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事件(adverse drug reaction/Events,ADR/ADE)发生规律及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上报的254例ADR/ADE报告,按照患者的年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药品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合并用药情况进行分类统计与分析。结果:254例ADR/ADE报告中以抗微生物药物的发生例次为首位,占37.66%;中药注射剂次之,占15.82%。静脉滴注是引发ADR/ADE的主要给药途径,占68.99%;ADR/ADE累及的主要系统-器官为皮肤系统,临床表现主要以皮疹、瘙痒为主。结论:应加强ADR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临床医务人员对ADR/ADE监测工作的认识,增强上报意识,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分析郑州人民医院药品不良反应/事件(ADR/ADE)发生的规律和特点,探讨医院药品风险管理的重点。方法:对我院352例ADR/ADE报告从发生ADR/ADE的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布、引起ADR/ADE的药品种类、ADR/ADE的类型及主要的临床表现及给药途径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52例ADR/ADE报告中,10岁以下的患者80例,占22.73%;涉及的药品为133种,抗菌药物引起的ADR/ADE最为多见,占59.94%,其次是中药制剂,占13.07%;静脉用药引起的ADR/ADE有330例,占93.75%;主要的ADR/ADE类型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49.17%。结论:ADR/ADE报告和监测是医院进行药品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ADR/ADE报告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了必要参考,降低了用药风险。  相似文献   

3.
摘 要 目的:分析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ADR/ADE)发生的原因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汇总统计该院2008~2015年134例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性别、药品种类、临床表现、给药途径及关联性评价等方面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发生严重ADR/ADE患者的男女比例为1.13∶1,老年人患者、涉及抗肿瘤药物和抗菌药物ADR/ADE的构成比分别为37.31%、37.31%和22.39%。报告例次最多的15个药品中,抗肿瘤药物8种,抗菌药物3种。静脉滴注发生ADR/ADE构成比85.4%。严重ADR/ADE的临床表现主要以全身性损害、血液系统损害和心血管损害多见。结论:重视抗肿瘤药物和抗菌药物ADR/ADE的监测,提高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的用药水平,降低临床ADR/ADE风险,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黄冈市药品不良反应/事件(ADR/ADE)的发生规律及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黄冈市内10县2010年上报的1 944例ADR/ADE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44例ADR/ADE涉及抗微生物药957例,占49.23%,中药制剂366例,占18.83%;注射给药引起的ADR/ADE 1 447例,构成比为74.43%;ADR/ADE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最为常见,其次是消化系统损害等。结论:应加强ADR/ADE监测及相关知识宣传的力度,强化对ADR/ADE的认识并完善ADR/ADE监测体系,提高上报ADR/ADE的质量,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事件(ADR/ADE)发生的特点和一般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我院2007-2009年收集的419例ADR/ADE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19例ADR/ADE中,抗感染药物占53.70%,中药制剂占15.27%。静脉给药引发的ADR/ADE最多,占76.37%;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占37.09%。ADR/ADE多发于60岁以上人群。结论:应重视ADR/ADE的监测和上报工作,规范临床合理用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药品不良反应/事件(ADR/ADE)的发生情况、发生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7 - 12月上报的333例ADR/ADE报告,按照国家ADR监测中心制定的标准进行分析,总结ADR/ADE的发生状况.结果:ADR/ADE报告中,抗感染药引起的ADR/ADE最多,其次为抗肿瘤药、中成药、循环系统用药;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结论:应加强对抗感染药和静脉给药方式的监测,减少ADR/ADE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中国药房》2015,(30):4226-4228
目的:探讨甘油果糖注射液致不良反应(ADR)/不良事件(ADE)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河南省ADR监测中心2004年1月1日-2014年10月31日收到的甘油果糖注射液致ADR/ADE病例报告,就收集到的284例ADR/ADE相关信息进行统计和分析,并与国内11家药品生产企业的药品说明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甘油果糖注射液致ADR/ADE与性别有关,成年男性居多;用药30 min内发生ADR/ADE;临床主要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用药部位损害和全身性损害。11家药品生产企业的药品说明书中注意事项描述差异较大。结论:临床应加强对甘油果糖注射液ADR/ADE的监测,并完善药品说明书,尽量避免或减少ADR/ADE的发生,确保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8.
