的一半。结论:双相抑郁的中医治疗,在理气的同时不忘健脾,标本同治,才能巩固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临床检验指标的相关性。方法:根据中医辨证分型标准,42例患者中,肝胆湿热证型22例,肝郁脾虚证型20例,对两种证型患者进行生化检验,观察中医证型与临床检验相关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22例肝胆湿热证型患者体内AST、ALT、GGT、DBIL、TBIL等指标均明显高于肝郁脾虚证型,两种证型差异显著(P0.05)。结论:部分临床检验指标与中医证型(肝胆湿热证型、肝郁脾虚证型)存在相关性,相关指标的变化可为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提供比较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笔者采用加味逍遥散治疗肝郁脾虚型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3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1.1诊断标准: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拟定。 1.2中医证候诊断标准:按《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肝郁脾虚证制定标准。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山西地区基因C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中医证候学特点。方法应用主成分分析及因子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采集此类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山西地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中医证候可归纳为无证可辨型、肝郁脾虚型、肝胆湿热型、肝肾阴虚型及肝血瘀阻型五种证型。基因型以C型为优势基因型。基因C型患者中医证型以肝郁脾虚和肝胆湿热型为主。中医证型与肝炎病情关系密切。轻度主要见于无证可辨型、肝郁脾虚型和肝胆湿热型,重度主要见于肝肾阴虚型和肝血瘀阻型。基因C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各中医证型间HBVDNA定量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山西地区基因C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证候特点与地域特征气候韵律关系密切,提示在临床指导慢性乙型肝炎预防和治疗用药时要根据不同地域季节气候特点及患者的体质状况,加以权衡变通。  相似文献   

20.
逍遥散作为疏肝健脾的经典方剂,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科疾病所涉及的肝郁脾虚证之中,长久以来也进行了大量关于逍遥散调节作用与肝郁脾虚证发病机制内在联系与规律的研究。文章从分子机制研究的侧面着手,探讨了逍遥散方证研究的思路,以期为今后包括逍遥散与肝郁脾虚证在内的方证研究提供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