摘 要 目的:研究阿片类药物所致不良反应/事件(ADR/ADE)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07年1月~2018年6月湖北省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集的972例阿片类药物所致ADR/ADE,从患者性别、年龄、ADR/ADE发生时间、给药途径、临床表现及转归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72例ADR/ADE报告的患者男女比例为1 ∶1.20;51~70岁患者构成比较高;ADR/ADE主要发生在用药后24 h以内(66.46%);主要临床表现为胃肠系统损害(38.96%)、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21.87%)、皮肤及其附件损害(10.46%)、全身性损害(9.23%)、呼吸系统损害(4.51%),其中严重ADR/ADE构成比为10.49%。阿片类药物所致ADR/ADE的给药途径以静脉注射(34.57%)和口服给药(32.51%)为主。结论:阿片类药物可引起严重ADR/ADE,临床用药时需加强监测,提高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摘 要 目的:分析利巴韦林不良反应/事件(ADR/ADE)发生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06年6月~2018年6月湖北省药品(医疗器械)ADR监测中心数据库中收集的1 071例利巴韦林ADR/ADE报告的患者人口学特征、用药原因、联合用药情况和不良反应受累系统/器官分布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利巴韦林引起的ADR/ADE涉及7种剂型,注射液占比最多(84.12%);ADR/ADE在各年龄组段均有分布,男性略多于女性;所致ADR/ADE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但主要为皮疹和过敏样反应,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和血液系统损害。 结论:利巴韦林致ADR/ADE个体差异大,临床用药时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尽量避免不合理的联合用药,以减少ADR/ADE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裴丹  甘戈  汪愿  闫舒  刘莹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7,37(22):2289-2291
目的:探讨沙利度胺致药品不良反应/不良事件(ADR/ADE)的一般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检索1989-2016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对收集到的35例沙利度胺致ADR/ADE的文献报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沙利度胺所致的ADR/ADE多发生在中老年患者(37.14%);ADR/ADE临床表现居前三位的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26.47%)、心血管系统损害(22.06%)、泌尿系统损害(10.30%)。经与药品说明书对比,发现有重度心动过缓、尿失禁、严重皮肤损害、内分泌紊乱等在药品说明书不良反应项相关风险中提示不足。结论:重视沙利度胺所致新的、严重的ADR/ADE,加强用药监测,以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1.
我院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质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提高药品不良反应/事件(ADR/ADE)报告质量。方法:对我院200例ADR/ADE报告质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与结论:我院ADR/ADE报告中4级报告占全部报告的26%,ADR/ADE发生的过程和处理结果项描述简单。应对医务人员和患者加强ADR/ADE的教育,提高ADR/ADE的报告水平。  相似文献   

12.
通过1例三磷酸腺苷二钠氯化镁注射液致呼吸困难的病例,提出应进一步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事件(ADR/ADE)发生的特点及相关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应重视ADR/ADE的监测和上报工作,规范临床合理用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3.
我院13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我院2010年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报告,为促进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按照国家ADR监测中心制定的标准,对我院2010年1-12月临床各科室上报的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结果:我院ADR以61~80岁年龄段多发,静脉给药导致ADR占绝大多数,抗微生物药,尤其是头孢菌素类,是引起ADR的高危药物,ADR临床表现以累及皮肤和消化系统最为常见。结论: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应重视ADR的监测与报告,减少或避免ADR的重复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对2008-2010年度我院上报的56份ADR/药品不良事件(ADE)报告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涉及ADR的药品中抗微生物药居首位,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主要的不良反应以皮肤及其附件最多见,涉及国家药品不良反应通报品种16种。结论:开展ADR监测工作是医疗机构的重要任务,应加强和重视ADR监测,保障公众安全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我院2010年12月至2012年8月份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ADR)的一般情况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0年12月至2012年8月份发生的104例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结果:ADR涉及的药品中抗感染药物居首位,占78.85%;静脉滴注给药途径比例最大,占70.19%;累及器官/系统方面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占62.16%。结论:抗感染药物应用及静脉滴注用药是产生ADR的主要因素。临床应加强ADR高发生率品种的监管,注意选择合适的用药方式,强化ADR的监测报告,保证药物使用的安全、有效、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6.
11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濮阳市人民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2010年6月收集的11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110例药品不良反应中,60岁以上患者较多,共64例,占58.18%;静脉给药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为79例,占71.82%;由抗菌药物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最多,共37例,占33.64%,其次为中药制剂,共19例,占17.27%;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多见,有39例占35.45%。结论:应以抗菌药物和中药制剂为重点,加强医院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减少或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搜集清开灵注射剂临床使用中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ADR/ADE)文献报道,分析导致ADR/ADE的风险因素,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79-2010)、万方数据库(1982-2010),以"清开灵and(注射液or注射剂or粉针剂or冻干粉)and(不良反应or不良事件or病例报告)"为检索式,共收录来自35种期刊的82篇文献。结果:清开灵注射剂ADR/ADE可累及多个器官和系统,以过敏性休克导致的呼吸系统损害最为常见,其次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和全身性损害;以速发型为主,兼有迟发型,严重者可致死亡。结论:应加强清开灵注射剂的ADR/ADE监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8.
18种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不良事件文献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18种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不良事件文献分析报道。了解其基本情况和文献研究趋势,为中药注射剂合理使用、安全警戒以及风险管理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国内文献检索到的18种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不良事件文献分析报道进行分类调查。结果:18种中药注射剂涉及不良反应病例5816例。其中,刺五加注射液、参麦注射液、茵栀黄注射液不良反应最多,均超过900例(共占74.95%);双黄连、刺五加、鱼腥草和茵栀黄4种中药注射剂部分生产企业叫停,其ADR/ADE文献发表量与监管作用相辅相成。ADR/ADE多发生于>40岁年龄组,出现时间多发生于用药后的30分钟。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过敏反应(74.15%),死亡率0.17%(10例)。结论:临床应重视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不良事件。加强上市后安全性再评价和合理用药应是当前中药注射剂研究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